華文網

河北承德“一地生四金”扶貧模式助農民脫貧致富

圖為興春和園區的現代化菇棚 張帆 攝

中新網承德6月19日電 (記者 張帆)“我們兩口子在園區一年下來能賺八萬多元,

再幹兩年,我們就可以翻蓋新房了。”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大屯鄉路南營村村民孫志國談起未來的生活,一臉笑容。

圖為興春和園區的工人在採摘蘑菇 張帆 攝

孫志國家有兩口人,過去一直靠種地維持生計,

年收入不足5000元。無奈,他帶著妻子去外地打工。“刨除租房、吃喝等費用,一年根本剩不下錢”,孫志國說,家裡的房子早就該翻修了,可連日子都過得緊巴巴,哪有錢蓋房。

灤平縣隸屬于河北省承德市,處於京、津、遼、蒙的省市“金三角”交匯點,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距北京市165公里,屬於“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淺山區,國家級貧困縣。據統計,2015年底,該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83個,

貧困戶24986戶,貧困人口43049人。

2014年,孫志國居住的路南營村發生了大變化,承德興春和種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春和公司”)在村裡投資興建了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園,從奶牛、蛋雞養殖業起步,通過沼氣沼渣和牛糞雞糞資源化再利用,向雙孢菇、蔬菜、青貯玉米等種植業延伸,進而發展現代休閒觀光農業,形成集“種、養、加、游”於一體的生態迴圈農業產業鏈。

興春和公司初建伊始,就把企業的發展與扶貧工作有機結合,

通過“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轉“租金”、務工賺“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種植得“現金”)的精准扶貧模式説明農民脫貧。

圖為遊客在灤平縣金溝屯鎮下營子村的中藥博物館參觀 張帆 攝

2016年,孫志國和妻子來到園區工作,每年獲得流轉土地租金7000元;他本人在菇棚工作,

年工資3.6萬元;妻子的年工資2.8萬元;他還貸款資金入股到企業,年底分紅1萬元;租種菇棚賺了2萬元。算起去年的收入,孫志國告訴記者說,“除了花銷,還存了5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路南營村的趙新廣也將自家的6畝耕地流轉給了興春和園區,一年光租金就收入6000多元,到園區上班,工資加上入股分紅有4.6萬元。此外,他還與園區簽訂了“代種”菌菇協議,

期限3年,園區負責技術指導和銷售,村民負責日常維護和採摘,除去給園區的費用,菇棚每年可以淨賺兩三萬元。趙新廣說,“園區還給我們上了養老、醫療、工傷保險,過年上班還發雙份工資,我感覺這挺合算的。”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缺資金、貸款難一直是阻礙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關鍵因素。企業要做大做強,更好的發揮扶貧作用,也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然而,貧困戶及企業因為普遍缺少擔保人和抵押物,一般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

在如何破解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融資難題上,興春和公司利用“戶貸企還、以企帶戶”的股份合作金融扶貧模式,在貧困戶自願的前提下,公司與貧困農戶簽訂合作協定,農戶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每戶以5萬到50萬元不等的入股資金到企業,資金由企業用於擴大生產,農戶每年可享受入股資金10%的分紅收入。

趙新廣和孫志國也從貸款資金入股到企業中賺得了紅利。“我們只是出個名,企業提供擔保,貸款本金及利息由企業負責償還,年底給我們分紅。”

據灤平縣扶貧辦工作人員介紹,興春和園區入股打破了鄉鎮、村的界限,全縣已有5個鄉鎮8個行政村的420戶貧困戶與企業達成合作協定。

承德興春和種植有限公司董事長郝玉芬告訴記者,像趙新廣和孫志國這樣的貧困戶,目前在園區上班的有200多人,占公司員工的近一半。預計完全建成後可以直接帶動500多貧困戶就業,年人均收入2萬元以上。

