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能太早教孩子批判性思維?美國法學院媽媽的幾個妙招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現在的爸媽估計都已經瞭解,並且決心一定要教孩子一點批判性思維。但是我們自己沒受過這方面的教育,怎麼教?能教得好嗎?在美國法學院就讀的虎皮媽用許多生動活潑的例子給出了她對“批判性思維”的思考,

以及把這種思維教給孩子的幾種“實踐方式”。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這個詞,我是幾年前準備LSAT申法學院時候聽到的,據說沒有批判性思維的就不用上法學院了。前兩個月,我和兩個做教育公號的朋友聊天,

說我想做一些批判性思維方面的課程。程式師憨爸很驚訝地看著我:“你們文科生也有批判性思維?”

按下髒話不表,公共場合,我們來好好講道理。

所謂批判性思維,我用一下維琪百科的定義:“對事實進行客觀分析後,得到判斷。”很顯然有三個元素:事實、分析、判斷。

有些“事實”和“觀點”是分不開的

很多文章都提到,要讓孩子區分“觀點”和“事實”。但作為新聞+法律的學生,我來提一個更深的問題:人真的能夠掌握事實麼?

法庭上,雙方律師辯論,難道其中有一方一定是在撒謊、狡辯麼?不是的,真假分明、勝負明顯的案子一般不會上庭的——在美國庭審很貴的好麼!他們只是在向法官和評審團展示:不同版本的事實。

所有的“事實”都是真實的,但事實經過篩選、強調,用不同方式呈現,就得到了不同的“觀點”。在現實中,“事實”和“觀點”不是涇渭分明的。

比如,女孩A到處散播女孩B的壞話,

說:“B最自私了。”這是觀點還是事實呢?聽上去比較像觀點。那進一步,女孩A說:“上次班級排座位,B長那麼高非要坐第一排。給貧困生募捐,B就是不捐錢,害得我們班募捐額墊底,優秀班級的榮譽也沒有了。B最自私了。”

但這是不是全部事實呢?如果還有另外的事實,比如:B有視力問題,必須坐第一排才能看清黑板;比如說,B自己就是註冊在案的貧困生。聽上去B又要翻盤了。

而A繼續加事實:有問題的同學很多,但其他人都沒受到優待,只有B因為是校長親戚,所以被優待了。另外,B雖然被認定為貧困生,但明明看到她一直換最新款的手機……

事實,除了“真假”,還要考慮是否“全面”。羅一笑確實身患重病,但是羅爾沒有披露他有三套房;為老公遊戲公司創業數載沒拿到錢打抱不平的,也沒有披露自己怎麼把之前的分紅揮霍一空。

在新聞報導裡,專業精神要求必須“平衡”,

要聽雙方的說法,不平衡,無客觀。在法庭上,原被告必須有均等的機會來呈現自己的證據。

所以,批判性思維第一個要求的是資料收集、甄別的能力。從相對客觀的管道去核對事實的真假,另外從蛛絲馬跡中還原沒有被強調、被披露的事實。這其中,社會閱歷也是非常重要的。

用“分析”過程打敗邏輯謬誤

程式師覺得他們可以嘲笑文科生的大概就是這個步驟吧。分析過程最重要的是邏輯。我微笑地告訴你:文科生對沒有邏輯這個結論,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

邏輯可以從兩方面測試,一是給你事實,看你能不能推論出正確的結論;二是給你一個錯誤的結論,看你能不能發現其中的邏輯謬誤。

舉一道美國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邏輯部分的考題。

“已知:沒有議員會在大會上發言,除非是個民主黨議員。沒有一個民主黨人會既當議員,又在大會上發言。請問以下選項哪個正確。”

A. 除了議員沒有人在大會上發言。

B. 沒有民主黨人會在大會上發言。

C. 只有民主黨人在大會上發言。

D. 沒有議員在大會上發言。

E. 有些民主黨議員在大會上發言。

這題答案選D。

至於邏輯謬論(logical fallacies),大家用一下百度,就可以搜到各種列表了,比如:以偏概全啦,盲目認可權威啦,循環論證啦,等等。而我覺得最簡單的方式,是學會把隱含的推論(分析)過程列出來。這樣無所謂邏輯謬誤叫什麼漂亮的學名,錯在哪裡一眼就能看見了。

