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乾貨│宋志平:企業家精神與“中國新商道”

3月5日晚,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在“北大國發院博士論壇”上發表題為“企業家精神與中國新商道”的演講。

小新與您分享。

主題演講

企業家精神與中國新商道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 宋志平

今天非常高興能在北大國發院的講臺上和大家進行交流,也很高興能和陳春花老師一起跟大家討論問題。過去這些年,

中國建材集團的領導班子曾集體學習過陳春花老師的書《我讀管理經典》。我以前沒見過陳老師,還曾想要不要去華南理工大學向她請教問題,沒想到她來了北大,我也來了北大,所以心裡特別高興。今天這個論壇的主題是“企業家精神與中國新商道”,我覺得這兩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是兩個題目,下面分開跟大家說說我的一些看法。

企業家精神

提到企業家精神,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誰是企業家?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並不簡單。是不是很富有的人就是企業家呢?是不是企業的大領導人就是企業家呢?我覺得,那些真正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領導人才是企業家。一個企業家,不管來自民營企業,還是來自國有企業或是外資企業,和所有制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你有創新意識,你就是企業家。我覺得應該這麼來看待。

不少人說,國有企業沒有企業家,這個推論的理由很簡單:只有那些白手起家創造出來一個企業帝國的人才是企業家,國有企業是國家出資的,不是個人創造的,國有企業的領導人是一紙任命的,憑什麼說是企業家呢?其實我也經常想這個問題,我覺得一紙任命的企業領導人,也有不少是企業家。

拿我本人來講,38年前,我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新建材工廠做技術員,

從技術員一步一步做到廠長,做了十年廠長後被任命為中國建材一把手,到今天已做了15年。2009年到2014年的這五年,我還同時做了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的董事長。我在北新建材做廠長的時候,工廠揭不開鍋,工人的工資都發不出,當時我覺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工人們都冷漠了。在過去那種傳統體制下的國企中,幹和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所以大家都冷漠了。
我記得學MBA時,老師說什麼叫冷漠,舉個例子講,就是我們有一個魚缸,魚缸中間有塊玻璃,把吃魚的魚和被吃的魚放在兩邊,吃魚的魚總撞玻璃,可總也吃不到,把中間的玻璃板拿掉後,兩種魚居然和平共處了,為什麼呢?因為吃魚的魚認為肯定吃不到魚就放棄了,老師說這個就是冷漠。我不覺得這個實驗是真的,但是從中卻能夠理解什麼是冷漠。

我當廠長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點燃員工心中的火。我問員工,你們最缺什麼?他們說,宋總,我們沒有房子住。我說還有什麼問題?他們說,我們的工資太低。我說所有的這些都是靠咱們大家掙來的,房子的鑰匙在誰手裡呢?在大家手裡。之後我提出一個口號叫“房子年年蓋,工資年年漲”。我在北新一共做了十年廠長,蓋了12棟宿舍樓,人均工資在西三旗那個地方是最高的,北新建材還上了市,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新型建材企業。

2002年,我到中國建材集團擔任總經理,當時集團的營業收入只有20多億,資不抵債,我上任那一天,就在主席臺上,我的辦公室主任跑上來遞了一張紙,我一看是法院凍結公司所有資產的通知單。當時我把這張通知單輕輕蓋上,因為我一會兒要發表就職演講,情緒不能受干擾。從那個時候到現在的十幾年時間,中國建材集團發生了巨變,收入超過2700億。2009年我去國藥擔任董事長,去的時候是國藥是360億收入,到2014年我走的時候做到了2500億的收入。為什麼跟大家回憶這些歷史?大家聽了之後,覺得宋志平算不算企業家呢?其實,不是說我多麼優秀,在國有企業裡,像我這樣的人、比我做得更好的人比比皆是。作為國企領導人,他們創造的財富不歸他們個人所有,但他們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他們也是企業家。但是,也不是說有一紙任命的人就都是企業家,即使你的企業再大,即使你被任命了,如果你沒有創新意識,沒有為企業創造價值,而是行政長官型的,那就不是企業家。同時,即便你擁有很多財富,但是沒有創新,也不能算作企業家,大富翁不見得都是企業家。所以,企業家不分所有制,在企業裡勇於創新的、為社會創造巨大價值的人就是企業家。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關於這一點,不同的書裡有不同的說法。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精神,一個是創新精神,一個是冒險精神。但德魯克先生認為,企業家最大的特點是創新和把握機遇,他認為冒險不應該是企業家的選項,他認為企業家應該本能地去減少風險。這是他的看法。

最近我讀了赫爾曼•西蒙寫的《隱形冠軍》,我也在北京電視臺推薦了這本書。西蒙認為企業家應該有五個特點:第一點是命運共同體,就是企業家把自己和企業作為命運共同體,兩者是一致的,是不可分離的;第二點是專心致志,做事能夠一心一意;第三點是勇敢無畏,企業家不是冒險家,但有強烈的進取心,有敢打敢拼的勇氣,認准的事情會一往無前;第四點是持之以恆,無論年輕還是年老,一直都生龍活虎,而且非常有毅力;第五點是激勵員工,企業家要能夠點燃別人,因為企業家不可能一個人做事,要靠一個團隊,要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五點我很贊成。

