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寶寶熱愛有秩序的生活—秩序敏感期到來了,解讀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園園快3歲了。媽媽發現,園園最近好像變得很固執。

一天,媽媽拉著園園的小手正準備出門,可園園突然掙脫媽媽的手,朝鞋架跑了過去。她先是把地上的鞋一一配對,然後又把它們一雙一雙地放回了鞋櫃裡。

媽媽站在門前讓園園別弄了,回來再放好。可是無論媽媽怎麼說,園園都不聽,等到把鞋子都放好了後才肯走。

有時,當媽媽收拾屋子時,不小心把放在園園床頭的一排布娃娃原先的擺放順序打亂了。園園看到之後就不樂意了,非要把布娃娃按照原來的順序擺放好。

聽到門鈴響了,必須是她來開門。如果別人開了,她就會哭著要求大人出去,

然後自己重新再開一次。

園園諸如此類的行為讓媽媽十分解:“為什麼孩子會變得這麼不聽話了,沒事找事呢?”

相信很多父母都碰到過和園園媽媽類似的經歷。很多父母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理解為“沒事找事”“故意找茬”,於是,就開始不斷地批評孩子。殊不知,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他的秩序敏感期到來了。

解讀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

提到了寶寶0~4歲這一時期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説明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有一對夫婦常年帶著他們未滿3歲的寶寶旅遊,有一次走到一座城市,住的旅館沒有嬰兒床,他們就將寶寶放到大床上與他們一起睡。可是之後寶寶就開始大哭不止。後來,這個孩子竟然出現抽搐現象,

全身乏力。父母無計可施,只好請了醫生,而與醫生同來的還有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看了看孩子,問了問情況,便將兩個成人的枕頭擺成一個小床的樣子,在兩個枕頭中間留出一個空隙,上面鋪上一層床單。然後把大哭不止的孩子放到兩個枕頭中間,想不到的是孩子馬上停止了哭泣,不一會就安靜地睡著了。至此,孩子的病也奇跡般地好了。
父母這時才明白,原來孩子是因為失去了他熟悉的嬰兒床才會哭鬧不休的。

兒童把他出生時所在的環境固定為自己的秩序形式,這種形式就是他對秩序的需要和認識。一旦這個秩序被打亂,兒童就會哭鬧乃至生病。

蒙台梭利認為,幼兒具有內部和外部兩重秩序感。內部秩序感能讓幼兒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與它們所處的相對位置,外部秩序感則是指幼兒感知、理解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與關係。

一般來說,秩序敏感期呈螺旋式上升,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幼兒因為秩序遭到破壞而大聲哭鬧,秩序一旦得以恢復就會安靜下來;其次是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最後是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都要重新來一次。

1~3歲的幼兒由向內的秩序感逐漸轉向外的秩序感,有強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對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物品的所有權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遭到破壞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表現出極端的激烈反應。由於幼兒在這一時期的難以變通甚至不可理喻,因此這一時期也可以稱為執拗敏感期。

執拗敏感期過後,在3~4歲會出現追求秩序完美的關鍵期,可稱之為完美敏感期。接著,幼兒對秩序的敏感會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不管在什麼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人人都要遵守規則,並且逐漸從服從規則轉變為能把一些生活常規內化。

秩序敏感期對孩子至關重要

當嬰兒出生之後,在他的周圍就有了一個相對於子宮來說更加廣大的空間。由於對於周圍環境的未知未蔔,他會產生一種對環境的控制欲望,這種欲望就是對秩序感的需求。只有一遍遍重複原有秩序,才能不斷鞏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秩序的恒定性,內化了守恆概念,知道在一定範圍內秩序即使改變了也不會影響後果,他才能進一步發展。

沒有了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樣,讓人摸不著頭緒,總是忐忑不安地不知道下一步會碰到什麼狀況。因此,孩子若從小就生活在毫無秩序,且雜亂無章的環境中,他的情緒及人格發展,甚至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我們看到有不少兩三歲的孩子無法將精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也無法持續地完成一項工作,他們到一個地方,只要看到有好玩的東西,想也不想,看也不看,沖過去就抓,抓著了還沒玩幾分鐘,就毫無理由地扔掉,再去抓下一個。這樣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壞掉的、內心紊亂的孩子。

秩序感還是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當一個孩子由於沒有擺好整齊的積木塊而焦急、為了掰成兩半的麵包而大哭時,那是因為他認為整齊、完整是“對”的,淩亂、兩半是“錯”的。事物有了“對錯”之分,行為自然也有“好壞”“正誤”之分,孩子的自律感應運而生,孩子開始意識到什麼是“標準”“正當”的,開始把行為和後果聯繫到一起。從這一點來講,秩序敏感期對孩子道德意識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0~4歲這個年齡段,是孩子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也是影響個人終生的一種習慣和品質。孩子一旦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就會形成比較好的秩序感。這種美好的品質,會體現在孩子上小學、中學、大學的階段。在求學階段,孩子的書包和學習用品會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佈置的作業,在學習中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參加工作以後,他們會分清工作主次,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我們已經知道了秩序敏感期對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孩子的秩序期內,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來引導他,幫助他建立秩序感,而不是橫加阻撓。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父母要有耐心,理解並尊重孩子

