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兵器譜:關老爺的刀

推薦:《桃花扇》中幾個人物:國破家亡,路在何方

文/劉宏宇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1969年11月生於北京。資深編劇、實力派小說家、北京作協會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往事如煙》《大秦帝國》等,劇本驚險諜戰電視連續劇《九死一生》(2014年6~7月在CCTV-8“黃金強檔”播出30集版本,以“毛穎”署名第二編劇)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荊州,關羽大雕像落成,僅僅青龍偃月刀就重達136噸)

關老爺,就是關羽,字雲長,東漢末人,三國“蜀漢”開國元勳;按評書藝人的話講:胯下赤兔胭脂馬,掌中青龍偃月刀,橫掃四方,戰無不勝,功蓋華夏,義薄雲天……是千百年來被傳頌的傳奇英雄,更在清代被皇家“官方”地正式奉為“武聖”。

至今,在北京國子監的博物館裡,還可以看到清代“武舉”測考所用的“模擬”版“青龍偃月刀”。

據說,那個戳在那兒足足有一人多高的、刃長將近一米的大傢伙,

是專門給“武舉”的“三甲”預備的;又據說,“武舉”的“三甲”定下來後,到底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要看他們誰舞動這把“青龍偃月刀”更自如、更威風……換句話說,誰更能通過這把大刀,更表現出“武聖”關羽的風貌、氣度,誰的名次就會更靠前。

有比較可靠的資料表明,作為尚武的民族,清朝統治者除了堅持“武舉”考試,還在康熙朝正式“冊封”“武聖”——經各界推薦古往今來名將戰神,

由皇家專門組建的“評審組”審慎比較、酌定,最後兩位古人進入“決賽”,分別是東漢時候的關羽和南宋初年的嶽飛。

(走進看看這把刀)

大多數漢臣更認定嶽飛,因為跟關羽相比,嶽飛不僅是真正的統帥,而且戰功明顯更卓著。

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到“要命”的問題——嶽飛所有的戰功,都是針對“金”,而“金”,恰是滿清的老祖宗!所以,不管嶽飛如何了不起,作為曾經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的“金”的後裔,滿清統治者,無論如何也不能奉其為“聖”。於是乎,關老爺,就“靠對方失誤得分”地榮膺了“武聖人”的殊榮。

細論起來,大抵可以猜測:由於滿清王朝的“長治久安”,加上在位長達61年的康熙帝的無上權威(康熙帝在位61年,

是中國歷史上稱為“皇帝”的君主在位時間最長的),由其冊封的“武聖”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力,較之前,呈幾何級數擴張。

不是說之前關羽沒影響力,而是之後,這種影響力更趨近“神話”和“習俗”,以至於後來直至今天,幾乎所有跟“武”字或“義”字沾邊兒的組織,包括黑社會社團,都供奉關羽。所有的供奉偶像,都少不了那把其實任何一個後人都沒真正見過的青龍偃月刀。

真有那樣的一把刀麼?

真有的話,會就是北京國子監的博物館裡那個戳在那兒足足有一人多高的、刃長將近一米的大傢伙的模樣麼?

從《三國演義》,到之前之後的無數評書、傳說故事,都把那把刀描述得無堅不摧,到了神奇的程度。

拋開其他描述先不談,單說這刀的分量81斤!

幾乎所有相關“版本”,對青龍偃月刀的重量的描述,都是81斤。

《三國演義》講,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議定起兵參與平亂(按時間考量,“亂”,當指黃巾軍起義);於是很有家底的張飛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劉備則適時宣揚其“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兩下相合,構成了形成一股軍事化的政治勢力所必須的“經濟”和“政治”兩大支柱。注意,這裡並沒提到,三結義的“老二”關羽,在“起家”的“準備期”中有什麼本質性的貢獻。

但是,說到劉關張打造兵器一節,卻突出了關羽:劉備打造了雙股劍,關羽打造了81斤的青龍偃月刀,張飛打造了丈八蛇矛。劉備張飛的兵器,都沒強調重量,也都沒有賦予除本體描述之外的“特稱”。獨獨給了關羽的兵器很“足”的描述:81斤青龍偃月刀!

青龍偃月刀什麼模樣?誰設計的?誰給鐵匠提供的圖樣?還是鐵匠的發明?