大家可能會說,宋總你贊成這麼多,你自己覺得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呢?我概括了三點:

第一點,創新精神,能夠在企業裡做一些改變,我覺得這個是共同的。

第二點,我認為是堅守,要能夠持之以恆地在企業做事。做企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想深入瞭解一個企業以及企業的業務、產品、技術等,沒有10年不行;要想做到徹底掌握,運用自如,那可能要20年時間;要做到極致,做到全球第一,可能要30年時間。可見,做企業是個苦差事,是個很漫長的過程,你能不能堅守下來非常重要。所以我常說,不能把企業當做個跳板,應該把做企業、做企業家,作為自己終身的職業,堅持做下去。即使這樣做,你能不能做得好還不知道,如果三心二意一定做不好。稻盛和夫講,他當年做京瓷的時候,很多聰明人、很多很靈活的人都走了,留下了一些很木訥的人把企業做到世界五百強。就是說,企業家需要堅持和堅守,需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鶩。前幾年日本有部熱播電視劇《阿正》,講的是三得利公司做威士卡的故事,三得利通過三代人的努力才做出全球品牌第一的威士卡。像中國建材旗下的北新建材,做“龍牌”石膏板40年了,現在做到了全球規模最大,品質、品牌都非常過硬,產品價格也比跨國公司同類產品高20%,這在中國的產品中是很少見的。中國建材還有一家公司中國巨石,是做玻璃纖維的,玻璃纖維是做遊艇、汽車玻璃鋼的材料,也是做了40年才做到全球第一,效益最好。中國巨石的企業家叫張毓強,很有性格,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12點才睡覺,睜開眼睛就想玻璃纖維這點事,幾十年如一日,所以我稱他為“癡迷者”。

做企業有兩件事非常重要,第一件事是選業務,一些企業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選來選去沒選對業務,更沒有堅持下來,企業三弄兩弄就垮掉了。第二件事是能不能選對人,甚至選對人比選對業務還重要,這個人是什麼人呢,就是“癡迷者”。如果能選對一個癡迷者,這事十有八九就成功了。什麼叫癡迷者?就是早晨六點鐘起來就想這件事,晚上12點還在想,半夜兩點鐘醒了依然在想。不是這種精神,怎麼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呢?所以做企業家真的是苦差事。

第三點,我認為企業家精神是兼濟天下的精神,企業家要有社會責任、家國情懷。近代以來,中國的企業家一直是前赴後繼,圍繞實業報國、振興中華這個核心主題不懈奮鬥。晚清時期,國家積貧積弱,飽受帝國主義欺淩,一批仁人志士學習西方,掀起洋務運動;到了民國時代,民族資產階級開展實業救國;建國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大群企業家以犧牲精神振興民族工業;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隊伍都取得了長足發展。改革開放之後的這個階段可以再分一下,早期的步鑫生、馬勝利、褚時健等一批企業家,他們的特點是敢於改革傳統國有體制,引領了那個時代的發展;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批精英下海創業,很多民營企業創業者成為企業家;現在到了互聯網時代、雙創時代,又有大批年輕人創新創業,從做小微企業開始,形成了一個企業家的洪流。到今天可以說,我們國家已經形成了浩浩蕩蕩的企業家隊伍,這是我們國家強盛之所在,國民經濟基礎之所在,企業家強則經濟強,企業家強則國家強。

習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我覺得這是一個高度的概括,今天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真正的動力和源泉,實際上是我們日益強大的企業家隊伍。今天上午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專門提到了“弘揚企業家精神”。

怎麼理解企業家的家國情懷,兼濟天下的精神呢?我覺得企業家不是一般的財富擁有者,他應該是關心社會、給予社會最大回饋的人。2012年我被選為中央電視臺年度經濟人物,當年被評為終身成就獎的是郭鶴年老先生,郭老當時89歲,他給了年輕人幾點忠告:一是專注,要聚焦、要專心致志地做事;二是有耐心;三是有了成績後要格外當心,成功也是失敗之母;四是有了財富要回饋社會,而且越多越好。什麼是越多越好呢。我理解,企業家不光要擁有財富,更要從窮到富,再從富到貴。有人說,中國的企業家有財富,但是缺少貴族精神。貴族精神是什麼?一方面貴族確實擁有財富,另一方面貴族還要有犧牲精神。英國和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作戰時,英國的查理斯王子還親自上艦打仗,有一炮還打到他的艦上去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企業家應該兼濟天下,不是自己富了就行了,而是要考慮怎麼照顧到更多的人。

