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帶著感情挖窮根 幹群畫出“同心圓”——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駐八頃村工作組趟出貧困村長久脫貧致富新路子

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駐八頃村第一書記王永軍,向來訪記者介紹村裡發展集體經濟情況。記者 吳新光 攝

長城網7月6日訊(記者 吳新光)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城子鎮八頃村由一個四年沒有村選書記的黨支部,

變成一個有三個支部、黨員心齊勁足的村級黨總支;由一個沒有任何集體產業和收入、欠著七八萬元外債的貧困村,變成有村集體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註冊了商標、年收入30萬元的快速發展村;由一個農閒時間打小牌、喝小酒、文化生活匱乏的貧困村,變成一個有農民夜校、微電影拍攝基地、村民運動會熱火朝天的活躍村;由一個“等靠要”思想嚴重的貧困村,
變成一個自我發展內生動力有效激發和彙聚的創業村;由一個出行難、吃水難、髒亂差的貧困村,變成一個村容整潔、通行順暢、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

一年多來,八頃村化繭成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駐村工作組的到來密不可分。

精選脫貧項目,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俗話說,靠山吃山,可“山裡刨食”談何易?八頃村地處圍場接壩地區,

轄9個自然村10個村民組,共有411戶、117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0戶、450人,是河北省20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3000多畝耕地,三分之二都是旱地,村民收入主要靠傳統種植養殖和外出務工。

2016年2月底,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駐村工作組剛到八頃村時,村集體沒有一分錢,也沒有任何閒置資源,還欠了七八萬元外債,村裡做任何一點事都要向本來就很貧窮的老百姓每家每戶去攤派,群眾意見很大。

針對這一現狀,工作組經過反復調研論證,決定採取集體帶頭、覆蓋農戶、共同致富的路子,大力發展集體經濟。2016年5月跑辦成立了村辦集體企業“承德八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並註冊了商標,這是全省首家註冊類型為集體所有制的公司。

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駐八頃村第一書記王永軍介紹村裡自己的電商平臺——八傾八淘。

記者 吳新光 攝

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駐八頃村工作組組長、駐八頃村第一書記王永軍說,針對當地在土壤水源空氣光照等方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傳統馬鈴薯種植的產業基礎,山珍野菜資源豐富的實際,決定將公司的主營方向定位于天然、綠色、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種植和開發。

村民在八頃農業開發公司有機富硒馬鈴薯種植基地田間勞作。記者 吳新光 攝

為了打消村民顧慮,公司先期組織試種了40畝有機馬鈴薯,堅持高標準種植,精細化管理,主打高端市場。為打造品牌,工作組邀請國家環保部和中國檢驗檢疫科學院測試評價中心將八頃有機馬鈴薯與全球34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15個省份19個品種馬鈴薯作了對比檢測,結果顯示:八頃有機馬鈴薯污染物檢出水準低、環境風險小、食用安全性高,不僅滿足國家相關標準,而且滿足全球主要經濟體相關標準。拿著這份權威檢測報告,工作組多次跑省赴京,將八頃有機馬鈴薯推銷到了中央電視臺等北京和省內多家單位、酒店和餐廳。雖然價格比普通馬鈴薯高出了5倍,但卻靠過硬的品質贏得了消費者的好評,創造了一畝土地五畝價值的神話。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今年很多村民都申請加入了進來。為了把產品及時運送出去,公司還購置了運輸車輛。

去年底,八頃村集體收入達到了30萬元,為全村65歲以上老人發放了人均200元健康補貼,給義務教育在校生發放了生均200元教育補貼,並補貼了水費、電費和路燈照明等公共費用。目前,八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有八個產業專案部同時運作,其中420畝有機富硒馬鈴薯種植、首期80KW光伏發電、金蓮花種植、八頃八淘電商平臺等4個項目已建設完成投入運營,2600噸馬鈴薯儲藏窖、山珍野菜加工廠、能夠容納100-150人的家庭旅館、羊肚菌等多個項目正在建設中。王永軍興奮地說,今年預計村集體純收入可達50萬元。

群眾“刷出”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幹群關係也畫出了“同心圓”。村裡許多老人由衷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和和駐村工作組,我一定要多活幾年!”同樣,村幹部也很感慨:“以前村裡佈置點活兒沒人聽,動不動就挨駡,現在村裡有點事一招呼就來一大片,我們的腰杆也硬了!”這樣一來,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通過集體經濟的反哺帶動了全村貧困戶的穩定、持久脫貧。

“精准滴灌”,精扶貧困家庭

精准脫貧體現在“精准”兩字。王永軍認為,扶持貧困戶就要像“繡花”一樣,“一對一”“點對點”進行幫扶,確保村裡每一個貧困戶都有人來管,都有人來扶。

八頃村柴雞養殖合作社散養的柴雞在山坡上休閒地“散步”。記者 吳新光 攝

貧困戶李春生以前養過獺兔,由於經營不善、銷路不好,一年賠了七八萬,日子越過越難。工作組瞭解情況後,給他出主意、跑資金、找銷路,幫他和另外幾戶村民籌建了柴雞養殖合作社,首批1000只散養柴雞現已開始產蛋,一斤能賣15塊。貧困戶從有福去年建了1個大棚培育菜花苗並種植白菜,半畝地掙了2萬多,準備今年再多建一個;貧困戶陳淑蓮通過工作組的引導,年前買了10來頭黑豬仔;貧困戶韓生買了17頭牛,現在也都長得膘肥體壯。