按說,雙股劍,也可以有別名的,也肯定應該有個重量參數;丈八蛇矛也一樣。

在通俗小說和評書、傳說等的“共識”裡,劉備並不以“武”見長;故而,他的兵器,似乎更是擺設,稍有“怠慢”,也似乎說得過去。可張飛卻是幾乎跟關羽齊名的“武人”,他的兵器,只“丈八蛇矛”四個字,跟“81斤青龍偃月刀”相比,就真的是“怠慢”了。於是,評書藝人,很好心、很周到、很令人啼笑皆非地給加了“料”,叫做“丈八蛇矛點鋼槍”。

不加“料”還好點兒,一加“料”,更懵!

“矛”是“矛”,“槍”是“槍”!冷兵器時代,這二者是不同的兩種武器!把“矛”和“槍”說在一柄兵器裡,實在讓人沒法猜想!再加個“點鋼”,就更不倫不類——且不說那時候有沒有“鋼”,就算有被認為是“鋼”的材料,又是怎麼個“點”法?“點”在哪兒?

張飛的“丈八蛇矛”或者“丈八蛇矛點鋼槍”,可以先放一放,說回關老爺的刀——81斤的青龍偃月刀。

國子監博物館裡陳列的“模擬”品也好,後來影視作品裡的道具也罷,都以刀身上附一條飛騰的蟠龍再在其頭口部位加圓月或彎月浮雕來表現“青龍偃月”。其實,那至多只能表現“龍偃月”;“青”從何來?一直沒想通。

再說這81斤的分量——就算三國時候重量單位比現在的“小”,81斤,猜想著核算下來,大概也少不得得有今天的30kg那麼重。一個約略的參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特別普遍的家用液化石油氣罐的“滿重”(灌滿液化石油氣之後的重量)是31kg。大差不差的話,可以近乎模擬地想像,關老爺一輩子都掄著個煤氣罐在戰鬥。

且不說他老人家有沒有那麼大力氣,就算的確力氣大到“沒朋友”,也好像實在沒必要。

《水滸傳》有這樣的描述: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住寺長老贈他水磨禪杖當兵器,問要打多重,自恃力大無窮的魯智深說要100斤,並說關爺的刀81斤,他要超過;長老勸他說100斤太重了,舞不開,然後就建議60斤,魯智深便二話沒有地同意了;後來,他就使那柄60斤的水磨禪杖,打遍江湖,威震四方……

(現在武術裡還有關二爺的刀)

能“倒把垂楊柳”的魯智深,才使60斤的兵器,關老爺的刀81斤,真的令人咂舌!

也許,魯智深的確沒有關老爺力氣大。也許關老爺真的就願意掄個煤氣罐打天下。

姑且相信通俗小說、評書、傳說故事關於古代戰爭的所有描述,姑且相信那其實在“製造”環節上並無“出處”的81斤的青龍偃月刀,確實是與眾不同的“神器”,讓我們看看,被奉為“武聖”的關老爺,拿著這把“神器”,都建立了哪些功勳。

對關老爺“武功”最生動最經典的描述,說起來很簡單,就四個字——馬快刀沉。

這個形容,無論其“本源”的“基礎”怎樣,但就其本身來講,實在還是很有道理。

幾乎所有關於關老爺戰鬥的描述,都是講他騎在馬上,也就是“馬戰”。“馬戰”之于“步戰”,最明顯的優勢,就是“速度快”。速度快到一定程度,一支香煙都可以洞穿人體。當然,那需要比馬快上幾十上百倍的速度,比子彈還要快才行,工業化時代的才可能。冷兵器時代,除了弩箭,馬就是最快的了。很快的速度,加上沉重的兵器,物理學上,就構成了“品質”和“速度”兩大優勢,使得進攻的“動能”乘積式增加,殺傷力自然會很大。

可僅僅靠“馬快刀沉”,就能戰無不勝嘛?

