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聊天視窗大戰開啟:蘋果iMessage可調用App,反擊小程式倒逼微信

iOS 11發佈後,除了大改版的控制中心與App Store,Bianews發現,iMessage擁有了更多的功能,可以調用App,甚至發送支付寶紅包了。

現在,新版iMessage不僅僅可以發送文字、語音、圖片、表情,還能與Native App結合發送更多形態的內容,例如支付寶紅包、大眾點評預訂資訊等等。

通過iMessage發送支付寶紅包與Airbnb房源

分享大眾點評預訂資訊

芒果TV可與好友分享近期播放記錄

房天下可分享樓盤房價資訊

蘋果並未在iOS 11發佈會上介紹這一功能,僅介紹了iMessage將支援支付寶紅包發送。其實,早在iOS 10時代,iMessage就可以調用協力廠商App,這一功能正式名稱為「iMessage App」。只不過,在iMessage App上線的頭一年,人們對於這款產品更多的印象是——表情包。

一些App至今也只為iMessage適配了表情包,

比如知乎和B站

在iMessage App上線初期,各大App們一般僅為iMessage App適配了表情包功能,讓用戶們在iMessage內發送自家產品吉祥物形象的表情包。

直到近日,隨著支付寶等App對iMessage App的適配,用iMessage發紅包功能的出現,才讓iMessage App走進主流視野。熟悉了中國互聯網環境的人們發現,蘋果的這款產品,儼然是iMessage版本的「微信小程式」。

在iMessage上發送支付寶紅包

在小程式被人解讀為衝擊蘋果App生態後,iMessage App同樣被一些人視作是蘋果對於微信小程式的一次反擊,並讓網友們對小程式的未來充滿了幻想。

Business Chat、Apple Pay轉帳,那些年蘋果借鑒的微信功能

iMessage在中國的頹勢,並不妨礙蘋果在設計iMessage時,在其中加入已經被微信驗證可行的功能。

不止iMessage App,在今年六月的WWDC現場,蘋果還為iMessage加入了一項名為「Business Chat」的新功能,被外界戲稱為蘋果版的微信公眾號。

然而,直至iOS 11正式版開始推送,Business Chat仍未正式上線。在Twitter上,不止一位網友發出了自己的疑惑,為什麼Business Chat還在跳票。

儘管一直被戲稱作「蘋果版的微信公眾號」,但Business Chat其實與狹義上的微信公眾號——訂閱號,關係不大,而更像微信企業號與服務號的合體。

蘋果將其描述為「企業客戶通過將自己的服務引入iMessage,再利用對話功能引導使用者獲取所需服務。」可以預見的是,這是一款便於企業通過iMessage開展客服服務的產品,與行銷屬性較強的傳統微信公眾號有著一定的差別。

今年WWDC上的iMessage加入的另一個重磅功能則是Apple Pay點對點轉帳,像極了微信上的轉帳功能。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功能也跳票了,沒能隨正式版iOS 11一同發佈。

其實早在iOS 8時代,iMessage加入語音對講功能時,就已經有人調侃蘋果開始抄襲微信。儘管語音對講功能並非微信首創,但iMessage發展至今,確實與微信越來越像了。

蘋果倒逼微信開放,雙方展開車輪戰

衝突四起的微信與蘋果,火藥味十足,一個問題來了:微信與蘋果之間,是否終有一戰?

自微信應用號受蘋果規則限制更名小程式以來,關於微信、蘋果終有一戰的評論便不斷出現。在微信下線打賞功能、拒絕蘋果抽成之後,這一觀點更是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然而,同為全球市值前十的兩家公司,蘋果與騰訊之間雖然近期小衝突不斷,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幾率幾乎為零。畢竟,兩家巨頭的體量都不允許他們仗著自己的性子胡作非為。

一些夢想著再度圍觀一場「3Q大戰」的看客們可以散了。當年「3Q大戰」的最高☆禁☆潮是騰訊宣佈「艱難的決定」,拒絕與360共存。如果今天騰訊與蘋果決裂,同樣需要從騰訊系應用下架App Store開始,這對於騰訊來說,無疑會承受十分巨大的輿論壓力。

更何況,蘋果與騰訊的副業有所重疊,但主業卻毫無交集。大家都是來賺錢的,何必彼此之間過不去。小孩子才分對錯,商人只管賺不賺錢。

iPhone十年,蘋果借助這款手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生態帝國,這樣的生態也一直指引著微信等巨型App的發展之路。而如今,微信似乎也成為了蘋果的老師。也許,我們在未來,還將在蘋果的產品上看到更多微信的影子,或者在微信上見到更多蘋果的痕跡。

所以我們發現,無論是蘋果,還是騰訊,都開始在IM的聊天視窗上玩花樣,識圖進一步挖掘IM的產品價值。

而微信的下一步,或許也會在所有的聊天視窗接入小程式。在今年7月,微信已經向「騰訊客服」等公眾號開放了這一功能。

但值得一提的是,iMessage使用者發送部分App資訊時,接收方可以跳轉到App內查看。但微信分享的App資訊卻只能在微信內部流覽器查看,目前來看,iMessage的生態比微信更加開放。

相比iMessage,微信更希望用戶留在自己的生態體系內。未來,微信會不會開放給協力廠商App跳轉的許可權,仍然是一個懸念。

借鑒微信的iMessage越發強大,它會威脅到微信嗎?

