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奉節夔州博物館正式開館,請你免費看稀奇

夔州博物館,宋代銅鏡首次公開。

男性遊客最關注的,還是古代的青銅兵器。

館內陳列的古人裝酒、沏茶的器皿

三峽地區無疑是國慶出遊的好去處,但是你真正瞭解三峽文化嗎?無論在出發的路上,

還是準備出發,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今日帶你領略重慶人的文明印記。

9月30日,奉節,陣雨,綿延數百公里的峰叢,遊動萬峰的雲海,奇幻壯美。上午9時,白帝城景區附近,上百奉節人齊聚在一起,為夔州博物館正式開館揭彩,為國慶獻禮。

經過長達8年規劃建設,這座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布展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夔州博物館今日正式開館,1萬多件展陳文物將逐一呈現在人們面前。

從遠古13萬年前到漢時期的三國文化,再到唐宋時期,在這些第一次露面的館藏珍寶背後,三峽地區曾經歷怎樣一番歷史沉澱?來聽聽來自中國科學院、重慶市考古遺產研究院的專家等人,如何解讀這些首次露面的館藏珍寶。

13萬年前

奉節人狩獵之餘用象牙雕刻

圖片中的劍齒象牙雕,屬人類最原始的單線條雕刻符號。

夔州博物館開館之際,常年駐點奉節,並尋找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專家們,也前來祝賀,一位穿著紅色衝鋒衣的八旬老人,在一樓中心展櫃,凝望了許久。

“這是13萬年前,迄今最早的人類創作藝術品。”他指著櫥窗內的劍齒象牙雕,說出這麼一句話。原來,他是中國著名古人類“巫山人”、“藍田人”、“和縣人”的發現者黃萬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重慶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幾組象牙牙雕,發掘於奉節雲霧鄉興隆洞,黃萬波說,其材質為劍齒象左上門齒,雕畫部位在牙齒遠端,共有圖案兩組,第一組樹枝狀刻劃,刻劃斷面呈V型,另一組刻劃整體形象似“鷺鳥”冠羽,刻劃斷面不規則。

“13萬年前,奉節已形成喀斯特地貌為主的地域特徵,亞熱帶氣候,

並且當時的智人,也簡稱為奉節人,就聚居在各處岩溶洞穴中,以採集野果、狩獵為生。”黃萬波認為,從發掘的象牙牙雕來看,奉節人思維能力伴隨生活環境、自然環境改變,已在山水間萌芽出些許藝術靈感和創造力,狩獵之余,他們利用原始工具,即興在堅硬的象牙上刻劃各種符號,以至於形成象牙雕畫的原始作品。

“這次展陳的象牙牙雕,多數呈現出單線條刻劃形態,或許正是當時奉節人想記錄的一種符號,為什麼要留下這些印記?拿來有什麼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黃萬波說。

查詢有關資料發現,劍齒象屬於長鼻目真象科,已滅絕,黃萬波研究發現,在我國,劍齒象最早集中生活在南方地區,13萬年前算是常見動物,並且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種象類的好朋友竟然是大熊貓,他們生活在一塊,互不矛盾,劍齒象吃草、大熊貓吃竹子,生活上互為搭檔。

“大熊貓在當時也是常見動物,國內發現多處大熊貓和劍齒象化石群,就說明它們之間關係緊密、融洽。”黃萬波說。

鎮館之寶

三峽地區發現的最大戰國青銅鼎

三峽地區發現的最大戰國青銅鼎

青銅鼎上鹿身花紋依然明顯

在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工作中,清理了大量戰國楚墓和巴墓,其中很多墓葬中隨葬有了兩國代表性的軍樂器和兵器。在眾多展品中,有一件夔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戰國時期的銅鼎,是目前三峽地區發現的最大的戰國青銅鼎。

銅鼎高三十釐米左右,圓腹,兩耳,像一口鍋;底部依靠三足支撐;鼎戴蓋,蓋上有三隻盤臥著的鹿,平視前方。耳朵、身上的花紋都還能看得真切。

鼎,最初是很普通的烹飪工具,和現在的鍋差不多。在《說文解字》裡:“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用來燉煮和盛放魚肉。“鼎鐺玉石”“鐘鳴鼎食”等成語就說明了古代貴族生活的奢侈。那時的王公大臣喜歡吃肉,經常用鼎煮,不同種類的肉放在大小不一的鼎裡,燉熟後直接吃,古籍中的“列鼎而食”。

