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非遺秀|厚街五大民俗風情,你瞭解嗎?

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厚街鎮文廣中心挖掘、整理了本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5項,編成了《厚街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冊子,

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這本小冊子共分五部分

分別是民俗、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體育舞蹈、民間文學、傳統曲藝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去瞭解下厚街的民俗

舞 木 龍

舞木龍又叫旱地舞龍舟,是東莞厚街鎮橋頭村世代相傳和特有的民間習俗。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鼇台王氏族譜》:“端陽後三日,鄉之農人刻木為龍,招集四方,互相角戲,士女環視如堵,亦勝事也。”該習俗至今已有近六百的歷史。人們為保留端午節龍舟競渡風俗,在沒有河流的村中“舞龍舟”,一直延續至今。

每年端午節的入夜時分,橋頭村村民齊聚于藏木龍之地舉行簡單的祭請龍舟儀式,隨後由鑼鼓隊引路,巡遊全村。以一青壯年雙手舉起木龍頭,

兩邊隊員舉著剛砍來的青樹枝,匯成龍身、龍尾,模仿扒船;隊伍可長可短,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凡參加者均舉樹枝。兩隊相遇,盡皆高呼,彷如龍舟競渡,甚是壯觀。

舞木龍于2009年成功申報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搶 炮 頭

“搶炮頭”,就是將特製炮頭點燃後射向天空,待落下來後,人們乘機爭搶帶有標識的炮頭。據說誰能搶到炮頭,他將全年順利、平安兼發財。

炮頭是好運的象徵,炮頭搶得者能獲得一個紅包、一隻雞、一隻鵝和16只鴨蛋。習俗規定,今年炮頭獲得者,下一年要向神靈歸還這些“供品”,將標獎如數甚至更多的酬還,以便獲得新一年的運氣,並使活動能年年繼續。

據厚街鎮新塘社區古坑村的老人稱,“搶炮頭”日子定在正月二十。該活動開始是與一種祭祀活動有關,而祭祀的主角就是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位宋臣。“搶炮頭”就是祭祀活動的一部分,

在新塘社區古坑村已流傳了數百年。

春 節 習 俗

春節是指傳統的農曆新年,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俗稱“過年”。

東莞厚街人的“過年”更有一層濃郁的地方特色。從臘月開始“辦年貨”,到了臘月廿八,家家戶戶進行清潔大掃除,張貼春聯、年畫。

春節前的一天叫“除夕”,人們把房屋佈置一新,迎接新年來臨。這天中午,主婦捧著三牲酒茗,到宗祠、廟宇供奉祖先和神靈,稱為“酬神”。晚餐菜肴最豐盛,稱為“團年飯”。入夜,小孩子手持染紅的熟雞蛋、線香,到村旁“賣懶”,邊行邊哼著賣懶歌。

是夜,燈火徹夜通明,闔家人團聚在家裡至“交子”(夜十一時),稱為“守歲”。“交子”一到,鞭炮齊鳴,迎接新年。

初一早上,人們都穿戴一新。小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孩“利是”。

初二稱為“開年”。吃過年飯後,父母帶著孩子到岳父母家去拜年,其他人則攜帶著年果禮品去探親訪友。商店尤為隆重,稱為“開市”,必有髮菜、蠔豉、生菜、生鯉等,以其諧音寓意新的一年“萬事勝意”。

年初一開始,有歡度春節的各種活動。年初一當晚放煙花,年初三開始舞獅子、舞麒麟、舞龍、秀大戲等,喜慶活動一直延至大年十五。

遊 春 色

據說厚街“游春色”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一直延續至解放初期,足足一個世紀。“遊春色”在每年天后誕,即農曆三月廿三舉行。“遊春色”一般分為四個階段:選色、相色、扮色、遊色。選色就是選出這次“遊春色”的腳本,找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呂布窺妝》《惹得周郎頻顧曲》等。“色本”選定後,就要相色,一般是十四、五歲的男女少年,他們扮相漂亮,確定的人選需齋戒,並派專人訓練。三月廿三,在天后廟參拜天后娘娘之後,便開始“遊春色”。

遊行時為彩旗、路程牌領頭,醒獅開路,隨後是一對“文巡”和“武巡”,緊跟著的是花籃隊,接著是一式的二八妙齡女郎,她們古裝打扮,肩挑五彩花籃,步履輕盈,恍如天仙,最後是八音鼓樂隊。

