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進電白,感受帶有海風氣息的舌尖上的美食

電白區地勢背山面海,南部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擁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及有多個盛產海產品的天然港灣。在獨特、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中,水東芥菜、電城蠔炸、炒米餅等多道知名美食從中孕育、久負盛名。

不管你是美食老饕,還是鮮嫩“吃貨”,在電白,你的味蕾都能得到滿足。今天,就讓茂名晚報記者帶您走進電白區去感受舌尖上的美食。

竹節蝦。

蝦蛄。

電城墨魚餅。

海鮮:種類繁多,鮮美可口

“不吃海鮮等於沒有品嘗到最正宗的電白菜。”此話不假,幾乎每家電白餐廳都會以當地的生猛海鮮作為招牌。電白海鮮之豐富聞名遐邇,

盛產的海產包括對蝦、膏蟹、倉魚、花鱔、海參、東風螺等等,品種數之不盡,均是食客們追逐的對象。

說到海鮮,不得不提的是這裡的竹節蝦(當地稱“電白大蝦”或“花蝦”),這種蝦體形大、肉質嫩、味道鮮、做法多樣,嘗過的人無不交口稱讚。竹節蝦分為淺海和深海兩種,淺海蝦顏色較淺,深海蝦顏色較濃、肉質更加緊實鮮嫩,1-3月份及9-10月份是最佳捕撈季節。電白人吃海鮮的傳統由來已久,餐桌上可以少了雞鴨肉,

但是蝦和魚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兩道菜,而蝦更是宴席中的主角。過年的時候,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剝蝦殼、蘸蝦醬、嘗蝦肉、喝蝦粥,是不少電白人記憶當中最溫馨的畫面。

說到吃海鮮,博賀港是一個可以讓你大快朵頤的首選。在吃海鮮的同時,還可以看漁民拉大網、織網、曬網、收穫、交易,甚至和他們一起出海捕魚,相當過癮。

買好了海鮮,可以下船找一家餐館進行加工烹製,

一般店家收取一定加工費。電白吃蝦講究保持食材的鮮味,因此做法較為簡單,鹽水浸、白灼、香煎是三種常見的做法,其中以水浸的吃法最為普遍,即用鹽水來煮,熟透後撒上海鹽、作料即可,原汁原味,鮮美可口。

水東芥菜。

水東芥菜:口感獨特,

營養豐富

水東芥菜,是電白特產,且在廣東省內享有盛名,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因產于水東鎮彭村周邊地區而得名,也叫“彭村芥菜”。水東芥菜具有爽脆可口、碧綠透亮、質嫩無渣、鮮甜味美、生產量小的特點,有解毒消腫、開胃消食、溫中利氣等功效,屬於高檔蔬菜。

難以複製的產地,造就了水東芥菜的獨特口感與營養價值。電白地處南海之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長冬短,氣候溫和,具有發展蔬菜生產得天獨厚的優越自然條件,而水東鎮地質為沙丘,周邊土壤為微酸性黃土壤,非常適合水東芥菜的生長。

近年來,經過水東彭村廣大菜農和農科人員的反復選育,徹底改變原普通芥菜莖葉直立、葉多莖少、纖維多、莖葉青綠並帶有苦味等缺點,使之轉變為卷心、莖多葉少、爽脆、莖顯乳白味帶微甘特徵的優質品種,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餐桌蔬菜。其做法以白灼、清炒為主。“上湯介菜”清雅圓滑,“蒜茸清炒”清脆爽口,“白灼介菜”原汁原味,均是深受歡迎的美味佳餚。

水東鴨粥:口感細膩,味道鮮美

水東鴨粥是茂名的一道特色招牌菜,本地人愛喝,全國各地眾多的入茂遊客到水東喝過鴨粥後,也對其讚賞不已。正宗的水東鴨粥店經營品種十分簡單,常常只提供粥、鴨和涼拌蔬菜,生意卻能長盛不衰。而正宗的水東鴨粥看起來也十分普通,但口感卻十分細膩,味道特別鮮美。