剛才主持人講到中國建材集團的貢獻,2016年我們的銷售收入為2700億、社會貢獻值卻有近600億,其中上交稅收154億,支付銀行利息160億,為25萬名員工提供就業並支付薪酬201億,此外還為國家創造了81億元的利潤。我們很看重對社會的貢獻。作為國企來講,為國家賺錢,實現保值增值是必須做到的,同時,我們還要去想能夠養活多少個家庭,因為中國建材的存在,使多少家庭能幸福生活,使大家能夠安居樂業,多少個屋簷下有孩子的歡笑,這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我們把多交多少稅作為我們的榮耀,多提供多少就業作為我們的榮耀,我覺得這也是企業家精神。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特別需要企業家精神,為什麼?大家知道我們國家現在正在轉型,我們已進入到後工業時代,幾乎所有的產業都過剩,亟需調整。同時在國際上,美國強力回歸實業,特朗普呼籲“美國優先”“美國製造”“美國人用美國貨”,歐洲在加快實施“再工業化”,這跟過去30年是完全不同的環境,我們遇到的問題和壓力很大。過去我們有低成本優勢,但今天這種優勢已經漸行漸遠,再用過去那種傳統的增長方式做不下去了,我們必須創新,必須變化。創新變化靠誰來做?要靠企業家帶著大家做。創新變化是什麼?就是企業家精神的實質。為什麼中央這個時候要反復提倡企業家精神?因為這是我們時代的需求。

中國新商道

新商道,“新”從何來呢?

前幾天我接待了一位美國的大企業家,陪他到我的工廠去看,從進門到出門,他的面部表情在急劇變化,因為他想不到中國有這麼好的工廠,我們的很多工廠已經智慧化了。雖然今天我們還要向德國工業4.0學習,但是我們應該肯定自己的成績,我們今天在很多方面已經走在前面了,就是華為任正非講的“前面空無一人”了。跟跑的時候沒面子,但是至少前面有人帶著跑;並跑的時候有點難受,旁邊有個人老跟你一起競賽;領跑的時候很孤獨,當然壓力也更大。在座很多都是搞管理的老師,我們應該很好地總結總結我們自己的企業家,總結總結他們的創業生涯,總結總結他們的內心感受,總結總結他們的成就經驗。我覺得最為年輕一代受用的、最好用的東西也是這些內容。所以說,中國有自己的商道,我們要很好地去總結。

新商道,“新”在哪裡?“新”在變化上。

對於企業來說,當前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我覺得主要有四點:

第一個變化是新常態。我們的經濟不再是高速增長,而是中高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所以我們要改變經營方式,適應新常態。

第二個變化是互聯網。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我昨天在上海和臺灣第三大企業的董事長見面,他70多歲了,他說我今天從巴賽隆納花了16個小時趕到上海和你見面。巴賽隆納開的就是互聯網通訊會議,規模很大,我們的中國移動、華為都去了,做了很大的攤位。老先生回來之後興奮得不得了,跟我講5G、大資料,如何改變服務方式,改變社會。確實,互聯網包括5G、大資料,給我們帶來的變化超出想像。雖然我是做製造業的,但我很關注互聯網經濟,因為任何企業如果不和互聯網對接,就會轟然倒下,當然互聯網也要和實體連接,沒有實體支撐的互聯網經濟一定是泡沫。

第三個變化是氣候變化。關於氣候變化,今天大家的看法還不一致,但不管一致不一致,全球大氣的溫度是在升高的,這會影響到我們的企業經營。為什麼呢?因為按照《巴黎協定》,2050年化石能源要取消70%,那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今天的能源供給和生產方式,我覺得這是大事。昨天有人跟我推銷說,宋總,我有一種吸附霧霾的東西,只要牆上抹一層,6米之內就沒有霧霾了,我說太好了,我們可以考慮合作。就是說,氣候變化會帶來新的機會,當然也有一些新的挑戰。

第四個變化是國際化。現在大家都知道特朗普逆國際化,英國逆國際化。去年我在釣魚臺參加中國經濟高峰論壇,當時來了很多西方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精英,我記得那次基辛格也來了。當時這些西方人討論來討論去就兩件事,一件事是要阻止英國脫歐,第二件事是要阻止特朗普上臺,當時覺得這兩件事的概率不大,結果去年全實現了。這帶來了什麼問題呢?貿易保護主義、逆國際化等等這些。但是現在又來了個新課題,國際化這個大旗誰舉?最早是英國人,後來是美國人,改革開放後很多外資企業進駐中國,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該我們大舉到他們那兒去的時候,他們卻想關門。前不久我在美國建立了一個新的工廠,很多人說宋總為什麼要到美國建工廠,是不是真像人家講的中國的稅收太高了,我說不能完全這麼講。因為中國的經濟成長了,中國的企業成長了,美國有我好多客戶,我要為他們服務,當年美國企業到中國來也是這樣的邏輯。另外一方面,美國老搞“雙反”,一雙反我們的產品就進不去。所以,在美國“再工業化”、回歸實業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把我們的一流的技術、一流的工廠建到美國,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才能長期佔領美國市場。國際化這個事情,我們還可以更深層次地想問題,因為我們不是30年前的中國了,我們不光是在發展中國家做專案,我們現在也在發達國家收購企業、投資工廠,而且建的工廠都是世界一流的。

新商道,要用全新的成長模式。

上面這四大變化會帶來新的商業變化,面對這種新變化,我們不應再用過去30年的成長模式,而是要用全新的成長模式。記得馬雲剛從美國上市回來時,參加了一個我們央企領導人的沙龍,馬雲當時講,他並不太懂電腦,只是一個平臺建設者,最大的財富是資料,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資料處理的能力。我們問馬雲,對央企來講未來挑戰是什麼呢?馬雲說,過去你們是沿著B2C去做的,你們做什麼客戶就用什麼,今後是要改變為C2B,根據客戶的需求,改變工廠的結構和流程。他說當年家樂福崛起的時候就改變了很多企業的工業流程,現在互聯網的發展,會使央企很多大的製造業改變流程。他這幾句話我回家以後,坐在沙發上思考了兩個小時,考慮到底我們該怎麼做。

