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方法論丨都在說金融科技,你知道怎麼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嗎?

7月6日,眾之金服集團在上海成立,並與國家互金專委會、中國人壽、北斗衛星、宜賓商業銀行等機構分別就資料核驗、互聯網保險,

軍民融合技術研發及專案落地,一體化金融系統整包服務方向簽署了進一步的合作協定。

眾之金服是由“宜貸網”孵化、昇華而來的金融科技集團。整個金融科技集團下設6個板塊,分別由6個子公司獨立運營,覆蓋大資料風險管理、中小銀行技術外包服務、聚合支付、新型消費金融資產管理、智慧投顧、P2P網貸等六大領域,

以技術產品輸出為小微金融機構服務。

談到集團成立,眾之金服董事長李甯表示:“任何一次變革或者演變總會有得有失,有利有弊。集團的成立解決了原來多種業務並行可能會產生的矛盾,升級也是因為團隊和公司人才儲備、管理能力儲備以及專案儲備已經到了另一個發展階段。”

會上,眾之金服董事長李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中國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助理楊濤,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中金支付常務副總史佳樂,盈燦集團副總裁馬駿等嘉賓就“金融科技的創新與安全發展”這一主題展開了精彩探討。

精彩觀點碰撞經億歐記者編輯整理,如下:

李寧:去年開始金融科技越來越熱,很多領域產生一些非常實際的金融科技的服務專案和技術創新。

第一個問題是一個開放式問題,目前很多傳統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公司紛紛往金融科技轉型,大家認為金融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哪些方面?怎樣成為有價值,對社會有貢獻,對行業有啟發,真正實現讓金融更容易的金融科技企業?

史佳樂:金融科技企業應該有兩大類,一類是在服務金融機構,比如說説明金融機構獲客、精准行銷、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等。另外一類是把金融資金有效導入實體經濟。

科技創新是很有效的抓手,因為銀行、企事業單位都想把自己資金放到更多以前觸及不到的領域,金融科技企業也願意從金融體系裡把錢引出來,為更多小微企業或者個人提供服務。金融科技企業是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的橋樑和紐帶,手段就是科技。

第一類公司和第二類公司的區別在於第一類更注重輸出能力,比如說風控能力。

第二類公司更注重構建場景或者說是場景融合。比如但是你會發現銀行的固有產品和實體經濟需求不一定能有效導入,所以雙方的合作絕對不是簡單的嫁接,一定要轉化,或者說需要通過科技手段,把銀行產品和實體經濟需求有效整合在一起。所以說借助科技手段和力量,才能把金融和實體經濟兩大領域有效整合。

概括下,剛才說的三個能力,第一個是輸出能力,第二是構建場景能力,第三個就是融合的整合創新能力。這三個能力是金融科技公司打造自己核心競爭力的三個方向。謝謝!

楊濤: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衡量金融科技企業未來能否成功,第一方面是從整個社會需求層面來看,金融科技想做的創新能夠解決什麼問題,面臨什麼挑戰。從需求層面來看,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在金融服務實體,金融的穩健運營上還有很多短版。所以我們希望在傳統金融運行基礎上,疊加科技支撐。

首先考慮的是,你是增加了原有矛盾,還是解決了原有短版,有助於改善金融運行結構?這是首先衡量金融科技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

另外,未來十年,二十年,全球經濟包括中國經濟處於大變動時代,這意味著大大小小的危機可能成為常態。各類金融企業機構面臨的問題就是能否有效做好風險控制,不僅僅是內部的,還有在宏觀週期波動時,對經濟波動能否進行有效把握。

縱觀歷史,無論是銀行還是非銀行機構,你可以看到,能夠順應歷史潮流生存下來的,首先具有比較高的從宏觀到微觀的風險把控能力,趨勢判斷能力。

從金融科技自身發展的視角來看,我們稱作供給或者說提供服務層面。同樣需要考慮幾個主題詞,第一個主題詞是定位清晰,實際上未來金融科技發展業態是多元化的,對金融科技企業來說,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你自己的定位是否清晰?第二,在定位清晰的基礎上要考慮第二個問題,單打獨鬥的獨門秘笈不太可取,如何合作共贏,共用發展,這可能是重中之重。

