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無傭網:英國為什麼支持中國洋務運動

每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期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中國歷經四代人終於走向了國家獨立、民族復興的征程當中,在此期間也失去了外蒙到朝鮮以北的大片領土。

無傭網在週末時間帶大家回到十九世紀那個世界大勢當中,從科學的角度來重新解說那段民族歷史,同時厘清目前對於歷史上種種誤傳的解釋。就讓我們從19世紀展開吧!

1、英國霸權思維助日不落帝國成型

英國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奧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有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則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則遍及西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長期以來早就生長在美國南部的我們的棉花地,

現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溫暖區域擴展。
"這是不是事實?

英國全盛時期控制的地區

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中期,英國人經過幾代人的積極進取先後取得全球海洋霸權以及陸上霸主地位,日不落帝國最終成型。在一八五〇年,英國人在世界範圍內控制的主要地區有歐洲的地中海和波羅的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非、中東到南亞的戰略突角--印度、澳州大陸和紐西蘭、北美大陸。

英國人所有實控區內人口總和超過四億五仟八佰萬,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英倫三島的人口僅兩仟七佰伍拾萬。相比之下,當時中國人口約四億三仟萬。

英國海軍控制波羅的海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法國和俄國威脅英國,同時保持兩強在歐洲大陸處於均勢,維護自己對於北歐大陸的控制。在地中海到黑海一線,

英國在保持地中海沿岸出現一個統一的強大對手,防止結盟把威脅英國人南下和東進,而在黑海的存在就是防止俄國獲得黑海出海口,阻止俄國的快速崛起。英國人對於歐洲大陸的均勢戰略一直保持到19世紀末,直到英俄在中亞的爭奪戰中敗北而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

順著非洲大陸南下,南非是英國必須控制的戰略重地。南非連接著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在埃及蘇伊士運河(The Suez Canal)通航前很重要的海洋航運交通樞紐。在中英鴉☆禁☆片戰爭前後的風帆動力時代,商船和軍艦都需要停靠岸邊檢查和維修以保證船體安全,人員需要休息並補充飲水和食物,南非的地理位置極佳,多處位置適合建設港口,英國人必須控制這個向東遠望亞洲的"南非角"(英國人語)。

再來看美洲。英國位於歐洲大陸的西北部和美洲大陸的東北部,地理位置上與歐洲大陸更近。由於英國整個國力的局限,其對於歐洲大陸的控制只能採取均勢平衡,而對於美洲特別是無主之地的北美區的控制相對來說就採用實控了,但我們知道在十八世紀末美國通過聯合歐洲大陸的法國人打敗了英國人取得了獨立,但英國人為了維護其全球霸權又聯合美國人打敗了法國人,主要思路就是防止法國從歐洲大陸和北美大陸之間對英國本土形成夾擊之勢,防止法國坐大因此支持美國向西擴張。很多人不理解英國人為何在美國人向西擴張時全力支持態度,都認為英國人腦子短路而導致美國坐大,其實不然,在當時情況下,若英國再對美開戰,美法的東西夾擊會讓英國本土如坐針氈更快速的瓦解其全球霸權地位,所以英國人的精心計算下讓默許了美國向西擴張,美國人也很懂得英國人害怕什麼就承諾什麼,雙方一拍即合。

2、英國在遠東地區的均勢戰略

英國人對於全球霸權的經營中使用的均勢思維在遠東這片土地上再一次應驗。在十九世紀中期之前,俄國人一直想在黑海尋找出海口,把經濟貿易及人員往來向歐洲伸展來獲取利益。當時的德意志帝國還未統一,中西歐國家與俄國在歐洲大陸在英國人的運作下保持均勢,俄國人就把目光放在了黑海這片海域,但周圍的幾個大國都堅決反對,之後就爆發了克裡米亞戰爭,俄國戰敗。當然,霸主英國為了維持該地區的均勢而助力其它國家向俄國宣戰和戰爭協助,而其它國家也願意在英國的支持下反對俄國坐大威脅自己的生存。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宰割下的中國

