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事件!全國各地專家學者聚首淮南為哪般?

排尚妹

昨天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來到淮南,商討了一件大事!究竟是什麼事情呢?我呀今天主要就是來揭曉答案的~

3月29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在淮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

探討交流“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文化內涵

及其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

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期間,中國農業博物館副館長苑榮接受了專訪並愉快地談及了第一次來淮的感受。

“淮南以煤礦聞名於世,

但是人文底蘊也很深厚。二十四節氣在淮南的保護和傳承基礎深厚,有相關文化創意產品和節氣文化園,這讓我們很振奮。”

排尚妹

麻燦君我來考考你,你知道為什麼要特意開一個“二十四節氣”研討會嗎?這研討會為什麼要在淮南開呢?

麻燦君

博學如我,怎麼會不知道。這個嘛……是因為……等我拿出我的小本本……

麻燦君的小本本

首先“二十四節氣”和“精耕細作”是中華傳統農業光輝燦爛的雙子星座。隨著漢文化的廣泛傳播,“二十四節氣”在韓國、日本等漢文化圈都有著廣泛的影響,推動了當地農耕文化的發展。二十四節氣文化所蘊含著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使中國人與自然打交道時,選擇了“尊重自然”。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

“二十四節氣”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二十四節氣養生已深入人心,各種節慶習俗成為地區、民族和社區認同的重要標籤,相關民俗活動也成為鄉村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方面。

《淮南子》誕生於淮南,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淮南市深入開展《淮南子》研究具有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優勢,也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其研究成果對於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以及當地文化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淮南子》首次完整系統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並且名稱和順序和今天完全一樣,這是《淮南子》對於‘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價值,也是淮南地區對中華文明的巨大貢獻。此次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在淮南召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是“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研討會,

不僅討論了二十四節氣的學術問題,也交流了各地各社區的保護和傳承經驗,對於加強保護和傳承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據中國農業博物館副館長苑榮介紹說,特別是會議期間,中國農業博物館受文化部委託,將就2017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和傳承工作,與河南等省區的十個申遺社區簽訂協定書,明確各自的任務和責任,加強對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組織和協調。攜同各社區共同履行申遺承諾,這也是二十四節氣保護和傳承史上的第一次。

排尚妹

厲害了,看來是好好做功課了。

麻燦君

但是啊……雖然做了功課博學的麻燦君對二十四節氣還是搞不太明白啊~

排尚妹

那你還真是很博學……算了不吐槽你了,有什麼不明白,我來……找專家給你解答!麻燦君

說了半天,還是專家出馬……

排尚妹

別廢話了,趕緊來看專家怎麼說一起漲知識啊!

二十四節氣的設置搭建起了陽曆陰曆溝通的橋樑

樊志民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樊志民認為,目前所使用的陽曆和陰曆都存在缺陷,陽曆的缺陷在於無法體現月相的變化,而陰曆的缺陷在於無法體現四季的變化,二十四節氣的設置搭建起了陽曆陰曆溝通的橋樑。在他看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獨特創造,它把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以相應物候體現四季變化。又通過置閏,使得陰曆和陽曆之間的差距得到調適。陰曆加上二十四節氣之後,變成了陰陽合曆。《淮南子》一書的重大貢獻,就在於它記錄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雖然以月相觀察為主,但節氣卻對應了自然界的四季變化,所以在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中被普遍使用。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徐旺生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這個獨特的知識體系只有中國這種文化體系才能產生,它是中華文明和諧模式的產物,其他文明體系沒有產生這種文化現象。”在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徐旺生看來:“二十四節氣”一定是農耕文明的產物,而不是遊牧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只會產生於四季分明的中緯度地區;二十四節氣只能產生于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並且有著重農思想傳統的社會;二十四節氣產生必須具備高度發達的天文學知識;二十四節氣只會產生于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體系中有著強烈和諧關懷與包容理念的文明體中。因此,他認為: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利用自然,合理規劃生產與生活的曆法。不過,這種曆法儘管獨特,但是並非對所有地球上的人類來說,不可或缺,其他民族沒有它同樣也會生存和發展。

二十四節氣的萌芽可能源于夏商時期

沈志忠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沈志忠在此次研討會中,做了《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看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專題演說。他以《左傳》、《禮記》、《黃帝內經》、《淮南子》等歷史文獻為基礎,提出: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萌芽可能源于夏商時期。當時已能由測日影而定冬至、夏至,西周時期人們進一步測得春分、秋分。到了春秋時期,隨著測量水準的進一步提高,八節已經確立。戰國時期隨著二十四節氣天文定位的確定,二十四節氣已基本形成,並在秦漢之時趨於完善並定型。二十四節氣的創立,使勞動人民能夠更恰當地安排一年四季的農事活動,大大促進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直到今天,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仍然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先河——江南遠古稻作的鳥候鳥曆

