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正時代:近代日本的烏托邦時代

得知“大正浪漫”這個詞,還是偶然間的發現。

去年逛圖書館,

發現了一本人物傳記,是有關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在大正時代的小資和文藝青年眼中,他就是大偶像。他的“夢二式美人”受到推崇,甚至間接影響了日本漫畫的發展,促使其形成了“卡哇伊”的形象。他被稱為“大正浪漫”的代名詞。

突然很好奇“大正時期”在日本近現代歷史上到底是一個怎樣時期,為何冠之以“大正浪漫”這個詞呢?

帶著這些疑惑,讀了一本書,查了一些資料,

於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一、怎樣認識大正時代?

“大正”是日本明治時代和昭和時代之間的一個短暫時期。當時的日本經歷了明治時代的艱苦奮鬥。一方面,自由民權運動中的一些思想開始重新發酵,民主思想氾濫,日本國內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民主思想等思潮風起雲湧;另一方面,日俄戰爭極大改變了日本人對未來的看法,西方和東方的各種交匯,進步刊物雨後春筍般出現。

所以稱這一時期為“大正民主”時期。

這一時期在近代日本歷史上,可以說是最像正常國家和現代社會的一個階段。

作家劉檸在評價大正時期時,用了“好有文化”這四個字。

沒有哪個時代像大正時代的日本人那樣,言必稱“文化”……從“文化鍋”、“文化瓦斯爐”到“文化住宅”、“文化村”等等,

不一而足……對於大量使用“文化”一詞的大正人來說,文化不是抽象的思想、宗教或藝術,而是由社會、經濟基礎中產生的精神。因為這個緣故,大量生產下的報紙、雜誌、電影……就是文化,廣播放送在這層意義下也是文化。

那下面就從四個不同側面,一起來瞭解一下這個時代吧!

二、政治:大正民主

1912年,明治天皇死去,大正天皇即為。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

明治天皇是一個矛盾的存在,既是日本的精神象徵,也是壓抑國民精神生活的超凡存在,因此人們在悼念明治天皇的時候,也在輕鬆呼吸著新鮮、自由的空氣。

沒幾天,一家報紙就發表文章,這樣說道:“我等新人已不是明治人,而是大正人,我們的舞臺是大正……所謂武士道是封建遺存……於大正之新時代,

提起武士道,軍人政治,我等絕不能聽之任之。”

在上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空前爆發,進入到一個被稱之為“大正民主”的時期,出現了一個日本近代史上大書特書的事情,就是“護憲運動”。

大正天皇即位那年(1912年),中國辛亥革命的餘波還在持續,日本兩年前吞併出朝鮮半島。為了方便趁火打劫和鎮壓,陸軍要求增設兩個師團,本來已經軍費膨脹,這次又要加稅。

有的人當然不幹了,《朝日新聞》等等報紙就對橫暴的薩長藩閥和軍閥展開猛烈的攻擊,輿論不謀而合地建立其“擁護憲政·打破閥族”的戰線。最終結果是內閣辭職。

之所以這次意義重大,是民眾首次倒閣成功,也預示了日本大正時代的前景。

之後的日本內閣,就從天皇元老指認制,變成了官僚政黨為主的議會制,婦女可以參政,實行普選制度。總之這一時期日本各種主義盛行,自由民主氣息濃厚,號稱“左翼的全盛時期”。

三、經濟:大眾消費社會的來臨

日本,由於一戰帶來的戰爭景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高速增長,在此基礎上,日本誕生了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萌芽。

我們通過一個大正人的一天,來看看那個時代的消費狀況吧。

B先生早晨出門上班前,會抽一支演,一邊抽煙一邊翻報紙。1914年前後,日本的傳媒事業得到高速發展,比如《朝日新聞》,宣稱自己的發行量達百萬份。

再回到B先生身上,他翻閱的報紙,第一版居然是整版的廣告,上面印著“丸善雨衣”以及新書廣告。

該上班了,B先生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他在車展旁焦急等待著遲遲不來的電車,因為人太擁擠了。整個都是混亂不堪。好不容易B先生擠上了電車,才在公司附近下了車,開始一天的忙碌生活。

