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1.5萬家服裝工廠翻身!共用工廠是怎麼做到的?

傳統工廠生產分淡季和旺季,比如夏裝款式已完工,秋裝訂單還沒開始。這其中的間隙就是工廠最難熬的日子,有的工廠這種間隙加起來竟然高達半年時間,算上工人的工資,

不少工廠是有苦不能言。

但有一種工廠,就算淡季開機率也能達到90%以上,並且一條生產線多個品牌,在淡季也能做到扭虧為盈。而這種工廠目前在全國就擁有1.5萬家,在未來,將會更多。

這是什麼工廠?是什麼讓實體經濟重新翻身?

共用工廠是什麼?

一種以“分享產能”的新型生產模式在全國各地興起,就是前面說到的1.5萬家工廠,被稱為“淘工廠”也被稱為“共用工廠”。它是通過互聯網平臺,

工廠分享生產線空檔期來實現工廠閒置資源的高效利用。

“淘工廠”就是一個連接淘寶商家與生產工廠的平臺。運作模式是尋找工廠的淘寶商家,將生產需求如訂單件數、工期等需求發佈在“淘工廠”網路平臺,供方工廠也可以將其有能力接單的產品類型、剩餘產量發佈在該平臺,供需雙方雙向選擇合作方。

“共用工廠”

這種共用模式一方面解決了商家找服裝加工工廠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共用工廠閒置生產線的模式,也提升了工廠的生產效率。

共用工廠到底有多火?

夏裝款式早已完工,秋冬裝的訂單還沒開始,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傳統服裝加工廠最難熬的日子。

淡季空無一人的工廠

第一家加入淘工廠的是浙江一家羊絨製品工廠。該廠負責人介紹,加入淘工廠之前抱有懷疑的態度。因為這與傳統的線下制衣不同,網店訂單都是小單,連圖紙都是通過網上發過來。從開始的一個款式幾十件再到幾百件,到後面竟然做不過來。以至於他和周邊的9家工廠抱團發展,

共同接訂單。最後發展共用形式,成誰的機器空閒、檔期就安排誰去接單。

一時間,“共用產能”成了工廠界一大熱點。

據阿裡巴巴提供的資料顯示,全國已經有1.5萬家服裝工廠開始轉變生產方式,覆蓋了全國16個省份。與此同時,有4萬多家淘寶店通過淘工廠平臺找到了生產製造的工廠。

共用工廠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關係開始轉變

經濟角度來看,我們不是“消費者”就是“生產者”。

根據傳統,一直以來產品是生產者說的算,消費者只需要根據自己需求決定買或者不買。但是,共用經濟的出現,讓原有的模式發生了改變。

傳統關係:消費者被生產者圈住

共用工廠的本質就是定制和外包,在這個性化需求的時代,消費者開始引導供應鏈。也就是說消費者需要什麼,生產者就得生產什麼。

當消費與需求脫節,就不可避免產生庫存和壓貨。積壓庫存能讓廠商虧損上升,零售的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大是因為庫存積壓下帶來的種種成本,像奢侈品,如珠寶、首飾、高檔包,這些往往零售價比成本價高出百倍利潤,這些巨大的差價難道不是和層層疊壓的庫存有關嗎?

這種需求關係的轉換,在未來,生產每一件產品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費者是誰,並且知道這件產品的標準是怎麼樣的。

生產商之間比拼的不再是價格,而是誰能最先對接到消費者的需求,並且完成消費者需求的精准程度。而這種需求的轉變也意味著新的需求鏈正在形成。

共用工廠,讓中國的實體產業再翻一次身。

也就是說消費者需要什麼,生產者就得生產什麼。

當消費與需求脫節,就不可避免產生庫存和壓貨。積壓庫存能讓廠商虧損上升,零售的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大是因為庫存積壓下帶來的種種成本,像奢侈品,如珠寶、首飾、高檔包,這些往往零售價比成本價高出百倍利潤,這些巨大的差價難道不是和層層疊壓的庫存有關嗎?

這種需求關係的轉換,在未來,生產每一件產品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費者是誰,並且知道這件產品的標準是怎麼樣的。

生產商之間比拼的不再是價格,而是誰能最先對接到消費者的需求,並且完成消費者需求的精准程度。而這種需求的轉變也意味著新的需求鏈正在形成。

共用工廠,讓中國的實體產業再翻一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