楊東:我認為中小型機構應該把握住幾點。

第一個,認清當前大勢格局是科技與金融融合的時代。2013年之前科技門檻比較高,幾乎只有大銀行大機構才能做科技,隨著雲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科技門檻大幅降低,中小微企業也能夠用科技手段來提供金融服務,科技的壟斷時代被打破了。

我個人認為有幾方面可以突破,即便是沒有大場景,自己也要創造場景,形成強大的資產端構建來源,敢於和其他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實體產業進行合作,發展業務員來構建自己的場景,並且找到非常好的切入點。

第二點,主要是在資金端,金融科技的核心創造力、破壞力是在投資者這端。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設計,資金多元化多層次的理財服務原來只有銀行才能做,現在通過科技手段大幅度降低了資金端風險投資的成本。

中國的智慧投顧和國外最大的不同在於國外主要做標準化資產,而中國標準化資產比較少,一些投行券商正在做的智慧投顧都不是特別成功,目前還沒有找到非常好的模式。一些非標資產反而可能好很多,雖然一般非標資產不是可選擇的智慧投顧的物件,但是和資產端風控結合起來就能做非常好的探索,所以說非標資產的投資業務模式創新反而使中國微小企業獲得非常好的機遇。

第三點,我個人認為我們中小微平臺在資料合作方面要敢於探索,勇於合作。

第四點,當前做金融科技,一定要做好政策監管的溝通研究,瞭解監管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導向,並且跟監管層包括地方政府做好溝通工作,把握方向。

第五點,在集團下面多成立幾個子公司,多個子公司業務分配整合形成非常好的集團化的整體運營方式。

吳震: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公司或者組織結構,核心競爭力是人。這個含義又太廣泛,所以我寧願選擇技術作為金融科技的核心競爭力。為什麼呢?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認為技術是一個根據地,如果有堅實的技術功底的話,可能很快產生很多業務,同時可能也會產生新的發展模式。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以及將來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區塊鏈、AR,代表了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

從目前來看,移動技術和大資料在金融科技中得到廣泛應用,區塊鏈正在探索,成熟的應用還不是很多,雲計算也就IaaS和PaaS方面有些應用,在SaaS層還有進一步發展空間,最後一個是人工智慧,將來可能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但是目前還處於早期。

我認為任何一個公司,如果能夠在這些技術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點上有比較堅實的基礎的話,他未來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可能會延伸出非常多應用,產生非常多創新。

第二個,從技術穩定性來說,我認為技術門檻是相當高的,很多人都談金融科技,會一點皮毛或者會一些大眾的技術可能並不難。但是想把技術做好,用好是相當難的事情。任何一個公司都得從頭做起,這是核心競爭力,時間就是你的技術門檻,是一個壁壘。

趙衛星:每個時期都都是趨勢變化帶動了金融變化,尤其是生產和生活的趨勢變化,金融一定不是走在生產與生活的前面的,而是解決生產與生活之間關係的。

今天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出現,但不是所有的金融科技披上這層外衣,就一定能夠做好金融科技工作。我們已經進入資料化風控時期,未來銀行業、金融業越來越需要依託於現在的資料化風險控制方式,這也是金融科技公司看到了大趨勢後長期努力的結果。

馬駿:談核心競爭力,我認為主要是兩點,第一點是效率,回頭看這幾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流通效率。

餘額寶讓很多原來從來沒有瞭解和關注或者買過貨幣基金的人買了貨幣基金,P2P網路借貸讓原來民間非常灰色的民間借貸行業陽光化,更多老百姓參與當中。P2P的科技手段提升了效率,從而降低了資金成本。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加關注資金端,科技對這個行業最大的影響還是資金端。

第二點,我希望對做科技公司的創業者講,要讓科技看得懂。可能很多人把區塊鏈理解為新的加密方式,認為人工智慧就是網路學習。不管金融科技公司面向的是C端客戶還是B端機構,都應該通過宣傳和宣導讓大家理解科技體現在什麼地方,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概念層面。

我發現以前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這方面做得挺欠缺的,比如說我們的理財計畫和活期產品,其實在資產和交易結構上已經做了很多創新,引用了很多科技手段。但我們的機構很少對外講解這些東西,導致公眾、媒體甚至監管、政策都不太瞭解。