父母要知道,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以逾越,甚至是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階段。當孩子看到各種秩序被破壞後而大哭大鬧時,父母不要大聲批評,不要覺得孩子太過計較而嫌他麻煩,而應該給予孩子尊重與理解,密切關注、傾聽孩子的要求,並予以積極回應。

如果孩子產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則性的需求,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如果堅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父母就不必勉強他,順其自然就好。對於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孩子,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講道理、轉移注意力、尋找替代目標等方式平息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蠻橫“鎮壓”。

2.給孩子提供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

蒙台梭利認為,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就不能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慧也無從建構。所以,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及時歸位。孩子的東西更要注重擺放有序,父母不要隨便更改它們的位置。儘量不要對孩子居住的環境做太大的改變,比如頻繁地為孩子更換床鋪、居室、生活環境等,特別是長途旅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即使不得已,也要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和過渡期,並且為孩子可能出現的不適應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對於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父母還可以孩子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

歡迎關注訂閱,每天給你不一樣的育兒知識!

一切都要重新來一次。

1~3歲的幼兒由向內的秩序感逐漸轉向外的秩序感,有強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對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物品的所有權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遭到破壞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表現出極端的激烈反應。由於幼兒在這一時期的難以變通甚至不可理喻,因此這一時期也可以稱為執拗敏感期。

執拗敏感期過後,在3~4歲會出現追求秩序完美的關鍵期,可稱之為完美敏感期。接著,幼兒對秩序的敏感會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不管在什麼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人人都要遵守規則,並且逐漸從服從規則轉變為能把一些生活常規內化。

秩序敏感期對孩子至關重要

當嬰兒出生之後,在他的周圍就有了一個相對於子宮來說更加廣大的空間。由於對於周圍環境的未知未蔔,他會產生一種對環境的控制欲望,這種欲望就是對秩序感的需求。只有一遍遍重複原有秩序,才能不斷鞏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秩序的恒定性,內化了守恆概念,知道在一定範圍內秩序即使改變了也不會影響後果,他才能進一步發展。

沒有了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樣,讓人摸不著頭緒,總是忐忑不安地不知道下一步會碰到什麼狀況。因此,孩子若從小就生活在毫無秩序,且雜亂無章的環境中,他的情緒及人格發展,甚至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我們看到有不少兩三歲的孩子無法將精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也無法持續地完成一項工作,他們到一個地方,只要看到有好玩的東西,想也不想,看也不看,沖過去就抓,抓著了還沒玩幾分鐘,就毫無理由地扔掉,再去抓下一個。這樣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壞掉的、內心紊亂的孩子。

秩序感還是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當一個孩子由於沒有擺好整齊的積木塊而焦急、為了掰成兩半的麵包而大哭時,那是因為他認為整齊、完整是“對”的,淩亂、兩半是“錯”的。事物有了“對錯”之分,行為自然也有“好壞”“正誤”之分,孩子的自律感應運而生,孩子開始意識到什麼是“標準”“正當”的,開始把行為和後果聯繫到一起。從這一點來講,秩序敏感期對孩子道德意識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0~4歲這個年齡段,是孩子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也是影響個人終生的一種習慣和品質。孩子一旦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就會形成比較好的秩序感。這種美好的品質,會體現在孩子上小學、中學、大學的階段。在求學階段,孩子的書包和學習用品會收拾得整齊,孩子不會找不到東西或漏掉老師佈置的作業,在學習中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參加工作以後,他們會分清工作主次,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們會抓住學習和工作的重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幫孩子建立秩序感

我們已經知道了秩序敏感期對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孩子的秩序期內,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來引導他,幫助他建立秩序感,而不是橫加阻撓。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父母要有耐心,理解並尊重孩子

父母要知道,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以逾越,甚至是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階段。當孩子看到各種秩序被破壞後而大哭大鬧時,父母不要大聲批評,不要覺得孩子太過計較而嫌他麻煩,而應該給予孩子尊重與理解,密切關注、傾聽孩子的要求,並予以積極回應。

如果孩子產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則性的需求,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如果堅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父母就不必勉強他,順其自然就好。對於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孩子,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講道理、轉移注意力、尋找替代目標等方式平息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蠻橫“鎮壓”。

2.給孩子提供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

蒙台梭利認為,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就不能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慧也無從建構。所以,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及時歸位。孩子的東西更要注重擺放有序,父母不要隨便更改它們的位置。儘量不要對孩子居住的環境做太大的改變,比如頻繁地為孩子更換床鋪、居室、生活環境等,特別是長途旅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即使不得已,也要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和過渡期,並且為孩子可能出現的不適應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對於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父母還可以孩子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

歡迎關注訂閱,每天給你不一樣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