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市推動現代農牧業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科研人員採集馬鈴薯新品種實驗資料

賽諾牧業實施肉羊胚胎移植技術

科技特派員指導農民使用農用噴藥飛機作業

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

烏蘭察布市科技試驗示範基地

陰山優麥公司採用先進技術生產燕麥米

科技創新助力肉牛規模化養殖

發展馬鈴薯深加工產業

本版圖文均由市科技局提供

編者按

馬鈴薯品牌“後旗紅”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交會金獎,自主研發的3個甘藍新品種獲得國家認證,“烏蘭察布蓧麥”通過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察右中旗紅蘿蔔、四子王旗杜蒙羊肉、豐鎮月餅、卓資熏雞等一批優質農產品通過國家地理標誌認證……

放眼烏蘭察布農牧業,“一園兩院四站十四中心”的科技創新體系已經形成;800多名科技特派員為農牧業生產經營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科技移動資訊服務平臺打通了科技資訊進村入戶“最 後 一 公里”……近年來,我市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立足自然稟賦、遵循客觀規律,發揮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科技服務為支撐,狠抓農牧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現代化進程,

增強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能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積蓄了農牧業產業力量。

2016年以來,市委、政府立足自然稟賦、遵循客觀規律、發揮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科技服務為支撐,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狠抓農牧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推進馬鈴薯、冷涼蔬菜、燕麥為主的雜糧雜豆、肉羊生豬等四大農牧業優勢產業現代化進程,實現了農牧業產業跨越式發展,增強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能力,走出了一條具有烏蘭察布特色的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牧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之路。

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提高科技服務能力

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服務。全市每年選派科技特派員800名左右,組建服務團隊43個、領辦或創辦專業合作社及企業63個,解決了大量農牧業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有力促進了農牧業轉型升級,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自治區科技廳的充分肯定。幾年來,先後有32名科技特派員獲得“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市科技局被評為“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科技部兩次在我市召開了“全國基層科技

特派員科技創新現場會”。我市科技特派員工作已在全國具有影響力並處於自治區領先的地位。著力打造科技資訊服務平臺。為切實把科技資訊送到田間地頭,使農牧民享受到便捷的科技服務,2015年,建成了烏蘭察布科技移動資訊服務平臺,開闢了一條科技和農牧民“零距離”接觸的快車道,打通了科技資訊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平臺運行以來,累計解決技術難題528個,發佈服務動態、農畜產品行情、實用技術供求等科技資訊10000餘條,已成為自治區最具活力、最有成效的科技資訊服務平臺。

積極培育眾創空間。圍繞全市農牧業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任務,努力構建集創新創業指導、企業孵化、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新型服務平臺,全市建成創新創業孵化基地12個,成功培育自治區“星創天地”、眾創空間10家,國家眾創空間基地2家。

構建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加快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近幾年,我市從無到有,一批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相繼得到了國家和自治區的認定。到目前,全市已建成1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家新型研發機構、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自治區工程技術中心、9個企業研發中心,形成了“一園兩院四站十四中心”科技創新體系。特別是烏蘭察布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功獲批,標誌著我市被納入“一城兩區百園”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體系,為我市農牧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持續開展科技試驗示範和科研攻關。針對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要,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僅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累計試驗示範新品種350多個、新技術50多項,開展新課題研究11項,取得科研成果6項、發明專利4項。“氣流迴圈增產技術”被科技部列入“十三五”重點技術支撐體系;甘藍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成果,3個甘藍新品種由我市登記命名,標誌著烏蘭察布冷涼蔬菜新品種實現了自主智慧財產權“零”的突破;成功研發出GC16系列生物製劑,攻克了紅蜘蛛、薊馬等6項病蟲害生物防治世界性難題。

努力實施科技計畫專案。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60余項,獲得支持經費1.6億多元,促進了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轉化,提升了區域創新能力。

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聚力推動協同創新

農牧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是支撐產業發展的脊樑,而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性舉措。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把推進產學研合作作為提高產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創新扶貧模式。積極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大力推廣“企業+高校院所+農牧民”扶貧模式,完善企業與農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結合、成果與產業的有效對接。

