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互聯網醫療創業三年,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惶恐?

大約在10年前,我和動脈網的創始人李大韜,聯合創始人老畢,也是我們說的惶恐的原因。醫療這個行業,實在是太專業了,以北京一年一換的流動性,很難培養出真正專業的團隊,

而這正是西部媒體的優勢。(不介意的話我想打個廣告,歡迎北上廣的同學來重慶,來動脈網,這兒空氣好,氛圍好,房價低,顏值高。)

我們有很洋氣的世界觀

我們世界觀,如何看待未來醫療。

雖然我們說自己是低配的中國合夥人,也算是屌絲三寶,但我們還是有很洋氣的方法論的。

這主要來自于創始人大韜。我們對醫療偏向於哲學化的描述,都是源自於大韜的總結:

每一次革命性的底層技術的誕生都會帶來要素資源的重新配置,並重構社會制度。而在每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演化過程裡都會誕生一批偉大的記錄者、思考者。IT時代裡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財富、自由、知識的普及,《連線》、電腦報這些IT媒體為一種新文明的到來而展開的宏大敘事影響了數代人,

同時也為其投資機構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而在醫療層面,看病救人,最初是和“巫”相關,帶著文明早期的蒙昧,是一項神聖的活動,現代醫學體系到了19世紀才建立,醫學才算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很顯然,醫療這個行業,跟技術和認知更迭,息息相關,而且從來沒有衰落過。

當然,未知依然是醫療的常態,完全瞭解生命的本質,還有不可測的遙遠。

相對封閉的現狀,需要新的技術、理念,以及闖入者,突破傳統的藩籬,建設新秩序。

尋找這些改變醫療格局的中堅力量,並提供幫助,一起成長,這就是動脈網的世界觀,也是出發點。從2014年創立以來,這個核心,一直沒變過。

在這個世界觀之上,我們也延伸了自己的世界觀:就是我們堅信我們的價值來自於服務這個行業,説明這個行業成長。而寫公關黑稿、打擊對手、寫負面稿件收費等,

並不是我們認可的服務。也借這個機會再次強調一下我們的這一核心價值觀,也請個別朋友不要再利誘、挑戰我們的價值觀。

做為一個創業者,我們尤其理解一個企業成長的不易,更加尊重企業家的價值,每一個偉大企業成長的背後,都會有苦難的一面,約伯斯也曾被自己的董事會趕出公司,馬雲也曾在北京一再碰壁,馬化騰也多次想賣掉自己的公司,企業的成長,

本身就是一部辛酸史。因此,我們更願意用發展的眼光、用期待未來的心態,去關注一個企業的發展沉浮,並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我們有很嚴肅的方法論

我們的方法論,編輯眼中的世界。

很多讀者,朋友對動脈網的評價是專業。這既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也是我們最為惶恐的地方。所謂的專業,主要看適用的範圍和階段。

譬如在互聯網醫療火爆的初期階段,清華、北大、長江商學院不少教授也在引用動脈網的資料、報告,但這並不等於,動脈網比清華、北大、長江商學院的教授專業,只是說動脈網去做了大家還沒有注意到的事情。這裡我要講的就是動脈網的方法論。

我們創造內容的核心方法論,來自哈佛商學院提出的金字塔模型,底層是Data,上層是Information,再往上是Knowledge,頂層是Wisdom。從一個新聞事件,可以發掘企業做這件事情的一個商業邏輯、商業判斷;從大資料中,分析細分領域的全貌;從對歷史的掌握以及當下發生事件理解的基礎上,形成對未來趨勢的判斷能力。資訊大爆炸時代,真偽邊界愈發模糊,動脈網要做資訊的篩查和篩檢程式。

我們在反省自身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們現在更多還在Information階段,偶而達到Knowledge階段,目標是走向Wisdom階段,這也是我在前面講的我們的惶恐,我們覺得自己的專業度還很弱,還需要繼續強化,而這種強化需要經驗,需要時間。我們要讓動脈網的記者,分析師成為專家,都要積累多年的經驗。

在這個層面,我們也需要更多的專家,真正的專業人士來提供指導。慶倖的是,我們身邊確實也有很多這樣的好朋友,在默默地幫助動脈網學習,成長。

我們有很土氣的價值觀:下笨功夫

做一篇文章之前,要查閱不少資料。

圈內人士,看到動脈網呈現出來的特質,還是從《解構春雨醫生》報告開始。兩萬多名醫生,一個醫生15個維度,大概30萬條資料,九個人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手動錄,資料清洗,製作表格,完成攥寫。兩個月時間,就是這樣肯花“笨功夫”,完成將近100頁的報告。