不見得。

關羽的馬快,別人的馬也未必就慢。

關羽的刀沉,人家的兵器,也不一定遜色到哪兒去。

關羽最初嶄露頭角是“溫酒斬華雄”。華雄,按評書裡的說法,是董卓經營並統帥的戰鬥力卓然的“西涼軍”中“第四員猛將”(前三名分別是呂布、李傕、郭汜)。面對18路討伐董卓的“諸侯”大軍,華雄單人獨騎挑戰,接連斬殺好幾路諸侯帳下名將,弄到沒人敢出戰;堪堪只能算“編外小分隊”的劉備一支的“馬弓手”關羽,卻主動請纓,結果曹操給斟的壯行酒放在那兒還沒涼,他就提了華雄的首級回來,一戰成名。

說書的講,關羽擎刀上陣,並不答話,策馬直取,手起刀落……game/over!

額滴神啊,不叫陣?不通報姓名?甚至都沒讓對方看清模樣!

按評書藝人口中的“戰鬥邏輯”,這是不是有點兒“偷襲”的意思啊?

好吧,就算,當時小不言言的一個“馬弓手”,實在沒什麼可“自報”的,實在急著建功立業,情有可原,不報就不報吧,偷襲就偷襲了,算華雄倒楣!

那後來呢?

後來,關雲長“降曹”,來到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壘的陣前的時節,已然是有名氣了,更被曹操捧到極高的高度,斬顏良誅文醜的戰績,又是怎麼來的呢?

那時,他得到了“快如閃電”的赤兔馬,面對名將顏良,也是二話不說,策馬直奔,手起刀落……要不要這麼著急?牛掰一下下能耽誤多大事兒啊?

斬顏良一節,書中標題的形容,可謂貼切,叫做“走馬刺顏良”。他拿的是81斤的青龍偃月刀哎,“刺”?咋個“刺”法?想來,這“刺”字,應該不是對動作本身的形容,而是對動作“性質”的形容——不是“刺殺”的“刺”,而是“行刺”的“刺”!

“行刺”是什麼?還是偷襲吧!

關老爺一生征戰,對手無數,也殺了不少敵將,但綜合來看,真正戰勝的“硬碴子”,還就是早期的華雄、顏良、文醜。過五關斬六將,六將中的五位,其實都是一般將領,在被他殺掉之前,名不見經傳,因為被他殺了,才在書中留下了名字;只有第六位蔡陽,算有點兒名氣。蔡陽的武藝如何,不敢說。比較確切的是,當時,蔡陽已是老人,關羽正值盛年,對他有誤會的張飛,在旁擂鼓,放言說三通鼓下來斬不了蔡陽,便要當他是叛徒拼命。一邊是“三弟”以命相逼,一邊是垂垂老矣的對手,大概,關老爺真是發了狠了。

再看後來,長阪坡、華容道,都沒見他多麼“威武”。長阪坡是趙雲大出風頭,華容道,乾脆是他“放虎歸山”、“不戰而退”。

再後,比較有名的戰鬥是“戰長沙”,對手是可能比當年的蔡陽數歲還大的黃忠。關羽說他的刀不斬老幼(斬蔡陽的時候可沒說這話),結果數戰不下,還讓人家老黃忠射掉了盔纓(評書講是“英雄惜英雄”沒捨得直接射死他),到最後用了“拖刀計”(算不算“使詐”,很待商榷),才勉強勝出一招。

再再後,戰龐德。其時,他已年邁,龐德正當年,戰得很苦,沒能取勝,還中了毒箭。那一箭,大概一直到最後“走麥城”都沒好俐落。

說來說去,關老爺這輩子,持81斤青龍偃月刀,當面鑼對面鼓地打,可以說並未真正勝過哪個高手——數度跟夏侯惇徐晃這樣的高手交鋒,都是戰到幾十回合不分勝負之際,不上被這個勸開就是被什麼情況岔開;早年虎牢關戰呂布,他是助力三弟張飛才上陣的;面對死神般恐怖的呂布,到底還是“猛張飛”更有冒死一搏的勇氣。

這樣看來,好像,關老爺及其青龍偃月刀,也沒那麼神奇。

當然,“這樣看來”,是依據了通俗小說和評書傳說故事之類的描述,真正是怎麼回事情,我們或許永遠不能知道。

還是姑且相信通俗小說、評書、傳說故事關於古代戰爭和關老爺“戰績”的描述,關老爺,和他的青龍偃月刀,真正最牛的戰績,筆者以為,當數“單刀赴會”。

那時,關羽受命鎮守荊州;東吳想收回荊州,由魯肅出面,邀請關羽過江赴宴。

面對百分百的“鴻門宴”,關羽只帶馬童、少數親兵,還有他的刀,就去了。席間,當東吳武人露出猙容時,關羽毫無懼色,說出了“青龍偃月刀在此”這類的話,等於凜然提醒對手:摸摸自己的脖子夠不夠硬實。於是,東吳武人猶疑,不想激出流血事件的魯肅,趕緊斡旋,關羽持刀昂然而去,荊州牢牢在握,寸土未失,更添威勢……

那句大意是“青龍偃月刀在此”的宣示,自然有炫耀武功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讓筆者品味到“無非拼死一戰”的決絕!

