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口碑炸裂!這部燃爆海陸空的史詩巨作,才是九月必看之片

九月份的院線電影,相信大家跟影sir的感受一樣,太刺激了!

這個月絕對讓你看個爽。

《蜘蛛俠:英雄歸來》、《銀魂》、《猩球崛起》、《星際特工》,要大片有大片,要情懷有情懷。

但是要說到最來勢洶洶的一部,

還是這部史詩級戰爭片。

敦克爾克

Dunkirk(2017)

《敦克爾克》上映之前就受到極高的關注,靠的就是導演的號召力。

克里斯多夫·諾蘭已經封神了,《盜夢空間》、《致命魔術》、《星際穿越》,哪部不是無人不知的經典。

這位好萊塢大佬,在國內外都有一大批死忠粉。

所以這個月進影院拜神,

就成了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說諾蘭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口碑保證,一點都不誇張。

咱們用資料說話。

《敦克爾克》,爛番茄93%新鮮度,IMDb評分8.4。

豆瓣標記的觀看人數已經超過9萬多人,而且正在不斷飆升,而分數也節節攀升堅挺在8.6分!

就連標準更嚴苛的MTC媒體評分高達94分!

雖然對諾蘭來說,高口碑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是中外很多人都認為,這部片子是諾蘭最有可能衝擊奧斯卡的片子。

這部片子全片都沒有幾句臺詞,堪比默片。

臺詞不夠,配樂出彩。

這次諾蘭還是請來了配樂大師漢斯·季默,他曾經給很多奧斯卡獲獎作品配樂,比如《為奴十二年》、《雨人》。

他和諾蘭也是老夥計了,兩人合作過《盜夢空間》。

這次在《敦克爾克》中的配樂,

依然出色,完美呈現緊張、懸疑、悲壯的氣氛。

這部片子也依然延續了諾蘭對視覺效果的高標準。

海天一色的大特寫,戰火紛飛像是燃燒起來的海面,真的就像是大家說的那樣,“像油畫一樣美。”

幾乎所有觀眾,都被電影裡恢宏的配樂和極佳的音像效果震撼。

因為同是戰爭題材,在國內,這部片子一開始就被拿來和制霸票房榜的《戰狼2》作比較。

甚至很多人都期待吳京和諾蘭在中外導演論壇上的“世紀尬聊”。(可惜吳京因事未能參加。)

不過,比起《戰狼2》爽酷碾壓的戰鬥場面,《敦克爾克》描述的卻是一場40萬人的大撤退。

雖然都是戰爭題材,都從根本上說,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電影,所以也沒必要非放在一起比較,各有各的好。

電影改編自真實歷史。二戰時期,德軍將40萬英法聯軍困在了敦克爾克。他們一方面面臨著德軍逐漸突破防線的逼近,一方面等待著救援撤退。

為什麼諾蘭要拍這段歷史呢。因為它實在太過傳奇,堪稱奇跡。

這被圍困的40萬士兵,被三面包圍,被團滅也不是沒可能。

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跨海撤退。祖國就在海對面,想回去卻千難萬險。

因為當時敵軍攻勢猛烈,派出的營救船隻不停被摧毀。

為了減少損失,邱吉爾決定,每次只派出幾艘船。

而且他的預想只要求盡力救出3萬人。要知道,這裡可有40萬隨時被殲滅的士兵。

而且表面上說英法士兵團結作戰的他,私下暗示只救英國人。

德軍在海陸空三方進行火力壓制,英法聯軍節節敗退,防線即將被攻破。

因為派來的船隻吃水量大,根本無法靠近沙灘。他們只能修建堤岸,但是卻接二連三被轟炸掉。

氣氛越來越絕望,這時奇跡發生了。

漂浮著殘骸和屍體的海面上,突然出現了上千艘民用漁船。

這些人都是平民,穿著破舊的衣服,沒有護航,在槍林彈雨中,朝他們駛來。

最後,就是這批雜牌船隊,營救出了整整30多萬士兵。

這絕對是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這部片子沒有英雄的主人公,而是把鏡頭對準了士兵群像。