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普通人很難享用到。因為鑄造的成本高,也是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徵。

夔州博物館館長雷庭軍介紹,戰國早期,奉節融入了楚國的勢力範圍,巴、楚兩國的戰爭最後以巴國節節敗退告終。這個青銅鼎是典型的楚式鼎,是楚國貴族使用。鼎上的紋飾也體現了精湛的青銅鑄造工藝,大部分是高浮雕或全器作成某一動物造型,常常放在器物最突出的部位。

夔文化

楚國王子曾在此建立夔國

即便是地道的重慶人,很多人也寫不來一個“夔”字,說不出夔文化的特色在哪,這是三峽地區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夔州博物館內,有一面牆,專門用三峽石拼成了一個棱角分明的圖騰。看上去像一個字,又像一條龍,被稱為夔龍圖案。

夔龍圖案

夔是文獻記載的三峽地區最古老的方國。從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大致存續時間200多年,國土疆域大概在今天奉節、巫山、巴東、秭歸一帶。“關於夔,有三種意思。” 雷庭軍說,一種是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龍形異獸;一種相傳是堯、舜時樂官的名字;還有一種就是專指奉節縣。

根據《左傳》、《史記》等史書記載,夔國的先祖是楚國的王子,後因兄弟間爭奪王位失敗而逃往三峽地區,並建立夔國。200多年後,隨著楚國的強大,開始不斷開疆拓土,夔國成為楚國西進巴蜀地區的障礙,於是夔國被滅,瞿塘峽以西的地區納入了楚國的勢力範圍。

宋三彩

陪葬900多年至今完好

色彩明顯的宋三彩

在展櫃中,有一套色彩依舊清晰的宋三彩陶俑,十幾個筷子高的人物,表情各異,衣服上的色彩還清晰可見,這是在奉節陳家壩遺址中出土的重要文物。

通常大家對唐三彩耳熟能詳,然而在當時的四川地區,宋三彩是比較流行的。與唐三彩不同的是,宋三彩的道教氣息非常濃郁,這些陶俑大多與道教人物有關。有四神傭、文吏俑、武士俑、鎮墓俑等,這些陶俑神態栩栩,展示了宋代峽江地區的社會生活百態。

這些三彩傭是從一座北宋磚室墓出土的,據墓誌記載,墓主人向氏是一名老年女性,出身於名門望族,居住在夔州府城對岸。於1095年的某一天過河到對岸趕場,傍晚回家時因船翻溺水而亡,由此也可想見當時的江岸交通還是比較險惡的。

以瓷為枕

長度跟中性筆差不多

與中性筆差不多長度的瓷枕

奉節人的民風民俗,其實代表不同時代的重慶人,曾處所的生活環境和習性。在展廳二層,第一個展陳文物便是瓷枕,枕頭發掘于奉節寶塔坪遺址,當地梅溪河東1公里的長江北岸。

目測瓷枕整體呈幾何形狀,枕面寬,枕底窄,枕面紋飾素雅,淡淡綠色,猶如柳葉隨風。隨手拿出一支中性筆比一比,瓷枕長度竟跟中性筆長度差不多。據考古記載,這種枕頭產于唐代,是實用品還是陪葬品,還有待考究。

如此長度的枕頭,如此硬度,不禁想問,古人到底怎麼睡的?其實至今也有人受用,雷庭軍認為這並非毫無依據,比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曾寫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讀細書。

“古人也有養身之道。”雷庭軍透露,展陳的瓷枕只是一種形態,其實瓷枕的裝飾技法還分為畫、刻、雕等多種,裝飾紋飾還包括歷史故事、詩詞歌賦等形式,而枕頭造型還包含元寶形、動物形、亞腰形等,裝飾顏色也呈多彩多樣。

“瓷枕在唐代並不是女士專用,它是百姓所喜聞樂見的生活用品。”雷庭軍認為,小小瓷枕也反映當時奉節人、重慶人民俗民趣。

“節約”不節約

而是一種鎏金裝飾品

戰馬裝飾的鎏金裝飾品“節約”