環境的這些變化確實會給企業帶來深刻的變化。有一年我去法國的中法工商峰會演講,和空客的CEO一起談大資料和環境變化對企業的影響。這樣的題目,中國的企業家其實不大習慣講這些大主題,因為我們往往習慣於講我的企業生產了多少東西,有多少收入等,但對於大資料、環境變化這類話題往往講不好。但那天我還講得不錯,當時是電視和網路直播的,我說大資料和互聯網主要影響企業三件事:個性化、智慧化、服務化,另外還講了氣候變化對做企業的影響。做企業必須瞭解變化,必須用新模式來經營變化、適應變化,這是我們真正要研究的事情。

新商道,談談我的企業實踐。

再回到我自己的企業,先說一下國藥。國藥從2009年到2014年,營業收入從360億增加到2500億。有一天我在想,國藥今後還該怎麼做?大家可能會說,你不是離開國藥兩年了嗎,怎麼還想這樣的問題呢。這就是企業家的偏好,你看我不做國藥董事長了,還在想國藥的事。其實我離開國藥的時候給了國藥三條“錦囊妙計”:第一條是嫁接互聯網;第二條是搞大研發,做大的研發平臺,因為醫藥是個高科技行業,一個新藥一般需要10年時間、10億美金投入才能做得出來,如果沒有技術,光靠搞仿創藥,那永遠也做不到一流;第三條是進入醫療領域,做醫院。美國整個健康產業是3萬億美元的GDP,醫藥只有3000億美元,僅占10%,所以健康是個大產業。中國的醫院,有政府醫院、軍隊醫院、私人醫院,我希望中國能建立央企的醫院,先建100家,再建1000家,這是個大事業。現在看病難,如果央企的醫院能遍佈全國,大家看病就容易了,同時企業也有了一個很大的市場。所以我在國藥時說,我給你們最大的貢獻還不是進入世界五百強,而是在戰略定位中加上“健康”兩個字。國藥過去的目標是打造全國最大的醫藥產業集團,後來我說要打造全國最大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加上了“健康”兩個字。這個很重要,意味著我們市場的擴張。我在國藥工作的那五年,我制定的戰略可以支撐國藥發展到2020年,做到5000億收入。但是如果我們把互聯網和國藥網結合起來,如果我們能把大研發做起來,如果我們把醫療產業做起來,那就不是5000億,2020年以後會有更大的發展。這是我對國藥發展的思考。

那麼中國建材集團該怎麼做呢?我前些天跟大家講了《隱形冠軍》的故事,我們的目標是要在集團下面打造一些隱形冠軍。什麼叫隱形冠軍?赫爾曼•西蒙先生講了三個特點,一是在全球排在前三名,二是營業額低於50億歐元,三是知名度不高,因為這類企業做的是窄而深的市場,不是寬而淺的市場。剛才我講的北新建材和中國巨石都是隱形冠軍,都在自己的細分市場裡做到了全球第一。所以我未來的想法是,中國建材要打造更多的“單打冠軍”,在企業裡我不允許有多面手、萬金油,你說你既會做石膏板,也會做水泥和玻璃,你叫中國建材,我叫河北建材,那不行。做水泥的只能做水泥,做玻璃的只能做玻璃,做石膏板只能做石膏板。打個比方,集團公司是體委,各投資企業是專業隊,打兵乓球的只打兵乓球,打籃球的只打籃球,多面手的綜合隊是做不成隱形冠軍的。

放眼整個國家,我們更需要大批的單打冠軍。美國人靠什麼避開了1965年1985年的經濟衰退,就業人數從7000萬人增長到1.1億人,靠的是創新和企業家精神,靠的是企業家經濟取代了傳統的管理型經濟。德國曾因服務業發展慢受到質疑,美國的服務業占GDP80%,德國只占70%,但歐洲債務危機中,恰恰是因其強大的製造業,德國經濟一枝獨秀。所以默克爾總統曾講,好在我們德國人還在造東西。按照西蒙先生的測算,德國有1307個隱形冠軍,美國有366家,日本有220家,中國只有68家。這一數字雖不一定準確,但我們可以去研究這個原理,打造我們中國的隱形冠軍。

我們現在總講供給側改革,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舉個例子,過去我們去日本是買電子產品,現在則是買馬桶蓋、電飯煲,中國人想要什麼人家都給弄好,包括裝產品的紙箱都做得很精緻,很容易提,不讓你自己再買打包袋了。但是,中國是製造大國,我們能靠去買國外的馬桶蓋過日子嗎?我們應該好好研究消費外流的現象,造好自己的產品,優化供給結構,滿足消費者需求。當然這並不容易,最近有個新聞說,太鋼終於能造圓珠筆芯的鋼珠了,這是經過了很多年的努力。像德國的刀具、工具,這些東西要想做得好確實需要工夫,需要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其實企業家精神也是工匠精神在企業領導人身上的一個體現,企業家精神含有工匠精神,兩者是一致的,是貫穿的。

