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雪松:創新路上提升高鐵中國速度

一場秋雨,天氣轉涼。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鋁合金廠,

工人們忙碌地穿梭在台位之間,生產氣氛熱烈不減。此時,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張雪松正在調試一台3米多高的工業機器人。“下一步,機器人就可以用來打磨車體焊縫,以後越來越多的手工活兒會被機器人替代,大家的工作將輕鬆不少,品質更有保障。”一身灰色工裝,一副黑框眼鏡,張雪松面對工作時,身上充溢著自信而執著的“氣場”。

開篇語

按照黨章規定和中央統一部署,

全國40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了2287名黨的十九大代表。他們將帶著全黨囑託,肩負神聖使命,光榮地出席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党的十九大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他們中很多是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範黨員。

本報從今日起開設“十九大代表風采”欄目,重點介紹生產和工作第一線黨員代表的先進模範事蹟,

以學習和弘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範。

代表名片:

張雪松,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高級技師。工作25年來,他學習掌握先進技術,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成長為中國中車高鐵生產線上的技能型、創新型、專家型的“工人院士”。

張雪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華技能大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先後當選為黨的十八大、黨的十九大代表。

迎接挑戰 研究動車車體生產技術

作為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張雪松從2017年初開始,帶領團隊著手研究鋁合金車體“智慧製造”新模式,尋求用更多的自動化生產線和機器人來替代過去需手工完成的工作。“我覺得,作為工人就要不斷嘗試、學習新技術,迎接新產品的挑戰,追趕並超越世界先進的技術,

我們要淘汰落後的技術和產品,而不能讓新技術、新產品來淘汰我們!”張雪松告訴記者。

2004年,國務院提出鐵路機車車輛裝備“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跨越式發展目標。2005年,中車唐山公司與西門子公司合作研發時速350公里動車組製造技術,張雪松也因此與高速動車組結緣,憑藉自己13年的實踐積累和技術沉澱,他主動迎接了人生的新挑戰——研究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的生產技術。

帶隊攻關 為動車組生產制定參數

“當時面臨的第一重考驗,就是怎麼提高鋁合金車體焊接精度。”張雪松說,“從來沒幹過,得摸著石頭過河,哪能輕易認輸呢?作為唐車工人,面對技術難題就不能退縮,要一口一口地啃下來。”張雪松回憶起當時自己的想法。

當時,張雪松被任命為鋁合金車間的鉚鉗班班長,他帶領技術攻關團隊,從一個個零部件開始,自己和自己“死磕”。歷經上百次試驗,製作出焊接夾具、裝配定位板、反變形工裝卡具等66套,形成工藝檔和操作指導書72項,為動車組整車生產制定出了“中國製造”的技術參數。

2008年4月11日,當第一列國產CRH3型高速動車組在中車唐山公司下線,我國終於躋身製造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裝備的國家行列,此時的張雪松卻瞄準了一個新的挑戰,做出了一個讓工友們感到意外的舉動——“改行”大型數控設備的裝調維修。

轉行數控 創造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高速動車組開始大規模生產後,如何讓生產線上的幾十台進口數控設備不“撂挑子”,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張雪松算過一筆賬:“車體生產中,一台設備出問題可能會造成整條生產線停工。請外國專家修,工時非常貴,還總會受制於人。”為掙脫這個束縛,張雪松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轉行”去搞數控機床維修,給洋設備“開刀”,提高設備產能和工作效率。

張雪松買來書籍,不僅自學數控機床操作,而且專攻數控機床的參數設定、關鍵部件維修保養技術。實踐中,他邊學邊摸索,帶領工友們完成了20多項數控機床及專用工裝的技術改造,彌補了進口設備“水土不服”的缺陷,創造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技術創新 累計已經完成600多項

今年8月21日,中車唐山公司研製的CR400BF“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首次在京廣高鐵載客運營,回憶去年項目生產攻堅階段,張雪松難掩激動……

2013年,“張雪松金藍領工作室”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命名為“張雪松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15年,工作室又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勞模創新工作室”。

2017年,張雪松和他的工作室,帶領專項技術攻關小組,已經累計完成技術創新600多項,突出發揮了高技能人才在企業一線創新活動中的核心作用。“只有讓更多的職工學習掌握新技術,才能推動企業和行業技術進步,推動國家進步。”張雪給予說,“在創新路上,帶動他們一起加速,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義務。”

■文/本報記者彭麗晗通訊員吳可超

■攝/本報記者崔華瑞

自己和自己“死磕”。歷經上百次試驗,製作出焊接夾具、裝配定位板、反變形工裝卡具等66套,形成工藝檔和操作指導書72項,為動車組整車生產制定出了“中國製造”的技術參數。

2008年4月11日,當第一列國產CRH3型高速動車組在中車唐山公司下線,我國終於躋身製造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裝備的國家行列,此時的張雪松卻瞄準了一個新的挑戰,做出了一個讓工友們感到意外的舉動——“改行”大型數控設備的裝調維修。

轉行數控 創造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高速動車組開始大規模生產後,如何讓生產線上的幾十台進口數控設備不“撂挑子”,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張雪松算過一筆賬:“車體生產中,一台設備出問題可能會造成整條生產線停工。請外國專家修,工時非常貴,還總會受制於人。”為掙脫這個束縛,張雪松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轉行”去搞數控機床維修,給洋設備“開刀”,提高設備產能和工作效率。

張雪松買來書籍,不僅自學數控機床操作,而且專攻數控機床的參數設定、關鍵部件維修保養技術。實踐中,他邊學邊摸索,帶領工友們完成了20多項數控機床及專用工裝的技術改造,彌補了進口設備“水土不服”的缺陷,創造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技術創新 累計已經完成600多項

今年8月21日,中車唐山公司研製的CR400BF“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首次在京廣高鐵載客運營,回憶去年項目生產攻堅階段,張雪松難掩激動……

2013年,“張雪松金藍領工作室”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命名為“張雪松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15年,工作室又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勞模創新工作室”。

2017年,張雪松和他的工作室,帶領專項技術攻關小組,已經累計完成技術創新600多項,突出發揮了高技能人才在企業一線創新活動中的核心作用。“只有讓更多的職工學習掌握新技術,才能推動企業和行業技術進步,推動國家進步。”張雪給予說,“在創新路上,帶動他們一起加速,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義務。”

■文/本報記者彭麗晗通訊員吳可超

■攝/本報記者崔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