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經常吃味精會發生什麼?為什麼美國人不吃?

文/愛問醫康(微信ID:jiujiuyikang991)

1味精難題

炒菜要不要加味精是個讓人糾結的話題,“加”與“不加”的矛盾幾乎不可調節。許多新婚夫婦、婆媳可能因此大吵一通!

爭論的焦點是味精對身體有沒有害?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小白認為,我們需要回顧一下歷史。

2日本人發明了味精

1908年,一個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人在喝了海帶湯後,對湯為什麼這麼鮮美感到奇怪。研究後,才發現是一種氨基酸-谷氨酸有增加食物鮮味的作用。

為了保證谷氨酸的穩定性,

加鈉作成鈉鹽(味精),結果效果一樣好。緊接著有個商人找池田,併合議一起建廠從海帶中提取,取名叫味の素,我們熟知的味精就此誕生。

味精手持“鮮味”這一強力武器爭伐全球,攻城掠地無往不勝。

中國自然不甘人後,炒菜的時候,味精如天女散花鋪滿菜品。

3美國說不舒服

正當我們大快朵頤的時候,大洋彼岸的美國卻說:“經常吃味精,感覺有點不舒服”。

美國人一不舒服,事情就鬧大了。更要命的是他們還起了一個名字“中餐館綜合症”。

你可能覺得美國人偏心,獨讓中餐背鍋。然而,第一個說:“吃了中餐後,讓他感覺不舒服”的的確是華裔。(原來是自己人!)

4中餐館綜合症

事情是這樣的!1968年,華裔醫生郭浩民(Dr Robert Ho Man Kwok)給新英格蘭雜誌(醫學雜誌)寫了一封信,

表示自己吃了中餐後,出現了心慌氣短,肢體麻木和無力症狀,並推測是味精的作用。

不久後,味精的負面消息就鋪天蓋地而來,記憶力衰退、脫髮、發育延遲等問題都攤到味精頭上。美國許多餐館如驚弓之鳥,紛紛掛出“本店不使用味精”的招牌,希望與味精劃清界限。

這時,人們忘卻了味精的鮮美,記住了”中餐綜合症“的恐怖!

5神轉折

可是,味精背負20多年的駡名後,卻迎來了神轉折。

1987年,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明確宣佈:味精是無害的食品添加劑。

看吧,外國人自己打了自己的臉。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澳洲和紐西蘭食品標準(FSANZ)的後續研究否認了中餐綜合症和“嚴重不良反應”或“長期後果”之間的聯繫。

翻譯成人話就是“味精對於普通人是安全的”。

不過,該研究也證實不足1%的敏感人群在吃了大量味精後,有可能出現“短暫”的副作用。(麻木、刺痛、面色潮紅、全身乏力等)

6味精逃過一劫

這麼說,給味精抹黑的華裔醫生(還記得小編前文提到的“郭醫生”麼)說謊咯!

NO、NO,切莫急下結論,因為他只說“感覺不好”,沒直接說有毒。(後面的事情是大眾輿論發酵的結果)

看來,味精逃過一劫。然而,味精作為人工合成調味劑依舊沒有消除大眾的擔憂。

7味精就是谷氨酸鈉

實際上,味精(谷氨酸鈉)是谷氨酸和鈉的結合物。蛋白質的主要成分就是氨基酸,而谷氨酸則是氨基酸的一種。

生活中,我們常吃的肉類、雞蛋、大豆、牛奶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

早前,大廚們喜歡用豬骨、雞肉文火燉上數個小時,熬出高湯。目的正是讓其中的蛋白質分解,釋放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最鮮美),這就是傳統食材中鮮味的來源。

從這角度,我們可以發現味精與天然食材有相通之處。

8鮮味和高血壓

天然鮮味雖好,但不耐儲存。這就是為什麼吃飯要“趁熱”吃的原因。(冷了,鮮味就散了)

味精(谷氨酸鈉)讓谷氨酸和鈉的結合,使得鮮味能夠長期保存。有意思的是我們吃的鹽(氯化鈉)是氯和鈉的結合。

因為“鈉”的存在,味精和食鹽一樣,吃多了會誘發高血壓,並對心臟、大腦和腎臟有負面影響。

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標準,一個人每天食鹽(NaCl)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

若保證味精(C5H8NO4Na)的鈉攝入與食鹽(NaCl)持平,我們一天吃的味精不能超過17.33克。(假設在不吃鹽的情況下,取最大值)

小編估計,許多人都超標了。

為了滿足我們對“鮮味”的需求,餐館和小攤的廚師們炒菜的時候,喜歡加上一大勺的味精。許多家庭也不惶多讓,菜品中總少不了味精。

9對鮮味放鬆警惕

許多人可能不喜歡太鹹的菜,但對鮮味放鬆警惕。放了很多味精的菜比較鮮,這會讓我們攝入過量的“鈉”。

味精用它的“鮮味”代替了鹽的“鹹味”,雖然我們不覺得鹹,但非常口渴,想喝水!(在餐館吃飯,這種感覺特別明顯)

久而久之,你的身體會慢慢適宜,多吃了味精也難以發覺。

現在,大家知道味精的秘密了吧!

愛問醫康原創,請勿轉載

微信號:jiujiuyikang991

和你分享健康科學,願你每天都健康愉快!

而谷氨酸則是氨基酸的一種。

生活中,我們常吃的肉類、雞蛋、大豆、牛奶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

早前,大廚們喜歡用豬骨、雞肉文火燉上數個小時,熬出高湯。目的正是讓其中的蛋白質分解,釋放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最鮮美),這就是傳統食材中鮮味的來源。

從這角度,我們可以發現味精與天然食材有相通之處。

8鮮味和高血壓

天然鮮味雖好,但不耐儲存。這就是為什麼吃飯要“趁熱”吃的原因。(冷了,鮮味就散了)

味精(谷氨酸鈉)讓谷氨酸和鈉的結合,使得鮮味能夠長期保存。有意思的是我們吃的鹽(氯化鈉)是氯和鈉的結合。

因為“鈉”的存在,味精和食鹽一樣,吃多了會誘發高血壓,並對心臟、大腦和腎臟有負面影響。

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標準,一個人每天食鹽(NaCl)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

若保證味精(C5H8NO4Na)的鈉攝入與食鹽(NaCl)持平,我們一天吃的味精不能超過17.33克。(假設在不吃鹽的情況下,取最大值)

小編估計,許多人都超標了。

為了滿足我們對“鮮味”的需求,餐館和小攤的廚師們炒菜的時候,喜歡加上一大勺的味精。許多家庭也不惶多讓,菜品中總少不了味精。

9對鮮味放鬆警惕

許多人可能不喜歡太鹹的菜,但對鮮味放鬆警惕。放了很多味精的菜比較鮮,這會讓我們攝入過量的“鈉”。

味精用它的“鮮味”代替了鹽的“鹹味”,雖然我們不覺得鹹,但非常口渴,想喝水!(在餐館吃飯,這種感覺特別明顯)

久而久之,你的身體會慢慢適宜,多吃了味精也難以發覺。

現在,大家知道味精的秘密了吧!

愛問醫康原創,請勿轉載

微信號:jiujiuyikang991

和你分享健康科學,願你每天都健康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