因為這場戰爭本身就有許多年輕士兵參戰,所以這部片子不僅啟用了大量的新人演員,而且清一色“小鮮肉”。

主演費菲恩·懷特海德,年僅20歲。

英國男子組合One Direction的前成員哈裡·斯泰爾斯也有出演,而他也只有23歲。

諾蘭一向充滿想像力,視覺效果讓人尖叫,但是最著名的,還是他在電影敘事上的創新,玩弄時間空間來製造懸疑,是他的拿手項。

《敦克爾克》裡,依然是諾蘭擅長的非線性敘事。他設置了三條時間線,從各個方面展現戰爭的殘酷。

第一條時間線,是通過男主的視角來展現士兵的逃亡。

湯米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士兵。

來營救的船隻只讓傷患上船。他和好友皮特好不容易在護送傷患時蹭上船,結果沒開出多遠船就被擊沉。

每次剛獲得逃出升天的希望,緊接著就是更深的絕望和死亡威脅。

有些被攻擊的船漏出燃油,海面上都是熊熊大火。

而水裡的士兵,要麼被困在水底淹死,要麼一露面就會被火燒死。

場面十分慘烈。

而在戰爭的極端環境中,人性之惡也充分暴露。

湯姆、皮特和一群士兵躲在一艘船裡,但是有訓練的敵軍不停地射擊。船身出現漏洞,不停進水。

他們必須減重,也就是讓某個人出去。然而,只要有人走出船艙,就會立即被射死。

那群士兵逼著皮特當這個人肉靶子,就因為他是法國人。

第二條時間線,是兩位飛行員。他們在空中狙擊敵方空軍對海面船隻的攻擊。

雖然只有兩個人,但是驚心動魄程度不輸海面的轟炸。

飛機在空中閃轉挪移,在你瞄準敵機的時候,可能另一隻敵機已經瞄準了你。

但他們即使在油量不夠的情況下,也堅持戰鬥到最後一秒。

第三條時間線,就是普通民眾正駕駛著民用船出發去解救士兵。

他們的船不大,也沒有護航,但依然巧妙地躲開了敵軍的轟炸。

沿途盡全力解救落水的人,不放棄任何一個可能存活的士兵。

三條平行線索,慢慢彙集到一起。

三方在互相配合下,30多萬士兵順利撤退。

這時,沉默平靜的故事,情感開始慢慢達到高☆禁☆潮。

在最後一個士兵坐上撤退的船時,指揮的領導選擇了留下。他說,他要留下來幫助法國人。

在生死線上掙扎過來的士兵們,坐上了返程的船隻和火車。

但是他們心懷愧疚,覺得自己逃回來是一種失敗和恥辱。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迎接他們的是人們的笑容和關愛。

熱情的陌生人為他們獻上啤酒,盲人老人為他們披上毛毯。

所有人都為他們活下來而慶祝。

這部片子不是來歌頌一場勝利,也不是來表現個人英雄主義或是愛國主義。

它呈現了真實的戰爭,甚至為此犧牲了一些更討喜的戲劇性。

空中的導彈投進密密麻麻的士兵中,每個人的死亡幾率是平等的。一陣轟炸過去,屍體遍地。

海裡漲潮時,沖上來一具具浮屍。

每個人都在生死線上,遙望著對面不遠的祖國,卻怎麼也跨不過去。

一面是家鄉,一面是死亡。

確實就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這是一場沒什麼光榮輝煌可言的大逃亡。

為什麼諾蘭這麼執著地要拍這段歷史呢?因為他覺得這場撤退足夠偉大。

幾十萬人的存活,要比戰爭的勝利更彌足珍貴。

比起勝敗,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對戰爭的反思,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尊重。

為什麼諾蘭要拍這段歷史呢。因為它實在太過傳奇,堪稱奇跡。

這被圍困的40萬士兵,被三面包圍,被團滅也不是沒可能。

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跨海撤退。祖國就在海對面,想回去卻千難萬險。

因為當時敵軍攻勢猛烈,派出的營救船隻不停被摧毀。

為了減少損失,邱吉爾決定,每次只派出幾艘船。

而且他的預想只要求盡力救出3萬人。要知道,這裡可有40萬隨時被殲滅的士兵。

而且表面上說英法士兵團結作戰的他,私下暗示只救英國人。

德軍在海陸空三方進行火力壓制,英法聯軍節節敗退,防線即將被攻破。

因為派來的船隻吃水量大,根本無法靠近沙灘。他們只能修建堤岸,但是卻接二連三被轟炸掉。

氣氛越來越絕望,這時奇跡發生了。

漂浮著殘骸和屍體的海面上,突然出現了上千艘民用漁船。

這些人都是平民,穿著破舊的衣服,沒有護航,在槍林彈雨中,朝他們駛來。

最後,就是這批雜牌船隊,營救出了整整30多萬士兵。

這絕對是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這部片子沒有英雄的主人公,而是把鏡頭對準了士兵群像。