“節約”兩字,如今解釋於節省、儉約,在戰國時期,這兩字竟代表一種鎏金裝飾品,很可能產於奉節,多數用於戰馬裝飾上,也可稱之為一種圓形配件。

“節約”,形似三葉草,形似金色花,還有一些形似金元寶,這種裝飾品發掘於奉節老縣城內的永安鎮,東距瞿塘峽口約5公里,與白帝城遺址相距約4公里。

“永安鎮遺址中,戰國時期的墓葬,總體呈現出巴、楚、越、秦多元結構的文化面貌。”雷庭軍說,其中發現的一處楚文化墓葬,墓室長、寬、深均超過10米,這處墓內鋪掛竹簾,出土琉璃珠、玉璧、壺、銅鼎等大量遺物,其中就包括車馬器,“節約”就包括在內。這處遺址,也是三峽地區發現高規格的墓葬之一,“節約”的出土,不僅代表它是戰爭中騎馬戰馬本身的產物,也代表著伴隨青銅時代的發展,戰國時期的物質文明已有了新的進程。

提醒:夔州博物館免費開放

夔州博物館開放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17時,重慶人和旅客均免費參觀(週一閉館),附近還包括大成殿、鮑公館等文物在內的夔州古建築群也免費開放。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慢新聞—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李琅 記者 吳娟/文 李野/圖

為什麼要留下這些印記?拿來有什麼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黃萬波說。

查詢有關資料發現,劍齒象屬於長鼻目真象科,已滅絕,黃萬波研究發現,在我國,劍齒象最早集中生活在南方地區,13萬年前算是常見動物,並且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種象類的好朋友竟然是大熊貓,他們生活在一塊,互不矛盾,劍齒象吃草、大熊貓吃竹子,生活上互為搭檔。

“大熊貓在當時也是常見動物,國內發現多處大熊貓和劍齒象化石群,就說明它們之間關係緊密、融洽。”黃萬波說。

鎮館之寶

三峽地區發現的最大戰國青銅鼎

三峽地區發現的最大戰國青銅鼎

青銅鼎上鹿身花紋依然明顯

在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工作中,清理了大量戰國楚墓和巴墓,其中很多墓葬中隨葬有了兩國代表性的軍樂器和兵器。在眾多展品中,有一件夔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戰國時期的銅鼎,是目前三峽地區發現的最大的戰國青銅鼎。

銅鼎高三十釐米左右,圓腹,兩耳,像一口鍋;底部依靠三足支撐;鼎戴蓋,蓋上有三隻盤臥著的鹿,平視前方。耳朵、身上的花紋都還能看得真切。

鼎,最初是很普通的烹飪工具,和現在的鍋差不多。在《說文解字》裡:“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用來燉煮和盛放魚肉。“鼎鐺玉石”“鐘鳴鼎食”等成語就說明了古代貴族生活的奢侈。那時的王公大臣喜歡吃肉,經常用鼎煮,不同種類的肉放在大小不一的鼎裡,燉熟後直接吃,古籍中的“列鼎而食”。

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普通人很難享用到。因為鑄造的成本高,也是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徵。

夔州博物館館長雷庭軍介紹,戰國早期,奉節融入了楚國的勢力範圍,巴、楚兩國的戰爭最後以巴國節節敗退告終。這個青銅鼎是典型的楚式鼎,是楚國貴族使用。鼎上的紋飾也體現了精湛的青銅鑄造工藝,大部分是高浮雕或全器作成某一動物造型,常常放在器物最突出的部位。

夔文化

楚國王子曾在此建立夔國

即便是地道的重慶人,很多人也寫不來一個“夔”字,說不出夔文化的特色在哪,這是三峽地區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夔州博物館內,有一面牆,專門用三峽石拼成了一個棱角分明的圖騰。看上去像一個字,又像一條龍,被稱為夔龍圖案。

夔龍圖案

夔是文獻記載的三峽地區最古老的方國。從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大致存續時間200多年,國土疆域大概在今天奉節、巫山、巴東、秭歸一帶。“關於夔,有三種意思。” 雷庭軍說,一種是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龍形異獸;一種相傳是堯、舜時樂官的名字;還有一種就是專指奉節縣。

