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支付寶、微信們,2016年的支付流水竟然超過中國GDP!

99.27萬億,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

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資料計算,

美國2016年的GDP總量約為18.6萬億美元;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核算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74.41萬億人名幣,按照美元計算,總量約為11萬億美元。

事實上,如此巨大的網路支付業務額也解釋了為什麼阿裡、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不斷在支付和金融領域加碼、搶奪。

比如2015年春節時阿裡和騰訊的紅包大戰,比如三家企業不計成本的拓展電商平臺,

加碼外賣、網約車補貼大戰,還有如今的新星共用自行車等,其核心目的仍然是培養並搶奪支付市場。

在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上,阿裡、騰訊、百度等,都構建了一個集支付、理財、貸款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業務平臺。而這個平臺的中心就是支付業務,在這個閉環系統中,各家公司都希望建立起以自己為中心的互聯網商業帝國。

在協力廠商支付平臺出現之時,它們與銀行之間的競爭就開始了。

最初的時候,支付寶等協力廠商平臺是佔據上風的,一方面是支付寶們從電商中培養起了消費者的支付習慣,並為用戶提供越來越多且免費的協力廠商支付服務;另一方面,銀行這個臃腫而老派的角色沒能快速變革跟進,給協力廠商支付留下了長大的時間。

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和金融制度的改革,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中國網路支付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正在以從未出現過的速度快速攀升。

特別是隨著協力廠商支付平臺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覆蓋,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參與。

截至目前,這個非銀行網路支付體系,已經形成了涵蓋消費者、商戶、商業銀行及網路支付企業本身在內的一個巨大的產業鏈條。它們接入的服務和產品,已經使其逐漸具備了銀行的作用和性質,而參股成立民營銀行則讓它們真正的成為了銀行。

雖然協力廠商支付與傳統銀行之間的較量仍然在繼續,但是從雙方發展的路徑和未來的走向上來看,融合將成為必然。

不過,從用戶的使用場景和習慣,尤其是在安全這個問題上,協力廠商支付的信任度則遠不及銀行等金融機構。

所以,協力廠商支付較多的存活在小額度的日常消費上,而銀行等金融機構仍然佔據了使用者更大額度規模的消費內容。這當然有品牌信任度上的原因,而更多的原因則是不時曝光的個人資訊洩露問題,讓使用者度協力廠商支付的安全擔憂。

而關於用戶,雖然協力廠商支付企業在不斷滲透支付場景,提高用戶粘性,但是用戶的忠誠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高,基於用戶體驗的支付習慣仍然需要不斷的培養,這也就決定了在一些新興業務上它們仍將繼續大額投入,以期培養用戶支付習慣,搶奪支付入口。

據央行資料顯示,2016網上支付業務總金額為2084.95萬億元,相交之下,非銀行支付機構僅有99.27萬億,僅為一個零頭。與此同時,銀行還在加大髮卡數量,截至2016年底,全國銀行髮卡量為61.25億張,同比增長12.54%,每台ATM對應的銀行卡數提高到6627張,同比增長5.54%;另外,銀行在加大推廣雲閃付近場支付POS機具的線下應用量,並實現POS機對應的銀行卡數量為250張,同比增長4.68%。

上述資料的對比,一方面說明銀行仍然佔據網路支付業務的絕對主導位置。另一方面,傳統銀行的變革步伐正在加速,不斷利用自身的品牌優勢收復用戶。

如今,再也不是前幾年任由支付寶們跑馬圈地的時代。

不過,互聯網企業有著銀行並不具有的野心和創新能力,用戶的支付習慣已經在一輪又一輪的市場角逐中得到用戶的認可,並逐漸演變成一種日常性支付手段。而一旦養成習慣和自然而言的常識性支付方式,就會成為金融體系的一個強大的動力。這自然是商業銀行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我想說,雖然這場格局的較量會持續很久,結果難以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協力廠商支付與傳統銀行之間的爭奪會引發整個社會財富的流動與分配,無論誰在這場運動中勝出,作為用戶所能獲得的恐怕只有便利。

(注: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路)

基於用戶體驗的支付習慣仍然需要不斷的培養,這也就決定了在一些新興業務上它們仍將繼續大額投入,以期培養用戶支付習慣,搶奪支付入口。

據央行資料顯示,2016網上支付業務總金額為2084.95萬億元,相交之下,非銀行支付機構僅有99.27萬億,僅為一個零頭。與此同時,銀行還在加大髮卡數量,截至2016年底,全國銀行髮卡量為61.25億張,同比增長12.54%,每台ATM對應的銀行卡數提高到6627張,同比增長5.54%;另外,銀行在加大推廣雲閃付近場支付POS機具的線下應用量,並實現POS機對應的銀行卡數量為250張,同比增長4.68%。

上述資料的對比,一方面說明銀行仍然佔據網路支付業務的絕對主導位置。另一方面,傳統銀行的變革步伐正在加速,不斷利用自身的品牌優勢收復用戶。

如今,再也不是前幾年任由支付寶們跑馬圈地的時代。

不過,互聯網企業有著銀行並不具有的野心和創新能力,用戶的支付習慣已經在一輪又一輪的市場角逐中得到用戶的認可,並逐漸演變成一種日常性支付手段。而一旦養成習慣和自然而言的常識性支付方式,就會成為金融體系的一個強大的動力。這自然是商業銀行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我想說,雖然這場格局的較量會持續很久,結果難以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協力廠商支付與傳統銀行之間的爭奪會引發整個社會財富的流動與分配,無論誰在這場運動中勝出,作為用戶所能獲得的恐怕只有便利。

(注: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