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大一線城市格局 將被一個城市打破

作為普通的中國人,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要看清的,投資行為更是要緊跟時代趨勢。典型的例子,我就有認識的人在2015年初把深圳的房子賣掉了,沒想到房價大漲,現在追悔莫及,

不過好歹收入高底子厚,現在還是重新買了房,不過損失就大了。到今天,由於國家政策的嚴厲管控,深圳的房市已經趨於穩定將近一年了,媒體說什麼房價連續多少個月下降,我看了下,下降不過區區幾十元,幾百元,這叫什麼下降,應該說是房價處於穩定。

在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經常有人在論壇上問這樣的問題,我由於在深圳覺得生存壓力比較大,不想過的太辛苦,

想把房子賣了,拿著三四百萬的現金回老家,在老家市中心本來就有120平米的大房子,三四百萬做個理財,一年也有個20萬的收入,日子可以過的很輕鬆,各位網友怎麼看?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聊聊未來幾年中國城市的發展走向。

1:從深圳人均GDP 2020年超西歐和日本開始,

中國各個地區人均GDP將陸續超過西歐和日本,到2025年中國將有20個以上大城市人均GDP超過西歐和日本。

2016年上海是中國第一27466億,北京是中國第二24899億。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是遙遙領先的兩個巨型城市,也是僅有的兩座GDP超過兩萬億人民幣的城市,兩個城市的人口都超過了2000萬。無怪乎你問外國人中國的城市,十有八九能說出來的就是北京和上海。

上海的經濟總量在中國是什麼地位呢?大家都知道我國的西北地方綠化很嚴重,

很擔心我國西北要是綠化了,西北經濟受到影響了,會不會對中國經濟總體形成很大負面影響啊?答案是不會,我國西北地方的經濟弱小到什麼地步?

2016年一個上海的GDP比甘肅省+新疆自治區+青海省+寧夏自治區加起來還要多,事實上如果這西北兩省兩區再加上一個海南省,經濟總量才等於上海一個市。

所以你要知道,

在你的公司裡面,上海地區銷售總監和西北地方銷售總監,儘管西北地方聽起來是個大區域,而上海聽起來只是個城市,兩個總監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北京和上海下來,就是祖國南邊的兩個大城市了,廣州和深圳。

廣州2016年GDP總量為19611億元排第三,深圳為19493億元排第四,今年兩座城市雙雙突破兩萬億人民幣肯定沒有問題。看到廣州和深圳的GDP數字,2016年已經非常接近了,深圳是廣州的99.4%。

四大一線城市,深圳勢頭最強大,在過去的幾年,一線城市中都是深圳增速最快,深圳的地位在穩步上升

事實上,很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正如我在文章開頭強調的,一線城市之所以是一線城市,是因為他們的經濟總量排在中國前四位,說白了還是人多,要是看人均,除了深圳明顯領先以外,其他三個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並沒有距離。

以2016年的人均GDP為例,華北地區的天津就比北京高;在華東地區,不要說江蘇省省會南京,浙江省省會杭州人均比上海高,連江蘇蘇州,常州,無錫,鎮江都比上海高;廣東的珠海人均也接近廣州和深圳的水準。

你以為就完了嗎,中部的武漢,長沙人均GDP都比北京和上海要高。另外青島,煙臺,威海,中山,寧波,佛山這些城市人均GDP都和北京上海差不多。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感覺這些城市和北京上海發展差距很大呢?

首先人口是很大一個因素,舉個例子,大連,長沙人均GDP都和北京上海在一個水平線上,但是這兩個城市常住人口都只有700萬左右,只有北京上海的30%甚至不到。再比如說武漢,中部大城市是吧,人口1076.6萬人,只有北京上海的40%左右。我們都知道一線城市居民的收入和資產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房價上漲和房租,人口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之一。

其次產業結構差異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以大連,武漢為例,人均GDP雖然高,但是直到今天重工業仍然占很大比例。北京和上海早就第三產業主導了。另外北京和上海還占了總部經濟的便宜,大公司全國總部,北京和上海天然佔優勢。不同的產業對收入分配的差距很大。

另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北京和上海都很大,面積非常大。我們說的北京和上海,都是說他們的市區,你如果到上海的崇明縣,寶山區,松江區這些地方,你看到的是一個和靜安,黃浦,浦東,徐匯,長寧區不一樣的上海。北京同理,同樣在北京,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澱區和門頭溝,昌平,平谷,通州,延慶不是一個概念。

