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有王羲之,中國書法就沒有前途了嗎?別搞笑了

上篇文章給大家探討了書法審美的歷史性與人文性以及美與醜在書法欣賞中的審美意義,在下面的文字中我們來看看美與醜在現代書法欣賞中的轉化和滲透。

藝術創作中的美醜與現實生活中的美醜有著本質的區別。藝術中的美醜總是能夠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和滲透,書法的欣賞也是如此。我在前面談到的書法歷史的發展就能說明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書法創作中的醜往往最先被有見地、有膽識、水準高的藝術家所發現、提煉運用和完善,
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然後逐步地引導欣賞者從排斥、不理解到理解、認同直至崇尚、追隨,最後轉化成美。當這種由醜轉化過來的美被固定下來,進入了美的系列,又會與其它的醜相對立,而後又有新的藝術家來打破它、轉化它。在書法欣賞中,美與醜是相對的,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康南海極力吹捧墓誌碑版和摩崖石刻的時候,把它們看得極美,
而他眼中的醜便是傳統書家們推崇的二王。當代正統書法家們習慣了文字、毛筆、宣紙的書寫形式,把它們視為美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對肢解了文字、引入了繪畫或是以製作為手段的現代派書法或學院派書法則以為是醜的。這是一種習慣性的審美問題。

時代的發展與人們欣賞層次的豐富,欣賞物件的美醜也發生著變化。幾十年前以為是美的,現在看來已經進入了醜的行列——陳舊、僵化,而幾十年前那些被看成是醜的東西,今天卻大行其道,廣為推崇。我想,現在被排斥和否定的書法探索,也極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時尚,周而復始,藝術總是在這種審美交替中大浪淘沙,螺旋前進。由此我斷言,美醜的轉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美與醜的認識和欣賞是人性品格的觀照。喜歡顏字是因為它正氣凜然,喜歡王字是因為他風流瀟灑,而反感某類作品是因其俗媚、軟弱、無病呻吟或扭捏作態,即或我們並不瞭解作者背景和作品意圖,但都不能避免對他外化出來的線條產生某些聯想和感情反應。當你欣賞書法作品並對其藝術風格產生共鳴時,即表達了你對美醜的評價和選擇,
所以美與醜同樣是心靈的產物。

由於藝術表現水準的層次性,大眾的欣賞層次和學術的欣賞層次出現偏差,因而目前書法創作與欣賞間美與醜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人們渴望欣賞到真正“美”的書法作品,而大眾的欣賞口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書法家們總是以自己的追求創作作品,使廣大欣賞者不能認同,在大多數人眼裡,藝術家認為美的不被理解,而大眾普遍欣賞的,藝術家們認為極“醜”,導致了“陽春白雪”的“曲高和寡”和“下里巴人”的“低級趣味”,這種矛盾影響了書法創作的正常發展也擾亂了人們對美醜關係的正確認識。 在書法作品中,美與醜是互為映襯的。美的部分總是在相對醜的對比中凸顯出來的,而醜的地方也是在整體的美中顯得突出。辯證的講,通篇的“美”也就不成其為美,通篇的“醜”也不成其為醜,書法家們充分的認識到這一點。由此,高明的藝術家總是善於運用美醜的互補關係在藝術創作出生動活潑、主題突出的優秀作品。使廣大欣賞者不能認同,在大多數人眼裡,藝術家認為美的不被理解,而大眾普遍欣賞的,藝術家們認為極“醜”,導致了“陽春白雪”的“曲高和寡”和“下里巴人”的“低級趣味”,這種矛盾影響了書法創作的正常發展也擾亂了人們對美醜關係的正確認識。 在書法作品中,美與醜是互為映襯的。美的部分總是在相對醜的對比中凸顯出來的,而醜的地方也是在整體的美中顯得突出。辯證的講,通篇的“美”也就不成其為美,通篇的“醜”也不成其為醜,書法家們充分的認識到這一點。由此,高明的藝術家總是善於運用美醜的互補關係在藝術創作出生動活潑、主題突出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