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虧損、關店、倒閉,誰才是中國的關店王?(年中盤點)

整編 | 店小mo

關店,或意味著悲情退出,或意味著斷臂自救。

不管是刻骨銘心的教訓還是以退為進的戰略,都表明一點:時代確實已經變了,大洗牌正在上演。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都說了,電子商務衝擊不是實體店關店的主要原因,所以,不要輕言馬雲所害,而是你被自己所害,你必須拯救你自己!

17年已經過去一半,小二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到目前為止,主要的商超百貨它們的關店情況。

1

沃爾瑪

世界的500強,中國的關店王

2017年6月8日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發佈,沃爾瑪以4858.73億美元(約合3.32萬億人民幣)年營收位居第一,這已經是連續第五年蟬聯榜首了。何止《財富》美國500強,沃爾瑪已經在《財富》世界500強的頭把交椅的位子上已經穩坐連續3年。

在美國本土,曾經有個關於沃爾瑪的著名的“5公里死亡圈”理論,

即有沃爾瑪門店存在的方圓5公里內,其他零售業賣場都沒有生存空間。但這個“神話”,正在被打破。

6月28日,沃爾瑪超市瀋陽鵬利店貼出公告稱將於2017年7月5日停止營業,據悉,自2001年9月20日正式營業至今,沃爾瑪瀋陽鵬利店已經營近十七個年頭。據不完全統計,沃爾瑪2017年上半年累計關店以及確定即將關店共17家,創六年來新高。

半年過去了,留給沃爾瑪的時間不多了,留給中國傳統大賣場的時間也不多了。

2

大潤發

金身已打破,後續難預測

近年來為應對電商衝擊,大潤發做了一系列的轉型嘗試:2013年成立B2C電子商務網站飛牛網,

嘗試線上線下結合。同時,大潤發還將於今年開設生鮮O2O概念店—飛牛優鮮,專注於提供生鮮產品,輔以日用品及餐飲服務並將以配送速度(1-2小時送達)為亮點。

可是,儘管如此,仍擋不住大潤發上海港澳店關門。該門店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水清路1390號,於2006年開業,是大潤發在上海開的第八家門店。此次大潤發港澳店關店停業,是繼去年10月山東濰坊大潤發關店後,

其大陸市場關閉的第二家門店。

不過,大潤發發展部總經理洪萬康在濰坊關店後不久談到對關店的認識。他認為零售行業關店將進入常態化,大潤發對於門店選址一直比較慎重。最長租期是20年,租期到了可能面臨租金要上漲的情況,如果大潤發不能接受就會選擇離開。所以說,關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2

新一佳

無奈的反面典型

新一佳曾經和人人樂、華潤號稱廣東超市三巨頭,年銷180億元,門店超百家,排名中國連鎖14位。如今,一則破產清算公告,宣告其22年歷史正式終結。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歷年連鎖百強統計顯示,新一佳在2005~2012年的8年時間裡,銷售規模從110億元逐步攀升到180億元,門店從79家擴大到116家,百強排名最高時位於14名。

然而事實上,早在2008年前後,新一佳便迎來了它的關店潮,甚至有供應商反映:新一佳80%的店不盈利。

到了2017年,新一佳全國門店已從去年的42家銳減至18家,並更名為“悅購匯”。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則破產清算公告,則為新一佳這一巨頭的倒下劃上了結束字元號。

巨頭倒下,不可否認有來自電商的衝擊,但在新一佳這一死亡案例上,內部因素遠遠大於外部因素。

新一佳的快速擴張,掩蓋了自身企業管理方面的隱患。2015年經濟放緩之後,新一佳的業績陡然下降,諸如資金鏈斷裂、戰略失誤、管理混亂等問題刺破了美麗的泡沫。

4

樂天瑪特

強行作死,實在怪不了別人

韓聯社4月20日引用韓國樂天瑪特的消息稱,在中國境內的99家樂天瑪特門店中,被勒令停業的門店總數達到74家,另有13家自行停業,剩餘12家店鋪雖然正常營業,但幾乎無人問津。受其影響,樂天瑪特在華營業損失已高達2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

華東一名超市行業業內人士曾向媒體透露,由於管理水準差、本土化不夠等原因,樂天瑪特華東70多家門店一年的收入才20多億元,單店平均銷售額僅3000萬元,跟永輝、沃爾瑪、大潤發數億元的單店銷售差距明顯。

5

蔔蜂蓮花

恨鐵不成鋼

談起大型商超的入華的時間,蔔蜂蓮花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7年6月23日,原本叫“易初蓮花”(該名於2007年改為蔔蜂蓮花)的蔔蜂蓮花第一家大賣場在上海浦東楊高南路開業。