所以到2025年,不只是四個一線城市,2025年二線的南京,蘇州,杭州,無錫,常州,天津,珠海,長沙,武漢等大約20個城市人均GDP也將超過日本,英國,法國。

有人會問,難道發達國家不會發展嗎?答案是肯定的,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發達國家過去幾十年增速一直停留在1.5%左右的水準。

人口決定未來,2025年現有的四大一線城市格局將會被一個城市打破,中國經濟將會形成四個超強大區,極大的增加中國的經濟戰略安全

北上廣深作為人們心目中的一線城市已經十幾二十年了,這個格局到今天為止一直沒有被打破。

但是,世界上沒有永恆的強者,強弱之勢改變往往也就是十幾年的時間。一線城市是中國的經濟四強,要打破一線城市的銅牆鐵壁,必須是經濟總量上的超越,人均的超越並沒有太大意義。要說人均GDP,華北地區的天津就比北京高;江浙地區的蘇州,杭州,南京,常州都比上海高;然而他們並不能成為一線城市。

當然大家發現了,青島,南京,長沙,杭州,西安,大連這些大家心目中的大城市,人口都只有幾百萬,所以他們未來十年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在經濟總量上挑戰一線城市,好好把人均做上去,安安靜靜的做一個中等大城市就可以了。

除了這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城市,我們也可以發現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的力量,中國還有四個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的城市,常住人口居然都過了1000萬,

分別是河北石家莊,河北保定,山東臨沂,河南南陽,這些城市在人們心目中是中等城市或者是小城市,但是常住人口居然過了1000萬,簡直是人口大國的奇跡啊!

就人口和經濟增長態勢來說,重慶是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中國唯一可能打破四大一線城市壁壘的新勢力。當然,有的人會說了,重慶其實算是一個省,有3000萬人口啊,這樣比較對一線城市不太公平。但是我們考慮到,上海的人口同樣高達2400多萬人,是廣州的1.7倍,是深圳的2倍以上,北京的面積1.6萬平方公里,是深圳的8倍,不也照樣並列為一線城市麼?

對中國而言,這將是天大的利好,為什麼呢?中國的四大一線城市都是分佈在沿海三個大區,環渤海地區,江浙滬和珠三角。

重慶的強力崛起,再加上另外一個1500萬人口級別的大型城市成都,兩座城市2016年的經濟總量分別是全國第6位和全國第8位元,川渝地區是中國沿海地區以外唯一擁有兩個全國GDP十強城市的地區,到2025年重慶將會突入到全國四強,和成都一起構成中國經濟的第四極,也是唯一不在沿海地區的一極,這將極大的保證中國經濟的戰略安全,這將是四川和重慶人民繼二戰和抗美援朝之後,給祖國做出的又一個重大貢獻。

在過去的十年,實際上已經有一個趨勢在逐漸發生,就是中國經濟的重心在逐漸向內陸移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明顯快於東部沿海,內地的成都,重慶,西安,武漢,鄭州,合肥,貴陽等都發展迅速,像成都,重慶,武漢這樣的城市,2017年月入過萬自主申報個稅的人數都突破了20萬人,且增速驚人,像成都申報人數增長了80%,武漢申報人數增長更是超過100%,就是中國內陸迎來經濟復興的表現之一。

不要輕易完全撤離一線城市,短期內一線城市地位不可撼動,不過就算撤離了,在很多二線城市,同樣可以找到很好的未來。

(更多財經資訊,關注這個一點號~)

說白了還是人多,要是看人均,除了深圳明顯領先以外,其他三個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並沒有距離。

以2016年的人均GDP為例,華北地區的天津就比北京高;在華東地區,不要說江蘇省省會南京,浙江省省會杭州人均比上海高,連江蘇蘇州,常州,無錫,鎮江都比上海高;廣東的珠海人均也接近廣州和深圳的水準。

你以為就完了嗎,中部的武漢,長沙人均GDP都比北京和上海要高。另外青島,煙臺,威海,中山,寧波,佛山這些城市人均GDP都和北京上海差不多。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感覺這些城市和北京上海發展差距很大呢?

