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讓世界500強降本增效,升級中國製造

文/楊浩林

上海勞勤

創始人:汪友寶、張永濤

背景:人力資源培訓、工時管理

門派:勞動力軟體管理

融資規模:天使輪450萬

投資方:真順基金、華創資本、黑馬基金

汪友寶、張永濤接招

1.對於《勞動法》,企業有哪些容易觸碰的紅線?

2.勞動密集型企業的HR工作中具有哪些痛點?

3.有哪些事情是你三、五年前不看好,現在已經變成現實了的?

過去很多年以來,提起中國製造,人們想到的大多是低價、劣質這樣的詞。中國製造似乎就等同於粗製濫造。

而最近幾年,中國製造已經實現了崛起,更多地和品質掛上了鉤。幾十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像中國的經濟一樣迅速發展,品質不斷提高,出口遍佈全球。正是大量的製造企業不斷成長造就了這場繁榮。

與之相對的是,類似於製造業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人力管理上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痛點。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主要的利潤點就在於生產利潤以及成本的壓縮上。

近些年來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但是勞動效率並沒有變化。

對於大型企業來說,工時管理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傳統的人工管理方式既不能保證員工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效能,又因為繁瑣的溝通管道而提升了管理成本。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對於專門進行工時管理的需求就產生了。

上海勞勤的兩位創始人汪友寶和張永濤正是看到了企業的這一痛點,

開發了一套勞動力管理雲服務平臺軟體(SaaS),來説明企業進行智慧化的工時管理。「在這個大環境下,國內還沒有一個專門探討管理工時的工具,正好我們沖著這一點,通過平臺化、軟體化、大資料化,把這個資料給企業管理起來,使他們能夠有效地、即時地來管理」上海勞勤創始人汪友寶說。

通過勞動力工時管理軟體來使企業工時管理全程工具化。

通過工具化來減少基層與管理人員的溝通成本以及將規則精確落地執行,以此來提升整個企業的效率。

「我們做的工作就是為了企業的四點:第一,精確計算工時,使企業精確控制勞動成本;第二,通過智慧排班、調度來提升效率;第三,降低合規風險,使勞動仲裁的數量明顯降低;第四,提升員工的滿意度。」汪友寶說。以上這些也是大企業HR時常遇到的痛點,並且在幾千人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中,

這樣的痛點體現得尤為明顯。

汪友寶和張永濤從畢業開始就從事工時管理和人力資源培訓相關的工作,供職於中國勞動力工時的鼻祖華南電腦。在這一行擁有十幾年的從業經驗,2010年時發現國內有了勞動力管理軟體的需求,「我們兩個覺得這個市場不錯,就開始一起做了。」2010年開始就進行公司化運營,2014年成立上海勞勤公司,將業務正規化,徹底聚焦於為制造型企業、連鎖型企業、用工密集型企業以及研發服務型企業等提供SaaS服務。

目前上海勞勤已經服務了近600家大型企業,服務物件主要位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翼地區,多為中大型世界500強以及中國500強企業,包括東方希望集團、蒂森克虜伯、上汽集團、北汽集團、中旅集團、美特斯邦威等知名企業。按照服務程度的不同,按照每位員工一年100-300元的標準收費,目前上海勞勤每年已經可以擁有3000萬的營收。

提起勞動力管理廠商就不得不提到Kronos,這是國際上知名度最高、市場佔有率最大的勞動力軟體廠商,年銷售收入已經超過了11億美金。汪友寶和張永濤直言上海勞勤對標的公司就是Kronos,而他們對於這個行業巨頭更多的是感謝,「Kronos雖然是行業巨頭,但是目前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卻不是最高的。但是他們的理念一直在影響著中國的HR,他們通過20年的培育,讓這個市場終於有點起色了,我們也很感謝Kronos,他們是我們比較敬畏的公司。」