那一刻,其實是在馬童手裡的青龍偃月刀,真的才是保家衛國的“神器”!

那一刻的關老爺,該是何等的英雄,何等的無畏!

假設,所有關老爺及其青龍偃月刀的傳說都是真的,就只這一個“單刀赴會”,便足以蓋過之前所有的偷襲、行刺、草雞對手、拖刀計!

“青龍偃月刀在此”,細細品來,千百年之後的筆者,仍會禁不住內心熱血沸騰,脖頸森冷僵硬!仍願由衷向雖兵敗身死卻戰鬥到最後一息的關老爺致敬!向融入了無數傳說而始終不知真顏的青龍偃月刀,致敬!

(京劇中的關羽)

推薦:

三國的趣事兒:“洛神”甑宓奇女子,迷倒曹操三父子
納蘭性德敬佩的契丹女子蕭觀音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真有那樣的一把刀麼?

真有的話,會就是北京國子監的博物館裡那個戳在那兒足足有一人多高的、刃長將近一米的大傢伙的模樣麼?

從《三國演義》,到之前之後的無數評書、傳說故事,都把那把刀描述得無堅不摧,到了神奇的程度。

拋開其他描述先不談,單說這刀的分量81斤!

幾乎所有相關“版本”,對青龍偃月刀的重量的描述,都是81斤。

《三國演義》講,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議定起兵參與平亂(按時間考量,“亂”,當指黃巾軍起義);於是很有家底的張飛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劉備則適時宣揚其“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兩下相合,構成了形成一股軍事化的政治勢力所必須的“經濟”和“政治”兩大支柱。注意,這裡並沒提到,三結義的“老二”關羽,在“起家”的“準備期”中有什麼本質性的貢獻。

但是,說到劉關張打造兵器一節,卻突出了關羽:劉備打造了雙股劍,關羽打造了81斤的青龍偃月刀,張飛打造了丈八蛇矛。劉備張飛的兵器,都沒強調重量,也都沒有賦予除本體描述之外的“特稱”。獨獨給了關羽的兵器很“足”的描述:81斤青龍偃月刀!

青龍偃月刀什麼模樣?誰設計的?誰給鐵匠提供的圖樣?還是鐵匠的發明?

按說,雙股劍,也可以有別名的,也肯定應該有個重量參數;丈八蛇矛也一樣。

在通俗小說和評書、傳說等的“共識”裡,劉備並不以“武”見長;故而,他的兵器,似乎更是擺設,稍有“怠慢”,也似乎說得過去。可張飛卻是幾乎跟關羽齊名的“武人”,他的兵器,只“丈八蛇矛”四個字,跟“81斤青龍偃月刀”相比,就真的是“怠慢”了。於是,評書藝人,很好心、很周到、很令人啼笑皆非地給加了“料”,叫做“丈八蛇矛點鋼槍”。

不加“料”還好點兒,一加“料”,更懵!

“矛”是“矛”,“槍”是“槍”!冷兵器時代,這二者是不同的兩種武器!把“矛”和“槍”說在一柄兵器裡,實在讓人沒法猜想!再加個“點鋼”,就更不倫不類——且不說那時候有沒有“鋼”,就算有被認為是“鋼”的材料,又是怎麼個“點”法?“點”在哪兒?