根據《左傳》、《史記》等史書記載,夔國的先祖是楚國的王子,後因兄弟間爭奪王位失敗而逃往三峽地區,並建立夔國。200多年後,隨著楚國的強大,開始不斷開疆拓土,夔國成為楚國西進巴蜀地區的障礙,於是夔國被滅,瞿塘峽以西的地區納入了楚國的勢力範圍。

宋三彩

陪葬900多年至今完好

色彩明顯的宋三彩

在展櫃中,有一套色彩依舊清晰的宋三彩陶俑,十幾個筷子高的人物,表情各異,衣服上的色彩還清晰可見,這是在奉節陳家壩遺址中出土的重要文物。

通常大家對唐三彩耳熟能詳,然而在當時的四川地區,宋三彩是比較流行的。與唐三彩不同的是,宋三彩的道教氣息非常濃郁,這些陶俑大多與道教人物有關。有四神傭、文吏俑、武士俑、鎮墓俑等,這些陶俑神態栩栩,展示了宋代峽江地區的社會生活百態。

這些三彩傭是從一座北宋磚室墓出土的,據墓誌記載,墓主人向氏是一名老年女性,出身於名門望族,居住在夔州府城對岸。於1095年的某一天過河到對岸趕場,傍晚回家時因船翻溺水而亡,由此也可想見當時的江岸交通還是比較險惡的。

以瓷為枕

長度跟中性筆差不多

與中性筆差不多長度的瓷枕

奉節人的民風民俗,其實代表不同時代的重慶人,曾處所的生活環境和習性。在展廳二層,第一個展陳文物便是瓷枕,枕頭發掘于奉節寶塔坪遺址,當地梅溪河東1公里的長江北岸。

目測瓷枕整體呈幾何形狀,枕面寬,枕底窄,枕面紋飾素雅,淡淡綠色,猶如柳葉隨風。隨手拿出一支中性筆比一比,瓷枕長度竟跟中性筆長度差不多。據考古記載,這種枕頭產于唐代,是實用品還是陪葬品,還有待考究。

如此長度的枕頭,如此硬度,不禁想問,古人到底怎麼睡的?其實至今也有人受用,雷庭軍認為這並非毫無依據,比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曾寫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讀細書。

“古人也有養身之道。”雷庭軍透露,展陳的瓷枕只是一種形態,其實瓷枕的裝飾技法還分為畫、刻、雕等多種,裝飾紋飾還包括歷史故事、詩詞歌賦等形式,而枕頭造型還包含元寶形、動物形、亞腰形等,裝飾顏色也呈多彩多樣。

“瓷枕在唐代並不是女士專用,它是百姓所喜聞樂見的生活用品。”雷庭軍認為,小小瓷枕也反映當時奉節人、重慶人民俗民趣。

“節約”不節約

而是一種鎏金裝飾品

戰馬裝飾的鎏金裝飾品“節約”

“節約”兩字,如今解釋於節省、儉約,在戰國時期,這兩字竟代表一種鎏金裝飾品,很可能產於奉節,多數用於戰馬裝飾上,也可稱之為一種圓形配件。

“節約”,形似三葉草,形似金色花,還有一些形似金元寶,這種裝飾品發掘於奉節老縣城內的永安鎮,東距瞿塘峽口約5公里,與白帝城遺址相距約4公里。

“永安鎮遺址中,戰國時期的墓葬,總體呈現出巴、楚、越、秦多元結構的文化面貌。”雷庭軍說,其中發現的一處楚文化墓葬,墓室長、寬、深均超過10米,這處墓內鋪掛竹簾,出土琉璃珠、玉璧、壺、銅鼎等大量遺物,其中就包括車馬器,“節約”就包括在內。這處遺址,也是三峽地區發現高規格的墓葬之一,“節約”的出土,不僅代表它是戰爭中騎馬戰馬本身的產物,也代表著伴隨青銅時代的發展,戰國時期的物質文明已有了新的進程。

提醒:夔州博物館免費開放

夔州博物館開放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17時,重慶人和旅客均免費參觀(週一閉館),附近還包括大成殿、鮑公館等文物在內的夔州古建築群也免費開放。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慢新聞—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李琅 記者 吳娟/文 李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