比起國際巨頭Kronos,張永濤認為他們的優勢在於本土化的優勢明顯,「優勢就是我們有跟近千家HR打交道的經驗,我們太瞭解他們了,我們的朋友、圈子從我們一畢業開始都是跟他們打交道,我就活在他們裡面,這點任何一家外資企業是做不到的。」

除了熟悉度之外,兩位創始人對於這個行業的發展也有自己的情懷與追求,「從自己公司的發展上說,我是有一個宏偉的目標,從朋友的生態圈來講,他確實有問題,我要為他解決問題,這就超越了錢的理念,超越了我們做公司的理念,就是必須對這個行業發展盡我們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本身的目標了,這個行業一定要有一家公司輔導他,需要一個很好的配合企業高速發展的公司,因為中國的企業發展太快了。」除了軟體服務外,上海勞勤還會為服務的公司提供企業的顧問、諮詢業務,幫助企業成長。

2017年5月,上海勞勤宣佈2017年初已獲得由真順基金、華創資本領投,黑馬基金跟投的450萬天使輪投資。在獲得資方認可後,上海勞勤將在研發、銷售市場以及服務者三個方面繼續提升,在智慧排班、精益工時以及勞動力大資料平臺等方面持續發力。在這個國內剛剛起步的勞動力市場中快速搶佔市場份額。

投資方代表、真順基金副總裁高亞捷認為:勞勤不但對這一領域有非常深刻的認知和理解,更是本土化服務體驗最好的企業,在勞動力管理領域中,產品過硬、技術牢靠、並擁有了優秀的行業品牌積澱,營收資料強勢增長,處於非常明顯的行業領先地位。

Q:對於企業來說,《勞動法》法規有哪些比較容易觸碰的線?你們是如何解決的?

汪:第一,加班超時。這是最明顯的。第二,年假到期的擠堆風險。第三,企業裁員還要有依據,口述曠工幾天是不行的。此外,工時的模糊性這點也不能觸犯,還有的企業到期以後不簽合同,這就觸犯《勞動法》了,員工一告一個准。

這些東西我們都是通過平臺化把它實現的,降低風險。因為我們做的是勞動力工時管理。

Q:大型企業的HR具有哪些痛點?

汪:早期資料都是HR手動統計的,每個月末他們特別辛苦,統計員工的考勤、工時,發工資統計假期什麼的。非常容易出錯。

除此之外,以前企業在進行勞動仲裁的時候打一個官司輸一個,因為就是無法資料化,提供不了證據。並且HR和員工的溝通成本太大,這是早期的痛點。

再延伸到後面就是企業要加班,產線需要HR招人,但是企業又有人力成本壓低的指標。這其中就會產生矛盾,因為沒有憑據。再有就是一線生產工技能培訓的問題。結合這個痛點才有我們的技能崗位,我知道你這天上了這個崗位,你的技能一定會用,最後一次用到這個技能是什麼時候,下次用的時候你要不要先做培訓?這就有數據了。包括前面所有的痛點,工時資料自然而然就很清晰了。

反過來這也是我們的優勢,跟我的個人背景有關,我做過培訓行業,我再做勞動力管理,我們會天生把培訓和崗位技能、勞動力緊密關聯,環環相扣。這是我們跟所有企業的不同點,這是不一樣的。用戶為什麼看重?也是因為我們在這方面給他們打了一個生態的迴圈鏈,把他們內部鬆散的HR體系構造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

Q:你們會根據企業的不同而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嗎?

張:我們會給你定位是哪個階段,你這個客戶給了我之後,我們的銷售不僅僅是你講的,他要買個什麼,在你這個階段應該是提供這樣的服務,我們給他提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階段,你就處在第二階段,你非得要進行第三階段,我們告訴他這個時候你的風險有多大,這一點是我們和外資企業不一樣的,外資企業來了就給你上第五階段,上來就把你標的住了。

但是我們是跟著客戶的實際情況,所以我跟你說民營企業馬上要進入第一階段,就是這個原因,他不能從零做起,要邁過這一步,也要從第一階段過,外資企業可能已經是第二、第三階段了,他第五個階段我們中國的企業都能做到的,他那樣做就是把錢拿來慢慢培養,但是我們是隨著公司的成長而成長,他快速發展,我們也跟著快速發展,我們是這樣的模式。

Q:會不會考慮對中小企業進行服務?