充分發揮科技型企業帶動作用。如,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立了“入股分紅”合作經營模式,輻射帶動6250戶22000名農民從事馬鈴薯種薯產業,被自治區扶貧辦評為“自治區扶貧龍頭企業”;朋誠養殖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企業+農戶”的生豬產業鏈,帶動養殖合作社15個,農戶1000多戶;賽諾草原羊業公司吸納周邊貧困牧民組成牧民合作社,與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合作,推進牧區肉羊產業化經營,實現了公司與牧民共同發展,為牧區草原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樹立了樣板。

廣泛開展科技合作。一批創新平臺載體在我市建成,一些關鍵技術得以攻克,一批新品種、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一批以院士為代表的高層次專家集聚我市,形成了科技支撐產業、產業助推脫貧的扶貧模式。

強化人才引進培養打造創新人才隊伍

積極開展科技培訓。一方面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農牧民開展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每年培訓鄉土科技人員1000餘人次,培訓農牧民20多萬人次;另一方面加大培訓力度,每年培訓龍頭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300余人次,再由他們向貧困農牧民傳授實用技術。

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制定出臺《烏蘭察布市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實施辦法》等一系列引進人才的政策措施,實施“烏蘭察布英才”工程,著力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2016年,我市入選自治區“人才項目引領支持計畫”2個,“草原英才”工程產業創新人才團隊5個,引進院士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168名。

連續實施“三區”科技人才計畫。開展“三區”(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科技人員專項工作以來,我市10個受援旗縣累計引進和選派區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員711名,帶動了人才、技術、管理、資訊以及資本等現代生產要素向貧困地區逆向流動,為我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人才、技術支撐。

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使我市四大優勢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已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格局。

馬鈴薯產業蓬勃發展。種植面積400萬畝,總產量450萬噸,面積和產量在全國地級市中居首位,2009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都”稱號,農牧民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達到1500元左右。

冷涼蔬菜產業穩步推進。種植面積發展80多萬畝,產品遠銷京津以及全國20多個省區大中城市,出口俄羅斯、蒙古、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是全國三大冷涼蔬菜生產基地之一。

以燕麥為主的雜糧雜豆產業迅速興起。種植面積100萬畝,居全國地級市播種面積之首。打造燕麥產業鏈,為廣大農民開闢了又一條增收致富之路。

生豬肉雞產業發展迅猛。朋誠、雛鷹、大北農等一大批生豬養殖重點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年出欄200口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達到294家;年均出欄肉雞1000萬隻;年出欄2000只以上的肉雞規模養殖場達到211家,規模化養殖比例達75%。

實現了農牧業產業跨越式發展,增強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能力,走出了一條具有烏蘭察布特色的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牧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之路。

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提高科技服務能力

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服務。全市每年選派科技特派員800名左右,組建服務團隊43個、領辦或創辦專業合作社及企業63個,解決了大量農牧業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有力促進了農牧業轉型升級,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自治區科技廳的充分肯定。幾年來,先後有32名科技特派員獲得“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市科技局被評為“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科技部兩次在我市召開了“全國基層科技

特派員科技創新現場會”。我市科技特派員工作已在全國具有影響力並處於自治區領先的地位。著力打造科技資訊服務平臺。為切實把科技資訊送到田間地頭,使農牧民享受到便捷的科技服務,2015年,建成了烏蘭察布科技移動資訊服務平臺,開闢了一條科技和農牧民“零距離”接觸的快車道,打通了科技資訊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平臺運行以來,累計解決技術難題528個,發佈服務動態、農畜產品行情、實用技術供求等科技資訊10000餘條,已成為自治區最具活力、最有成效的科技資訊服務平臺。

積極培育眾創空間。圍繞全市農牧業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任務,努力構建集創新創業指導、企業孵化、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新型服務平臺,全市建成創新創業孵化基地12個,成功培育自治區“星創天地”、眾創空間10家,國家眾創空間基地2家。

