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對孩子來說,比死亡還可怕的事情是什麼?看完淚奔!

美國心理學家曾在3000個樣本中做過一個心理測驗:你最擔心的是什麼?結果令人吃驚。40%的人認為,最擔心也最痛苦的事情是在大庭廣眾前講話,而死亡卻排在第2位。

中國父母好面子。

要求孩子當眾表演、秀技能是常事。

有的只是覺得親戚朋友有期待,自己的孩子應該去滿足那個期待;

有的則非常迷戀孩子表演之後,旁觀者的那些讚歎和掌聲;

還有的父母甚至暗地裡把自己孩子去和其他孩子做比較,且美其名曰“爭口氣”。

一旦孩子做不到,他們就很可能判定自己的孩子,不夠“勇敢”,沒那麼“有出息”。

可惜,他們要面子的時候,卻忘記了先給孩子面子,於是無形中狠狠傷了孩子的心。

培養一個性格開朗、能大方表現自己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夢想,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無視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拿自己的個人意願去捆綁孩子,而且動不動就批評孩子甚至懷疑孩子的能力,這樣做,對孩子不僅不公平,而且非常有害!

孩子的表演因自發而生動。

孩子願不願意表演,性格因素很重要

孩子的身心發展,總是在特定的遺傳基礎上展開的,先天的氣質類型,就是很重要的基礎之一。

如果孩子生而為那種內傾的氣質類型,比如粘液質或抑鬱質,那麼讓她當眾表演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她氣質類型的優勢不在這方面,如果父母無視孩子的先天氣質類型基礎,一味要求這類氣質類型的孩子像多血質的孩子那般活躍或“自然熟”,

其實是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不尊重。

不排除這種氣質類型的孩子成年後可能會在生活的磨礪下慢慢發展出當眾侃侃而談的能力,但由於氣質的相對穩定性,這往往需要很多年的時間,而孩子的生命歷程才剛剛展開,要做出這麼大的改變,很難。

如果孩子是這種情況,父母的理解與寬容非常重要,一味地逼孩子上臺,

而孩子又自感不能勝任的時候,只會心生自卑,更不利於她克服怯場的傾向。

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萌發

兩三歲的寶寶正在經歷心理的“第一反抗期”。這時的孩子開始認識到自我存在,獨立自主的意識迅速萌生和顯露,他們能夠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對自己愛幹的事就說:“我會,我自己來。”對成人要他幹的事,往往回答“不”。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不表演”的權利。

“問題”是父母內心恐懼的投射

孩子不敢當眾表演之所以成為“問題”,實際上是父母內心恐懼的投射,有的父母可能因為自己平時不善於“抛頭露面”,還可能因此吃過很多虧,擔心孩子也會像自己一樣膽小吃不開,就把這種恐懼投射到孩子的行為上。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膽小的行為,就無法接受。把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本來正常的行為反應誇張成了問題。

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因為父母的眼裡有了這個問題,他就會因為這個問題而焦慮,一旦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思想壓力,更難讓孩子做出自如的反應。如果再就此給孩子貼上“膽小”之類的標籤,則自我評價尚處在以他人評價為轉移階段的孩子還可能真的把自己視為“膽小”的人,這樣,一個不敢登臺表演的行為就被泛化成了“膽小”的人格特質,進而成為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誘發孩子做出更多膽小的行為!

父母尊重孩子“不表演”的權利。

因不表演而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傷害很大。

當眾表演的膽量可以通過練習來增強,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父母希望可以鍛煉孩子當眾表演的能力時,請注意以下要訣:

❶ 別“貪得無厭”。父母需要學會見好就收,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表演,孩子會逐漸失去興趣,而且也不符合孩子注意力發展的現實水準。

❷ 儘量避免要求孩子進行即興表演。可以在聚會之前,和孩子商量這件事情,讓孩子有準備或練習的時間。

❸ 嘗試和孩子一起表演。讓孩子覺得在陌生人面前表演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媽媽也這樣做了。

❹ 不當面批評孩子。當孩子不願意表演或表演中出現了錯誤,父母不可以當著第三者的面批評或訓斥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安慰。

有父母陪伴的表演會增添更多親子趣味。

最後,英國教育家洛克的一段話,送給所有父母:

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是你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更多內容,請看:

“玩具給弟弟玩一會兒吧”,父母這樣處理孩子社交,會讓他更小氣

家長這樣跟老師溝通,老師最歡迎,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在幼稚園受委屈了

就無法接受。把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本來正常的行為反應誇張成了問題。

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因為父母的眼裡有了這個問題,他就會因為這個問題而焦慮,一旦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思想壓力,更難讓孩子做出自如的反應。如果再就此給孩子貼上“膽小”之類的標籤,則自我評價尚處在以他人評價為轉移階段的孩子還可能真的把自己視為“膽小”的人,這樣,一個不敢登臺表演的行為就被泛化成了“膽小”的人格特質,進而成為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誘發孩子做出更多膽小的行為!

父母尊重孩子“不表演”的權利。

因不表演而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傷害很大。

當眾表演的膽量可以通過練習來增強,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父母希望可以鍛煉孩子當眾表演的能力時,請注意以下要訣:

❶ 別“貪得無厭”。父母需要學會見好就收,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表演,孩子會逐漸失去興趣,而且也不符合孩子注意力發展的現實水準。

❷ 儘量避免要求孩子進行即興表演。可以在聚會之前,和孩子商量這件事情,讓孩子有準備或練習的時間。

❸ 嘗試和孩子一起表演。讓孩子覺得在陌生人面前表演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媽媽也這樣做了。

❹ 不當面批評孩子。當孩子不願意表演或表演中出現了錯誤,父母不可以當著第三者的面批評或訓斥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安慰。

有父母陪伴的表演會增添更多親子趣味。

最後,英國教育家洛克的一段話,送給所有父母:

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是你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更多內容,請看:

“玩具給弟弟玩一會兒吧”,父母這樣處理孩子社交,會讓他更小氣

家長這樣跟老師溝通,老師最歡迎,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在幼稚園受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