汪:不會,目前走的是中大型的企業,因為中小型企業第一他們的付費意願不高,而且資訊化很弱,拉著他們走很累,我必須得基礎是差不多的,先做上層,下層再培育,上層正好把他拉起來了,下面就起來了。

Q:有哪些事情是你三、五年前不看好,但是現在已經變成現實了的?

汪:三年前我不看好的是做勞動力行業裡面後端的生產工時管理和智慧排班,這個當時我想中國發展至少還得很多年,但是現在已經在發生了,現在勞動力管理的第二階段,現場的工時管理和智慧排班已經在發生了,這個就是給到我們很大的市場機會。

我們的定價100到300是現在的規律,但是到了智慧排班和現場工時的時候,價格還要漲,這就完全不同了。

張:除了這個以外,我們在2014年成立這家公司的時候,我們覺得需要5年左右這個模式才會逐漸被市場接受,SaaS市場我們還得等待,可是沒想到2016年、2017年SaaS市場的接受程度、理念已經在快速發展了。這個應該源自於中國雲計算的快速發展,所以企業大部分都用SaaS了。

目前上海勞勤已經服務了近600家大型企業,服務物件主要位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翼地區,多為中大型世界500強以及中國500強企業,包括東方希望集團、蒂森克虜伯、上汽集團、北汽集團、中旅集團、美特斯邦威等知名企業。按照服務程度的不同,按照每位員工一年100-300元的標準收費,目前上海勞勤每年已經可以擁有3000萬的營收。

提起勞動力管理廠商就不得不提到Kronos,這是國際上知名度最高、市場佔有率最大的勞動力軟體廠商,年銷售收入已經超過了11億美金。汪友寶和張永濤直言上海勞勤對標的公司就是Kronos,而他們對於這個行業巨頭更多的是感謝,「Kronos雖然是行業巨頭,但是目前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卻不是最高的。但是他們的理念一直在影響著中國的HR,他們通過20年的培育,讓這個市場終於有點起色了,我們也很感謝Kronos,他們是我們比較敬畏的公司。」

比起國際巨頭Kronos,張永濤認為他們的優勢在於本土化的優勢明顯,「優勢就是我們有跟近千家HR打交道的經驗,我們太瞭解他們了,我們的朋友、圈子從我們一畢業開始都是跟他們打交道,我就活在他們裡面,這點任何一家外資企業是做不到的。」

除了熟悉度之外,兩位創始人對於這個行業的發展也有自己的情懷與追求,「從自己公司的發展上說,我是有一個宏偉的目標,從朋友的生態圈來講,他確實有問題,我要為他解決問題,這就超越了錢的理念,超越了我們做公司的理念,就是必須對這個行業發展盡我們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本身的目標了,這個行業一定要有一家公司輔導他,需要一個很好的配合企業高速發展的公司,因為中國的企業發展太快了。」除了軟體服務外,上海勞勤還會為服務的公司提供企業的顧問、諮詢業務,幫助企業成長。

2017年5月,上海勞勤宣佈2017年初已獲得由真順基金、華創資本領投,黑馬基金跟投的450萬天使輪投資。在獲得資方認可後,上海勞勤將在研發、銷售市場以及服務者三個方面繼續提升,在智慧排班、精益工時以及勞動力大資料平臺等方面持續發力。在這個國內剛剛起步的勞動力市場中快速搶佔市場份額。

投資方代表、真順基金副總裁高亞捷認為:勞勤不但對這一領域有非常深刻的認知和理解,更是本土化服務體驗最好的企業,在勞動力管理領域中,產品過硬、技術牢靠、並擁有了優秀的行業品牌積澱,營收資料強勢增長,處於非常明顯的行業領先地位。

Q:對於企業來說,《勞動法》法規有哪些比較容易觸碰的線?你們是如何解決的?