下班後,B先生進入了百貨商店,買太太讓他買的東西。之前百貨商店還都充滿了“高級”、“上流”等等惠賜, 現在已經開始大量賣生活必需品了。

如果還有時間的話,B先生打算去看場電影,可是太太想去看歌劇,B先生拗不過太太,就去了。回到家裡,會看見B夫婦的房間中,有不少唱片。

在B先生的背後,是當時日本整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

從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日本工業已經擺脫了輕工業階段,海運、重工業、殖民地企業得到了顯著發展。

極速的工業化帶來了城市的擴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口顯著增加。農家子弟從農村往城市流動,以新興城市帶為中心,新興的經濟圈、文化圈不斷誕生。

不過當時日本,還有2/3的人居住在農村地區,而正是這一部分人口,促成了30年代日本的極速轉向,從大正民主轉到“國家總動員體制”時期。

四、大正時代的文化

大正時代,可以說是一個大眾消費時代,由此產生了大量流行事物,一直到現在。

棒球與甲子園

提起棒球,提起甲子園,經過許多動漫演繹,成了青春熱血的象徵。而這項運動,引入到日本,正是大正時代的事情。

一開始棒球還只是像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高校學生裡的運動項目,後來在關西(大阪、京都一代),棒球在球迷的支持下獲得長足發展,甲子園棒球比賽就是源自第一屆關西學生聯合棒球大賽。

2.寶塚歌劇

知道寶塚,還是從日本女演員天海佑希開始的,度娘百科上說她出身寶塚。寶塚是究竟是什麼呢?

查資料,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作者比喻寶塚為“日本的越劇”。原因有四:

一是兩個劇都是清一色的女演員;二是兩個劇都擅長描寫才子佳人、男歡女愛。三是兩個劇都載歌載舞;四是兩個劇都優雅、清麗、婉約、柔美。

不過寶塚上演繹的,大多是西方背景的羅曼史或直接改編自西方小說。表現形式上就是西方的歌劇。

3.三大洋食

大正時代,是日本家庭飲食西化的時代。產生了“大正三大洋食”——咖喱飯、可樂餅和炸豬排。

因為當時肉在日本還是蠻貴的,那這三大洋食的共同點就是製作工程中需要的肉類比較少。

4.咖啡館的普及

隨著消費能力的提高,有了女僕咖啡館,還有彌漫著都市感覺的現代咖啡館也大聲了,當時的報紙上有這樣的文字。

“咱們上哪兒呢,咖啡好像還是幽羅浦的好喝……”

“好啊,如果上那兒,還能說說話。”

兩人來到後街外國人開的咖啡館,面對面地在椅子上坐了下來,點了三明治和咖啡……

從上面的敘述中,感覺大正時代,真的與現代社會有諸多的相似之處,那問題來了,究竟日本為何,從大正民主轉向了後來三十年代的窮兵黷武、軍國主義呢?下篇文章會解答。

參考資料

1.竹村民郎. 大正文化[M]. 上海三聯書店, 2015.

2.趙德宇. 日本大正時代政治思想述論[J].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12(1):1-7.

3.沈勇. 相約在春季——記《日中兩國女性戲劇的對話——寶塚和越劇》[J]. 文化藝術研究, 2007(2):91-91.

本來已經軍費膨脹,這次又要加稅。

有的人當然不幹了,《朝日新聞》等等報紙就對橫暴的薩長藩閥和軍閥展開猛烈的攻擊,輿論不謀而合地建立其“擁護憲政·打破閥族”的戰線。最終結果是內閣辭職。

之所以這次意義重大,是民眾首次倒閣成功,也預示了日本大正時代的前景。

之後的日本內閣,就從天皇元老指認制,變成了官僚政黨為主的議會制,婦女可以參政,實行普選制度。總之這一時期日本各種主義盛行,自由民主氣息濃厚,號稱“左翼的全盛時期”。