俄國人的眼光開始全力放在遠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俄國、英國、日本以及後來德國、法國和美國成為攪動遠東地緣風雲的幾方勢力。先來說說"遠東"這個地緣概念。站在西歐地理上往東方看,把如今的土耳其稱為"近東",直譯為"近處的東方",把波斯灣周圍的一片地區稱為"中東",直譯為"不遠不近的東方",把東亞中日朝到東南亞這塊區域稱為"遠東",直譯為"遙遠的東方"。要注意,這三個詞並不是嚴格的地理詞彙,僅僅是口語,但無傭網為了表述方便,借用了這三個詞彙。

克裡米亞戰爭是俄國為了獲取不凍港,但戰爭的失敗,導致俄國人把眼光投射到遠東的東北亞這塊土地,企圖通過獲得朝鮮和大清的東北三省獲得不凍港。在經過近四十年的等待後,由於鐵路的出現,俄國人終於有機會隨意的翻越烏拉爾山通過鐵路深度攪動東北亞這塊地方,如果鐵路修建成功,俄國至少可以擴張自己的東北亞的存在,影響英國的全球利益。

滿清擴張

俄國人在十九世紀末開始修建西起莫斯科,西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鐵路線,鐵路線幾乎橫跨整個亞歐大陸。以鐵路為紐帶,俄國的崛起似乎勢不可擋,英國人為了防止俄國對於其霸權的挑戰,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第二次鴉☆禁☆片戰爭後就一直尋求幫助清政府發展中國軍事力量,試圖讓中國更強大一些以抵擋俄國人獨吞中國威脅自己的全球霸權。為此,英國人在支持清政府洋務運動的同時,也在其控制下的印度試圖向北邊的青藏及中亞地區積極擴張以抵擋俄國人南下的壓力。

可以說按無傭網有關專家的說法,遠東這片區域,由於英國人鞭長莫及,消滅大清國後面臨運營成本高收益低的局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控制清政府來控制弱勢的大清國比消滅後讓俄國獨食要好--這就是霸主的全球"霸權思維"!"霸權思維"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多的實例,但是由於中國統一的時間太久,到了大清幾代人中,很少有人能夠想起來了,運用更是困難重重。

3、英國人支持"洋務運動"

在中英兩次鴉☆禁☆片戰爭中,獲利最大的不是英國而是俄國,英國本土距離大清國比較遙遠鞭長莫及,只好採用控制清政府來控制整個大清的辦法服務自己的大局利益。所以我們看到,在第一次鴉☆禁☆片戰爭後,英國只割讓了地理位置重要的香港島作為其殖民地,而不滅掉清政府佔領大清國。但是,英國人也注意到,大清國北面的俄國在步步蠶食中國領土,在第一次鴉☆禁☆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禁☆片戰爭的20多年裡,獲利最大的並不是英國人,而是俄國人,俄國人逼迫清政府割讓了大片領土。

英國人經過一番利害計算後,認為必須要扶植大清國加強實力來協助自己抗衡俄國對自己的挑戰,英國人開始尋求幫助清政府發展鐵路大動脈和軍事工業,讓大清國幫自己分擔俄國從中亞到東亞一線南下的壓力。

4、英俄爭霸導致日本崛起

中國的洋務運動並沒有按照英國人的計算率先發展鐵路,而是發展海軍,先後建立了北洋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但是由於李鴻章一代人並沒有全域思維,也並沒有發現鐵路出現的時代意義,這也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這是後話。英國人、俄國人和美國人對鐵路感觸最深。英國人發明的鐵路,首先威脅的就是英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在鐵路出現不久,美國人就通過鐵路把東西兩端的國土連成一片,整合資源全力發展經濟和海防力量,歐洲大陸也企圖大力發展鐵路來降低運輸成本推動貿易發展,壯大國力。俄國人則通過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獲取遠東的鐵礦和煤炭資源,發展工業壯實國力,這一切都被英國人視為威脅,當然大清國的命運也在此出現了重大轉折。