著力打造一批隱形冠軍

中國建材未來要打造一批隱形冠軍、單打冠軍,但也不會過於多元化,還是要在建築材料的大領域裡日積月累地深耕。隱形冠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國際化市場,所以中國建材更多企業今後會走向國際,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中國建材。以前我們的邏輯是“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今後我們的邏輯是“世界是中國的工廠”。我們要在全球過篩子,對全球市場進行認真篩查,到底我們每一個產品要去什麼地方建工廠,要建多大的工廠,到底什麼地方可以收購工廠,國際區域總部怎麼建設,這些都要考慮清楚。這都是當年美國和日本做過的事情,現在是中國企業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了。我們以前是講GDP,國內生產總值,今後我們是講GNP,國民生產總值,也就是說,要考慮中國人在全世界賺了多少錢,而不是在中國國內賺多少錢,要考慮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產值,而不是僅限於國內的產值。

今天,新的商道已經在我們眼前展開了,它們並不遙遠。一方面我們今天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存在巨大的機會,在這個時刻我們還是要弘揚企業家精神,那種一往無前的精神、創新的精神、堅守的精神、兼濟天下的精神,中國的產業一定能夠更上一層樓。

我問員工,你們最缺什麼?他們說,宋總,我們沒有房子住。我說還有什麼問題?他們說,我們的工資太低。我說所有的這些都是靠咱們大家掙來的,房子的鑰匙在誰手裡呢?在大家手裡。之後我提出一個口號叫“房子年年蓋,工資年年漲”。我在北新一共做了十年廠長,蓋了12棟宿舍樓,人均工資在西三旗那個地方是最高的,北新建材還上了市,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新型建材企業。

2002年,我到中國建材集團擔任總經理,當時集團的營業收入只有20多億,資不抵債,我上任那一天,就在主席臺上,我的辦公室主任跑上來遞了一張紙,我一看是法院凍結公司所有資產的通知單。當時我把這張通知單輕輕蓋上,因為我一會兒要發表就職演講,情緒不能受干擾。從那個時候到現在的十幾年時間,中國建材集團發生了巨變,收入超過2700億。2009年我去國藥擔任董事長,去的時候是國藥是360億收入,到2014年我走的時候做到了2500億的收入。為什麼跟大家回憶這些歷史?大家聽了之後,覺得宋志平算不算企業家呢?其實,不是說我多麼優秀,在國有企業裡,像我這樣的人、比我做得更好的人比比皆是。作為國企領導人,他們創造的財富不歸他們個人所有,但他們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他們也是企業家。但是,也不是說有一紙任命的人就都是企業家,即使你的企業再大,即使你被任命了,如果你沒有創新意識,沒有為企業創造價值,而是行政長官型的,那就不是企業家。同時,即便你擁有很多財富,但是沒有創新,也不能算作企業家,大富翁不見得都是企業家。所以,企業家不分所有制,在企業裡勇於創新的、為社會創造巨大價值的人就是企業家。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關於這一點,不同的書裡有不同的說法。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精神,一個是創新精神,一個是冒險精神。但德魯克先生認為,企業家最大的特點是創新和把握機遇,他認為冒險不應該是企業家的選項,他認為企業家應該本能地去減少風險。這是他的看法。

最近我讀了赫爾曼•西蒙寫的《隱形冠軍》,我也在北京電視臺推薦了這本書。西蒙認為企業家應該有五個特點:第一點是命運共同體,就是企業家把自己和企業作為命運共同體,兩者是一致的,是不可分離的;第二點是專心致志,做事能夠一心一意;第三點是勇敢無畏,企業家不是冒險家,但有強烈的進取心,有敢打敢拼的勇氣,認准的事情會一往無前;第四點是持之以恆,無論年輕還是年老,一直都生龍活虎,而且非常有毅力;第五點是激勵員工,企業家要能夠點燃別人,因為企業家不可能一個人做事,要靠一個團隊,要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五點我很贊成。

大家可能會說,宋總你贊成這麼多,你自己覺得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呢?我概括了三點:

第一點,創新精神,能夠在企業裡做一些改變,我覺得這個是共同的。

第二點,我認為是堅守,要能夠持之以恆地在企業做事。做企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想深入瞭解一個企業以及企業的業務、產品、技術等,沒有10年不行;要想做到徹底掌握,運用自如,那可能要20年時間;要做到極致,做到全球第一,可能要30年時間。可見,做企業是個苦差事,是個很漫長的過程,你能不能堅守下來非常重要。所以我常說,不能把企業當做個跳板,應該把做企業、做企業家,作為自己終身的職業,堅持做下去。即使這樣做,你能不能做得好還不知道,如果三心二意一定做不好。稻盛和夫講,他當年做京瓷的時候,很多聰明人、很多很靈活的人都走了,留下了一些很木訥的人把企業做到世界五百強。就是說,企業家需要堅持和堅守,需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鶩。前幾年日本有部熱播電視劇《阿正》,講的是三得利公司做威士卡的故事,三得利通過三代人的努力才做出全球品牌第一的威士卡。像中國建材旗下的北新建材,做“龍牌”石膏板40年了,現在做到了全球規模最大,品質、品牌都非常過硬,產品價格也比跨國公司同類產品高20%,這在中國的產品中是很少見的。中國建材還有一家公司中國巨石,是做玻璃纖維的,玻璃纖維是做遊艇、汽車玻璃鋼的材料,也是做了40年才做到全球第一,效益最好。中國巨石的企業家叫張毓強,很有性格,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12點才睡覺,睜開眼睛就想玻璃纖維這點事,幾十年如一日,所以我稱他為“癡迷者”。