三、經濟:大眾消費社會的來臨

日本,由於一戰帶來的戰爭景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高速增長,在此基礎上,日本誕生了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萌芽。

我們通過一個大正人的一天,來看看那個時代的消費狀況吧。

B先生早晨出門上班前,會抽一支演,一邊抽煙一邊翻報紙。1914年前後,日本的傳媒事業得到高速發展,比如《朝日新聞》,宣稱自己的發行量達百萬份。

再回到B先生身上,他翻閱的報紙,第一版居然是整版的廣告,上面印著“丸善雨衣”以及新書廣告。

該上班了,B先生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他在車展旁焦急等待著遲遲不來的電車,因為人太擁擠了。整個都是混亂不堪。好不容易B先生擠上了電車,才在公司附近下了車,開始一天的忙碌生活。

下班後,B先生進入了百貨商店,買太太讓他買的東西。之前百貨商店還都充滿了“高級”、“上流”等等惠賜, 現在已經開始大量賣生活必需品了。

如果還有時間的話,B先生打算去看場電影,可是太太想去看歌劇,B先生拗不過太太,就去了。回到家裡,會看見B夫婦的房間中,有不少唱片。

在B先生的背後,是當時日本整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

從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日本工業已經擺脫了輕工業階段,海運、重工業、殖民地企業得到了顯著發展。

極速的工業化帶來了城市的擴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人口顯著增加。農家子弟從農村往城市流動,以新興城市帶為中心,新興的經濟圈、文化圈不斷誕生。

不過當時日本,還有2/3的人居住在農村地區,而正是這一部分人口,促成了30年代日本的極速轉向,從大正民主轉到“國家總動員體制”時期。

四、大正時代的文化

大正時代,可以說是一個大眾消費時代,由此產生了大量流行事物,一直到現在。

棒球與甲子園

提起棒球,提起甲子園,經過許多動漫演繹,成了青春熱血的象徵。而這項運動,引入到日本,正是大正時代的事情。

一開始棒球還只是像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高校學生裡的運動項目,後來在關西(大阪、京都一代),棒球在球迷的支持下獲得長足發展,甲子園棒球比賽就是源自第一屆關西學生聯合棒球大賽。

2.寶塚歌劇

知道寶塚,還是從日本女演員天海佑希開始的,度娘百科上說她出身寶塚。寶塚是究竟是什麼呢?

查資料,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作者比喻寶塚為“日本的越劇”。原因有四:

一是兩個劇都是清一色的女演員;二是兩個劇都擅長描寫才子佳人、男歡女愛。三是兩個劇都載歌載舞;四是兩個劇都優雅、清麗、婉約、柔美。

不過寶塚上演繹的,大多是西方背景的羅曼史或直接改編自西方小說。表現形式上就是西方的歌劇。

3.三大洋食

大正時代,是日本家庭飲食西化的時代。產生了“大正三大洋食”——咖喱飯、可樂餅和炸豬排。

因為當時肉在日本還是蠻貴的,那這三大洋食的共同點就是製作工程中需要的肉類比較少。

4.咖啡館的普及

隨著消費能力的提高,有了女僕咖啡館,還有彌漫著都市感覺的現代咖啡館也大聲了,當時的報紙上有這樣的文字。

“咱們上哪兒呢,咖啡好像還是幽羅浦的好喝……”

“好啊,如果上那兒,還能說說話。”

兩人來到後街外國人開的咖啡館,面對面地在椅子上坐了下來,點了三明治和咖啡……

從上面的敘述中,感覺大正時代,真的與現代社會有諸多的相似之處,那問題來了,究竟日本為何,從大正民主轉向了後來三十年代的窮兵黷武、軍國主義呢?下篇文章會解答。

參考資料

1.竹村民郎. 大正文化[M]. 上海三聯書店, 2015.

2.趙德宇. 日本大正時代政治思想述論[J].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12(1):1-7.

3.沈勇. 相約在春季——記《日中兩國女性戲劇的對話——寶塚和越劇》[J]. 文化藝術研究, 2007(2):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