陳勤建

在中國民俗協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勤建看來,二十四節氣成書於《淮南子·天文訓》,然而,二十四節氣的出現,在中國大地上是一個融合了各地先民的生產生活經驗,漫長的形成過程。期間江南古吳越遠古稻作生產發生發展萌生的鳥候鳥曆,是一個重要的先河。他認為:水稻生產對陽光和“農時”的依賴和要求,迫使人們對“日”的朝升夕落,冬短夏長,給予新的關注。日、鳥升飛物理性和生物性的巧合,使它們以鳥“度”日,觀察鳥候,把握“時”候。將鳥日相連,祈鳥拜日,混為一體。河姆渡稻作先民遺址中的鳥形器恐怕與此相關。開創了鳥候時間觀,為後來良渚文化稻作先民確立鳥官鳥曆奠定了基礎。

用《授時曆》測定古代冬至夏至的時刻

李勇

對於古代的冬至夏至的時刻如何測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勇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現代天文定義太陽視黃經=270時為冬至,其時刻即為冬至時刻。在中國古代則是通過立表測影來確定冬至,規定太陽中天時日影最長的那日為冬至日,古稱日南至。後來曆法多取冬至時刻為曆元,這就要求掌握節氣時刻的測算方法。《授時曆》就是根據98次太陽中天觀測的地平高度資料及前人的三日法分別求解至元十四年丁醜歲(1277年)冬至、十五年戊寅歲(1278年)及十六年己卯歲(1279年)的夏至和冬至。

二十四節氣是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時令通則

麻勇斌

“‘二十四節氣’及其相關文化有些‘特殊’!”在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所長、研究員麻勇斌看來: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各農耕民族先民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和認知範式,踐行“天人合一”的千年遵循和千年實踐,是中華文化整體性的重要內容紐帶。同時也是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實際運用的時令通則,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最大根脈和最重基石。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知識的綜合體,它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榮昌盛的歷史貢獻是無以倫比的,實用價值也是無以倫比的。而其作為來自3000年以遠的中國創生的文化,它孕生、衍生和催生的文化內容之豐富多樣是無以倫比的,影響時間之長、面積之廣、程度之深也是無以倫比的。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對世界的智慧集成

方川

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上,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會長、淮南師範學院副教授方川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對自然和社會不懈探索的成果,反映了中華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更是中國曆法與民眾最接地氣的互滲互動。“西元前139年,淮南王劉安把所著《內篇》獻給漢武帝,標誌《淮南子》公開發表,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名稱與內涵,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方川表示,二十四節氣最早見諸於《淮南子》,不僅因為“牢籠天地博極古今”是《淮南子》的原創精神,還有上古至秦代曆法探索的歷史鋪墊,更是淮河流域麥作、稻(豆)作文化交流彙聚的現實觀照。

二十四節氣是生命的教程

金妤

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淮南市作家協會主席金妤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上,以《天道人道的無縫對接——二十四節氣是生命的教程》為題進行了發言。她認為,以我們現有的知識,要想理解和把握二十四節氣所展示的一系列知識,是力所不逮的事,因為畢竟我們與產生知識的年代相隔太遠,然而,《淮南子》卻成為一個“階梯”,能夠讓我們通過作者對於天地自然的認知,來理解二十四節氣的意義。她表示,二十四節氣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不僅有天文學知識、氣候學和物候學知識,還有養生思想和哲學觀點,因此她希望二十四節氣不僅僅只是作為節氣歌來傳唱,它的傳承一定要有鮮活的內容和合適的途徑。

關於二十四節氣

淮南人,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歡迎在本文下方“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喲

攜同各社區共同履行申遺承諾,這也是二十四節氣保護和傳承史上的第一次。

排尚妹

厲害了,看來是好好做功課了。

麻燦君

但是啊……雖然做了功課博學的麻燦君對二十四節氣還是搞不太明白啊~

排尚妹

那你還真是很博學……算了不吐槽你了,有什麼不明白,我來……找專家給你解答!麻燦君

說了半天,還是專家出馬……

排尚妹

別廢話了,趕緊來看專家怎麼說一起漲知識啊!

二十四節氣的設置搭建起了陽曆陰曆溝通的橋樑

樊志民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樊志民認為,目前所使用的陽曆和陰曆都存在缺陷,陽曆的缺陷在於無法體現月相的變化,而陰曆的缺陷在於無法體現四季的變化,二十四節氣的設置搭建起了陽曆陰曆溝通的橋樑。在他看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獨特創造,它把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以相應物候體現四季變化。又通過置閏,使得陰曆和陽曆之間的差距得到調適。陰曆加上二十四節氣之後,變成了陰陽合曆。《淮南子》一書的重大貢獻,就在於它記錄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雖然以月相觀察為主,但節氣卻對應了自然界的四季變化,所以在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中被普遍使用。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徐旺生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這個獨特的知識體系只有中國這種文化體系才能產生,它是中華文明和諧模式的產物,其他文明體系沒有產生這種文化現象。”在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徐旺生看來:“二十四節氣”一定是農耕文明的產物,而不是遊牧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只會產生於四季分明的中緯度地區;二十四節氣只能產生于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並且有著重農思想傳統的社會;二十四節氣產生必須具備高度發達的天文學知識;二十四節氣只會產生于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體系中有著強烈和諧關懷與包容理念的文明體中。因此,他認為: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利用自然,合理規劃生產與生活的曆法。不過,這種曆法儘管獨特,但是並非對所有地球上的人類來說,不可或缺,其他民族沒有它同樣也會生存和發展。

