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倖存著但依然焦慮,商業“恐慌”到底因為什麼?

這個時代的商業普遍得了一種焦慮症,叫做“創新”。

這種焦慮症最明顯的體征,就是每個商業體都希望自己成為好奇餐桌上的奇異果。

心理學家羅洛梅說:“焦慮是人類面對威脅,希望創造自我的正常狀態”。誠然,大量供應、同質競爭、電商衝擊都意味著生存危機,創新本身亦是敏感、上進、不滿足的表達,從人類的角度,精英階層都會集體焦慮。

這是跨維的競爭

因為工作,我們接觸過很多勇於創新的案例,這是尤為重要的商業經驗,

譬如:

極致的建築創新——世界著名的大師作品、高昂的建築成本、獨一無二的地標建築;

苛刻的品牌要求——獨一無二的主力品牌、高標準的品牌檔次、新鮮獵奇的業態體驗;

無限細分的客群——以垂直細分到極致的小眾客群作為“支點”,期望撬動一個前所未有的星球。

創新的價值毋庸置疑,但必須警醒的是:若人人都想“彎道超車”,則 “彎道”已經事實上不存在,反而加大了擁堵的風險。冪次定律下的創新法則需要用更高層面的商業智慧來解讀。

怎樣重新解讀創新呢?看看下面這個案例:

無印良品的照明設計師面出薰的火柴作品——與工業化生產出來的整齊劃一的傳統火柴形象不同,他將小枯枝頂部塗上可燃物重新設計,

人們在使用時仿佛不自覺地回到了簡單的遠古時代,重新思考火、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而枯枝本身的不規則就帶有一種蒼老、簡約而又不廉價的美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人類的情感總是歸因於熟悉,迸發於驚喜。在商業為情感買單的時代,創新並不完全等同於陌生和獵奇,

更勝在基於熟悉事物之上的再思考。這也契合了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先生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的經典理論:“再設計”——將這無限多樣的思考和感知方式,有意識地運用在普通的物體、現象和傳播上,達到創新的目的。

眾所周知,日本商業以“禪意的文化表達”和“洞察人心的體貼”著名於世,商業本身即是與人心對話的過程。

缺乏情感連結和價值表達的創新,如離枝供養的鮮花,養份有限,生命力難以持久。對比之下,當國內商業普遍處於“大軍壓境”的恐慌和浮躁時,日本的商業儼然蘊含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細微觸動和哲學思考。

而建築是商業的容器形式和機能承載,日本的許多建築大師如安藤忠雄、黑川紀章、伊東豐雄等設計的商業無一不蘊含著大師的哲學理念和商業思考。有時,商業創新的奇點並非彎道加速,而是跨維競爭,如飛行與奔跑的差距,視野和高度不同,結果自然一日千里。

變化“兇猛”,必須接受顛覆

所有人都說未來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組織變化、行業跨界、個體能力越來越強;IP、U盤化生存、個人+平臺模式、聯盟思維……優秀的人能獲得任何時代都沒有的影響力和資源。

但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個體崛起的時代,並不是每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而是少數個體崛起的時代。技術的進步讓少部分人獲得巨大影響力和資源而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個體”;更多的人會被服務得越來越懶,成為平庸的跟隨者。而超級個體和普通人的差距在於生命的驅動形式。對於普通人來說,意志是生活方式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只占極小的一部分;超級個體正好相反,他們的大部分是知識,極小部分是意志。

我們知道,商業是一門涉及廣泛的行業:哲學是它的底層基石,社會學是它的生存背景,建築是它的容器,藝術是它的外衣,心理學是它的消費驅動力,傳播學是它的擴張武器——當商業地產人期望加速成長為“超級個體”時,可能需要學習很多門課,瞭解很多領域,訪談很多專家。——高昂的學費先不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其間若經歷大量的無效路徑,則無異於對生命的浪費。

更重要的是,近10年來有很多舊的技能和“商業經驗”正在失效——10年前過來人的經驗不再適合今天充滿90後、品牌無邊界、創新爆炸的商業地產。在合理的背景內,我們需要再次用“創新”思考商業的含義。

商業創新的奇點並非彎道加速,而是跨維競爭,如飛行與奔跑的差距,視野和高度不同,結果自然一日千里。

變化“兇猛”,必須接受顛覆

所有人都說未來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組織變化、行業跨界、個體能力越來越強;IP、U盤化生存、個人+平臺模式、聯盟思維……優秀的人能獲得任何時代都沒有的影響力和資源。

但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個體崛起的時代,並不是每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而是少數個體崛起的時代。技術的進步讓少部分人獲得巨大影響力和資源而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個體”;更多的人會被服務得越來越懶,成為平庸的跟隨者。而超級個體和普通人的差距在於生命的驅動形式。對於普通人來說,意志是生活方式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只占極小的一部分;超級個體正好相反,他們的大部分是知識,極小部分是意志。

我們知道,商業是一門涉及廣泛的行業:哲學是它的底層基石,社會學是它的生存背景,建築是它的容器,藝術是它的外衣,心理學是它的消費驅動力,傳播學是它的擴張武器——當商業地產人期望加速成長為“超級個體”時,可能需要學習很多門課,瞭解很多領域,訪談很多專家。——高昂的學費先不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其間若經歷大量的無效路徑,則無異於對生命的浪費。

更重要的是,近10年來有很多舊的技能和“商業經驗”正在失效——10年前過來人的經驗不再適合今天充滿90後、品牌無邊界、創新爆炸的商業地產。在合理的背景內,我們需要再次用“創新”思考商業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