但與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零售企業相比,蔔蜂蓮花的入華之路走得頗有些坎坷,擴張速度明顯慢于同行許多。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蔔蜂蓮花在中國擁有61家大賣場和1家購物中心,其門店分佈於廣東、上海、江蘇、北京、河南、陝西、湖南、山東等8個省市,總經營面積近52萬平方米。

不僅門店擴張速度一直較為緩慢,蔔蜂蓮花的“連虧五年”也在外資零售企業的業績中有些顯眼。

據蔔蜂蓮花的2016年年報顯示,2016年蔔蜂蓮花實現收入100.86億元,銷售收入下滑的同時,虧損更是擴大到上一年的28倍多。2012年到2016年5年間,蔔蜂蓮花虧損已超過11億元。

與同行相比,不管是與蔔蜂蓮花同時期進入中國的沃爾瑪、家樂福,還是與後來居上的大潤發等以大賣場為主要業態的外資零售企業相比,蔔蜂蓮花都遜色不少。沃爾瑪和大潤發均已進入年銷售千億元時代,門店數300至400家,而蔔蜂蓮花是營收始終在100億元徘徊,並且放棄了其2004年就提出的百家門店計畫。

6

迪亞天天

如履薄冰的中國之旅

據西班牙媒體報導,在電子商務強大滲透的重壓之下,西班牙迪亞天天集團最終結束了在中國的“冒險”之旅。這家連鎖超市在2013年已經被迫關閉了在北京的160家門店並撤銷分公司,如今正準備撤出唯一還有門店運營的上海市。這家公司目前在上海共有379家超市門店,其中大部分為加盟店。

2003年,彼時還隸屬于家樂福集團的迪亞(2011年迪亞脫離家樂福獨立)分別與聯華超市和首聯集團合資,以“迪亞天天”的品牌進入上海和北京,當年即在兩地開設了多家門店,並提出五年內開設1000家門店的計畫。

然而,由於之後業績不佳,合作夥伴紛紛撤資,迪亞天天2011年頂峰時在中國只有447家門店,2013年底則只剩下361家。2014年初,集團全面撤出北京,轉戰上海市場。迪亞天天是全球第三大折扣零售商,不過,中國市場對於折扣超市的定位並不清晰,折扣店賴以生存的自有品牌在國內也無法實現規模生產和消費。

不得不說,100家店、1000家店這樣的開店計畫真的有毒。

除了上述的幾家“被抓了典型”,下面的這些商超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1.家樂福:全球影響力下降

2015年家樂福在華關店數量超過15家,2016在中國已關3店,目前綜合影響力大不如前。在中國,正在被大潤發、華潤、永輝等逆襲。

2.易買得:關店6家,全面撤華

據媒體報導,韓國最大零售集團新世界集團旗下的大型折扣超市易買得(E-Mart)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關閉在中國現有的6家門店,結束20年的“入華之旅”。

3.華潤:18個月自營門店關800家

2016年,華潤萬家全國自營門店實現銷售1035億元,自營門店總數為3224家。一年半的時間,華潤萬家的自營門店減少了800多家。

4.永輝:新開33店關閉2店

據悉永輝一季度永輝在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陝西、山西、四川、貴州、北京區域新開33家門店(含優選店、超級物種店各1家,會員店9家);在廣東、福建各關店1家。

5.中百:關店30家,淨利潤暴漲2674.05%

在2017年前三個月內,中百集團新開門店集中于社區超市、便利店和生鮮超市,新增小型中百超市3家、中百羅森便利店36家,以及生鮮綠標店6家;同時,關閉30家中百超市以及武漢市外中百倉儲門店4家。2017年全年規劃新開10家倉儲超市、40家標準超市、150家便利店。

6.聯華:開店39家,關店51家,整體“負增長”

一季度,聯華新開門店39家,關店51家。其中華東地區新開門店22家,關店39家;華北地區新開門店2家,關店2家;東北地區新開門店2家,關店3家;華南地區新開門店13家,關店7家;華中地區以及西南地區無變動。

7.家家悅:新開7家關5家總數達633家

一季度,公司新開門店7家,其中膠東地區6家,山東其他地區1家;各業態新開門店情況:綜合超市4家,寶寶悅3家。報告期內關閉門店5家,關閉門店面積5436平方米。報告期末,公司門店總數633家。

那麼,既然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不是這些賣場關店的主要原因,什麼才是呢?