日本人所畫日德意軸心國瓜分世界

由於大清國的洋務運動沒有優先發展鐵路這項能夠一舉改變自身弱勢地位的正確舉措而優先發展海軍,導致大清國放任擁有巨量的煤炭而不用,同時也失去了整合國內經濟資源的戰略機遇期。但由於大清國領導層的眼光短淺,採取了消極的內海防禦戰略,等於直接讓出了朝鮮半島和連接日本與朝鮮半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對馬海峽。日本人看到英俄爭霸時機裡英國的全球霸權考量而採取與英國交好,希望借助英國勢力來幫助自己擴張朝鮮半島到大清東三省的地盤,同時能夠幫助英國抵禦俄國在遠東的擴張,因為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行動會導致日本人永遠龜縮在狹小的島嶼中。

其實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前就開始放眼世界,逐步考察大清國和西方列強各國的狀況,本想聯合大清國抵抗西方列強和美國對日本本土的蠶食,但考察之後發現大清國的領導者們已經失去了從全域看問題的思維能力且大清國國勢日衰,日本遂考慮運用"遠交近攻"戰略聯合列強壯大自己的力量,蠶食大清在東亞的利益。日本從蠶食並控制了琉球群島開始了它作為大國攪動世界風雲的征程,利用中法戰爭之機削弱大清國的軍事力量(日本支持大清國對抗法國與英國支持大清國對抗俄國是一個道理),日本對甲午海戰時間的把握就是在英俄在遠東的爭霸戰開始不久後實施的。日本人在二戰後總結歷史時說日本有三次以國運相賭的歷史,其中之一就是中日甲午海戰了,當然賭贏了,大清國割讓了臺灣及澎湖列島,以及遼東島到朝鮮的整個利益。

中國軍艦風采

日本人第二次以國運相賭的是"日俄戰爭"。由於俄國人在遠東的積極擴張,吞併了大清國東北全境和朝鮮,英國一直保持的遠東均勢平衡被打破,在英國霸權的運作下,除法國外的其它國家均支持日本對俄開戰,讓日俄在遠東保持均勢,以其從均勢中獲利自己的國家利益。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勝利,但馬上日俄均認識到日俄不能相互消耗否則英國為首的幾大列強會坐享其利而握手言和。日俄在東北展開了一系列和談,和談的目的就是雙方如何劃分各自在東北的利益問題。伊藤博文在哈爾濱遭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就是這一時期的歷史寫照。

大清滅亡後,又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日本人在縱觀全球局勢的思維考量下暫時停止了在東亞的軍事行動,暗地裡不斷進行滲透,直到一九三一年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的時間裡發動事變控制整個東北三省驅趕俄國勢力,這一次又賭對了。但是,由於日本人的野心膨脹,悍然發動了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變激起全中國人民的反抗,日本放棄了步步蠶食他國利益的傳統妄圖滅亡中國。結局大家早已知曉!

5、結論

今天,無傭網帶大家回首那一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時,只是希望大家明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人只要也只有努力進取方可至強當至勝,除此之外,並無他途!

英國人必須控制這個向東遠望亞洲的"南非角"(英國人語)。

再來看美洲。英國位於歐洲大陸的西北部和美洲大陸的東北部,地理位置上與歐洲大陸更近。由於英國整個國力的局限,其對於歐洲大陸的控制只能採取均勢平衡,而對於美洲特別是無主之地的北美區的控制相對來說就採用實控了,但我們知道在十八世紀末美國通過聯合歐洲大陸的法國人打敗了英國人取得了獨立,但英國人為了維護其全球霸權又聯合美國人打敗了法國人,主要思路就是防止法國從歐洲大陸和北美大陸之間對英國本土形成夾擊之勢,防止法國坐大因此支持美國向西擴張。很多人不理解英國人為何在美國人向西擴張時全力支持態度,都認為英國人腦子短路而導致美國坐大,其實不然,在當時情況下,若英國再對美開戰,美法的東西夾擊會讓英國本土如坐針氈更快速的瓦解其全球霸權地位,所以英國人的精心計算下讓默許了美國向西擴張,美國人也很懂得英國人害怕什麼就承諾什麼,雙方一拍即合。

