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07:32:55 科技日報 小字

為什麼我們不允許他人愚蠢 07:32:55 科技日報 小字

心理話

蔣 碩

愚人節快到了,我們來討論一句有趣的話:“不如抵制蠢貨”。它自5年前某事件中誕生,於近期某事件中流行,用來應對“滾出”或“陰謀論”,大概有些碾壓的快意。這句話通常隔空使用,使用者的心理姿態往往充滿不屑與義憤,似乎深受“蠢貨”侮辱,與之不共戴天,似乎只要有愚蠢的人、事、觀念存在,就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大事。

為什麼我們“不允許”他人愚蠢呢?

拒絕異質性群體存在

首先我們來看看“愚蠢由誰來判定”。答案是唯一的——“我”。“我”負責評判你是否愚蠢,評判標準非常簡單:愚蠢=和我不同。

愚蠢的你是:反智、狹隘、缺乏邏輯能力的;衝動、易受蠱惑的;占人口大多數的。而我則是:資訊管道豐富、開放、善於學習的;價值體系多元的;少數派的精英階層。

這可以說是群體極化的形式之一。群體極化指“人們往往與自己觀點相似的人交往,通過互動,強化自己持有的觀點和自我認知”。

我們接觸到的“蠢人蠢事”,多是群體極化的結果,而對愚蠢的抵制,則是另一種群體極化。它們的本質都一樣:簡單而極端的感情、“絕對化”的要求,是偏見群體的共同表達。不允許愚蠢存在,也就是不允許異質性群體存在。

彰顯我與他人的不同

為什麼“抵制蠢貨”的人不能和“蠢貨”進行具體、深入的討論呢?可能沒能力,更可能是沒訴求。

因為不愚蠢的我,是少數派精英;你不蠢了,和我一樣了, 整個社會都開放、多元、理性了,我豈不是泯然眾人,哪裡還有碾壓他人的優越感?因此,我並非不允許你愚蠢,我只是在表達“不允許愚蠢”的態度。

一旦你真的不蠢了,我會更加擔憂。

這是一種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並非青春期少年的專利,它是不自由社會的產物,與人們的自尊乃至自戀有關。而當逆反與自戀——對聲望、利益的自我服務意識和對他人的低共情——相結合,它會變得更激進,督促我們抓住一切機會彰顯與他人的不同,甚至不惜採納和表達自己未必真正理解、認同的觀念,總之,夠獨特就好,驚人更好。

所以,一旦愚蠢的異質性群體不存在了,或看起來沒那麼龐大、有力了,我們也就沒那麼特別了,那將多麼寂寞。

學會與“愚蠢”和平共處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能和每個我們認為愚蠢的人、每個認為我們愚蠢的人共生,並且享受其中,也許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你被這個想像逼瘋了,也許你還應該修煉一下。至少,可以試著換換觀察與思考的角度,嘗試一些新的行為。

心理學認為,自我價值越低的人,越習慣向外求索,依賴與他人的關係來進行自我確認。這個過程中,他人的“愚蠢”會成為喜聞樂見但又脆弱不堪的參照系,“不允許愚蠢”則變成掩藏無力感的攻擊。所以,我們有必要整理自己的目標、現狀與感受,確定我們的價值所在,而不是通過他人的蠢來襯托自己的智慧,用對他人的排斥、壓制來確認自己的力量。

比起不由分說的碾壓,不妨去觀察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試著探究隻言片語背後的資訊。也許你會發現,看似不合理的存在,自有其強大的理由,看似無邏輯的人,卻堅定自洽。如果是那樣,請表示欽佩,至少告訴自己此人不勞操心,而如果你發現了一些困擾,而他人有求助意願,不妨提供些資訊,讓他有選擇而不是被糾正。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精華資訊傳遞的過程,而資訊的傳遞激發互動型的成長。

而真正貢獻資訊的方式,既不是批判式的,也不是炫耀式的,而是平和、真實、具體的呈現。改變是每個人自我驅動的結果,而努力呈現更多不同觀念、方式,就是賦予一個人、一件事“其他可能”。這就是我們能做的,允許他人、也允許自己愚蠢,於參差多態中,共用幸福的本原。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比起不由分說的碾壓,不妨去觀察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試著探究隻言片語背後的資訊。也許你會發現,看似不合理的存在,自有其強大的理由,看似無邏輯的人,卻堅定自洽。如果是那樣,請表示欽佩,至少告訴自己此人不勞操心,而如果你發現了一些困擾,而他人有求助意願,不妨提供些資訊,讓他有選擇而不是被糾正。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精華資訊傳遞的過程,而資訊的傳遞激發互動型的成長。

而真正貢獻資訊的方式,既不是批判式的,也不是炫耀式的,而是平和、真實、具體的呈現。改變是每個人自我驅動的結果,而努力呈現更多不同觀念、方式,就是賦予一個人、一件事“其他可能”。這就是我們能做的,允許他人、也允許自己愚蠢,於參差多態中,共用幸福的本原。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