張飛的“丈八蛇矛”或者“丈八蛇矛點鋼槍”,可以先放一放,說回關老爺的刀——81斤的青龍偃月刀。

國子監博物館裡陳列的“模擬”品也好,後來影視作品裡的道具也罷,都以刀身上附一條飛騰的蟠龍再在其頭口部位加圓月或彎月浮雕來表現“青龍偃月”。其實,那至多只能表現“龍偃月”;“青”從何來?一直沒想通。

再說這81斤的分量——就算三國時候重量單位比現在的“小”,81斤,猜想著核算下來,大概也少不得得有今天的30kg那麼重。一個約略的參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特別普遍的家用液化石油氣罐的“滿重”(灌滿液化石油氣之後的重量)是31kg。大差不差的話,可以近乎模擬地想像,關老爺一輩子都掄著個煤氣罐在戰鬥。

且不說他老人家有沒有那麼大力氣,就算的確力氣大到“沒朋友”,也好像實在沒必要。

《水滸傳》有這樣的描述: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住寺長老贈他水磨禪杖當兵器,問要打多重,自恃力大無窮的魯智深說要100斤,並說關爺的刀81斤,他要超過;長老勸他說100斤太重了,舞不開,然後就建議60斤,魯智深便二話沒有地同意了;後來,他就使那柄60斤的水磨禪杖,打遍江湖,威震四方……

(現在武術裡還有關二爺的刀)

能“倒把垂楊柳”的魯智深,才使60斤的兵器,關老爺的刀81斤,真的令人咂舌!

也許,魯智深的確沒有關老爺力氣大。也許關老爺真的就願意掄個煤氣罐打天下。

姑且相信通俗小說、評書、傳說故事關於古代戰爭的所有描述,姑且相信那其實在“製造”環節上並無“出處”的81斤的青龍偃月刀,確實是與眾不同的“神器”,讓我們看看,被奉為“武聖”的關老爺,拿著這把“神器”,都建立了哪些功勳。

對關老爺“武功”最生動最經典的描述,說起來很簡單,就四個字——馬快刀沉。

這個形容,無論其“本源”的“基礎”怎樣,但就其本身來講,實在還是很有道理。

幾乎所有關於關老爺戰鬥的描述,都是講他騎在馬上,也就是“馬戰”。“馬戰”之于“步戰”,最明顯的優勢,就是“速度快”。速度快到一定程度,一支香煙都可以洞穿人體。當然,那需要比馬快上幾十上百倍的速度,比子彈還要快才行,工業化時代的才可能。冷兵器時代,除了弩箭,馬就是最快的了。很快的速度,加上沉重的兵器,物理學上,就構成了“品質”和“速度”兩大優勢,使得進攻的“動能”乘積式增加,殺傷力自然會很大。

可僅僅靠“馬快刀沉”,就能戰無不勝嘛?

不見得。

關羽的馬快,別人的馬也未必就慢。

關羽的刀沉,人家的兵器,也不一定遜色到哪兒去。

關羽最初嶄露頭角是“溫酒斬華雄”。華雄,按評書裡的說法,是董卓經營並統帥的戰鬥力卓然的“西涼軍”中“第四員猛將”(前三名分別是呂布、李傕、郭汜)。面對18路討伐董卓的“諸侯”大軍,華雄單人獨騎挑戰,接連斬殺好幾路諸侯帳下名將,弄到沒人敢出戰;堪堪只能算“編外小分隊”的劉備一支的“馬弓手”關羽,卻主動請纓,結果曹操給斟的壯行酒放在那兒還沒涼,他就提了華雄的首級回來,一戰成名。

說書的講,關羽擎刀上陣,並不答話,策馬直取,手起刀落……game/over!

額滴神啊,不叫陣?不通報姓名?甚至都沒讓對方看清模樣!

按評書藝人口中的“戰鬥邏輯”,這是不是有點兒“偷襲”的意思啊?

好吧,就算,當時小不言言的一個“馬弓手”,實在沒什麼可“自報”的,實在急著建功立業,情有可原,不報就不報吧,偷襲就偷襲了,算華雄倒楣!

那後來呢?

後來,關雲長“降曹”,來到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壘的陣前的時節,已然是有名氣了,更被曹操捧到極高的高度,斬顏良誅文醜的戰績,又是怎麼來的呢?

那時,他得到了“快如閃電”的赤兔馬,面對名將顏良,也是二話不說,策馬直奔,手起刀落……要不要這麼著急?牛掰一下下能耽誤多大事兒啊?

斬顏良一節,書中標題的形容,可謂貼切,叫做“走馬刺顏良”。他拿的是81斤的青龍偃月刀哎,“刺”?咋個“刺”法?想來,這“刺”字,應該不是對動作本身的形容,而是對動作“性質”的形容——不是“刺殺”的“刺”,而是“行刺”的“刺”!