1.逐漸消失的人口紅利

中國的人口紅利可謂成就了不少企業,不少品牌。從物資匱乏到人口增長,給零售業的大賣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從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到中國零售巨頭華潤萬家、華聯等紛紛開業,中國零售業大賣場取得了近20年來的長足發展。

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減弱,大賣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衰退。

2.同質化的競爭,趨於飽和的市場

人口紅利的消失是一個過程,對大賣場的影響並不是致命的,然而同質化的競爭也許才是大賣場不斷關店的核心原因。多年前,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大賣場們也曾經霸氣的對競爭對手們說“你開那試試,我就開在你的對面”,這種情況已經在很多城市的賣場佈局中司空見慣。

然而這也為“同質化的競爭”埋下了深深的隱患。商品同質化、價格廝殺化、服務同質化、賣場環境同質化等等都成為他們競爭力減弱的根本原因。

3.小業態,專賣店不斷“侵蝕”和“瓜分”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對產品可選擇性豐富的要求。大賣場已經被“瓜分”為多個小業態,專賣店。可謂零售業的“零售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賣場在開始以“包容天下”的姿態搶佔了包括服裝,雜貨店在內的很多分散性零售企業,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的小業態零售越來越多,當然也包含瓜分“電器”、“建材”、“傢俱”等品類的大業態,成就了諸如蘇甯,國美,紅星美凱龍這樣的超級單一品類大零售業態。

然而各種便利店、水果店、休閒食品店、專賣店等小業態已經成為今天零售業態的新秀,不斷瓜分著大賣場的份額,這使得本來就走到困境的大賣場更是舉步維艱。

新一佳曾經和人人樂、華潤號稱廣東超市三巨頭,年銷180億元,門店超百家,排名中國連鎖14位。如今,一則破產清算公告,宣告其22年歷史正式終結。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歷年連鎖百強統計顯示,新一佳在2005~2012年的8年時間裡,銷售規模從110億元逐步攀升到180億元,門店從79家擴大到116家,百強排名最高時位於14名。

然而事實上,早在2008年前後,新一佳便迎來了它的關店潮,甚至有供應商反映:新一佳80%的店不盈利。

到了2017年,新一佳全國門店已從去年的42家銳減至18家,並更名為“悅購匯”。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則破產清算公告,則為新一佳這一巨頭的倒下劃上了結束字元號。

巨頭倒下,不可否認有來自電商的衝擊,但在新一佳這一死亡案例上,內部因素遠遠大於外部因素。

新一佳的快速擴張,掩蓋了自身企業管理方面的隱患。2015年經濟放緩之後,新一佳的業績陡然下降,諸如資金鏈斷裂、戰略失誤、管理混亂等問題刺破了美麗的泡沫。

4

樂天瑪特

強行作死,實在怪不了別人

韓聯社4月20日引用韓國樂天瑪特的消息稱,在中國境內的99家樂天瑪特門店中,被勒令停業的門店總數達到74家,另有13家自行停業,剩餘12家店鋪雖然正常營業,但幾乎無人問津。受其影響,樂天瑪特在華營業損失已高達2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

華東一名超市行業業內人士曾向媒體透露,由於管理水準差、本土化不夠等原因,樂天瑪特華東70多家門店一年的收入才20多億元,單店平均銷售額僅3000萬元,跟永輝、沃爾瑪、大潤發數億元的單店銷售差距明顯。

5

蔔蜂蓮花

恨鐵不成鋼

談起大型商超的入華的時間,蔔蜂蓮花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7年6月23日,原本叫“易初蓮花”(該名於2007年改為蔔蜂蓮花)的蔔蜂蓮花第一家大賣場在上海浦東楊高南路開業。

但與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零售企業相比,蔔蜂蓮花的入華之路走得頗有些坎坷,擴張速度明顯慢于同行許多。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蔔蜂蓮花在中國擁有61家大賣場和1家購物中心,其門店分佈於廣東、上海、江蘇、北京、河南、陝西、湖南、山東等8個省市,總經營面積近52萬平方米。

不僅門店擴張速度一直較為緩慢,蔔蜂蓮花的“連虧五年”也在外資零售企業的業績中有些顯眼。

據蔔蜂蓮花的2016年年報顯示,2016年蔔蜂蓮花實現收入100.86億元,銷售收入下滑的同時,虧損更是擴大到上一年的28倍多。2012年到2016年5年間,蔔蜂蓮花虧損已超過11億元。

與同行相比,不管是與蔔蜂蓮花同時期進入中國的沃爾瑪、家樂福,還是與後來居上的大潤發等以大賣場為主要業態的外資零售企業相比,蔔蜂蓮花都遜色不少。沃爾瑪和大潤發均已進入年銷售千億元時代,門店數300至400家,而蔔蜂蓮花是營收始終在100億元徘徊,並且放棄了其2004年就提出的百家門店計畫。