比如:蕭敬騰去南京,南京下雨了;蕭敬騰去長沙,長沙下雨了。所以蕭敬騰明天去廣州,廣州也會下雨。

事實:蕭敬騰去南京,南京下雨了;蕭敬騰去長沙,長沙下雨了。蕭敬騰明天去廣州。

結論:廣州也會下雨。

推論過程:蕭敬騰去哪裡,哪裡就會下雨,也就是說蕭敬騰到某地是某地下雨的充分條件。

這裡兩個邏輯謬誤的學名叫“以偏概全”和“將相關聯繫認為因果聯繫”,但你不需要知道這個學名,只需要反駁推論過程就可以了:從南京、長沙兩個例子真的可以得到蕭敬騰去所有地方那裡都會下雨麼?即使全部都下雨,不可以是巧合麼?

“判斷”是批判性思維的重中之重

批判性思維重要的要素,我認為就是判斷。而且不是利弊判斷,是價值判斷。之前談到的所有的工作,人工智慧AI都可以做,只有價值判斷不能。

舉個例子,如果兩個圍棋手下棋,其中一個是絕症患者。患者的水準很高,圍棋是他畢生的追求和此生最後的心願。他棋藝高超,但略微落後,只差最後一子定勝負,那對方拿在手裡這子,到底應該不應該下?

有一群人可能說,這是那個絕症棋手最後一次下棋了,他畢生的心血和執著都在這盤棋上,輸了之後,他會帶著遺憾永遠地離開,作為一個同樣熱愛圍棋的人,這個子你不應該下。

有另一群人可能說,如果他真正熱愛圍棋,就應該尊重輸贏的結果,絕對不會想要一個虛假的勝利。能夠讓他找到一個真正的對手,才滿足了圍棋手的最後心願。

如果和絕症患者對弈的是一個人,那麼,這些問題都會拷問他。讓他做出最後決定的,不是他的技巧分析,而是他的良心、價值觀。Alpha Go不會掙扎,它一定會贏。

有一輛車裡的零件有瑕疵,召回需要公司花費1個億,而按照200萬的賠償額和2%的事故率算,不召回最後可能只要賠五千萬。理性計算,孰優孰劣很清晰,但CEO在簽這個檔前,心裡會不會想到:未來的事故可能造成斷手斷腳全身癱瘓?受害者是活生生的人,是和他的父母子女一樣的人。

給西部學生更多大學入學名額公平麼?孩子你自己肯讓渡這部分利益麼?公司的元老沒有利用價值了,應該開除他麼?公司裡重要的是人情,還是效率?

這個社會獎勵過程還是獎勵結果?這個社會是應該注重公平,還是注重效率?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正義?吃大鍋飯公平不公平?正義不正義?讓資本的叢林法則造成貧富差距,公平不公平,正義不正義?

批判性思維,不僅僅是用來解決科學問題,解決工程問題的。科學問題是有解的,至少是有方向的。但很多問題是沒有的。我們不知道對錯在哪裡,我們甚至不知道方向在哪裡。這部分問題,才是最複雜,最需要批判性思維,也是最不會被人工智慧和AI代替的。

怎麼教孩子批判性思維?

首先,我認為批判性思維教育不應當開始得太早。批判性思維是理性思維,是處理複雜問題的思維。我不是兒童心理專家,但我自己的觀點,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秩序感和安全感。太複雜的問題、太多的不確定性,會擾亂他們心目中的秩序感和安全感。而過早強調理性思維,也會一定程度影響感性的發展。這個開始的時間點,我覺得學齡左右。

其次,批判性思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是否有開放的心態。如果家長只能接受非黑即白的世界,不能理解很多社會問題的灰度,不夠包容性,那這場教育也是很難進行的。

再次,批判性思維裡,沒有對錯高低,家長和孩子討論的時候,不是在教育ta,而是和ta一起學習。

三條原則說完,我提供一點我的思路。

1讓孩子掌握各種資訊搜集方法

比如,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不妨讓ta自己去查百度、查資料;有些問題,可以讓孩子去做調查,比如採訪家人、老師、同學,甚至創造條件讓ta可以採訪別人。多帶孩子出去看世界,這個世界不僅包括國外旅遊景點,還包括看社會各階層不同人的生活狀態。

2多問孩子:有例外麼?