首先人口是很大一個因素,舉個例子,大連,長沙人均GDP都和北京上海在一個水平線上,但是這兩個城市常住人口都只有700萬左右,只有北京上海的30%甚至不到。再比如說武漢,中部大城市是吧,人口1076.6萬人,只有北京上海的40%左右。我們都知道一線城市居民的收入和資產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房價上漲和房租,人口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之一。

其次產業結構差異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以大連,武漢為例,人均GDP雖然高,但是直到今天重工業仍然占很大比例。北京和上海早就第三產業主導了。另外北京和上海還占了總部經濟的便宜,大公司全國總部,北京和上海天然佔優勢。不同的產業對收入分配的差距很大。

另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北京和上海都很大,面積非常大。我們說的北京和上海,都是說他們的市區,你如果到上海的崇明縣,寶山區,松江區這些地方,你看到的是一個和靜安,黃浦,浦東,徐匯,長寧區不一樣的上海。北京同理,同樣在北京,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澱區和門頭溝,昌平,平谷,通州,延慶不是一個概念。

所以到2025年,不只是四個一線城市,2025年二線的南京,蘇州,杭州,無錫,常州,天津,珠海,長沙,武漢等大約20個城市人均GDP也將超過日本,英國,法國。

有人會問,難道發達國家不會發展嗎?答案是肯定的,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發達國家過去幾十年增速一直停留在1.5%左右的水準。

人口決定未來,2025年現有的四大一線城市格局將會被一個城市打破,中國經濟將會形成四個超強大區,極大的增加中國的經濟戰略安全

北上廣深作為人們心目中的一線城市已經十幾二十年了,這個格局到今天為止一直沒有被打破。

但是,世界上沒有永恆的強者,強弱之勢改變往往也就是十幾年的時間。一線城市是中國的經濟四強,要打破一線城市的銅牆鐵壁,必須是經濟總量上的超越,人均的超越並沒有太大意義。要說人均GDP,華北地區的天津就比北京高;江浙地區的蘇州,杭州,南京,常州都比上海高;然而他們並不能成為一線城市。

當然大家發現了,青島,南京,長沙,杭州,西安,大連這些大家心目中的大城市,人口都只有幾百萬,所以他們未來十年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在經濟總量上挑戰一線城市,好好把人均做上去,安安靜靜的做一個中等大城市就可以了。

除了這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城市,我們也可以發現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的力量,中國還有四個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的城市,常住人口居然都過了1000萬,

分別是河北石家莊,河北保定,山東臨沂,河南南陽,這些城市在人們心目中是中等城市或者是小城市,但是常住人口居然過了1000萬,簡直是人口大國的奇跡啊!

就人口和經濟增長態勢來說,重慶是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中國唯一可能打破四大一線城市壁壘的新勢力。當然,有的人會說了,重慶其實算是一個省,有3000萬人口啊,這樣比較對一線城市不太公平。但是我們考慮到,上海的人口同樣高達2400多萬人,是廣州的1.7倍,是深圳的2倍以上,北京的面積1.6萬平方公里,是深圳的8倍,不也照樣並列為一線城市麼?

對中國而言,這將是天大的利好,為什麼呢?中國的四大一線城市都是分佈在沿海三個大區,環渤海地區,江浙滬和珠三角。

重慶的強力崛起,再加上另外一個1500萬人口級別的大型城市成都,兩座城市2016年的經濟總量分別是全國第6位和全國第8位元,川渝地區是中國沿海地區以外唯一擁有兩個全國GDP十強城市的地區,到2025年重慶將會突入到全國四強,和成都一起構成中國經濟的第四極,也是唯一不在沿海地區的一極,這將極大的保證中國經濟的戰略安全,這將是四川和重慶人民繼二戰和抗美援朝之後,給祖國做出的又一個重大貢獻。

在過去的十年,實際上已經有一個趨勢在逐漸發生,就是中國經濟的重心在逐漸向內陸移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明顯快於東部沿海,內地的成都,重慶,西安,武漢,鄭州,合肥,貴陽等都發展迅速,像成都,重慶,武漢這樣的城市,2017年月入過萬自主申報個稅的人數都突破了20萬人,且增速驚人,像成都申報人數增長了80%,武漢申報人數增長更是超過100%,就是中國內陸迎來經濟復興的表現之一。

不要輕易完全撤離一線城市,短期內一線城市地位不可撼動,不過就算撤離了,在很多二線城市,同樣可以找到很好的未來。

(更多財經資訊,關注這個一點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