構建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加快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近幾年,我市從無到有,一批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相繼得到了國家和自治區的認定。到目前,全市已建成1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家新型研發機構、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自治區工程技術中心、9個企業研發中心,形成了“一園兩院四站十四中心”科技創新體系。特別是烏蘭察布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功獲批,標誌著我市被納入“一城兩區百園”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體系,為我市農牧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持續開展科技試驗示範和科研攻關。針對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要,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僅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累計試驗示範新品種350多個、新技術50多項,開展新課題研究11項,取得科研成果6項、發明專利4項。“氣流迴圈增產技術”被科技部列入“十三五”重點技術支撐體系;甘藍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成果,3個甘藍新品種由我市登記命名,標誌著烏蘭察布冷涼蔬菜新品種實現了自主智慧財產權“零”的突破;成功研發出GC16系列生物製劑,攻克了紅蜘蛛、薊馬等6項病蟲害生物防治世界性難題。

努力實施科技計畫專案。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60余項,獲得支持經費1.6億多元,促進了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轉化,提升了區域創新能力。

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聚力推動協同創新

農牧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是支撐產業發展的脊樑,而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性舉措。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把推進產學研合作作為提高產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創新扶貧模式。積極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大力推廣“企業+高校院所+農牧民”扶貧模式,完善企業與農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結合、成果與產業的有效對接。

充分發揮科技型企業帶動作用。如,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立了“入股分紅”合作經營模式,輻射帶動6250戶22000名農民從事馬鈴薯種薯產業,被自治區扶貧辦評為“自治區扶貧龍頭企業”;朋誠養殖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企業+農戶”的生豬產業鏈,帶動養殖合作社15個,農戶1000多戶;賽諾草原羊業公司吸納周邊貧困牧民組成牧民合作社,與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合作,推進牧區肉羊產業化經營,實現了公司與牧民共同發展,為牧區草原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樹立了樣板。

廣泛開展科技合作。一批創新平臺載體在我市建成,一些關鍵技術得以攻克,一批新品種、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一批以院士為代表的高層次專家集聚我市,形成了科技支撐產業、產業助推脫貧的扶貧模式。

強化人才引進培養打造創新人才隊伍

積極開展科技培訓。一方面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農牧民開展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每年培訓鄉土科技人員1000餘人次,培訓農牧民20多萬人次;另一方面加大培訓力度,每年培訓龍頭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300余人次,再由他們向貧困農牧民傳授實用技術。

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制定出臺《烏蘭察布市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實施辦法》等一系列引進人才的政策措施,實施“烏蘭察布英才”工程,著力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2016年,我市入選自治區“人才項目引領支持計畫”2個,“草原英才”工程產業創新人才團隊5個,引進院士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168名。

連續實施“三區”科技人才計畫。開展“三區”(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科技人員專項工作以來,我市10個受援旗縣累計引進和選派區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員711名,帶動了人才、技術、管理、資訊以及資本等現代生產要素向貧困地區逆向流動,為我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人才、技術支撐。

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使我市四大優勢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已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格局。

馬鈴薯產業蓬勃發展。種植面積400萬畝,總產量450萬噸,面積和產量在全國地級市中居首位,2009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都”稱號,農牧民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達到1500元左右。

冷涼蔬菜產業穩步推進。種植面積發展80多萬畝,產品遠銷京津以及全國20多個省區大中城市,出口俄羅斯、蒙古、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是全國三大冷涼蔬菜生產基地之一。

以燕麥為主的雜糧雜豆產業迅速興起。種植面積100萬畝,居全國地級市播種面積之首。打造燕麥產業鏈,為廣大農民開闢了又一條增收致富之路。

生豬肉雞產業發展迅猛。朋誠、雛鷹、大北農等一大批生豬養殖重點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年出欄200口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達到294家;年均出欄肉雞1000萬隻;年出欄2000只以上的肉雞規模養殖場達到211家,規模化養殖比例達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