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美國人不吃味精?

我們之前聊到了味精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後,象爸給大家留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說多吃味精對身體不好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收到了各種各樣的答案。

今天我們就來接著說說這個話題,聊一聊味精是否有毒。

從奇怪的“中餐館綜合症”說起

其實,味精從一開始被發現,到後來推向全世界,從沒有人說過味精有問題。

直到1968年,美國的一位華裔醫生郭浩民(Dr Robert Ho Man Kwok)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寫了一封信,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在信中,他描述了自己在中餐館用餐後,出現了頸部麻木、心慌和全身無力的症狀。

郭浩民在信中推測,中國廚師烹飪的時候經常使用味精,可能就是味精,導致了自己不舒服。

kknews.cc

郭先生的信一經發表,一下子就引發了轟動。不少人寫信給新英格蘭雜誌,都聲稱自己吃過中餐後,

出現了一系列類似的症狀。

人們把這些奇怪症狀起了一個名字,叫做“中餐館綜合症”。

到了1972年,越來越多的調查報告都表明,味精確實與“中餐館綜合症”有關。

各種味精有害的說法紛紛出現,比如味精能讓青少年發育遲緩,讓成年人頭髮脫落,記憶力減退等等。

於是,北美地區很多飯店都把味精當成了敵人,打出了“本店不使用味精”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bbc.com

這些行為,

讓當時的人們更加堅定的相信,“中餐館綜合症”的罪魁禍首就是味精。

可轉眼到了1987年,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明確宣佈:

味精是無害的食品添加劑。

你是不是有些糊塗了?大家都說它有毒,怎麼又變成無害了?

被冤枉的味精

郭浩民的信發表之後的幾年裡,很多媒體啊研究機構啊,跟風而上,發表出各種各樣的調查報告,信誓旦旦地說味精引起了“中餐館綜合症”。

但如果你仔細研究這些調查報告,

就會發現一個問題:

針對味精的致病性和毒性,這些報告中沒有任何科學方法的測試和實驗,完全依靠醫生詳細詢問患者的症狀進行診斷,進一步再進行猜測。

猜測?!對,你沒看錯,對於“中餐館綜合症”的原因,當時的人們採用的調查方法就是猜測。

我們觀察到一種現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假設,用嚴密的實驗來檢驗假設。

實驗的過程能夠被其他人所重複,

實驗的結果如果能夠支持假設,才能確定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這是真正的科學家都會使用的“科學方法”,通過科學方法產生的結論才是真正有根據的事實。

而對於味精,人們忽略了科學的證據,直接對味精進行了審判。

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後來,美國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曾要求美國社會實驗生物學聯合會(FASEB)用科學的權威的方式,來驗證味精是否有毒。

經過縝密的研究,FASEB最終的調查報告認為,谷氨酸鈉作為食品添加劑對人是無害的,所謂的“中餐館綜合症”並不是由味精引起。

我們知道,食物中的鮮味是由谷氨酸產生的,谷氨酸構成生物體的氨基酸之一。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會大量地生產谷氨酸。

如果說味精有毒的話,那我們自己就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毒素”。

母親乳汁裡谷氨酸的含量更加豐富,是牛奶的19倍,這麼多的谷氨酸就是為了讓嬰兒覺得乳汁更加好喝。

我們平時吃的食物中,天然的谷氨酸更多了,玉米,番茄,扇貝和雞肉,都含有豐富的谷氨酸。

這些食材中的谷氨酸,在烹飪的時候就可以和鈉離子結合成天然的味精。

味精中的谷氨酸根結構和天然的谷氨酸結構是一樣的。

天然的谷氨酸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分解,池田菊苗教授把谷氨酸和鈉離子結合成不容易變質的谷氨酸鈉,讓味精能夠長期保存。

二戰以後,味精成為全世界食品工業都在廣泛使用的添加劑,日常食用的工業化食品中都有含有味精,北美地區也不例外。

為了提升鮮味,美國和加拿大人民買到的罐頭、醃制蔬菜和各種零食,都含有大量的味精。

那麼為什麼平時吃了很多味精的西方人,進了同樣使用味精的中餐館就會發病呢?

曾經有人反思過對於味精的指責,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文化上的偏見,歐美對於中國人認識上的偏差導致的種族歧視,變成了人云亦云的謠言。

味精是安全的,但它真的是無毒的嗎?

這裡我們就要提到有毒和無毒之間區別的關鍵——劑量。

一種物質對於生物體是否有毒,永遠都離不開“劑量”。

我們用水來舉例:水是生命不能缺少的,但一次性攝入大量的水,我們身體內的電解質會隨著多餘的水大量流失,這種流失甚至能危及生命。

在這種情況下,大劑量的水對於生命體就是有毒物質,會產生“水中毒”。

味精也是如此。科學家給很多老鼠餵食谷氨酸鈉,發現讓這些老鼠死掉一半數量,需要的谷氨酸鈉數量在每千克體重15至18克之間。

如果換成人類,一個體重65千克的成年人,需要一次性吃掉至少975克谷氨酸鈉才可能致命,這可是要一下子吃掉差不多2斤的味精啊!

不管是聯合國、世衛組織還是FDA,在對於味精的安全性上都加了一個限定的條件:日常的烹飪使用。

我們平時做菜對於味精的用量大約在零點幾克,遠遠達不到有毒的劑量,在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們可以安全地使用味精。

雞精和味精選哪個?