做企業有兩件事非常重要,第一件事是選業務,一些企業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選來選去沒選對業務,更沒有堅持下來,企業三弄兩弄就垮掉了。第二件事是能不能選對人,甚至選對人比選對業務還重要,這個人是什麼人呢,就是“癡迷者”。如果能選對一個癡迷者,這事十有八九就成功了。什麼叫癡迷者?就是早晨六點鐘起來就想這件事,晚上12點還在想,半夜兩點鐘醒了依然在想。不是這種精神,怎麼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呢?所以做企業家真的是苦差事。

第三點,我認為企業家精神是兼濟天下的精神,企業家要有社會責任、家國情懷。近代以來,中國的企業家一直是前赴後繼,圍繞實業報國、振興中華這個核心主題不懈奮鬥。晚清時期,國家積貧積弱,飽受帝國主義欺淩,一批仁人志士學習西方,掀起洋務運動;到了民國時代,民族資產階級開展實業救國;建國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大群企業家以犧牲精神振興民族工業;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隊伍都取得了長足發展。改革開放之後的這個階段可以再分一下,早期的步鑫生、馬勝利、褚時健等一批企業家,他們的特點是敢於改革傳統國有體制,引領了那個時代的發展;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批精英下海創業,很多民營企業創業者成為企業家;現在到了互聯網時代、雙創時代,又有大批年輕人創新創業,從做小微企業開始,形成了一個企業家的洪流。到今天可以說,我們國家已經形成了浩浩蕩蕩的企業家隊伍,這是我們國家強盛之所在,國民經濟基礎之所在,企業家強則經濟強,企業家強則國家強。

習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我覺得這是一個高度的概括,今天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真正的動力和源泉,實際上是我們日益強大的企業家隊伍。今天上午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專門提到了“弘揚企業家精神”。

怎麼理解企業家的家國情懷,兼濟天下的精神呢?我覺得企業家不是一般的財富擁有者,他應該是關心社會、給予社會最大回饋的人。2012年我被選為中央電視臺年度經濟人物,當年被評為終身成就獎的是郭鶴年老先生,郭老當時89歲,他給了年輕人幾點忠告:一是專注,要聚焦、要專心致志地做事;二是有耐心;三是有了成績後要格外當心,成功也是失敗之母;四是有了財富要回饋社會,而且越多越好。什麼是越多越好呢。我理解,企業家不光要擁有財富,更要從窮到富,再從富到貴。有人說,中國的企業家有財富,但是缺少貴族精神。貴族精神是什麼?一方面貴族確實擁有財富,另一方面貴族還要有犧牲精神。英國和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作戰時,英國的查理斯王子還親自上艦打仗,有一炮還打到他的艦上去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企業家應該兼濟天下,不是自己富了就行了,而是要考慮怎麼照顧到更多的人。

剛才主持人講到中國建材集團的貢獻,2016年我們的銷售收入為2700億、社會貢獻值卻有近600億,其中上交稅收154億,支付銀行利息160億,為25萬名員工提供就業並支付薪酬201億,此外還為國家創造了81億元的利潤。我們很看重對社會的貢獻。作為國企來講,為國家賺錢,實現保值增值是必須做到的,同時,我們還要去想能夠養活多少個家庭,因為中國建材的存在,使多少家庭能幸福生活,使大家能夠安居樂業,多少個屋簷下有孩子的歡笑,這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我們把多交多少稅作為我們的榮耀,多提供多少就業作為我們的榮耀,我覺得這也是企業家精神。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特別需要企業家精神,為什麼?大家知道我們國家現在正在轉型,我們已進入到後工業時代,幾乎所有的產業都過剩,亟需調整。同時在國際上,美國強力回歸實業,特朗普呼籲“美國優先”“美國製造”“美國人用美國貨”,歐洲在加快實施“再工業化”,這跟過去30年是完全不同的環境,我們遇到的問題和壓力很大。過去我們有低成本優勢,但今天這種優勢已經漸行漸遠,再用過去那種傳統的增長方式做不下去了,我們必須創新,必須變化。創新變化靠誰來做?要靠企業家帶著大家做。創新變化是什麼?就是企業家精神的實質。為什麼中央這個時候要反復提倡企業家精神?因為這是我們時代的需求。

中國新商道

新商道,“新”從何來呢?