據行家指點,鴨粥之所以煮得好吃,全仗一鍋好湯。選鄉下四五個月大的足水鸕鴨,煮沸大鍋清水後將火調微,加上黃芪、黨參等溫補藥材,將十幾隻處理好的光鴨下鍋,完全靠水溫慢慢地將鴨浸熟。然後將鴨起鍋,撇去鴨油,只用清湯,加入新上市的珍珠米熬成富含膠質的稠粥。鴨粥入口即化,唇齒留香,鴨肉爽滑微韌,嚼來回味無窮,若配上特製的薑醋和醬油兩種蘸料,更將鴨肉那種獨特的香味發揮得淋漓盡致。

水東鴨粥好吃且並不貴,是一種平民化美食,受到眾多顧客的青睞。上幾盆鴨粥,斬上一碟鴨肉,再加一碟青菜,三五好友花上個幾十元就可以大快朵頤。

水東鴨粥店多不勝數,且大多生意紅火,由此足以證明人們對鴨粥的鍾愛。如今,鴨粥也早已不單是水東這塊地域獨有了,在茂名各地,尤其是茂名市中心城區,經營鴨粥的飯店成行成市,到底哪家鴨粥最美味,那只有嘗過方知。

電城蠔炸。

電城蠔炸:久負盛名,聞名遐邇

蠔,學名牡蠣,別名海蠣子,西方人喜歡生吃。而在電城,蠔肉的做法五花八門,用蠔肉煮粥、做髮菜丸和煮蛋餅,林林總總……而其中數“電城蠔炸”最負盛名,傳承已久,聞名遐邇。

“蠔炸”,原是電城一款地方熟食,它製作簡單,香脆可口,具有滋陰補腎、清汙養顏效果。改革開放以後,電城人把這款特色小吃推向市場,迅速受到廣大食客的喜愛。如今,不管是高檔酒樓,還是街邊大排檔,都有它的身影。

“電城蠔炸”源遠流長,有近百年的歷史。電城有縱橫數十裡的蠔田,這裡氣候濕熱,長年多雨,港汊縱橫密佈,灘塗平坦,有利於蠔田的生長。改革開放前,蠔業發展緩慢,產量很低。改革開放後,蠔民們利用先進技術發展吊養工藝,在蠔果殼鑽個小洞,用尼龍小線把蠔果殼綴連起來,每串十多隻,系在蠔田灘塗的水面上,一年便有收成,比傳統工藝快數倍。近年來,不少蠔民拋開在村前灘塗養蠔的模式,駕蠔艇到深水海域養蠔,最多的有近千畝。

正宗的“蠔炸”工藝要數電城城南的村民,這裡的“蠔炸”才是地道的電城風味。“蠔炸”講究烹調工藝,別看它的製作簡單,但十分講究技巧。正宗的“電城蠔炸”必須是取自南門港的蠔果,要用當地產的正宗花生油、碓臼春米粉來製作。現在人們用少許的啤酒加入米漿裡發酵,烹調的蠔炸成色並不亞于傳統工藝。

電城炒米餅:冼夫人戰場乾糧成當今美食

電城炒米餅歷史悠久,遠近馳名,是當地的一種傳統美食。以前人們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炒米餅,如今炒米餅不再是應節食品,已變成了吃貨們的日常之食。米餅首先要用黃糖加水煮成糖膠來和粉,然後用餅模來製作,餅模以木制為主,上面刻有祥禽瑞獸,花草樹木,還有福祿平安等文字。

相傳,炒米餅的出現還與赫赫有名的冼太夫人有關。冼太夫人是我國南北朝、隋朝時期嶺南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她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巾幗英雄第一人”。相傳有一年臘月,冼夫人率部與叛軍決戰,冼夫人夜觀天象,推斷近日必有大雨,遂傳令各將士加緊造“乾糧”(炒米餅)以備急需。各位鄉親聞訊,不請自來,紛紛捐贈米糧,全力以赴製造炒米餅,不出所料,三天后果然大雨滂沱,月餘而不止。由於炒米餅營養豐富,美味可口,將士們吃後精力倍增,個個奮勇殺敵,叛軍一敗塗地,嶺南各地得以安定。