2、英國在遠東地區的均勢戰略

英國人對於全球霸權的經營中使用的均勢思維在遠東這片土地上再一次應驗。在十九世紀中期之前,俄國人一直想在黑海尋找出海口,把經濟貿易及人員往來向歐洲伸展來獲取利益。當時的德意志帝國還未統一,中西歐國家與俄國在歐洲大陸在英國人的運作下保持均勢,俄國人就把目光放在了黑海這片海域,但周圍的幾個大國都堅決反對,之後就爆發了克裡米亞戰爭,俄國戰敗。當然,霸主英國為了維持該地區的均勢而助力其它國家向俄國宣戰和戰爭協助,而其它國家也願意在英國的支持下反對俄國坐大威脅自己的生存。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宰割下的中國

俄國人的眼光開始全力放在遠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俄國、英國、日本以及後來德國、法國和美國成為攪動遠東地緣風雲的幾方勢力。先來說說"遠東"這個地緣概念。站在西歐地理上往東方看,把如今的土耳其稱為"近東",直譯為"近處的東方",把波斯灣周圍的一片地區稱為"中東",直譯為"不遠不近的東方",把東亞中日朝到東南亞這塊區域稱為"遠東",直譯為"遙遠的東方"。要注意,這三個詞並不是嚴格的地理詞彙,僅僅是口語,但無傭網為了表述方便,借用了這三個詞彙。

克裡米亞戰爭是俄國為了獲取不凍港,但戰爭的失敗,導致俄國人把眼光投射到遠東的東北亞這塊土地,企圖通過獲得朝鮮和大清的東北三省獲得不凍港。在經過近四十年的等待後,由於鐵路的出現,俄國人終於有機會隨意的翻越烏拉爾山通過鐵路深度攪動東北亞這塊地方,如果鐵路修建成功,俄國至少可以擴張自己的東北亞的存在,影響英國的全球利益。

滿清擴張

俄國人在十九世紀末開始修建西起莫斯科,西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鐵路線,鐵路線幾乎橫跨整個亞歐大陸。以鐵路為紐帶,俄國的崛起似乎勢不可擋,英國人為了防止俄國對於其霸權的挑戰,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第二次鴉☆禁☆片戰爭後就一直尋求幫助清政府發展中國軍事力量,試圖讓中國更強大一些以抵擋俄國人獨吞中國威脅自己的全球霸權。為此,英國人在支持清政府洋務運動的同時,也在其控制下的印度試圖向北邊的青藏及中亞地區積極擴張以抵擋俄國人南下的壓力。

可以說按無傭網有關專家的說法,遠東這片區域,由於英國人鞭長莫及,消滅大清國後面臨運營成本高收益低的局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控制清政府來控制弱勢的大清國比消滅後讓俄國獨食要好--這就是霸主的全球"霸權思維"!"霸權思維"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多的實例,但是由於中國統一的時間太久,到了大清幾代人中,很少有人能夠想起來了,運用更是困難重重。

3、英國人支持"洋務運動"

在中英兩次鴉☆禁☆片戰爭中,獲利最大的不是英國而是俄國,英國本土距離大清國比較遙遠鞭長莫及,只好採用控制清政府來控制整個大清的辦法服務自己的大局利益。所以我們看到,在第一次鴉☆禁☆片戰爭後,英國只割讓了地理位置重要的香港島作為其殖民地,而不滅掉清政府佔領大清國。但是,英國人也注意到,大清國北面的俄國在步步蠶食中國領土,在第一次鴉☆禁☆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禁☆片戰爭的20多年裡,獲利最大的並不是英國人,而是俄國人,俄國人逼迫清政府割讓了大片領土。