鼓勵孩子從相反的觀點考慮問題。比如,孩子特別喜歡看ipad看電視,那請問Ta,能不能想一點ipad和電視帶來的壞處?又比如,孩子說,女孩子穿裙子。那就問ta,女孩子一定穿裙子麼?不是女孩子的,有沒有穿裙子的?

3和孩子一起編故事

經常編一些“萬萬沒想到”的故事。比如說,小明過年收到很多壓歲錢,但他卻不開心,為什麼呢?

4討論基本的公平正義觀念

比如,這兩天我在陪我8歲的女兒看《琅琊榜》。第一集的時候,我們討論了,到底應該立長還是立賢。作為家裡的老大,她當然力挺立長,並且提出了,“老大是有客觀定論的”這個很強的論據。肯定她的想法後,我們接著也討論了立賢的優點。昨天看到十四集,我們又討論了一下,為了一個“正義”的目標,可不可以犧牲無辜的人。誰來定義什麼是正義?皇帝想讓自己一直當皇帝,這個是不是正義?

批判性思維,不是很玄妙的高科技,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大家都可以有批判性思維,大家也都可以教給孩子。希望以後和大家繼續探討這方面的心得。

以上資訊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用“分析”過程打敗邏輯謬誤

程式師覺得他們可以嘲笑文科生的大概就是這個步驟吧。分析過程最重要的是邏輯。我微笑地告訴你:文科生對沒有邏輯這個結論,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

邏輯可以從兩方面測試,一是給你事實,看你能不能推論出正確的結論;二是給你一個錯誤的結論,看你能不能發現其中的邏輯謬誤。

舉一道美國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邏輯部分的考題。

“已知:沒有議員會在大會上發言,除非是個民主黨議員。沒有一個民主黨人會既當議員,又在大會上發言。請問以下選項哪個正確。”

A. 除了議員沒有人在大會上發言。

B. 沒有民主黨人會在大會上發言。

C. 只有民主黨人在大會上發言。

D. 沒有議員在大會上發言。

E. 有些民主黨議員在大會上發言。

這題答案選D。

至於邏輯謬論(logical fallacies),大家用一下百度,就可以搜到各種列表了,比如:以偏概全啦,盲目認可權威啦,循環論證啦,等等。而我覺得最簡單的方式,是學會把隱含的推論(分析)過程列出來。這樣無所謂邏輯謬誤叫什麼漂亮的學名,錯在哪裡一眼就能看見了。

比如:蕭敬騰去南京,南京下雨了;蕭敬騰去長沙,長沙下雨了。所以蕭敬騰明天去廣州,廣州也會下雨。

事實:蕭敬騰去南京,南京下雨了;蕭敬騰去長沙,長沙下雨了。蕭敬騰明天去廣州。

結論:廣州也會下雨。

推論過程:蕭敬騰去哪裡,哪裡就會下雨,也就是說蕭敬騰到某地是某地下雨的充分條件。

這裡兩個邏輯謬誤的學名叫“以偏概全”和“將相關聯繫認為因果聯繫”,但你不需要知道這個學名,只需要反駁推論過程就可以了:從南京、長沙兩個例子真的可以得到蕭敬騰去所有地方那裡都會下雨麼?即使全部都下雨,不可以是巧合麼?

“判斷”是批判性思維的重中之重

批判性思維重要的要素,我認為就是判斷。而且不是利弊判斷,是價值判斷。之前談到的所有的工作,人工智慧AI都可以做,只有價值判斷不能。

舉個例子,如果兩個圍棋手下棋,其中一個是絕症患者。患者的水準很高,圍棋是他畢生的追求和此生最後的心願。他棋藝高超,但略微落後,只差最後一子定勝負,那對方拿在手裡這子,到底應該不應該下?