“行刺”是什麼?還是偷襲吧!

關老爺一生征戰,對手無數,也殺了不少敵將,但綜合來看,真正戰勝的“硬碴子”,還就是早期的華雄、顏良、文醜。過五關斬六將,六將中的五位,其實都是一般將領,在被他殺掉之前,名不見經傳,因為被他殺了,才在書中留下了名字;只有第六位蔡陽,算有點兒名氣。蔡陽的武藝如何,不敢說。比較確切的是,當時,蔡陽已是老人,關羽正值盛年,對他有誤會的張飛,在旁擂鼓,放言說三通鼓下來斬不了蔡陽,便要當他是叛徒拼命。一邊是“三弟”以命相逼,一邊是垂垂老矣的對手,大概,關老爺真是發了狠了。

再看後來,長阪坡、華容道,都沒見他多麼“威武”。長阪坡是趙雲大出風頭,華容道,乾脆是他“放虎歸山”、“不戰而退”。

再後,比較有名的戰鬥是“戰長沙”,對手是可能比當年的蔡陽數歲還大的黃忠。關羽說他的刀不斬老幼(斬蔡陽的時候可沒說這話),結果數戰不下,還讓人家老黃忠射掉了盔纓(評書講是“英雄惜英雄”沒捨得直接射死他),到最後用了“拖刀計”(算不算“使詐”,很待商榷),才勉強勝出一招。

再再後,戰龐德。其時,他已年邁,龐德正當年,戰得很苦,沒能取勝,還中了毒箭。那一箭,大概一直到最後“走麥城”都沒好俐落。

說來說去,關老爺這輩子,持81斤青龍偃月刀,當面鑼對面鼓地打,可以說並未真正勝過哪個高手——數度跟夏侯惇徐晃這樣的高手交鋒,都是戰到幾十回合不分勝負之際,不上被這個勸開就是被什麼情況岔開;早年虎牢關戰呂布,他是助力三弟張飛才上陣的;面對死神般恐怖的呂布,到底還是“猛張飛”更有冒死一搏的勇氣。

這樣看來,好像,關老爺及其青龍偃月刀,也沒那麼神奇。

當然,“這樣看來”,是依據了通俗小說和評書傳說故事之類的描述,真正是怎麼回事情,我們或許永遠不能知道。

還是姑且相信通俗小說、評書、傳說故事關於古代戰爭和關老爺“戰績”的描述,關老爺,和他的青龍偃月刀,真正最牛的戰績,筆者以為,當數“單刀赴會”。

那時,關羽受命鎮守荊州;東吳想收回荊州,由魯肅出面,邀請關羽過江赴宴。

面對百分百的“鴻門宴”,關羽只帶馬童、少數親兵,還有他的刀,就去了。席間,當東吳武人露出猙容時,關羽毫無懼色,說出了“青龍偃月刀在此”這類的話,等於凜然提醒對手:摸摸自己的脖子夠不夠硬實。於是,東吳武人猶疑,不想激出流血事件的魯肅,趕緊斡旋,關羽持刀昂然而去,荊州牢牢在握,寸土未失,更添威勢……

那句大意是“青龍偃月刀在此”的宣示,自然有炫耀武功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讓筆者品味到“無非拼死一戰”的決絕!

那一刻,其實是在馬童手裡的青龍偃月刀,真的才是保家衛國的“神器”!

那一刻的關老爺,該是何等的英雄,何等的無畏!

假設,所有關老爺及其青龍偃月刀的傳說都是真的,就只這一個“單刀赴會”,便足以蓋過之前所有的偷襲、行刺、草雞對手、拖刀計!

“青龍偃月刀在此”,細細品來,千百年之後的筆者,仍會禁不住內心熱血沸騰,脖頸森冷僵硬!仍願由衷向雖兵敗身死卻戰鬥到最後一息的關老爺致敬!向融入了無數傳說而始終不知真顏的青龍偃月刀,致敬!

(京劇中的關羽)

推薦:

三國的趣事兒:“洛神”甑宓奇女子,迷倒曹操三父子
納蘭性德敬佩的契丹女子蕭觀音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