而我想說的,是這些報告背後的故事。

2014年12月,第一份互聯網醫療企業報告《解構春雨醫生報告》:這份報告,前後用了將兩個月時間,中間幾度想放棄,幾度想做得簡單一點,但最後逼自己做了出來;

2015年7月,第一份細分行業報告 《醫學影像》專題報告:當時動脈網還不大的團隊幾乎是全員上陣,採訪了幾十家國內外公司,絕大部分是市面上沒有的一手資料,貝妮躲在酒店裡寫了幾天,不敢出來怕被影響;

2016年3月,第一份心血管領域趨勢報告《國內外心血管智慧硬體分析報告》:這份報告前後持續的時間將近半年,換了三人,要搜集的素材實在太多,最後才終於出稿;

2016年4月,第一份綜合性報告《VBR未來醫健創投參考季報》:蛋殼研究院全員上陣,做了三月,非常強大的資料量,做得研究員懷疑人生;

2016年9月,第一份人工智慧+醫療的報告《2016人工智慧醫療健康創新趨勢報告》,第一時間訪談了國內外的人工智慧企業,當時國內企業還不多,主要的應用場景都是來自國外,資料也非常少,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針對這個報告還出了一個編輯版本。

2016年11月,動脈網蛋殼研究院和騰訊研究院推出了《 2016中國互聯網醫院白皮書》,首次明晰互聯網醫院的標準設定,模式設定,成為許多人研究互聯網醫院模式的範本;

但是這種折騰並沒有停止,2017年第一季度,動脈網還將在基層醫療、連鎖診所、以及互聯網醫院領域,完成深度的報告。截止到目前,動脈網已經覆蓋14+個醫療細分領域;發佈40+份產業趨勢報告;報導1500+個醫療創業企業,首發率超60%。

看起來這麼厲害,為什麼還惶恐?

醫療的專業性令我們很惶恐。

醫療這個水實在太深!這些內容做得越多,我們反而越惶恐,因為我們在不斷地深入醫療這個領域,感覺到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

第一,專業知識的不夠:醫療博大精深,學術淵源流長。進入醫療領域,感覺碩士都是不夠用的,我們入這一行後,認識的博士比以前認識的碩士還多;

第二,產業知識的不夠:醫療的產業鏈極其複雜,遠不是TMT、O2O所能簡單解釋的,從醫到藥到保險,再到政策,再到社會倫理,也並不是互聯網就能包辦的;

第三,朋友依然還不夠多。醫療這個產業,是一個長遠的產業,所有的快錢模式,刷單模式,幾年千億估值模式,在醫療這個行業都難以實現,需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有堅守的勇氣和堅忍的智慧,這就需要朋友,需要資源,需要一起來成長。

雖然說,動脈網的在產業界已經有超過30萬的粉絲群體,也覆蓋了最大群體的醫療創業者、投資人和產業鏈的人群,但是我們的關係依然不夠緊密,我們的互動還不夠強,我們的知識分享和資源分享還沒有最大化。

我們所想到的解決這些惶恐的辦法就是,讓我們的粉絲變成我們的會員,成為我們的朋友,讓動脈網和這個產業的人群有更親密的接觸,讓動脈網有機會去更好的幫助這個龐大的人群相互認識,相互合作。

這就是我們2017年最重要的事情,建立起動脈網的會員密圈。

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歡迎大家,和動脈網一起,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醫療創業朋友圈!

瞭解動脈網會員密圈更多訊息請上動脈網官網或官微

也是我們最為惶恐的地方。所謂的專業,主要看適用的範圍和階段。

譬如在互聯網醫療火爆的初期階段,清華、北大、長江商學院不少教授也在引用動脈網的資料、報告,但這並不等於,動脈網比清華、北大、長江商學院的教授專業,只是說動脈網去做了大家還沒有注意到的事情。這裡我要講的就是動脈網的方法論。

我們創造內容的核心方法論,來自哈佛商學院提出的金字塔模型,底層是Data,上層是Information,再往上是Knowledge,頂層是Wisdom。從一個新聞事件,可以發掘企業做這件事情的一個商業邏輯、商業判斷;從大資料中,分析細分領域的全貌;從對歷史的掌握以及當下發生事件理解的基礎上,形成對未來趨勢的判斷能力。資訊大爆炸時代,真偽邊界愈發模糊,動脈網要做資訊的篩查和篩檢程式。