汪:第一,加班超時。這是最明顯的。第二,年假到期的擠堆風險。第三,企業裁員還要有依據,口述曠工幾天是不行的。此外,工時的模糊性這點也不能觸犯,還有的企業到期以後不簽合同,這就觸犯《勞動法》了,員工一告一個准。

這些東西我們都是通過平臺化把它實現的,降低風險。因為我們做的是勞動力工時管理。

Q:大型企業的HR具有哪些痛點?

汪:早期資料都是HR手動統計的,每個月末他們特別辛苦,統計員工的考勤、工時,發工資統計假期什麼的。非常容易出錯。

除此之外,以前企業在進行勞動仲裁的時候打一個官司輸一個,因為就是無法資料化,提供不了證據。並且HR和員工的溝通成本太大,這是早期的痛點。

再延伸到後面就是企業要加班,產線需要HR招人,但是企業又有人力成本壓低的指標。這其中就會產生矛盾,因為沒有憑據。再有就是一線生產工技能培訓的問題。結合這個痛點才有我們的技能崗位,我知道你這天上了這個崗位,你的技能一定會用,最後一次用到這個技能是什麼時候,下次用的時候你要不要先做培訓?這就有數據了。包括前面所有的痛點,工時資料自然而然就很清晰了。

反過來這也是我們的優勢,跟我的個人背景有關,我做過培訓行業,我再做勞動力管理,我們會天生把培訓和崗位技能、勞動力緊密關聯,環環相扣。這是我們跟所有企業的不同點,這是不一樣的。用戶為什麼看重?也是因為我們在這方面給他們打了一個生態的迴圈鏈,把他們內部鬆散的HR體系構造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

Q:你們會根據企業的不同而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嗎?

張:我們會給你定位是哪個階段,你這個客戶給了我之後,我們的銷售不僅僅是你講的,他要買個什麼,在你這個階段應該是提供這樣的服務,我們給他提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階段,你就處在第二階段,你非得要進行第三階段,我們告訴他這個時候你的風險有多大,這一點是我們和外資企業不一樣的,外資企業來了就給你上第五階段,上來就把你標的住了。

但是我們是跟著客戶的實際情況,所以我跟你說民營企業馬上要進入第一階段,就是這個原因,他不能從零做起,要邁過這一步,也要從第一階段過,外資企業可能已經是第二、第三階段了,他第五個階段我們中國的企業都能做到的,他那樣做就是把錢拿來慢慢培養,但是我們是隨著公司的成長而成長,他快速發展,我們也跟著快速發展,我們是這樣的模式。

Q:會不會考慮對中小企業進行服務?

汪:不會,目前走的是中大型的企業,因為中小型企業第一他們的付費意願不高,而且資訊化很弱,拉著他們走很累,我必須得基礎是差不多的,先做上層,下層再培育,上層正好把他拉起來了,下面就起來了。

Q:有哪些事情是你三、五年前不看好,但是現在已經變成現實了的?

汪:三年前我不看好的是做勞動力行業裡面後端的生產工時管理和智慧排班,這個當時我想中國發展至少還得很多年,但是現在已經在發生了,現在勞動力管理的第二階段,現場的工時管理和智慧排班已經在發生了,這個就是給到我們很大的市場機會。

我們的定價100到300是現在的規律,但是到了智慧排班和現場工時的時候,價格還要漲,這就完全不同了。

張:除了這個以外,我們在2014年成立這家公司的時候,我們覺得需要5年左右這個模式才會逐漸被市場接受,SaaS市場我們還得等待,可是沒想到2016年、2017年SaaS市場的接受程度、理念已經在快速發展了。這個應該源自於中國雲計算的快速發展,所以企業大部分都用Saa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