二十四節氣的萌芽可能源于夏商時期

沈志忠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沈志忠在此次研討會中,做了《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看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專題演說。他以《左傳》、《禮記》、《黃帝內經》、《淮南子》等歷史文獻為基礎,提出: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萌芽可能源于夏商時期。當時已能由測日影而定冬至、夏至,西周時期人們進一步測得春分、秋分。到了春秋時期,隨著測量水準的進一步提高,八節已經確立。戰國時期隨著二十四節氣天文定位的確定,二十四節氣已基本形成,並在秦漢之時趨於完善並定型。二十四節氣的創立,使勞動人民能夠更恰當地安排一年四季的農事活動,大大促進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直到今天,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仍然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先河——江南遠古稻作的鳥候鳥曆

陳勤建

在中國民俗協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勤建看來,二十四節氣成書於《淮南子·天文訓》,然而,二十四節氣的出現,在中國大地上是一個融合了各地先民的生產生活經驗,漫長的形成過程。期間江南古吳越遠古稻作生產發生發展萌生的鳥候鳥曆,是一個重要的先河。他認為:水稻生產對陽光和“農時”的依賴和要求,迫使人們對“日”的朝升夕落,冬短夏長,給予新的關注。日、鳥升飛物理性和生物性的巧合,使它們以鳥“度”日,觀察鳥候,把握“時”候。將鳥日相連,祈鳥拜日,混為一體。河姆渡稻作先民遺址中的鳥形器恐怕與此相關。開創了鳥候時間觀,為後來良渚文化稻作先民確立鳥官鳥曆奠定了基礎。

用《授時曆》測定古代冬至夏至的時刻

李勇

對於古代的冬至夏至的時刻如何測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勇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現代天文定義太陽視黃經=270時為冬至,其時刻即為冬至時刻。在中國古代則是通過立表測影來確定冬至,規定太陽中天時日影最長的那日為冬至日,古稱日南至。後來曆法多取冬至時刻為曆元,這就要求掌握節氣時刻的測算方法。《授時曆》就是根據98次太陽中天觀測的地平高度資料及前人的三日法分別求解至元十四年丁醜歲(1277年)冬至、十五年戊寅歲(1278年)及十六年己卯歲(1279年)的夏至和冬至。

二十四節氣是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時令通則

麻勇斌

“‘二十四節氣’及其相關文化有些‘特殊’!”在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所長、研究員麻勇斌看來: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各農耕民族先民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和認知範式,踐行“天人合一”的千年遵循和千年實踐,是中華文化整體性的重要內容紐帶。同時也是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實際運用的時令通則,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最大根脈和最重基石。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知識的綜合體,它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榮昌盛的歷史貢獻是無以倫比的,實用價值也是無以倫比的。而其作為來自3000年以遠的中國創生的文化,它孕生、衍生和催生的文化內容之豐富多樣是無以倫比的,影響時間之長、面積之廣、程度之深也是無以倫比的。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對世界的智慧集成

方川

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上,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會長、淮南師範學院副教授方川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對自然和社會不懈探索的成果,反映了中華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更是中國曆法與民眾最接地氣的互滲互動。“西元前139年,淮南王劉安把所著《內篇》獻給漢武帝,標誌《淮南子》公開發表,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名稱與內涵,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方川表示,二十四節氣最早見諸於《淮南子》,不僅因為“牢籠天地博極古今”是《淮南子》的原創精神,還有上古至秦代曆法探索的歷史鋪墊,更是淮河流域麥作、稻(豆)作文化交流彙聚的現實觀照。

二十四節氣是生命的教程

金妤

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淮南市作家協會主席金妤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上,以《天道人道的無縫對接——二十四節氣是生命的教程》為題進行了發言。她認為,以我們現有的知識,要想理解和把握二十四節氣所展示的一系列知識,是力所不逮的事,因為畢竟我們與產生知識的年代相隔太遠,然而,《淮南子》卻成為一個“階梯”,能夠讓我們通過作者對於天地自然的認知,來理解二十四節氣的意義。她表示,二十四節氣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不僅有天文學知識、氣候學和物候學知識,還有養生思想和哲學觀點,因此她希望二十四節氣不僅僅只是作為節氣歌來傳唱,它的傳承一定要有鮮活的內容和合適的途徑。

關於二十四節氣

淮南人,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歡迎在本文下方“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