李寧:昨天到今天,金融科技圈子裡被屬地化監管的資訊刷屏了,能否請楊老師談一下,新常態下的相關行業政策對未來行業的發展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楊東:最近一段時間各個地方的網貸實施細則、實施辦法都在醞釀或者徵求意見,從中央到各地方政府也都在研究探索包括智慧投顧、股票眾籌、互聯網理財、消費金融等領域的政策,目前政策真的是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非常不明朗。

我們甚至可以發現,地方政府甚至地方的銀監部門對於中央的一些政策和監管辦法也持不同意見。比如P2P資金存管,一個月以前有這樣的意見,資金存管的銀行必須有分支機搆,有實體經營的平臺和業務,現實情況是只有一些中小微銀行或者互聯網銀行願意做資金存管業務,它們大多數沒有分支機搆。監管應該也要科技驅動,看到大趨勢,否則很多業務創新隨時有可能因為一紙檔終結了。

李寧:政策和監管的研究探討可能是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企業必須要關注的重心。接下來想問一下趙行長,新網銀行作為和互金平臺合作比較緊密的平臺,對於監管政策的感受是非常具體的,請趙行長說一下監管問題,同時介紹一下未來金融科技企業和傳統機構合作的機會?

趙衛星:在大概半年不到的時間裡,我大概接觸了280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其中有一大批有通過普惠、數位化和金融科技開展服務,提升效率,為客戶解決痛點的想法。所以新網銀行在發展初期考慮的是通過互聯互通的方式,跟所有互聯網金融公司形成連接,通過銀行的資金、技術能力、合規性上的支持,協助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進一步發展,這是一個路徑。

第二個路徑,我覺得有非常多的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亟待轉型。中小銀行植根於當地,長期以來為地方經濟發展助力。但是中國銀行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無論大中小微銀行,全部走的資產規模增長,存貸利差的方式,抓大企業,給大企業投放貸款,辦儲蓄,從居民和農戶手裡吸收資金。反觀歐美,我們發現銀行業已經越來越具有特色化和精准客群,所以我們也希望讓今天的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和銀行一一牽手,我們已經看到了大銀行和大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牽手,但我覺得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小微銀行跟中國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牽手,這才是真正的金融改革需要的原動力,新網銀行在這方面一直在持續不斷地努力。

李寧:下面問題請楊濤老師,從國家的各項出臺政策來看,您認為中國金融科技與國外的金融科技最主要不同體現在哪裡?再結合當前主流的形態包括P2P,股權眾籌、區塊鏈實際應用等,您覺得未來哪些方向真的有可實際突破點?

楊濤:這兩年全球金融科技千變萬化,每個國家的金融科技形態都有各種各樣的差異,可以從幾個層面比較,一是我們國家的金融和人家有哪些差異?二是科技有哪些差異?三是金融加科技差在什麼地方?

中國金融發展跟全球金融發展、歐美金融發展差距比較大的,可能體現在金融結構層面,可能體現在金融服務功能層面,可能體現在金融風險跟效率權衡層面。

第二個是比較技術。現在令人眼花心亂的技術非常多,我們談技術實際上是泛泛而談的。在全球金融科技技術變革中,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是技術應用要和業務應用相結合,不能停留在表面。二是不能誇大技術的作用,如何推動技術規則跟業務規則的標準化,這是金融科技落到實處的關鍵點。

最後一個技術加金融差在生態跟土壤上,同樣類似的產品,在每個國家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每個國家的監管與政策不一樣,各種各樣的軟環境也不同,說來說去這些變化離不開信用體系、財務稅收會計體系這些最重要的基本支撐。

無論是新金融還是銀行都在談創新發展,在創新發展中,很多人的基本思路就是跑馬圈地不斷佈局,但是能否從跑馬圈地不斷佈局轉向真正以客戶為中心,進行原有功能管道的整合才是重中之重。這是什麼意思呢?未來應該從細微之處著手,精細化管理著手,真正能夠落到具體的專案,具體的探索,具體的規則,具體的制度層面。

李寧:接下來有請吳秘書長談談作為安全技術專委會,在未來行業規範透明持續健康發展角度有那些具體已經確定的舉措?