我們在反省自身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們現在更多還在Information階段,偶而達到Knowledge階段,目標是走向Wisdom階段,這也是我在前面講的我們的惶恐,我們覺得自己的專業度還很弱,還需要繼續強化,而這種強化需要經驗,需要時間。我們要讓動脈網的記者,分析師成為專家,都要積累多年的經驗。

在這個層面,我們也需要更多的專家,真正的專業人士來提供指導。慶倖的是,我們身邊確實也有很多這樣的好朋友,在默默地幫助動脈網學習,成長。

我們有很土氣的價值觀:下笨功夫

做一篇文章之前,要查閱不少資料。

圈內人士,看到動脈網呈現出來的特質,還是從《解構春雨醫生》報告開始。兩萬多名醫生,一個醫生15個維度,大概30萬條資料,九個人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手動錄,資料清洗,製作表格,完成攥寫。兩個月時間,就是這樣肯花“笨功夫”,完成將近100頁的報告。

而我想說的,是這些報告背後的故事。

2014年12月,第一份互聯網醫療企業報告《解構春雨醫生報告》:這份報告,前後用了將兩個月時間,中間幾度想放棄,幾度想做得簡單一點,但最後逼自己做了出來;

2015年7月,第一份細分行業報告 《醫學影像》專題報告:當時動脈網還不大的團隊幾乎是全員上陣,採訪了幾十家國內外公司,絕大部分是市面上沒有的一手資料,貝妮躲在酒店裡寫了幾天,不敢出來怕被影響;

2016年3月,第一份心血管領域趨勢報告《國內外心血管智慧硬體分析報告》:這份報告前後持續的時間將近半年,換了三人,要搜集的素材實在太多,最後才終於出稿;

2016年4月,第一份綜合性報告《VBR未來醫健創投參考季報》:蛋殼研究院全員上陣,做了三月,非常強大的資料量,做得研究員懷疑人生;

2016年9月,第一份人工智慧+醫療的報告《2016人工智慧醫療健康創新趨勢報告》,第一時間訪談了國內外的人工智慧企業,當時國內企業還不多,主要的應用場景都是來自國外,資料也非常少,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針對這個報告還出了一個編輯版本。

2016年11月,動脈網蛋殼研究院和騰訊研究院推出了《 2016中國互聯網醫院白皮書》,首次明晰互聯網醫院的標準設定,模式設定,成為許多人研究互聯網醫院模式的範本;

但是這種折騰並沒有停止,2017年第一季度,動脈網還將在基層醫療、連鎖診所、以及互聯網醫院領域,完成深度的報告。截止到目前,動脈網已經覆蓋14+個醫療細分領域;發佈40+份產業趨勢報告;報導1500+個醫療創業企業,首發率超60%。

看起來這麼厲害,為什麼還惶恐?

醫療的專業性令我們很惶恐。

醫療這個水實在太深!這些內容做得越多,我們反而越惶恐,因為我們在不斷地深入醫療這個領域,感覺到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

第一,專業知識的不夠:醫療博大精深,學術淵源流長。進入醫療領域,感覺碩士都是不夠用的,我們入這一行後,認識的博士比以前認識的碩士還多;

第二,產業知識的不夠:醫療的產業鏈極其複雜,遠不是TMT、O2O所能簡單解釋的,從醫到藥到保險,再到政策,再到社會倫理,也並不是互聯網就能包辦的;

第三,朋友依然還不夠多。醫療這個產業,是一個長遠的產業,所有的快錢模式,刷單模式,幾年千億估值模式,在醫療這個行業都難以實現,需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有堅守的勇氣和堅忍的智慧,這就需要朋友,需要資源,需要一起來成長。

雖然說,動脈網的在產業界已經有超過30萬的粉絲群體,也覆蓋了最大群體的醫療創業者、投資人和產業鏈的人群,但是我們的關係依然不夠緊密,我們的互動還不夠強,我們的知識分享和資源分享還沒有最大化。

我們所想到的解決這些惶恐的辦法就是,讓我們的粉絲變成我們的會員,成為我們的朋友,讓動脈網和這個產業的人群有更親密的接觸,讓動脈網有機會去更好的幫助這個龐大的人群相互認識,相互合作。

這就是我們2017年最重要的事情,建立起動脈網的會員密圈。

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歡迎大家,和動脈網一起,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醫療創業朋友圈!

瞭解動脈網會員密圈更多訊息請上動脈網官網或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