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評價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理論?

經濟行為學理論涉及到金融學哲學和心理學多門學科,有一種集大成者的感覺。

這裡我們僅僅講一下我最喜歡的部分,關於理智權衡價值和立即滿足心理之間的矛盾。

這個也是我所推崇的價格行為理論的一部分研究基礎。

什麼意思呢?

通俗的解釋就是,人們在投資過程中本應該是以一個經濟學人的角度來進行的,是一種利己性和權益最大化的行為。

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呢…

由於我們本身的人性所致,有一種即刻享樂的心理,學術上稱:立即滿足。

我相信大家都通過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我們在股票或者外匯期貨的投資中,常常望遠而就近。

明明說好的中線目標價格40%,結果稍微漲了5%就忍不住激動地賣掉了。

然後往往出現的結果就是,漲不敢追,追就不漲。

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而塞勒的經濟行為學就是研究在經濟決策和投資中理性人和人本性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其實這些東西,早在明朝就有人提出過類似的觀點,而且不僅僅局限於經濟學。

他就是心學的創造者-王陽明

而這個矛盾的解決辦法就是他一直說的

知行合一

行為經濟學其實是相對於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對於人類行為的假設而提出的,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對於人類行為有如下假設:經濟人具有明確的偏好和公正的信念和預期;基於這些偏好和信念他們會做出最佳的選擇,然而這其實暗示了這些人具備無窮的認知能力(換言之,他們和最聰明的經濟學獎一樣聰明)和無窮的意念,因為他們作出對未來最好的選擇而不是為了獲得即刻的滿足;儘管這些人的行為是無私的,

尤其對親密朋友和家人,但他們的主要動機是自己的私利。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活動在理性經濟人的參與下,最終會經過自我調節達到一種平衡理性的合理狀態。

這些假設定義了理性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的行為,而行為經濟學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為智人(homo sapiens)的行為,即智人的認知是有缺陷的,

不完備的,缺乏自控力且智人的行為容易受到感情的影響,因此不能總是做出理性的經濟決策。比如我們經常制定新年計畫,讀書、健身、存錢等計畫,這些計畫都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但很多人卻無法執行計畫,到年底時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自控力不足、受到感情情緒的影響經常會放棄計畫,半途而廢。

塞勒在行為經濟學和金融行為學方面貢獻頗多,此次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重點指出的是他在三個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製。

如果將這些理論用來解釋金融股票市場,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戰勝市場是不可能的任務,投資者只能獲得市場的平均收益,指數基金投資理論即來源於此。行為經濟學則發現股票市場參與者的行為經常是不理性的,市場常常價格過高或過低,而聰明的投資者可以利用這些不合理的定價來戰勝市場。在人類金融歷史上,有過多次金融泡沫,比如荷蘭的鬱金香泡沫、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泡沫、美國1929年股市大崩盤、2000年的納斯達克網路泡沫、2008年的房地產炒作導致的次貸危機,皆證明了人類行為的非理性和存在失控的可能性,因此對於人類行為的非理性、感情用事和缺乏控制力應進行觀察、研究引導,政府在制定各類公共政策時也應該考慮到人類行為非理性的特徵,避免因為這些非理性行為造成大的損失在有限理性方面,塞勒提出了經典的“心理帳戶理論,即人的頭腦中存在有關消費的心理戶。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1000塊錢的工資和1000塊錢的中獎彩票並無任何區別,但是由於存在心理帳戶,個體在做消費決策時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特別是從理性人角度而言,一個人或家庭可運用的是總體支出,但個體在做決定的時候,卻為每一項都單獨設類。如對於工資,一個消費者有可能會精打細算其用途,但是卻會大手大腳花掉中獎的意外之財,然而其價值本質卻是一樣的。

錢軍舉例稱,美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後汽油價格大跌一半,一般認為,如果汽油價省錢則可以花在其他地方,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美國消費者選擇買更貴的汽油,這意味著他的腦中存在著心理帳戶,汽油是一個單獨帳號,其他產品又是其他帳戶。

社會偏好方面,塞勒從理論和實證雙重方面回答了有關“公平”的問題,即當產品漲價時,消費者傾向于認為若原因是成本上升則是公平的,若是出於供需原則綁架,則好像是難以接受的。錢軍解釋道,這一理論解釋了人在做判斷的時候,通常有一個道德或者行為標準,而此標準則來自於社會集體的智慧或歷史傳承。

缺乏自製方面,塞勒設計了與心理學研究中十分相似的“計畫者—執行者”模型,即解釋“長期計畫”和“短期需求”之間衝突的模型:譬如選擇較長時間接受教育的人在學習期間收入較低,但可以追求未來的收益,這一理論眾人皆知,但是在實踐方面卻並非所有人都有堅持,而這一研究有效地解決了西方養老金的一些難題。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戰勝市場是不可能的任務,投資者只能獲得市場的平均收益,指數基金投資理論即來源於此。行為經濟學則發現股票市場參與者的行為經常是不理性的,市場常常價格過高或過低,而聰明的投資者可以利用這些不合理的定價來戰勝市場。在人類金融歷史上,有過多次金融泡沫,比如荷蘭的鬱金香泡沫、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泡沫、美國1929年股市大崩盤、2000年的納斯達克網路泡沫、2008年的房地產炒作導致的次貸危機,皆證明了人類行為的非理性和存在失控的可能性,因此對於人類行為的非理性、感情用事和缺乏控制力應進行觀察、研究引導,政府在制定各類公共政策時也應該考慮到人類行為非理性的特徵,避免因為這些非理性行為造成大的損失在有限理性方面,塞勒提出了經典的“心理帳戶理論,即人的頭腦中存在有關消費的心理戶。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1000塊錢的工資和1000塊錢的中獎彩票並無任何區別,但是由於存在心理帳戶,個體在做消費決策時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特別是從理性人角度而言,一個人或家庭可運用的是總體支出,但個體在做決定的時候,卻為每一項都單獨設類。如對於工資,一個消費者有可能會精打細算其用途,但是卻會大手大腳花掉中獎的意外之財,然而其價值本質卻是一樣的。

錢軍舉例稱,美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後汽油價格大跌一半,一般認為,如果汽油價省錢則可以花在其他地方,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美國消費者選擇買更貴的汽油,這意味著他的腦中存在著心理帳戶,汽油是一個單獨帳號,其他產品又是其他帳戶。

社會偏好方面,塞勒從理論和實證雙重方面回答了有關“公平”的問題,即當產品漲價時,消費者傾向于認為若原因是成本上升則是公平的,若是出於供需原則綁架,則好像是難以接受的。錢軍解釋道,這一理論解釋了人在做判斷的時候,通常有一個道德或者行為標準,而此標準則來自於社會集體的智慧或歷史傳承。

缺乏自製方面,塞勒設計了與心理學研究中十分相似的“計畫者—執行者”模型,即解釋“長期計畫”和“短期需求”之間衝突的模型:譬如選擇較長時間接受教育的人在學習期間收入較低,但可以追求未來的收益,這一理論眾人皆知,但是在實踐方面卻並非所有人都有堅持,而這一研究有效地解決了西方養老金的一些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