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運城苪城歷史由來

芮城縣,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位於山西西南端,黃河中游,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處,地理座標為北緯34°36′-48′、東經110°36′-42′。地處山西省最南端的晉、秦、豫三省交界處,是山西的南大門。北隔中條山與永濟市、鹽湖區毗連,

西南西面以黃河為界,與陝西大荔、潼關縣和河南靈寶市為鄰。國土面積1178.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7.8%,轄7鎮3鄉。

芮城地勢北高南低,一面陽坡,呈階梯狀分佈,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縣區礦產資源稀缺,主要依靠種植業,是華北小麥主產區。農作物主要是小麥、棉花、蘋果、大棚菜等,地方特產主要是條山蘋果、黃河鯉魚,特色小吃有芝麻糖、無核蜜棗、麻片、醬菜、泡泡油糕、陽城鹵肉。

探明的礦產資源稀缺有磷礦石、石灰石、紫砂石、銅、金等20餘種。

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稱魏國,今縣城北有魏城遺址。魏城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秦置郡縣,魏屬河東郡。

漢立河北縣于魏城,仍屬河東郡,相沿至晉。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縣於今縣城。

隋初芮城縣屬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設芮州,轄芮城、永樂、河北(平陸)等縣。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樂縣屬永興路陝州。熙寧六年(1073年)廢永樂縣併入河東縣(永濟)。元、明、清芮城縣屬解州。

縣內行政區劃,明、清時代沿用都裡制。明初芮城縣設4都,每都10裡,共40裡。

民國36年(1947)4月29日芮城縣解放,芮城、永樂縣屬晉魯豫邊區太嶽行政區第三分區。

民國38年(1949)7月1日,永樂縣併入芮城縣,同年8月1日劃分山西省運城專區,芮城縣屬之。

1953年建立鄉(鎮)制,芮城縣358個自然村劃歸為42個鄉(鎮)。至56年3月合併為15個鄉(鎮)。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建制,芮城縣5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別組成4個公社,

15個鄉改為管理區建屬公社。至1977年7月,增至16個公社。

1984年9月恢復鄉(鎮)建制,芮城縣分為3個鎮13個鄉,共309個行政村,698個自然村。

2001年撤並鄉鎮,嶺底鄉併入陌南鎮,大禹渡鄉併入南衛鄉,古仁鄉一分為三,分別並入學張鄉、大王鎮、永樂鎮,杜莊鄉併入陽城鎮,漢渡鄉、中瑤鄉併入風陵渡鎮,芮城縣分7鎮3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