前幾天我接待了一位美國的大企業家,陪他到我的工廠去看,從進門到出門,他的面部表情在急劇變化,因為他想不到中國有這麼好的工廠,我們的很多工廠已經智慧化了。雖然今天我們還要向德國工業4.0學習,但是我們應該肯定自己的成績,我們今天在很多方面已經走在前面了,就是華為任正非講的“前面空無一人”了。跟跑的時候沒面子,但是至少前面有人帶著跑;並跑的時候有點難受,旁邊有個人老跟你一起競賽;領跑的時候很孤獨,當然壓力也更大。在座很多都是搞管理的老師,我們應該很好地總結總結我們自己的企業家,總結總結他們的創業生涯,總結總結他們的內心感受,總結總結他們的成就經驗。我覺得最為年輕一代受用的、最好用的東西也是這些內容。所以說,中國有自己的商道,我們要很好地去總結。

新商道,“新”在哪裡?“新”在變化上。

對於企業來說,當前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我覺得主要有四點:

第一個變化是新常態。我們的經濟不再是高速增長,而是中高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所以我們要改變經營方式,適應新常態。

第二個變化是互聯網。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我昨天在上海和臺灣第三大企業的董事長見面,他70多歲了,他說我今天從巴賽隆納花了16個小時趕到上海和你見面。巴賽隆納開的就是互聯網通訊會議,規模很大,我們的中國移動、華為都去了,做了很大的攤位。老先生回來之後興奮得不得了,跟我講5G、大資料,如何改變服務方式,改變社會。確實,互聯網包括5G、大資料,給我們帶來的變化超出想像。雖然我是做製造業的,但我很關注互聯網經濟,因為任何企業如果不和互聯網對接,就會轟然倒下,當然互聯網也要和實體連接,沒有實體支撐的互聯網經濟一定是泡沫。

第三個變化是氣候變化。關於氣候變化,今天大家的看法還不一致,但不管一致不一致,全球大氣的溫度是在升高的,這會影響到我們的企業經營。為什麼呢?因為按照《巴黎協定》,2050年化石能源要取消70%,那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今天的能源供給和生產方式,我覺得這是大事。昨天有人跟我推銷說,宋總,我有一種吸附霧霾的東西,只要牆上抹一層,6米之內就沒有霧霾了,我說太好了,我們可以考慮合作。就是說,氣候變化會帶來新的機會,當然也有一些新的挑戰。

第四個變化是國際化。現在大家都知道特朗普逆國際化,英國逆國際化。去年我在釣魚臺參加中國經濟高峰論壇,當時來了很多西方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精英,我記得那次基辛格也來了。當時這些西方人討論來討論去就兩件事,一件事是要阻止英國脫歐,第二件事是要阻止特朗普上臺,當時覺得這兩件事的概率不大,結果去年全實現了。這帶來了什麼問題呢?貿易保護主義、逆國際化等等這些。但是現在又來了個新課題,國際化這個大旗誰舉?最早是英國人,後來是美國人,改革開放後很多外資企業進駐中國,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該我們大舉到他們那兒去的時候,他們卻想關門。前不久我在美國建立了一個新的工廠,很多人說宋總為什麼要到美國建工廠,是不是真像人家講的中國的稅收太高了,我說不能完全這麼講。因為中國的經濟成長了,中國的企業成長了,美國有我好多客戶,我要為他們服務,當年美國企業到中國來也是這樣的邏輯。另外一方面,美國老搞“雙反”,一雙反我們的產品就進不去。所以,在美國“再工業化”、回歸實業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把我們的一流的技術、一流的工廠建到美國,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才能長期佔領美國市場。國際化這個事情,我們還可以更深層次地想問題,因為我們不是30年前的中國了,我們不光是在發展中國家做專案,我們現在也在發達國家收購企業、投資工廠,而且建的工廠都是世界一流的。

新商道,要用全新的成長模式。

上面這四大變化會帶來新的商業變化,面對這種新變化,我們不應再用過去30年的成長模式,而是要用全新的成長模式。記得馬雲剛從美國上市回來時,參加了一個我們央企領導人的沙龍,馬雲當時講,他並不太懂電腦,只是一個平臺建設者,最大的財富是資料,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資料處理的能力。我們問馬雲,對央企來講未來挑戰是什麼呢?馬雲說,過去你們是沿著B2C去做的,你們做什麼客戶就用什麼,今後是要改變為C2B,根據客戶的需求,改變工廠的結構和流程。他說當年家樂福崛起的時候就改變了很多企業的工業流程,現在互聯網的發展,會使央企很多大的製造業改變流程。他這幾句話我回家以後,坐在沙發上思考了兩個小時,考慮到底我們該怎麼做。

環境的這些變化確實會給企業帶來深刻的變化。有一年我去法國的中法工商峰會演講,和空客的CEO一起談大資料和環境變化對企業的影響。這樣的題目,中國的企業家其實不大習慣講這些大主題,因為我們往往習慣於講我的企業生產了多少東西,有多少收入等,但對於大資料、環境變化這類話題往往講不好。但那天我還講得不錯,當時是電視和網路直播的,我說大資料和互聯網主要影響企業三件事:個性化、智慧化、服務化,另外還講了氣候變化對做企業的影響。做企業必須瞭解變化,必須用新模式來經營變化、適應變化,這是我們真正要研究的事情。