6

迪亞天天

如履薄冰的中國之旅

據西班牙媒體報導,在電子商務強大滲透的重壓之下,西班牙迪亞天天集團最終結束了在中國的“冒險”之旅。這家連鎖超市在2013年已經被迫關閉了在北京的160家門店並撤銷分公司,如今正準備撤出唯一還有門店運營的上海市。這家公司目前在上海共有379家超市門店,其中大部分為加盟店。

2003年,彼時還隸屬于家樂福集團的迪亞(2011年迪亞脫離家樂福獨立)分別與聯華超市和首聯集團合資,以“迪亞天天”的品牌進入上海和北京,當年即在兩地開設了多家門店,並提出五年內開設1000家門店的計畫。

然而,由於之後業績不佳,合作夥伴紛紛撤資,迪亞天天2011年頂峰時在中國只有447家門店,2013年底則只剩下361家。2014年初,集團全面撤出北京,轉戰上海市場。迪亞天天是全球第三大折扣零售商,不過,中國市場對於折扣超市的定位並不清晰,折扣店賴以生存的自有品牌在國內也無法實現規模生產和消費。

不得不說,100家店、1000家店這樣的開店計畫真的有毒。

除了上述的幾家“被抓了典型”,下面的這些商超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1.家樂福:全球影響力下降

2015年家樂福在華關店數量超過15家,2016在中國已關3店,目前綜合影響力大不如前。在中國,正在被大潤發、華潤、永輝等逆襲。

2.易買得:關店6家,全面撤華

據媒體報導,韓國最大零售集團新世界集團旗下的大型折扣超市易買得(E-Mart)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關閉在中國現有的6家門店,結束20年的“入華之旅”。

3.華潤:18個月自營門店關800家

2016年,華潤萬家全國自營門店實現銷售1035億元,自營門店總數為3224家。一年半的時間,華潤萬家的自營門店減少了800多家。

4.永輝:新開33店關閉2店

據悉永輝一季度永輝在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陝西、山西、四川、貴州、北京區域新開33家門店(含優選店、超級物種店各1家,會員店9家);在廣東、福建各關店1家。

5.中百:關店30家,淨利潤暴漲2674.05%

在2017年前三個月內,中百集團新開門店集中于社區超市、便利店和生鮮超市,新增小型中百超市3家、中百羅森便利店36家,以及生鮮綠標店6家;同時,關閉30家中百超市以及武漢市外中百倉儲門店4家。2017年全年規劃新開10家倉儲超市、40家標準超市、150家便利店。

6.聯華:開店39家,關店51家,整體“負增長”

一季度,聯華新開門店39家,關店51家。其中華東地區新開門店22家,關店39家;華北地區新開門店2家,關店2家;東北地區新開門店2家,關店3家;華南地區新開門店13家,關店7家;華中地區以及西南地區無變動。

7.家家悅:新開7家關5家總數達633家

一季度,公司新開門店7家,其中膠東地區6家,山東其他地區1家;各業態新開門店情況:綜合超市4家,寶寶悅3家。報告期內關閉門店5家,關閉門店面積5436平方米。報告期末,公司門店總數633家。

那麼,既然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不是這些賣場關店的主要原因,什麼才是呢?

1.逐漸消失的人口紅利

中國的人口紅利可謂成就了不少企業,不少品牌。從物資匱乏到人口增長,給零售業的大賣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從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到中國零售巨頭華潤萬家、華聯等紛紛開業,中國零售業大賣場取得了近20年來的長足發展。

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減弱,大賣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衰退。

2.同質化的競爭,趨於飽和的市場

人口紅利的消失是一個過程,對大賣場的影響並不是致命的,然而同質化的競爭也許才是大賣場不斷關店的核心原因。多年前,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大賣場們也曾經霸氣的對競爭對手們說“你開那試試,我就開在你的對面”,這種情況已經在很多城市的賣場佈局中司空見慣。

然而這也為“同質化的競爭”埋下了深深的隱患。商品同質化、價格廝殺化、服務同質化、賣場環境同質化等等都成為他們競爭力減弱的根本原因。

3.小業態,專賣店不斷“侵蝕”和“瓜分”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對產品可選擇性豐富的要求。大賣場已經被“瓜分”為多個小業態,專賣店。可謂零售業的“零售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賣場在開始以“包容天下”的姿態搶佔了包括服裝,雜貨店在內的很多分散性零售企業,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的小業態零售越來越多,當然也包含瓜分“電器”、“建材”、“傢俱”等品類的大業態,成就了諸如蘇甯,國美,紅星美凱龍這樣的超級單一品類大零售業態。

然而各種便利店、水果店、休閒食品店、專賣店等小業態已經成為今天零售業態的新秀,不斷瓜分著大賣場的份額,這使得本來就走到困境的大賣場更是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