英國人經過一番利害計算後,認為必須要扶植大清國加強實力來協助自己抗衡俄國對自己的挑戰,英國人開始尋求幫助清政府發展鐵路大動脈和軍事工業,讓大清國幫自己分擔俄國從中亞到東亞一線南下的壓力。

4、英俄爭霸導致日本崛起

中國的洋務運動並沒有按照英國人的計算率先發展鐵路,而是發展海軍,先後建立了北洋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但是由於李鴻章一代人並沒有全域思維,也並沒有發現鐵路出現的時代意義,這也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這是後話。英國人、俄國人和美國人對鐵路感觸最深。英國人發明的鐵路,首先威脅的就是英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在鐵路出現不久,美國人就通過鐵路把東西兩端的國土連成一片,整合資源全力發展經濟和海防力量,歐洲大陸也企圖大力發展鐵路來降低運輸成本推動貿易發展,壯大國力。俄國人則通過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獲取遠東的鐵礦和煤炭資源,發展工業壯實國力,這一切都被英國人視為威脅,當然大清國的命運也在此出現了重大轉折。

日本人所畫日德意軸心國瓜分世界

由於大清國的洋務運動沒有優先發展鐵路這項能夠一舉改變自身弱勢地位的正確舉措而優先發展海軍,導致大清國放任擁有巨量的煤炭而不用,同時也失去了整合國內經濟資源的戰略機遇期。但由於大清國領導層的眼光短淺,採取了消極的內海防禦戰略,等於直接讓出了朝鮮半島和連接日本與朝鮮半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對馬海峽。日本人看到英俄爭霸時機裡英國的全球霸權考量而採取與英國交好,希望借助英國勢力來幫助自己擴張朝鮮半島到大清東三省的地盤,同時能夠幫助英國抵禦俄國在遠東的擴張,因為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行動會導致日本人永遠龜縮在狹小的島嶼中。

其實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前就開始放眼世界,逐步考察大清國和西方列強各國的狀況,本想聯合大清國抵抗西方列強和美國對日本本土的蠶食,但考察之後發現大清國的領導者們已經失去了從全域看問題的思維能力且大清國國勢日衰,日本遂考慮運用"遠交近攻"戰略聯合列強壯大自己的力量,蠶食大清在東亞的利益。日本從蠶食並控制了琉球群島開始了它作為大國攪動世界風雲的征程,利用中法戰爭之機削弱大清國的軍事力量(日本支持大清國對抗法國與英國支持大清國對抗俄國是一個道理),日本對甲午海戰時間的把握就是在英俄在遠東的爭霸戰開始不久後實施的。日本人在二戰後總結歷史時說日本有三次以國運相賭的歷史,其中之一就是中日甲午海戰了,當然賭贏了,大清國割讓了臺灣及澎湖列島,以及遼東島到朝鮮的整個利益。

中國軍艦風采

日本人第二次以國運相賭的是"日俄戰爭"。由於俄國人在遠東的積極擴張,吞併了大清國東北全境和朝鮮,英國一直保持的遠東均勢平衡被打破,在英國霸權的運作下,除法國外的其它國家均支持日本對俄開戰,讓日俄在遠東保持均勢,以其從均勢中獲利自己的國家利益。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勝利,但馬上日俄均認識到日俄不能相互消耗否則英國為首的幾大列強會坐享其利而握手言和。日俄在東北展開了一系列和談,和談的目的就是雙方如何劃分各自在東北的利益問題。伊藤博文在哈爾濱遭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就是這一時期的歷史寫照。

大清滅亡後,又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日本人在縱觀全球局勢的思維考量下暫時停止了在東亞的軍事行動,暗地裡不斷進行滲透,直到一九三一年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的時間裡發動事變控制整個東北三省驅趕俄國勢力,這一次又賭對了。但是,由於日本人的野心膨脹,悍然發動了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變激起全中國人民的反抗,日本放棄了步步蠶食他國利益的傳統妄圖滅亡中國。結局大家早已知曉!

5、結論

今天,無傭網帶大家回首那一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時,只是希望大家明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人只要也只有努力進取方可至強當至勝,除此之外,並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