新商道,談談我的企業實踐。

再回到我自己的企業,先說一下國藥。國藥從2009年到2014年,營業收入從360億增加到2500億。有一天我在想,國藥今後還該怎麼做?大家可能會說,你不是離開國藥兩年了嗎,怎麼還想這樣的問題呢。這就是企業家的偏好,你看我不做國藥董事長了,還在想國藥的事。其實我離開國藥的時候給了國藥三條“錦囊妙計”:第一條是嫁接互聯網;第二條是搞大研發,做大的研發平臺,因為醫藥是個高科技行業,一個新藥一般需要10年時間、10億美金投入才能做得出來,如果沒有技術,光靠搞仿創藥,那永遠也做不到一流;第三條是進入醫療領域,做醫院。美國整個健康產業是3萬億美元的GDP,醫藥只有3000億美元,僅占10%,所以健康是個大產業。中國的醫院,有政府醫院、軍隊醫院、私人醫院,我希望中國能建立央企的醫院,先建100家,再建1000家,這是個大事業。現在看病難,如果央企的醫院能遍佈全國,大家看病就容易了,同時企業也有了一個很大的市場。所以我在國藥時說,我給你們最大的貢獻還不是進入世界五百強,而是在戰略定位中加上“健康”兩個字。國藥過去的目標是打造全國最大的醫藥產業集團,後來我說要打造全國最大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加上了“健康”兩個字。這個很重要,意味著我們市場的擴張。我在國藥工作的那五年,我制定的戰略可以支撐國藥發展到2020年,做到5000億收入。但是如果我們把互聯網和國藥網結合起來,如果我們能把大研發做起來,如果我們把醫療產業做起來,那就不是5000億,2020年以後會有更大的發展。這是我對國藥發展的思考。

那麼中國建材集團該怎麼做呢?我前些天跟大家講了《隱形冠軍》的故事,我們的目標是要在集團下面打造一些隱形冠軍。什麼叫隱形冠軍?赫爾曼•西蒙先生講了三個特點,一是在全球排在前三名,二是營業額低於50億歐元,三是知名度不高,因為這類企業做的是窄而深的市場,不是寬而淺的市場。剛才我講的北新建材和中國巨石都是隱形冠軍,都在自己的細分市場裡做到了全球第一。所以我未來的想法是,中國建材要打造更多的“單打冠軍”,在企業裡我不允許有多面手、萬金油,你說你既會做石膏板,也會做水泥和玻璃,你叫中國建材,我叫河北建材,那不行。做水泥的只能做水泥,做玻璃的只能做玻璃,做石膏板只能做石膏板。打個比方,集團公司是體委,各投資企業是專業隊,打兵乓球的只打兵乓球,打籃球的只打籃球,多面手的綜合隊是做不成隱形冠軍的。

放眼整個國家,我們更需要大批的單打冠軍。美國人靠什麼避開了1965年1985年的經濟衰退,就業人數從7000萬人增長到1.1億人,靠的是創新和企業家精神,靠的是企業家經濟取代了傳統的管理型經濟。德國曾因服務業發展慢受到質疑,美國的服務業占GDP80%,德國只占70%,但歐洲債務危機中,恰恰是因其強大的製造業,德國經濟一枝獨秀。所以默克爾總統曾講,好在我們德國人還在造東西。按照西蒙先生的測算,德國有1307個隱形冠軍,美國有366家,日本有220家,中國只有68家。這一數字雖不一定準確,但我們可以去研究這個原理,打造我們中國的隱形冠軍。

我們現在總講供給側改革,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舉個例子,過去我們去日本是買電子產品,現在則是買馬桶蓋、電飯煲,中國人想要什麼人家都給弄好,包括裝產品的紙箱都做得很精緻,很容易提,不讓你自己再買打包袋了。但是,中國是製造大國,我們能靠去買國外的馬桶蓋過日子嗎?我們應該好好研究消費外流的現象,造好自己的產品,優化供給結構,滿足消費者需求。當然這並不容易,最近有個新聞說,太鋼終於能造圓珠筆芯的鋼珠了,這是經過了很多年的努力。像德國的刀具、工具,這些東西要想做得好確實需要工夫,需要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其實企業家精神也是工匠精神在企業領導人身上的一個體現,企業家精神含有工匠精神,兩者是一致的,是貫穿的。

著力打造一批隱形冠軍

中國建材未來要打造一批隱形冠軍、單打冠軍,但也不會過於多元化,還是要在建築材料的大領域裡日積月累地深耕。隱形冠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國際化市場,所以中國建材更多企業今後會走向國際,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中國建材。以前我們的邏輯是“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今後我們的邏輯是“世界是中國的工廠”。我們要在全球過篩子,對全球市場進行認真篩查,到底我們每一個產品要去什麼地方建工廠,要建多大的工廠,到底什麼地方可以收購工廠,國際區域總部怎麼建設,這些都要考慮清楚。這都是當年美國和日本做過的事情,現在是中國企業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了。我們以前是講GDP,國內生產總值,今後我們是講GNP,國民生產總值,也就是說,要考慮中國人在全世界賺了多少錢,而不是在中國國內賺多少錢,要考慮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產值,而不是僅限於國內的產值。

今天,新的商道已經在我們眼前展開了,它們並不遙遠。一方面我們今天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存在巨大的機會,在這個時刻我們還是要弘揚企業家精神,那種一往無前的精神、創新的精神、堅守的精神、兼濟天下的精神,中國的產業一定能夠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