吳震:首先我們建了一個互聯網金融分析系統。先說下背景,2016年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受國家委託開始建設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系統,這個系統到去年為止已經建了一個原形,一部分功能是可用的。

這個系統由三部分資料構成,第一部分資料是中心的自有資料,第二部分資料是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第三部分是企業對接資料。去年,我們已經和四五十家企業對接資料,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對企業對接資料要求不高,主要是做一些風險指標的檢測。但是今年這個平臺正在國家發改委立項,所以資料真實性變成非常重要的問題。

互聯網公開資料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是企業資料怎麼保證真實呢?這是技術檢測的難點。可能有很多辦法,比如說企業自己上報,即便我相信企業報的都是真的,信任也不能代替監督。

後來我們就想出一個辦法,通過互聯網方式解決資料真實性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首先把企業詳細資料包到平臺上來,然後把資料對投資者開放,投資者自己驗證資料是否真實,如果能查到就證明資料真實,如果查不到上報資料真實性就有疑問,這可能有漏報或者錯報情況。

第二個是對監管提供相關的資料支援服務,這是從去年6月份一直進行的資料支撐服務。第三個,我們也在為了幫助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了許多基礎設施,包括建立的電子合同備案,以防出事後大家有憑證。

最後我們在今年6月5日發佈了全國互聯網金融的陽光計畫,這個陽光計畫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個是資產透明度,二是運營透明度,第三個是實力透明度,包括資質等實力進行測評。

李寧:謝謝吳老師!我覺得這個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社會公眾監督,使運營資料和資產透明化,本身就是一個陽光的舉措,謝謝大家,辛苦了!

第二是構建場景能力,第三個就是融合的整合創新能力。這三個能力是金融科技公司打造自己核心競爭力的三個方向。謝謝!

楊濤: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衡量金融科技企業未來能否成功,第一方面是從整個社會需求層面來看,金融科技想做的創新能夠解決什麼問題,面臨什麼挑戰。從需求層面來看,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在金融服務實體,金融的穩健運營上還有很多短版。所以我們希望在傳統金融運行基礎上,疊加科技支撐。

首先考慮的是,你是增加了原有矛盾,還是解決了原有短版,有助於改善金融運行結構?這是首先衡量金融科技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

另外,未來十年,二十年,全球經濟包括中國經濟處於大變動時代,這意味著大大小小的危機可能成為常態。各類金融企業機構面臨的問題就是能否有效做好風險控制,不僅僅是內部的,還有在宏觀週期波動時,對經濟波動能否進行有效把握。

縱觀歷史,無論是銀行還是非銀行機構,你可以看到,能夠順應歷史潮流生存下來的,首先具有比較高的從宏觀到微觀的風險把控能力,趨勢判斷能力。

從金融科技自身發展的視角來看,我們稱作供給或者說提供服務層面。同樣需要考慮幾個主題詞,第一個主題詞是定位清晰,實際上未來金融科技發展業態是多元化的,對金融科技企業來說,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你自己的定位是否清晰?第二,在定位清晰的基礎上要考慮第二個問題,單打獨鬥的獨門秘笈不太可取,如何合作共贏,共用發展,這可能是重中之重。

楊東:我認為中小型機構應該把握住幾點。

第一個,認清當前大勢格局是科技與金融融合的時代。2013年之前科技門檻比較高,幾乎只有大銀行大機構才能做科技,隨著雲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科技門檻大幅降低,中小微企業也能夠用科技手段來提供金融服務,科技的壟斷時代被打破了。

我個人認為有幾方面可以突破,即便是沒有大場景,自己也要創造場景,形成強大的資產端構建來源,敢於和其他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實體產業進行合作,發展業務員來構建自己的場景,並且找到非常好的切入點。

第二點,主要是在資金端,金融科技的核心創造力、破壞力是在投資者這端。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設計,資金多元化多層次的理財服務原來只有銀行才能做,現在通過科技手段大幅度降低了資金端風險投資的成本。

中國的智慧投顧和國外最大的不同在於國外主要做標準化資產,而中國標準化資產比較少,一些投行券商正在做的智慧投顧都不是特別成功,目前還沒有找到非常好的模式。一些非標資產反而可能好很多,雖然一般非標資產不是可選擇的智慧投顧的物件,但是和資產端風控結合起來就能做非常好的探索,所以說非標資產的投資業務模式創新反而使中國微小企業獲得非常好的機遇。

第三點,我個人認為我們中小微平臺在資料合作方面要敢於探索,勇於合作。

第四點,當前做金融科技,一定要做好政策監管的溝通研究,瞭解監管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導向,並且跟監管層包括地方政府做好溝通工作,把握方向。