你有多久沒發過短信了?只需要認真思考下這個問題,就能明白iMessage在中國的前景了。

「成年人用微信,小孩子用QQ」,連這種奇怪的心理認同都能成為共識,使用何種交流工具早已成為一種兼具儀式感與社交隔離的選擇。

但無論如何,如果現在還有人以短信作為自己最主要的工具,一定早被人歸為人群中的另類。作為一款依託於短信生態的產品,iMessage在國內早已失去了群眾基礎。

但在蘋果的大本營——美國,用戶對於短信的依賴依然存在。IM工具在年輕群體中更受青睞,但似乎一直難成主流。而至於為何IM在美國沒能獲得像中國一樣的成功,這是另一個可以展開講一整天的話題,在此不表。

所以iMessage直至今日,都不像是一個針對國內使用者推出的產品。更何況,iMessage不管多強大,終歸只會是蘋果用戶的自嗨。

一直以來,國內互聯網使用者與產品經理對於使用者體驗的理解都是自成一派、不與世界接軌的。對於已經熟悉了QQ、微信等騰訊生態IM產品的國內使用者,去接受iMessage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產品形態上,短信生態的iMessage,與IM生態的微信相比,本身就失敗了。

可以預見的是,至少在中國市場,iMessage App是一款可以被忽略不計的產品。但這並不會影響蘋果在iMessage上「借鑒」微信的一些功能,畢竟美國人可沒見識過騰訊的這些花樣。

然而,直至iOS 11正式版開始推送,Business Chat仍未正式上線。在Twitter上,不止一位網友發出了自己的疑惑,為什麼Business Chat還在跳票。

儘管一直被戲稱作「蘋果版的微信公眾號」,但Business Chat其實與狹義上的微信公眾號——訂閱號,關係不大,而更像微信企業號與服務號的合體。

蘋果將其描述為「企業客戶通過將自己的服務引入iMessage,再利用對話功能引導使用者獲取所需服務。」可以預見的是,這是一款便於企業通過iMessage開展客服服務的產品,與行銷屬性較強的傳統微信公眾號有著一定的差別。

今年WWDC上的iMessage加入的另一個重磅功能則是Apple Pay點對點轉帳,像極了微信上的轉帳功能。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功能也跳票了,沒能隨正式版iOS 11一同發佈。

其實早在iOS 8時代,iMessage加入語音對講功能時,就已經有人調侃蘋果開始抄襲微信。儘管語音對講功能並非微信首創,但iMessage發展至今,確實與微信越來越像了。

蘋果倒逼微信開放,雙方展開車輪戰

衝突四起的微信與蘋果,火藥味十足,一個問題來了:微信與蘋果之間,是否終有一戰?

自微信應用號受蘋果規則限制更名小程式以來,關於微信、蘋果終有一戰的評論便不斷出現。在微信下線打賞功能、拒絕蘋果抽成之後,這一觀點更是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然而,同為全球市值前十的兩家公司,蘋果與騰訊之間雖然近期小衝突不斷,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幾率幾乎為零。畢竟,兩家巨頭的體量都不允許他們仗著自己的性子胡作非為。

一些夢想著再度圍觀一場「3Q大戰」的看客們可以散了。當年「3Q大戰」的最高☆禁☆潮是騰訊宣佈「艱難的決定」,拒絕與360共存。如果今天騰訊與蘋果決裂,同樣需要從騰訊系應用下架App Store開始,這對於騰訊來說,無疑會承受十分巨大的輿論壓力。

更何況,蘋果與騰訊的副業有所重疊,但主業卻毫無交集。大家都是來賺錢的,何必彼此之間過不去。小孩子才分對錯,商人只管賺不賺錢。

iPhone十年,蘋果借助這款手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生態帝國,這樣的生態也一直指引著微信等巨型App的發展之路。而如今,微信似乎也成為了蘋果的老師。也許,我們在未來,還將在蘋果的產品上看到更多微信的影子,或者在微信上見到更多蘋果的痕跡。

所以我們發現,無論是蘋果,還是騰訊,都開始在IM的聊天視窗上玩花樣,識圖進一步挖掘IM的產品價值。

而微信的下一步,或許也會在所有的聊天視窗接入小程式。在今年7月,微信已經向「騰訊客服」等公眾號開放了這一功能。

但值得一提的是,iMessage使用者發送部分App資訊時,接收方可以跳轉到App內查看。但微信分享的App資訊卻只能在微信內部流覽器查看,目前來看,iMessage的生態比微信更加開放。

相比iMessage,微信更希望用戶留在自己的生態體系內。未來,微信會不會開放給協力廠商App跳轉的許可權,仍然是一個懸念。

借鑒微信的iMessage越發強大,它會威脅到微信嗎?

你有多久沒發過短信了?只需要認真思考下這個問題,就能明白iMessage在中國的前景了。

「成年人用微信,小孩子用QQ」,連這種奇怪的心理認同都能成為共識,使用何種交流工具早已成為一種兼具儀式感與社交隔離的選擇。

但無論如何,如果現在還有人以短信作為自己最主要的工具,一定早被人歸為人群中的另類。作為一款依託於短信生態的產品,iMessage在國內早已失去了群眾基礎。

但在蘋果的大本營——美國,用戶對於短信的依賴依然存在。IM工具在年輕群體中更受青睞,但似乎一直難成主流。而至於為何IM在美國沒能獲得像中國一樣的成功,這是另一個可以展開講一整天的話題,在此不表。

所以iMessage直至今日,都不像是一個針對國內使用者推出的產品。更何況,iMessage不管多強大,終歸只會是蘋果用戶的自嗨。

一直以來,國內互聯網使用者與產品經理對於使用者體驗的理解都是自成一派、不與世界接軌的。對於已經熟悉了QQ、微信等騰訊生態IM產品的國內使用者,去接受iMessage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產品形態上,短信生態的iMessage,與IM生態的微信相比,本身就失敗了。

可以預見的是,至少在中國市場,iMessage App是一款可以被忽略不計的產品。但這並不會影響蘋果在iMessage上「借鑒」微信的一些功能,畢竟美國人可沒見識過騰訊的這些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