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與開漁20年|二十年,用光影定格責任

蔣曼儒 口述 鄭麗敏 整理

我是象山新聞中心的一名記者,二十年來,不管烈日炎炎,還是颱風暴雨,我都親歷每一屆開漁節,用鏡頭記錄每一個有意義的瞬間。至今,我所拍過的關於開漁節的照片有幾萬張,

其中,有三張攝影作品讓我特別難忘。

第一張作品攝於2005年9月14日,取名《歡騰》,一位穿著節日盛裝的漁民,被很多漁民抬起來拋到了空中,開漁節的熱鬧喜慶氛圍十分濃厚。拍攝這張作品的那一天,我正站在主席臺上,拍攝領導和嘉賓參加開漁節活動的照片。

突然,我聽到台下傳來一陣歡呼中,扭頭一看,一位漁民正在被其他漁民抬起來,拋向空中。多年來的攝影經驗和職業敏感性,讓我沒有絲毫遲疑,取下廣角鏡頭,換上長焦鏡頭,迅速按下快門。這幅攝影作品,在當年的全國性開漁節攝影作品大賽中,榮獲一等獎。隨著每一屆開漁節的順利開展,中國(象山)開漁節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來象山拍攝開漁節活動的省內外攝影家逐年增加,
這一屆開漁節,專程前來象山拍攝的“長槍短炮”有數百人。作為開漁節活動的積極宣傳者之一,用鏡頭傳播開漁節,我覺得很有意義。

第二張作品攝於2011年9月10日,取名《回家》,地點是漁山島,67歲的朱高沖老人正在抹去因為激動而流出的淚水。1955年,國民黨軍隊退居臺灣,將當時在石浦漁山島的487人全部帶到了臺灣。最終,他們在臺灣台東縣富岡新村定居下來,

而他們把這個地方叫做“小石浦”村。56年後的中秋節,“小石浦村”居民100多人回到了故鄉——石浦漁山島,當年只有11歲的朱高沖被帶到了臺灣,67歲的他第一次回到故鄉,當他踏上漁山島,找到了自己曾居住的老房基時,激動地抹著眼淚,我跟隨他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海峽兩岸一衣帶水,讓兩岸同胞歡聚一堂、共話親情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期望。這張攝影作品,浸潤著兩岸同胞濃濃的親情。

第三張作品攝於2014年9月16日,取名《開漁第一網》,漁船航行在大海上,漁民將滿滿一大網漁獲拉上船。這是我第一次跟著漁船出海拍攝捕魚。當天,我跟隨浙象漁46039、46040號捕撈對船的漁民,在東海上航行。在驚濤駭浪中,我用鏡頭見證了漁民們的艱辛作業過程與枯燥的生活。漁船一路向東,海水越來越藍,風浪也越來越大。漁船在大浪上顛簸時,船體搖擺幅度接近30度。

我先是頭暈、頭皮發脹、腿發軟,連行走都困難,繼而因為暈船嘔吐不止。我克服暈船的艱難,拍下了漁民捕魚和船上生活的珍貴鏡頭。“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這是我此次出海拍攝最大的心理感受,通過這張攝影作品,傳遞出開漁節宣導的藍色文明理念。

20年來,我追隨著每一屆開漁節活動,用光與影定格一位元記者的責任。我的網名叫“光影”,不言而喻,光與影是我一生為之奮鬥的“關鍵字”。從二十多年前拿起相機起,我就從未想過放下。時至今日,“用鏡頭見證每一個重要時刻”的責任感,讓我始終保持著不斷進取的熱情。

從二十多年前拿起相機起,我就從未想過放下。時至今日,“用鏡頭見證每一個重要時刻”的責任感,讓我始終保持著不斷進取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