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有你的姓氏嗎?|權威版本

點上方“周海濱微說”關注,看更多有姿態地說!

姓氏的象形文字示例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

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單姓:只用一個字的姓。與複姓相對。如:王、李、張、劉、陳、智、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據統計,中國有單姓6931個。

複姓: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上官、西門。複姓的來源較多,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中國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分別為:西木感給特杜立給特、西木薩給特杜立給特、西姆薩給特杜立給特、那烏那基爾杜立給特、禿禿黑裡兀惕塔塔兒、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奧勒特給特瑪魯基爾)、十字姓1個(即:夥爾川紮木蘇他爾只多)。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特別是漢族姓氏,每一種姓都包含其獨特的、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每一種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沒有貧、高、低、富、貴、賤之分。但是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

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占總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2.7億,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

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姓氏中,集中了全國人口的87%。其中,占全國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個,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歷史上,中國大約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這19個同姓人群中。

中國的同姓人群在地區分佈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約占人口的9.9%,其次為李、張、劉;在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大約占人口的10.6%,其次為李、黃、林、張;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第一大姓為李,大約占人口的7%,其次為王、張、陳、劉。

中國每一個省區中,都有一些出現頻率比其它省區高得多的姓。如廣東的梁和羅姓,廣西的梁和陸姓,福建的鄭姓,

臺灣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蘇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譚姓,四川的何和鄧姓,貴州的吳姓,雲南的楊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肅的高姓,寧夏的萬姓,陝西的薛姓,青海的鮑姓,新疆的馬姓,山東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內蒙古的潘姓,東北三省的於姓。

2015年中國最新名義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列出了前100名 ——

01李02王03張04劉05陳

06楊07趙08黃09周10吳

11徐12孫13胡14朱15高

16林17何18郭19馬20羅

21梁22宋23鄭24謝25韓

26唐27馮28于29董30蕭

31程32柴33袁34鄧35許

36傅37沈38曾39彭40呂

41蘇42盧43蔣44蔡45賈

46丁47魏48薛49葉50閻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

56鐘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譚

66廖67鄒68熊69金70陸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

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顧82侯83邵84孟85龍

86萬87段88曹89錢90湯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

96喬97賀98賴99龔100文

中國歷史上有過很多顯赫一時的大姓,有的堅挺至今,有的卻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從未衰落的五大姓氏。

第一位,薑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薑、嬴、姞、妘。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後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後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占《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然而,姬姓湮沒,人口微弱。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薑為姓,薑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薑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妘起源于帝嚳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姚 、媯同源,都是起源於帝舜;姒起源于大禹。

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第二位,周姓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後代後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西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五代後樑,成油的子孫改姓周。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裡,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入臺灣新竹縣。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年)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後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後,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於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後,逃往甯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周姓人口分佈圖

周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地區中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長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貴州、湖南地區,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2.8%以上,有的達到4.2%以上;而在長江的下游地區周姓在人群中的頻率一般在2.1%以上,江蘇南部和上海地區達到2.8%以上。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黃帝的後裔。但是具體一點說,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戰國。周朝的王族並不姓周,而是姓姬。西周建立之後,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後人世襲周公爵位,到春秋時,周公黑肩因謀反被殺,周公世系爵位被廢,黑肩的後人以周為姓。秦朝統一中國,滅亡周朝,周朝王室後人以周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為得姓始祖。

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號也很多,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愛蓮、細柳、篤祜等堂號,普遍使用的堂號為細柳堂。

第三位,李姓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余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黨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臺灣。

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第四位,王姓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2014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1%。中國東部地區占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東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高麗人,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北宋時西夏黨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係。

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占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王姓人口分佈圖

第五位,張姓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3%,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佈于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占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省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區。[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6.79%。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佈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張姓人口分佈圖

第六位,劉姓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占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佈于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佈于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8]南宋甯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於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後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劉姓人口分佈圖

第七位,陳姓

陳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

在中國,陳姓是大姓,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潁川衍派約5000萬;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臺灣、新加坡 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中國姓氏密度圖冊中,陳姓分佈與閩海民系的分佈範圍極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皆極高密度,呈極深紅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長三角呈次深紅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間,在北方遊牧民族的地區極少分佈。南方地區陳姓位居第一大姓,則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超過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第八位,趙姓

趙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發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總人口大約有2670萬,趙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造父,嬴姓,伯益的後代,蜚廉四世孫,中國歷史上著名善禦者。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

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範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

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範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西元960年至西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于“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趙姓人口分佈圖

01李02王03張04劉05陳

06楊07趙08黃09周10吳

11徐12孫13胡14朱15高

16林17何18郭19馬20羅

21梁22宋23鄭24謝25韓

26唐27馮28于29董30蕭

31程32柴33袁34鄧35許

36傅37沈38曾39彭40呂

41蘇42盧43蔣44蔡45賈

46丁47魏48薛49葉50閻

51余52潘53杜54戴55夏

56鐘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譚

66廖67鄒68熊69金70陸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

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顧82侯83邵84孟85龍

86萬87段88曹89錢90湯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

96喬97賀98賴99龔100文

中國歷史上有過很多顯赫一時的大姓,有的堅挺至今,有的卻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從未衰落的五大姓氏。

第一位,薑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薑、嬴、姞、妘。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後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後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占《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然而,姬姓湮沒,人口微弱。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薑為姓,薑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薑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妘起源于帝嚳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姚 、媯同源,都是起源於帝舜;姒起源于大禹。

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第二位,周姓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後代後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西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五代後樑,成油的子孫改姓周。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裡,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入臺灣新竹縣。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年)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後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後,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於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後,逃往甯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周姓人口分佈圖

周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地區中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長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貴州、湖南地區,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2.8%以上,有的達到4.2%以上;而在長江的下游地區周姓在人群中的頻率一般在2.1%以上,江蘇南部和上海地區達到2.8%以上。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黃帝的後裔。但是具體一點說,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戰國。周朝的王族並不姓周,而是姓姬。西周建立之後,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後人世襲周公爵位,到春秋時,周公黑肩因謀反被殺,周公世系爵位被廢,黑肩的後人以周為姓。秦朝統一中國,滅亡周朝,周朝王室後人以周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為得姓始祖。

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號也很多,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愛蓮、細柳、篤祜等堂號,普遍使用的堂號為細柳堂。

第三位,李姓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余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黨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臺灣。

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第四位,王姓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2014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1%。中國東部地區占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東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高麗人,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北宋時西夏黨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係。

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占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王姓人口分佈圖

第五位,張姓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3%,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佈于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占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省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區。[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6.79%。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佈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張姓人口分佈圖

第六位,劉姓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占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佈于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佈于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8]南宋甯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於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後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劉姓人口分佈圖

第七位,陳姓

陳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

在中國,陳姓是大姓,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潁川衍派約5000萬;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臺灣、新加坡 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中國姓氏密度圖冊中,陳姓分佈與閩海民系的分佈範圍極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皆極高密度,呈極深紅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長三角呈次深紅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間,在北方遊牧民族的地區極少分佈。南方地區陳姓位居第一大姓,則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超過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第八位,趙姓

趙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發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總人口大約有2670萬,趙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造父,嬴姓,伯益的後代,蜚廉四世孫,中國歷史上著名善禦者。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

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範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

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範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西元960年至西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于“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趙姓人口分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