對於雞精,我也想多說一說。很多家長相信味精對身體有害,轉而使用雞精。

那麼雞精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拿出廚房裡雞精的包裝,一起來看看雞精到底是什麼。

你會失望地發現,雞精中最起作用的成分依然是谷氨酸鈉,含量要高於35%,鹽的含量在40%左右。

既然叫雞精,那麼肯定要有雞肉的成分,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雞精中的雞肉成分只有大約3%,實在是太少了。

雞精的關鍵成分是一種叫做呈味核苷酸的物質,它能大大提高谷氨酸的鮮味,而且只需要一點點。

呈味核苷酸只占雞精的1%,卻讓人覺得雞精裡真的有雞肉的精華,味道更鮮。

雞精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其中發揮作用的依然是味精,只不過是用核苷酸增強了鮮味。

如果有患痛風病的家人,雞精可不是一個好選擇,因為其中的核苷酸進入人體後會代謝成尿酸,加重痛風的症狀。

不管爸爸媽媽們是否相信過味精有害這種說法,我都很理解大家的良苦用心,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但是在“寧可信其有”和“關注象爸象媽,科學理性地生活”之間,你會選擇那一個呢?答案肯定是不用說了吧。

爸爸媽媽看完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和我們交流。

經過縝密的研究,FASEB最終的調查報告認為,谷氨酸鈉作為食品添加劑對人是無害的,所謂的“中餐館綜合症”並不是由味精引起。

我們知道,食物中的鮮味是由谷氨酸產生的,谷氨酸構成生物體的氨基酸之一。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會大量地生產谷氨酸。

如果說味精有毒的話,那我們自己就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毒素”。

母親乳汁裡谷氨酸的含量更加豐富,是牛奶的19倍,這麼多的谷氨酸就是為了讓嬰兒覺得乳汁更加好喝。

我們平時吃的食物中,天然的谷氨酸更多了,玉米,番茄,扇貝和雞肉,都含有豐富的谷氨酸。

這些食材中的谷氨酸,在烹飪的時候就可以和鈉離子結合成天然的味精。

味精中的谷氨酸根結構和天然的谷氨酸結構是一樣的。

天然的谷氨酸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分解,池田菊苗教授把谷氨酸和鈉離子結合成不容易變質的谷氨酸鈉,讓味精能夠長期保存。

二戰以後,味精成為全世界食品工業都在廣泛使用的添加劑,日常食用的工業化食品中都有含有味精,北美地區也不例外。

為了提升鮮味,美國和加拿大人民買到的罐頭、醃制蔬菜和各種零食,都含有大量的味精。

那麼為什麼平時吃了很多味精的西方人,進了同樣使用味精的中餐館就會發病呢?

曾經有人反思過對於味精的指責,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文化上的偏見,歐美對於中國人認識上的偏差導致的種族歧視,變成了人云亦云的謠言。

味精是安全的,但它真的是無毒的嗎?

這裡我們就要提到有毒和無毒之間區別的關鍵——劑量。

一種物質對於生物體是否有毒,永遠都離不開“劑量”。

我們用水來舉例:水是生命不能缺少的,但一次性攝入大量的水,我們身體內的電解質會隨著多餘的水大量流失,這種流失甚至能危及生命。

在這種情況下,大劑量的水對於生命體就是有毒物質,會產生“水中毒”。

味精也是如此。科學家給很多老鼠餵食谷氨酸鈉,發現讓這些老鼠死掉一半數量,需要的谷氨酸鈉數量在每千克體重15至18克之間。

如果換成人類,一個體重65千克的成年人,需要一次性吃掉至少975克谷氨酸鈉才可能致命,這可是要一下子吃掉差不多2斤的味精啊!

不管是聯合國、世衛組織還是FDA,在對於味精的安全性上都加了一個限定的條件:日常的烹飪使用。

我們平時做菜對於味精的用量大約在零點幾克,遠遠達不到有毒的劑量,在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們可以安全地使用味精。

雞精和味精選哪個?

對於雞精,我也想多說一說。很多家長相信味精對身體有害,轉而使用雞精。

那麼雞精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拿出廚房裡雞精的包裝,一起來看看雞精到底是什麼。

你會失望地發現,雞精中最起作用的成分依然是谷氨酸鈉,含量要高於35%,鹽的含量在40%左右。

既然叫雞精,那麼肯定要有雞肉的成分,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雞精中的雞肉成分只有大約3%,實在是太少了。

雞精的關鍵成分是一種叫做呈味核苷酸的物質,它能大大提高谷氨酸的鮮味,而且只需要一點點。

呈味核苷酸只占雞精的1%,卻讓人覺得雞精裡真的有雞肉的精華,味道更鮮。

雞精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其中發揮作用的依然是味精,只不過是用核苷酸增強了鮮味。

如果有患痛風病的家人,雞精可不是一個好選擇,因為其中的核苷酸進入人體後會代謝成尿酸,加重痛風的症狀。

不管爸爸媽媽們是否相信過味精有害這種說法,我都很理解大家的良苦用心,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但是在“寧可信其有”和“關注象爸象媽,科學理性地生活”之間,你會選擇那一個呢?答案肯定是不用說了吧。

爸爸媽媽看完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和我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