因為這場戰爭本身就有許多年輕士兵參戰,所以這部片子不僅啟用了大量的新人演員,而且清一色“小鮮肉”。

主演費菲恩·懷特海德,年僅20歲。

英國男子組合One Direction的前成員哈裡·斯泰爾斯也有出演,而他也只有23歲。

諾蘭一向充滿想像力,視覺效果讓人尖叫,但是最著名的,還是他在電影敘事上的創新,玩弄時間空間來製造懸疑,是他的拿手項。

《敦克爾克》裡,依然是諾蘭擅長的非線性敘事。他設置了三條時間線,從各個方面展現戰爭的殘酷。

第一條時間線,是通過男主的視角來展現士兵的逃亡。

湯米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士兵。

來營救的船隻只讓傷患上船。他和好友皮特好不容易在護送傷患時蹭上船,結果沒開出多遠船就被擊沉。

每次剛獲得逃出升天的希望,緊接著就是更深的絕望和死亡威脅。

有些被攻擊的船漏出燃油,海面上都是熊熊大火。

而水裡的士兵,要麼被困在水底淹死,要麼一露面就會被火燒死。

場面十分慘烈。

而在戰爭的極端環境中,人性之惡也充分暴露。

湯姆、皮特和一群士兵躲在一艘船裡,但是有訓練的敵軍不停地射擊。船身出現漏洞,不停進水。

他們必須減重,也就是讓某個人出去。然而,只要有人走出船艙,就會立即被射死。

那群士兵逼著皮特當這個人肉靶子,就因為他是法國人。

第二條時間線,是兩位飛行員。他們在空中狙擊敵方空軍對海面船隻的攻擊。

雖然只有兩個人,但是驚心動魄程度不輸海面的轟炸。

飛機在空中閃轉挪移,在你瞄準敵機的時候,可能另一隻敵機已經瞄準了你。

但他們即使在油量不夠的情況下,也堅持戰鬥到最後一秒。

第三條時間線,就是普通民眾正駕駛著民用船出發去解救士兵。

他們的船不大,也沒有護航,但依然巧妙地躲開了敵軍的轟炸。

沿途盡全力解救落水的人,不放棄任何一個可能存活的士兵。

三條平行線索,慢慢彙集到一起。

三方在互相配合下,30多萬士兵順利撤退。

這時,沉默平靜的故事,情感開始慢慢達到高☆禁☆潮。

在最後一個士兵坐上撤退的船時,指揮的領導選擇了留下。他說,他要留下來幫助法國人。

在生死線上掙扎過來的士兵們,坐上了返程的船隻和火車。

但是他們心懷愧疚,覺得自己逃回來是一種失敗和恥辱。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迎接他們的是人們的笑容和關愛。

熱情的陌生人為他們獻上啤酒,盲人老人為他們披上毛毯。

所有人都為他們活下來而慶祝。

這部片子不是來歌頌一場勝利,也不是來表現個人英雄主義或是愛國主義。

它呈現了真實的戰爭,甚至為此犧牲了一些更討喜的戲劇性。

空中的導彈投進密密麻麻的士兵中,每個人的死亡幾率是平等的。一陣轟炸過去,屍體遍地。

海裡漲潮時,沖上來一具具浮屍。

每個人都在生死線上,遙望著對面不遠的祖國,卻怎麼也跨不過去。

一面是家鄉,一面是死亡。

確實就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這是一場沒什麼光榮輝煌可言的大逃亡。

為什麼諾蘭這麼執著地要拍這段歷史呢?因為他覺得這場撤退足夠偉大。

幾十萬人的存活,要比戰爭的勝利更彌足珍貴。

比起勝敗,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對戰爭的反思,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