在搭建產業發展平臺的同時,工作組積極探索市場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村民以土地、資產入股公司,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成股東,推動產業脫貧到村到戶到人,形成“戶戶有增收專案、人人有脫貧門路”扶貧格局。

王永軍介紹說,現在除7戶自主創業外,有30戶加入金蓮花種植、7戶加入雨露計畫、7戶加入生態護林員、17戶通過“政銀企戶保”模式入股富龍馬鈴薯全粉有限公司、122戶入股村辦光伏發電項目。另外,為了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工作組還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家至少一人進入公司或村內的專業合作社工作,目前已有90人報名加入公司打工,實現了一人在村打工、全家穩定脫貧。

“八頃精神”,啟動脫貧內生動力

工作隊入村時發現,很多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認為工作隊就是送錢送物來了。一個村要有長久的發展,必須要有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精氣神。鑒於此,工作組鮮明提出了“自我加壓、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八頃精神,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認同。

外地遊客觀看八頃村電影文化牆。記者 吳新光 攝

曾在八頃村插隊的天津知青再回八頃,看看八頃的新面貌。記者 吳新光 攝

為了讓大家開眼界、受觸動、激幹勁,工作組多次帶村民到貴州六盤水、湖北恩施、四川綿陽,以及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唐山等地考察學習,通過宣傳教育和引領帶動,改變村民“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思想觀念,許多村民創業的熱情已被點燃。在北京打工的貧困戶薛龍返回村裡,利用自己的技術開辦豆腐作坊,還擔任了村民一組組長;在北京打工的貧困戶韓立軍也返鄉創業養了17頭牛;村民趙玉文原先學習過食用菌種植技術,他看到種植羊肚菌的高附加值後,放棄了北京當廚師拿高薪的機會,加入村裡公司負責羊肚菌種植專案。現在全村已經有5人從北京等地返村創業,多人表達了返鄉意願。

“精神上的貧困是真貧困,精神上不脫貧不算真脫貧”。從去年開始,工作組提出“美麗鄉村先從美麗家庭開始”,開展了移風易俗和美麗家庭創建活動,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每個人都知道什麼光榮什麼不光榮,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大力宣導和營造尊老愛幼、鄰里團結、互幫互助的鄉俗民風,在村民中開展“美麗家庭”(好媳婦、好婆婆、致富明星、幫扶先進等)評比。還開展了書香八頃平臺建設、特色文化隊伍建設和農民夜校。

“省影視家協會在村裡設立了我省第一家農村微電影拍攝基地,河北影視集團設立了河北影視圍場拍攝基地,現在已經有攝製組進村開始拍攝,前不久香港和內地的幾名導演、編劇到村裡采風,準備拍一部反映脫貧攻堅的院線電影。”王永軍由衷地說,現在村民們精氣神十足、謀發展勁頭高漲。

編後:

“雖然外出打工可以使一個貧困戶脫貧,但我們不希望村民們都靠外出打工來脫貧,而是希望給村裡留下看得見、能長遠發展、可致富的產業。”採訪中,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駐八頃村工作組組長、駐八頃村第一書記王永軍的話,令人感覺耳目一新,非常接地氣。

貧困村要實現脫貧,根本途徑是發展特色產業,要實現持久穩定脫貧,就要依靠發展村集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在脫貧攻堅中,八頃村集體成立了農業開發公司,村裡的特色產業有了依託和銷售平臺,也有了與市場進行對接的橋樑和管道。現在,公司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喜人,不但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把扶貧的滴灌口精准地指向了容易被忽視的極端貧困戶,很多長期以來困擾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建設等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以及國內15個省份19個品種馬鈴薯作了對比檢測,結果顯示:八頃有機馬鈴薯污染物檢出水準低、環境風險小、食用安全性高,不僅滿足國家相關標準,而且滿足全球主要經濟體相關標準。拿著這份權威檢測報告,工作組多次跑省赴京,將八頃有機馬鈴薯推銷到了中央電視臺等北京和省內多家單位、酒店和餐廳。雖然價格比普通馬鈴薯高出了5倍,但卻靠過硬的品質贏得了消費者的好評,創造了一畝土地五畝價值的神話。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今年很多村民都申請加入了進來。為了把產品及時運送出去,公司還購置了運輸車輛。

去年底,八頃村集體收入達到了30萬元,為全村65歲以上老人發放了人均200元健康補貼,給義務教育在校生發放了生均200元教育補貼,並補貼了水費、電費和路燈照明等公共費用。目前,八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有八個產業專案部同時運作,其中420畝有機富硒馬鈴薯種植、首期80KW光伏發電、金蓮花種植、八頃八淘電商平臺等4個項目已建設完成投入運營,2600噸馬鈴薯儲藏窖、山珍野菜加工廠、能夠容納100-150人的家庭旅館、羊肚菌等多個項目正在建設中。王永軍興奮地說,今年預計村集體純收入可達50萬元。