有一群人可能說,這是那個絕症棋手最後一次下棋了,他畢生的心血和執著都在這盤棋上,輸了之後,他會帶著遺憾永遠地離開,作為一個同樣熱愛圍棋的人,這個子你不應該下。

有另一群人可能說,如果他真正熱愛圍棋,就應該尊重輸贏的結果,絕對不會想要一個虛假的勝利。能夠讓他找到一個真正的對手,才滿足了圍棋手的最後心願。

如果和絕症患者對弈的是一個人,那麼,這些問題都會拷問他。讓他做出最後決定的,不是他的技巧分析,而是他的良心、價值觀。Alpha Go不會掙扎,它一定會贏。

有一輛車裡的零件有瑕疵,召回需要公司花費1個億,而按照200萬的賠償額和2%的事故率算,不召回最後可能只要賠五千萬。理性計算,孰優孰劣很清晰,但CEO在簽這個檔前,心裡會不會想到:未來的事故可能造成斷手斷腳全身癱瘓?受害者是活生生的人,是和他的父母子女一樣的人。

給西部學生更多大學入學名額公平麼?孩子你自己肯讓渡這部分利益麼?公司的元老沒有利用價值了,應該開除他麼?公司裡重要的是人情,還是效率?

這個社會獎勵過程還是獎勵結果?這個社會是應該注重公平,還是注重效率?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正義?吃大鍋飯公平不公平?正義不正義?讓資本的叢林法則造成貧富差距,公平不公平,正義不正義?

批判性思維,不僅僅是用來解決科學問題,解決工程問題的。科學問題是有解的,至少是有方向的。但很多問題是沒有的。我們不知道對錯在哪裡,我們甚至不知道方向在哪裡。這部分問題,才是最複雜,最需要批判性思維,也是最不會被人工智慧和AI代替的。

怎麼教孩子批判性思維?

首先,我認為批判性思維教育不應當開始得太早。批判性思維是理性思維,是處理複雜問題的思維。我不是兒童心理專家,但我自己的觀點,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秩序感和安全感。太複雜的問題、太多的不確定性,會擾亂他們心目中的秩序感和安全感。而過早強調理性思維,也會一定程度影響感性的發展。這個開始的時間點,我覺得學齡左右。

其次,批判性思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是否有開放的心態。如果家長只能接受非黑即白的世界,不能理解很多社會問題的灰度,不夠包容性,那這場教育也是很難進行的。

再次,批判性思維裡,沒有對錯高低,家長和孩子討論的時候,不是在教育ta,而是和ta一起學習。

三條原則說完,我提供一點我的思路。

1讓孩子掌握各種資訊搜集方法

比如,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不妨讓ta自己去查百度、查資料;有些問題,可以讓孩子去做調查,比如採訪家人、老師、同學,甚至創造條件讓ta可以採訪別人。多帶孩子出去看世界,這個世界不僅包括國外旅遊景點,還包括看社會各階層不同人的生活狀態。

2多問孩子:有例外麼?

鼓勵孩子從相反的觀點考慮問題。比如,孩子特別喜歡看ipad看電視,那請問Ta,能不能想一點ipad和電視帶來的壞處?又比如,孩子說,女孩子穿裙子。那就問ta,女孩子一定穿裙子麼?不是女孩子的,有沒有穿裙子的?

3和孩子一起編故事

經常編一些“萬萬沒想到”的故事。比如說,小明過年收到很多壓歲錢,但他卻不開心,為什麼呢?

4討論基本的公平正義觀念

比如,這兩天我在陪我8歲的女兒看《琅琊榜》。第一集的時候,我們討論了,到底應該立長還是立賢。作為家裡的老大,她當然力挺立長,並且提出了,“老大是有客觀定論的”這個很強的論據。肯定她的想法後,我們接著也討論了立賢的優點。昨天看到十四集,我們又討論了一下,為了一個“正義”的目標,可不可以犧牲無辜的人。誰來定義什麼是正義?皇帝想讓自己一直當皇帝,這個是不是正義?

批判性思維,不是很玄妙的高科技,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大家都可以有批判性思維,大家也都可以教給孩子。希望以後和大家繼續探討這方面的心得。

以上資訊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