第五點,在集團下面多成立幾個子公司,多個子公司業務分配整合形成非常好的集團化的整體運營方式。

吳震: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公司或者組織結構,核心競爭力是人。這個含義又太廣泛,所以我寧願選擇技術作為金融科技的核心競爭力。為什麼呢?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認為技術是一個根據地,如果有堅實的技術功底的話,可能很快產生很多業務,同時可能也會產生新的發展模式。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以及將來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區塊鏈、AR,代表了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

從目前來看,移動技術和大資料在金融科技中得到廣泛應用,區塊鏈正在探索,成熟的應用還不是很多,雲計算也就IaaS和PaaS方面有些應用,在SaaS層還有進一步發展空間,最後一個是人工智慧,將來可能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但是目前還處於早期。

我認為任何一個公司,如果能夠在這些技術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點上有比較堅實的基礎的話,他未來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可能會延伸出非常多應用,產生非常多創新。

第二個,從技術穩定性來說,我認為技術門檻是相當高的,很多人都談金融科技,會一點皮毛或者會一些大眾的技術可能並不難。但是想把技術做好,用好是相當難的事情。任何一個公司都得從頭做起,這是核心競爭力,時間就是你的技術門檻,是一個壁壘。

趙衛星:每個時期都都是趨勢變化帶動了金融變化,尤其是生產和生活的趨勢變化,金融一定不是走在生產與生活的前面的,而是解決生產與生活之間關係的。

今天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出現,但不是所有的金融科技披上這層外衣,就一定能夠做好金融科技工作。我們已經進入資料化風控時期,未來銀行業、金融業越來越需要依託於現在的資料化風險控制方式,這也是金融科技公司看到了大趨勢後長期努力的結果。

馬駿:談核心競爭力,我認為主要是兩點,第一點是效率,回頭看這幾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流通效率。

餘額寶讓很多原來從來沒有瞭解和關注或者買過貨幣基金的人買了貨幣基金,P2P網路借貸讓原來民間非常灰色的民間借貸行業陽光化,更多老百姓參與當中。P2P的科技手段提升了效率,從而降低了資金成本。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加關注資金端,科技對這個行業最大的影響還是資金端。

第二點,我希望對做科技公司的創業者講,要讓科技看得懂。可能很多人把區塊鏈理解為新的加密方式,認為人工智慧就是網路學習。不管金融科技公司面向的是C端客戶還是B端機構,都應該通過宣傳和宣導讓大家理解科技體現在什麼地方,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概念層面。

我發現以前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這方面做得挺欠缺的,比如說我們的理財計畫和活期產品,其實在資產和交易結構上已經做了很多創新,引用了很多科技手段。但我們的機構很少對外講解這些東西,導致公眾、媒體甚至監管、政策都不太瞭解。

李寧:昨天到今天,金融科技圈子裡被屬地化監管的資訊刷屏了,能否請楊老師談一下,新常態下的相關行業政策對未來行業的發展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楊東:最近一段時間各個地方的網貸實施細則、實施辦法都在醞釀或者徵求意見,從中央到各地方政府也都在研究探索包括智慧投顧、股票眾籌、互聯網理財、消費金融等領域的政策,目前政策真的是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非常不明朗。

我們甚至可以發現,地方政府甚至地方的銀監部門對於中央的一些政策和監管辦法也持不同意見。比如P2P資金存管,一個月以前有這樣的意見,資金存管的銀行必須有分支機搆,有實體經營的平臺和業務,現實情況是只有一些中小微銀行或者互聯網銀行願意做資金存管業務,它們大多數沒有分支機搆。監管應該也要科技驅動,看到大趨勢,否則很多業務創新隨時有可能因為一紙檔終結了。

李寧:政策和監管的研究探討可能是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企業必須要關注的重心。接下來想問一下趙行長,新網銀行作為和互金平臺合作比較緊密的平臺,對於監管政策的感受是非常具體的,請趙行長說一下監管問題,同時介紹一下未來金融科技企業和傳統機構合作的機會?

