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北保定容城歷史由來

容城縣,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 ,由河北雄安新區託管,位於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腹地,總面積314平方公里,轄五鎮三鄉、127個行政村。北鄰北京,東依天津,南接保定。

容城境內有“磁山文化遺址”、“宋八王衣冠塚”、“楊六郎晾馬台”、“明月禪寺”、“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名勝古跡。

元初著名學者劉因、明朝名臣楊繼盛、清初大儒孫奇逢被譽為容城“三賢”。同時也是狼牙山五壯士中胡德林、胡福才的故鄉。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秦朝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實行郡縣制,始置縣,屬上穀郡。

西漢初分封諸侯,劃分諸侯國,本縣最初的侯國名為深澤。縣治在今城子村一帶。高帝六年(西元前201年),封董渫(匈奴人)為成侯於深澤地。連襲兩代。高帝十二年(西元前195年),在今昝村一帶建易縣。景帝中元三年(西元前154年),以匈奴降王徐盧封容城侯,

始置容城侯國。王莽立新朝,恢復舊制,置深澤縣。三國魏文帝黃初五年(西元224年),廢容城入范陽國。晉武帝重置容城縣,屬范陽國。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西元556年),廢容城入范陽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西元581年),改范陽國為遒縣,屬上穀郡,轄容城地,治地在今城子村一帶。

唐聖曆二年(西元699年),契丹入侵,縣民奮勇抵抗,縣治城池得以保全,故御賜名全忠縣,中宗神龍二年(西元706年),仍為遒縣。

玄宗天寶元年(西元724年),恢復容城縣。代宗大曆二年(西元767年),改容城屬雄州。

五代,容城屬契丹易州。

宋建隆四年(西元963年),宋收復容城境南,移縣治於雄州境內,屬雄州。契丹亦于拒馬河以北新城境內,僑置容城縣。形成南北兩個容城。金滅遼、宋,南北容城歸一,縣治地仍在城子一帶,屬雄州。

至元世祖二十三年(西元1286年),容城屬保定路雄州。

明初,容城隸屬雄州。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複置容城縣,屬京師保定府。代宗景泰二年(西元1451年),縣治由城子村遷往現址。

清朝,容城隸屬直隸省保定府。

民國二年(西元1913年),容城屬范陽道,次年范陽道改為保定府,仍屬之。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同時廢道,容城直隸屬河北省。

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和偽軍冀東保安隊侵佔容城縣城。

同年9月,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中行署4專區領導。1940年8月,屬晉察冀邊區第十專區。1941年8月,成立容定新雄霸聯合縣。根據形勢的需要,聯合縣多有變化。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聯合縣撤銷,恢復容城縣建制。

1949年,容城縣屬河北省保定專區。1958年,曾一部分劃歸定興,一部分歸雄縣,同年又劃歸徐水縣。1962年1月恢復容城建制。1970年保定專區改稱保定地區,容城縣屬保定地區。1994年,地、市合併容城縣屬保定市。

1994年,地、市合併容城縣屬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