為了紀念冼太夫人,後人把炒米餅稱為“娘娘餅”或“乾糧餅”。明清時期以來,在電城一帶,每逢臘月新春,家家戶戶自製炒米餅供奉神明,祈求平安大吉,同時還用於婚嫁喜慶、豐收慶典、作為臘月新年探親訪友的手信,祝願幸福吉祥,此習俗盛行至今。具有濃厚的團結睦鄰的氣息,通過千年餅藝,讓世界華人和愛好和平的人們瞭解、敬仰和弘揚冼太夫人團結、愛民精神。在2014年第十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電城炒米餅及其傳統製作工藝作為冼夫人文化的組成部分向公眾展出,受到大家的關注和歡迎。

在傳統工藝製作中,用荔枝木烘焙的炒米餅,有一種獨特的香味,有著甘香酥脆的特點,其中的綠豆餅,因為“不上火”而更深受人們喜愛。炒米餅耐貯存,放很久也不會走味變質。傳統工藝製作的炒米餅口感比較粗糙、口味單一,但隨著炒米餅工藝製作的改良,為了適應現代人對健康、口味的不同需求,炒米餅現在已經有很多口味,比如有杏仁餅、綠豆餅、黑米餅等等,並且甘香可口,入口酥脆。

雨量充沛,夏長冬短,氣候溫和,具有發展蔬菜生產得天獨厚的優越自然條件,而水東鎮地質為沙丘,周邊土壤為微酸性黃土壤,非常適合水東芥菜的生長。

近年來,經過水東彭村廣大菜農和農科人員的反復選育,徹底改變原普通芥菜莖葉直立、葉多莖少、纖維多、莖葉青綠並帶有苦味等缺點,使之轉變為卷心、莖多葉少、爽脆、莖顯乳白味帶微甘特徵的優質品種,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餐桌蔬菜。其做法以白灼、清炒為主。“上湯介菜”清雅圓滑,“蒜茸清炒”清脆爽口,“白灼介菜”原汁原味,均是深受歡迎的美味佳餚。

水東鴨粥:口感細膩,味道鮮美

水東鴨粥是茂名的一道特色招牌菜,本地人愛喝,全國各地眾多的入茂遊客到水東喝過鴨粥後,也對其讚賞不已。正宗的水東鴨粥店經營品種十分簡單,常常只提供粥、鴨和涼拌蔬菜,生意卻能長盛不衰。而正宗的水東鴨粥看起來也十分普通,但口感卻十分細膩,味道特別鮮美。

據行家指點,鴨粥之所以煮得好吃,全仗一鍋好湯。選鄉下四五個月大的足水鸕鴨,煮沸大鍋清水後將火調微,加上黃芪、黨參等溫補藥材,將十幾隻處理好的光鴨下鍋,完全靠水溫慢慢地將鴨浸熟。然後將鴨起鍋,撇去鴨油,只用清湯,加入新上市的珍珠米熬成富含膠質的稠粥。鴨粥入口即化,唇齒留香,鴨肉爽滑微韌,嚼來回味無窮,若配上特製的薑醋和醬油兩種蘸料,更將鴨肉那種獨特的香味發揮得淋漓盡致。

水東鴨粥好吃且並不貴,是一種平民化美食,受到眾多顧客的青睞。上幾盆鴨粥,斬上一碟鴨肉,再加一碟青菜,三五好友花上個幾十元就可以大快朵頤。

水東鴨粥店多不勝數,且大多生意紅火,由此足以證明人們對鴨粥的鍾愛。如今,鴨粥也早已不單是水東這塊地域獨有了,在茂名各地,尤其是茂名市中心城區,經營鴨粥的飯店成行成市,到底哪家鴨粥最美味,那只有嘗過方知。