後面是隊伍的主體部分:有兩人抬著一個食箱,箱內盛著食品、茶水及化妝品。接著是八人抬的一鋪深重的“色床”,“色床”上的人物、背景都是按“色本”的主題定格在一個特定的場面上,如《惹得周郎頻顧曲》,小喬正在彈奏古琴,周瑜從旁觀賞,旁有丫環侍候。“色床”後面有十二名盛妝童男童女相隨,表示世代相傳、繁衍不息。

隊伍沿著各街道巡遊一周。每到祠堂、公所、大商號前,便把“色床”放下,這時鼓樂聲大作,“色床”上的男女主角更加施展“眉眼功夫”,一動也不動地直到主人出來,以紅包點心“賞色”,眾人才又合力抬起“色床”,到下站去。

賽 龍 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魏征在《志》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自此,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龍舟一般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厚街鎮湧口社區於每年端午節期間舉辦賽龍舟活動。

文化傳承,守土有責!

願厚街傳統優秀文化不斷綻放新精彩!

圖文編輯:黃 雲

監製:張 勇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觀看《厚街新聞》

春 節 習 俗

春節是指傳統的農曆新年,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俗稱“過年”。

東莞厚街人的“過年”更有一層濃郁的地方特色。從臘月開始“辦年貨”,到了臘月廿八,家家戶戶進行清潔大掃除,張貼春聯、年畫。

春節前的一天叫“除夕”,人們把房屋佈置一新,迎接新年來臨。這天中午,主婦捧著三牲酒茗,到宗祠、廟宇供奉祖先和神靈,稱為“酬神”。晚餐菜肴最豐盛,稱為“團年飯”。入夜,小孩子手持染紅的熟雞蛋、線香,到村旁“賣懶”,邊行邊哼著賣懶歌。

是夜,燈火徹夜通明,闔家人團聚在家裡至“交子”(夜十一時),稱為“守歲”。“交子”一到,鞭炮齊鳴,迎接新年。

初一早上,人們都穿戴一新。小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孩“利是”。

初二稱為“開年”。吃過年飯後,父母帶著孩子到岳父母家去拜年,其他人則攜帶著年果禮品去探親訪友。商店尤為隆重,稱為“開市”,必有髮菜、蠔豉、生菜、生鯉等,以其諧音寓意新的一年“萬事勝意”。

年初一開始,有歡度春節的各種活動。年初一當晚放煙花,年初三開始舞獅子、舞麒麟、舞龍、秀大戲等,喜慶活動一直延至大年十五。

遊 春 色

據說厚街“游春色”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一直延續至解放初期,足足一個世紀。“遊春色”在每年天后誕,即農曆三月廿三舉行。“遊春色”一般分為四個階段:選色、相色、扮色、遊色。選色就是選出這次“遊春色”的腳本,找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呂布窺妝》《惹得周郎頻顧曲》等。“色本”選定後,就要相色,一般是十四、五歲的男女少年,他們扮相漂亮,確定的人選需齋戒,並派專人訓練。三月廿三,在天后廟參拜天后娘娘之後,便開始“遊春色”。

遊行時為彩旗、路程牌領頭,醒獅開路,隨後是一對“文巡”和“武巡”,緊跟著的是花籃隊,接著是一式的二八妙齡女郎,她們古裝打扮,肩挑五彩花籃,步履輕盈,恍如天仙,最後是八音鼓樂隊。

後面是隊伍的主體部分:有兩人抬著一個食箱,箱內盛著食品、茶水及化妝品。接著是八人抬的一鋪深重的“色床”,“色床”上的人物、背景都是按“色本”的主題定格在一個特定的場面上,如《惹得周郎頻顧曲》,小喬正在彈奏古琴,周瑜從旁觀賞,旁有丫環侍候。“色床”後面有十二名盛妝童男童女相隨,表示世代相傳、繁衍不息。

隊伍沿著各街道巡遊一周。每到祠堂、公所、大商號前,便把“色床”放下,這時鼓樂聲大作,“色床”上的男女主角更加施展“眉眼功夫”,一動也不動地直到主人出來,以紅包點心“賞色”,眾人才又合力抬起“色床”,到下站去。

賽 龍 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魏征在《志》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自此,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龍舟一般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厚街鎮湧口社區於每年端午節期間舉辦賽龍舟活動。

文化傳承,守土有責!

願厚街傳統優秀文化不斷綻放新精彩!

圖文編輯:黃 雲

監製:張 勇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觀看《厚街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