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影評|從來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評電影《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是部好電影——開篇第一句下結論。

然而這並不是一句草率的結論,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說好,那是沒長腦。我們說它好,是因為它夠誠懇,夠真摯,沉得住氣也靜得下心。在能力範圍內它毫無偏袒地把一切都亮給你看,好的還是壞的,美的還是醜的,電影本身沒有做出任何評判。因為面對人生裡這些複雜而又難堪的時刻,

沒有誰能輕易區分對錯。

這是一部聚焦躁郁症患者及其家庭的電影。影片改編自香港真實案件,主人公阿東(余文樂飾)罹患躁鬱症,在情緒裡反覆煎熬。爸爸黃大海(曾志偉飾)離家不顧,留下久病的媽媽,家門就是柵欄,一點點碰撞摩擦都讓母子倆露齒相鬥。

有一天,阿東幫失禁的媽媽(金燕玲飾)沖洗,卻意外結束她的生命,被判入住青山醫院。大海在愧疚下決定接治療後出院的兒子阿東回到自己獨居的小室一起住,兩個大男人相擠在呼吸都嫌擁擠的斗室中。阿東重投社會,卻遭到身邊的朋友歧視,他嘗試著平復自己。心頭沉沒的是家,肩頭沉重的是枷,最簡單的關係,最複雜的糾葛,陰暗屋簷下透現父子對坐光影,
成一張現代生活的全家福。

現在讓我們拋出一個問題:你對躁鬱症到底瞭解多少?或者說,作為一個心理較為健全的人類個體,

你是否有真正地關注、並且試圖理解躁郁症患者內心的痛楚?

電影用許多篇幅刻畫了旁人的冷漠與歧視。用人單位在聽到“躁鬱症”三字後的推脫搪塞,好友婚禮上其他人的指指點點,鄰居知曉此事後強烈要求父子倆搬走——這樣的畫面放到你眼前,你可能會生氣,會失望;然而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面對阿東的是你,你會怎麼做?你是否能毫無芥蒂地面對他,

包括他的痛苦與反常?

在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後,阿東由躁狂轉向抑鬱,他躺在狹窄的小床上日夜不停地流淚。他的父親此時此刻才真正學會了接納他,面對“不如送他回精神病院”的建議,黃大海淡淡地問:“是不是甚麼都可以外判給別人做?”——不是。

你永遠無法理解一個躁郁症患者內心的痛苦,正如你無法看清他們平靜的外表下潛藏著怎樣的風浪。他們就像月亮,面對外界的一面泛著虛幻的寧靜,而背面有多少個坑他們自己都未必清楚。痛苦如此深重,你沒有任何辦法去做到什麼感同身受,因為坦白講,你壓根就做不到。

《一念無明》展示出了表層的痛苦。在街上疾走,在床上哭,在超市里大口大口地吞咽巧克力,在淋浴間裡長久地蹲著仿佛一個死人。然而它既沒有展示出什麼同情(正如阿東所說,“我不需要”),也沒有對旁觀者的冷漠予以譴責。它只是如實記錄了一切,客觀,公允,卻讓人望而生畏。人性幽深,它展示出了冰山一角,卻也已經夠好了。

你永遠無法理解一個躁郁症患者內心的痛苦,正如你無法看清他們平靜的外表下潛藏著怎樣的風浪。他們就像月亮,面對外界的一面泛著虛幻的寧靜,而背面有多少個坑他們自己都未必清楚。痛苦如此深重,你沒有任何辦法去做到什麼感同身受,因為坦白講,你壓根就做不到。

《一念無明》展示出了表層的痛苦。在街上疾走,在床上哭,在超市里大口大口地吞咽巧克力,在淋浴間裡長久地蹲著仿佛一個死人。然而它既沒有展示出什麼同情(正如阿東所說,“我不需要”),也沒有對旁觀者的冷漠予以譴責。它只是如實記錄了一切,客觀,公允,卻讓人望而生畏。人性幽深,它展示出了冰山一角,卻也已經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