灤平縣金溝屯鎮的孫士河前些年在外面闖蕩,有了積累後,2014年回到老家,完成土地流轉2000畝,主要種植中草藥。

記者在金溝屯鎮下營子村採訪時看到,原來幾近荒蕪的山坡變了樣,目及之處,黃芩、黃芪、山桃樹等中藥材在藍天映襯下顯得越發翠綠。山頂,一座孫思邈藥王廟坐落其中。山腳下,中藥材博物館、中草藥研發中心、民宿區、茶葉加工廠等專案已經落成並投入使用。

“這是我們的中藥花海小鎮,為發展鄉村旅遊建設的。”孫士河說,通過賞花、品藥茶、嘗藥膳等一系列項目將中草藥與鄉村文化旅遊有機結合,拉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收入。

“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入股分紅+發展鄉村旅遊掙現金”(一地生四金)的扶貧模式在這裡僅實施3年,就使撂荒土地流轉起來、賦閑勞力忙碌起來。小鎮全部建成後,可以帶動800人就業。

圖為灤平縣金溝屯鎮下營子村中草藥茶葉加工廠的工人在分揀雜質 張帆 攝

目前,灤平縣興春和等8個現代農業園區、下營子村等13個千畝以上的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範區共流轉周邊農民土地3.8萬餘畝,涉及65個貧困村1.8萬戶,戶均獲得地租收入3500元。

據灤平縣扶貧辦統計,光是興春和園區的“一地生四金”扶貧模式,受益貧困人口就達到11000人。在這種模式下,當地農民生活水準明顯提升。2016年度,灤平縣27個貧困村按期出列,3833戶、9859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完)

一般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

在如何破解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融資難題上,興春和公司利用“戶貸企還、以企帶戶”的股份合作金融扶貧模式,在貧困戶自願的前提下,公司與貧困農戶簽訂合作協定,農戶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每戶以5萬到50萬元不等的入股資金到企業,資金由企業用於擴大生產,農戶每年可享受入股資金10%的分紅收入。

趙新廣和孫志國也從貸款資金入股到企業中賺得了紅利。“我們只是出個名,企業提供擔保,貸款本金及利息由企業負責償還,年底給我們分紅。”

據灤平縣扶貧辦工作人員介紹,興春和園區入股打破了鄉鎮、村的界限,全縣已有5個鄉鎮8個行政村的420戶貧困戶與企業達成合作協定。

承德興春和種植有限公司董事長郝玉芬告訴記者,像趙新廣和孫志國這樣的貧困戶,目前在園區上班的有200多人,占公司員工的近一半。預計完全建成後可以直接帶動500多貧困戶就業,年人均收入2萬元以上。

灤平縣金溝屯鎮的孫士河前些年在外面闖蕩,有了積累後,2014年回到老家,完成土地流轉2000畝,主要種植中草藥。

記者在金溝屯鎮下營子村採訪時看到,原來幾近荒蕪的山坡變了樣,目及之處,黃芩、黃芪、山桃樹等中藥材在藍天映襯下顯得越發翠綠。山頂,一座孫思邈藥王廟坐落其中。山腳下,中藥材博物館、中草藥研發中心、民宿區、茶葉加工廠等專案已經落成並投入使用。

“這是我們的中藥花海小鎮,為發展鄉村旅遊建設的。”孫士河說,通過賞花、品藥茶、嘗藥膳等一系列項目將中草藥與鄉村文化旅遊有機結合,拉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收入。

“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入股分紅+發展鄉村旅遊掙現金”(一地生四金)的扶貧模式在這裡僅實施3年,就使撂荒土地流轉起來、賦閑勞力忙碌起來。小鎮全部建成後,可以帶動800人就業。

圖為灤平縣金溝屯鎮下營子村中草藥茶葉加工廠的工人在分揀雜質 張帆 攝

目前,灤平縣興春和等8個現代農業園區、下營子村等13個千畝以上的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範區共流轉周邊農民土地3.8萬餘畝,涉及65個貧困村1.8萬戶,戶均獲得地租收入3500元。

據灤平縣扶貧辦統計,光是興春和園區的“一地生四金”扶貧模式,受益貧困人口就達到11000人。在這種模式下,當地農民生活水準明顯提升。2016年度,灤平縣27個貧困村按期出列,3833戶、9859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