群眾“刷出”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幹群關係也畫出了“同心圓”。村裡許多老人由衷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和和駐村工作組,我一定要多活幾年!”同樣,村幹部也很感慨:“以前村裡佈置點活兒沒人聽,動不動就挨駡,現在村裡有點事一招呼就來一大片,我們的腰杆也硬了!”這樣一來,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通過集體經濟的反哺帶動了全村貧困戶的穩定、持久脫貧。

“精准滴灌”,精扶貧困家庭

精准脫貧體現在“精准”兩字。王永軍認為,扶持貧困戶就要像“繡花”一樣,“一對一”“點對點”進行幫扶,確保村裡每一個貧困戶都有人來管,都有人來扶。

八頃村柴雞養殖合作社散養的柴雞在山坡上休閒地“散步”。記者 吳新光 攝

貧困戶李春生以前養過獺兔,由於經營不善、銷路不好,一年賠了七八萬,日子越過越難。工作組瞭解情況後,給他出主意、跑資金、找銷路,幫他和另外幾戶村民籌建了柴雞養殖合作社,首批1000只散養柴雞現已開始產蛋,一斤能賣15塊。貧困戶從有福去年建了1個大棚培育菜花苗並種植白菜,半畝地掙了2萬多,準備今年再多建一個;貧困戶陳淑蓮通過工作組的引導,年前買了10來頭黑豬仔;貧困戶韓生買了17頭牛,現在也都長得膘肥體壯。

在搭建產業發展平臺的同時,工作組積極探索市場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村民以土地、資產入股公司,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成股東,推動產業脫貧到村到戶到人,形成“戶戶有增收專案、人人有脫貧門路”扶貧格局。

王永軍介紹說,現在除7戶自主創業外,有30戶加入金蓮花種植、7戶加入雨露計畫、7戶加入生態護林員、17戶通過“政銀企戶保”模式入股富龍馬鈴薯全粉有限公司、122戶入股村辦光伏發電項目。另外,為了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工作組還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家至少一人進入公司或村內的專業合作社工作,目前已有90人報名加入公司打工,實現了一人在村打工、全家穩定脫貧。

“八頃精神”,啟動脫貧內生動力

工作隊入村時發現,很多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認為工作隊就是送錢送物來了。一個村要有長久的發展,必須要有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精氣神。鑒於此,工作組鮮明提出了“自我加壓、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八頃精神,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認同。

外地遊客觀看八頃村電影文化牆。記者 吳新光 攝

曾在八頃村插隊的天津知青再回八頃,看看八頃的新面貌。記者 吳新光 攝

為了讓大家開眼界、受觸動、激幹勁,工作組多次帶村民到貴州六盤水、湖北恩施、四川綿陽,以及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唐山等地考察學習,通過宣傳教育和引領帶動,改變村民“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思想觀念,許多村民創業的熱情已被點燃。在北京打工的貧困戶薛龍返回村裡,利用自己的技術開辦豆腐作坊,還擔任了村民一組組長;在北京打工的貧困戶韓立軍也返鄉創業養了17頭牛;村民趙玉文原先學習過食用菌種植技術,他看到種植羊肚菌的高附加值後,放棄了北京當廚師拿高薪的機會,加入村裡公司負責羊肚菌種植專案。現在全村已經有5人從北京等地返村創業,多人表達了返鄉意願。

“精神上的貧困是真貧困,精神上不脫貧不算真脫貧”。從去年開始,工作組提出“美麗鄉村先從美麗家庭開始”,開展了移風易俗和美麗家庭創建活動,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每個人都知道什麼光榮什麼不光榮,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大力宣導和營造尊老愛幼、鄰里團結、互幫互助的鄉俗民風,在村民中開展“美麗家庭”(好媳婦、好婆婆、致富明星、幫扶先進等)評比。還開展了書香八頃平臺建設、特色文化隊伍建設和農民夜校。

“省影視家協會在村裡設立了我省第一家農村微電影拍攝基地,河北影視集團設立了河北影視圍場拍攝基地,現在已經有攝製組進村開始拍攝,前不久香港和內地的幾名導演、編劇到村裡采風,準備拍一部反映脫貧攻堅的院線電影。”王永軍由衷地說,現在村民們精氣神十足、謀發展勁頭高漲。

編後:

“雖然外出打工可以使一個貧困戶脫貧,但我們不希望村民們都靠外出打工來脫貧,而是希望給村裡留下看得見、能長遠發展、可致富的產業。”採訪中,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駐八頃村工作組組長、駐八頃村第一書記王永軍的話,令人感覺耳目一新,非常接地氣。

貧困村要實現脫貧,根本途徑是發展特色產業,要實現持久穩定脫貧,就要依靠發展村集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在脫貧攻堅中,八頃村集體成立了農業開發公司,村裡的特色產業有了依託和銷售平臺,也有了與市場進行對接的橋樑和管道。現在,公司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喜人,不但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把扶貧的滴灌口精准地指向了容易被忽視的極端貧困戶,很多長期以來困擾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建設等難題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