趙衛星:在大概半年不到的時間裡,我大概接觸了280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其中有一大批有通過普惠、數位化和金融科技開展服務,提升效率,為客戶解決痛點的想法。所以新網銀行在發展初期考慮的是通過互聯互通的方式,跟所有互聯網金融公司形成連接,通過銀行的資金、技術能力、合規性上的支持,協助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進一步發展,這是一個路徑。

第二個路徑,我覺得有非常多的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亟待轉型。中小銀行植根於當地,長期以來為地方經濟發展助力。但是中國銀行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無論大中小微銀行,全部走的資產規模增長,存貸利差的方式,抓大企業,給大企業投放貸款,辦儲蓄,從居民和農戶手裡吸收資金。反觀歐美,我們發現銀行業已經越來越具有特色化和精准客群,所以我們也希望讓今天的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和銀行一一牽手,我們已經看到了大銀行和大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牽手,但我覺得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小微銀行跟中國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牽手,這才是真正的金融改革需要的原動力,新網銀行在這方面一直在持續不斷地努力。

李寧:下面問題請楊濤老師,從國家的各項出臺政策來看,您認為中國金融科技與國外的金融科技最主要不同體現在哪裡?再結合當前主流的形態包括P2P,股權眾籌、區塊鏈實際應用等,您覺得未來哪些方向真的有可實際突破點?

楊濤:這兩年全球金融科技千變萬化,每個國家的金融科技形態都有各種各樣的差異,可以從幾個層面比較,一是我們國家的金融和人家有哪些差異?二是科技有哪些差異?三是金融加科技差在什麼地方?

中國金融發展跟全球金融發展、歐美金融發展差距比較大的,可能體現在金融結構層面,可能體現在金融服務功能層面,可能體現在金融風險跟效率權衡層面。

第二個是比較技術。現在令人眼花心亂的技術非常多,我們談技術實際上是泛泛而談的。在全球金融科技技術變革中,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是技術應用要和業務應用相結合,不能停留在表面。二是不能誇大技術的作用,如何推動技術規則跟業務規則的標準化,這是金融科技落到實處的關鍵點。

最後一個技術加金融差在生態跟土壤上,同樣類似的產品,在每個國家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每個國家的監管與政策不一樣,各種各樣的軟環境也不同,說來說去這些變化離不開信用體系、財務稅收會計體系這些最重要的基本支撐。

無論是新金融還是銀行都在談創新發展,在創新發展中,很多人的基本思路就是跑馬圈地不斷佈局,但是能否從跑馬圈地不斷佈局轉向真正以客戶為中心,進行原有功能管道的整合才是重中之重。這是什麼意思呢?未來應該從細微之處著手,精細化管理著手,真正能夠落到具體的專案,具體的探索,具體的規則,具體的制度層面。

李寧:接下來有請吳秘書長談談作為安全技術專委會,在未來行業規範透明持續健康發展角度有那些具體已經確定的舉措?

吳震:首先我們建了一個互聯網金融分析系統。先說下背景,2016年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受國家委託開始建設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系統,這個系統到去年為止已經建了一個原形,一部分功能是可用的。

這個系統由三部分資料構成,第一部分資料是中心的自有資料,第二部分資料是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第三部分是企業對接資料。去年,我們已經和四五十家企業對接資料,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對企業對接資料要求不高,主要是做一些風險指標的檢測。但是今年這個平臺正在國家發改委立項,所以資料真實性變成非常重要的問題。

互聯網公開資料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是企業資料怎麼保證真實呢?這是技術檢測的難點。可能有很多辦法,比如說企業自己上報,即便我相信企業報的都是真的,信任也不能代替監督。

後來我們就想出一個辦法,通過互聯網方式解決資料真實性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首先把企業詳細資料包到平臺上來,然後把資料對投資者開放,投資者自己驗證資料是否真實,如果能查到就證明資料真實,如果查不到上報資料真實性就有疑問,這可能有漏報或者錯報情況。

第二個是對監管提供相關的資料支援服務,這是從去年6月份一直進行的資料支撐服務。第三個,我們也在為了幫助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了許多基礎設施,包括建立的電子合同備案,以防出事後大家有憑證。

最後我們在今年6月5日發佈了全國互聯網金融的陽光計畫,這個陽光計畫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個是資產透明度,二是運營透明度,第三個是實力透明度,包括資質等實力進行測評。

李寧:謝謝吳老師!我覺得這個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社會公眾監督,使運營資料和資產透明化,本身就是一個陽光的舉措,謝謝大家,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