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國藩手握30萬湘兵,卻為啥不稱帝,是不敢?還是不能?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到了王朝後期,傭兵自重的將領,大多數會選擇造反,自立為王。曾國藩是晚晴四大中興名臣之首,曾力挽狂瀾,剿滅了太平天國,可以說對大清國有著續命的不世之功。

1864年,曾國藩登上了人生的權力頂峰。這一年,他弟弟曾國荃攻陷南京,徹底滅了天平天國。曾國藩坐擁湘軍30萬,權傾朝野,功蓋天下。慈禧任命他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節制江、浙、皖、贛四省軍事兼地方政務。當年大清最高一級地方行政長官總督一職,

全國才設8名,其中5名是“曾派”:除了曾自己任兩江總督外、直隸總督劉長佑和閩浙總督左宗棠,均屬湘軍人馬。

沒有他弄不好努爾哈赤的孝子賢孫們就得回深山老林挖人參。但清政府並沒有因為曾的功績而感恩,由於曾國藩掌握了中國實力最強的軍隊湘軍、雄踞富庶的東南,所以滿清對曾國藩百般猜忌不信任。但沒想到的是曾國藩拒絕了的蠢蠢欲動手下將領和謀士的勸進,

主動解散了湘軍解甲歸田,甘為大清人臣,讓滿清大大松了一口氣。那麼為什麼大清步步緊逼而手握重兵的曾國藩卻不稱帝呢?

第一,他一心只想忠君報國。作為一名苦讀聖賢書的文人,曾國藩有著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信仰,滿腦子的忠君報國,就想做個中興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所以造反稱帝的事從內心就排斥。增剃頭雖然殺人如麻但還脫不了儒生的骨子,

雖然梟雄之能,卻無梟雄之心。

第二,經過滿人長達200餘年的統治奴役,漢人已經徹底學會了順從:頭剃的鋥亮,辮子粗又長。一旦把滿人驅出中原,這頭上的辮子剪起來容易,但心上的那根辮子,可就不容易剪掉了。如果再考慮到當時列強虎視耽耽,中國隨時都有亡國滅種的危險,那麼這種排滿反清之舉,極有可能是自亂天下、自取其亡。

第三,雖然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但是湘軍在攻陷了天京後,人心渙散、戰鬥力大不如前;而且湘軍的初衷是為了"保衛儒教”和“忠君保國”的,如果此時曾國藩稱帝,很多精忠報國的湘軍是要謀反的;同時,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手握一支以騎兵為主力軍的強大軍隊,朝廷派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等長江上游地區,

僧格林沁屯兵鄂皖之間,一旦湘軍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就算湘軍的數量上有絕對的優勢,但也敵不過這樣的八方圍剿。

所以曾國潘選擇妥協,說了一句“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來表達自己對清政府的忠心,在史上留下美名。

在史上留下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