電城蠔炸。

電城蠔炸:久負盛名,聞名遐邇

蠔,學名牡蠣,別名海蠣子,西方人喜歡生吃。而在電城,蠔肉的做法五花八門,用蠔肉煮粥、做髮菜丸和煮蛋餅,林林總總……而其中數“電城蠔炸”最負盛名,傳承已久,聞名遐邇。

“蠔炸”,原是電城一款地方熟食,它製作簡單,香脆可口,具有滋陰補腎、清汙養顏效果。改革開放以後,電城人把這款特色小吃推向市場,迅速受到廣大食客的喜愛。如今,不管是高檔酒樓,還是街邊大排檔,都有它的身影。

“電城蠔炸”源遠流長,有近百年的歷史。電城有縱橫數十裡的蠔田,這裡氣候濕熱,長年多雨,港汊縱橫密佈,灘塗平坦,有利於蠔田的生長。改革開放前,蠔業發展緩慢,產量很低。改革開放後,蠔民們利用先進技術發展吊養工藝,在蠔果殼鑽個小洞,用尼龍小線把蠔果殼綴連起來,每串十多隻,系在蠔田灘塗的水面上,一年便有收成,比傳統工藝快數倍。近年來,不少蠔民拋開在村前灘塗養蠔的模式,駕蠔艇到深水海域養蠔,最多的有近千畝。

正宗的“蠔炸”工藝要數電城城南的村民,這裡的“蠔炸”才是地道的電城風味。“蠔炸”講究烹調工藝,別看它的製作簡單,但十分講究技巧。正宗的“電城蠔炸”必須是取自南門港的蠔果,要用當地產的正宗花生油、碓臼春米粉來製作。現在人們用少許的啤酒加入米漿裡發酵,烹調的蠔炸成色並不亞于傳統工藝。

電城炒米餅:冼夫人戰場乾糧成當今美食

電城炒米餅歷史悠久,遠近馳名,是當地的一種傳統美食。以前人們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炒米餅,如今炒米餅不再是應節食品,已變成了吃貨們的日常之食。米餅首先要用黃糖加水煮成糖膠來和粉,然後用餅模來製作,餅模以木制為主,上面刻有祥禽瑞獸,花草樹木,還有福祿平安等文字。

相傳,炒米餅的出現還與赫赫有名的冼太夫人有關。冼太夫人是我國南北朝、隋朝時期嶺南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她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巾幗英雄第一人”。相傳有一年臘月,冼夫人率部與叛軍決戰,冼夫人夜觀天象,推斷近日必有大雨,遂傳令各將士加緊造“乾糧”(炒米餅)以備急需。各位鄉親聞訊,不請自來,紛紛捐贈米糧,全力以赴製造炒米餅,不出所料,三天后果然大雨滂沱,月餘而不止。由於炒米餅營養豐富,美味可口,將士們吃後精力倍增,個個奮勇殺敵,叛軍一敗塗地,嶺南各地得以安定。

為了紀念冼太夫人,後人把炒米餅稱為“娘娘餅”或“乾糧餅”。明清時期以來,在電城一帶,每逢臘月新春,家家戶戶自製炒米餅供奉神明,祈求平安大吉,同時還用於婚嫁喜慶、豐收慶典、作為臘月新年探親訪友的手信,祝願幸福吉祥,此習俗盛行至今。具有濃厚的團結睦鄰的氣息,通過千年餅藝,讓世界華人和愛好和平的人們瞭解、敬仰和弘揚冼太夫人團結、愛民精神。在2014年第十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電城炒米餅及其傳統製作工藝作為冼夫人文化的組成部分向公眾展出,受到大家的關注和歡迎。

在傳統工藝製作中,用荔枝木烘焙的炒米餅,有一種獨特的香味,有著甘香酥脆的特點,其中的綠豆餅,因為“不上火”而更深受人們喜愛。炒米餅耐貯存,放很久也不會走味變質。傳統工藝製作的炒米餅口感比較粗糙、口味單一,但隨著炒米餅工藝製作的改良,為了適應現代人對健康、口味的不同需求,炒米餅現在已經有很多口味,比如有杏仁餅、綠豆餅、黑米餅等等,並且甘香可口,入口酥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