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明治維新後如何迅速崛起?清政府實行洋務運動為何甲午戰敗?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 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航行的船隻。

在此期間,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准在長崎一地進行。此外德川 幕府亦嚴禁基督教信仰。同一時期,在日本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它的出現,衝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在商品經濟形態的快速擴展下,
商人階層,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 度嚴重制約著他們的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

1868年4月6日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發佈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6月11日公佈《政體書 》。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

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捩點。

傳統的封建制已經不再適合日本融入世界的大潮。日本在593年開始學中國的文化,到646年確立,從此以後一直到1868年,將中國文化排到了第三位,以西方文化為主,並派遣大量留學生前往外國學習交流。維新之初,明治天皇依託的勢力主要源於薩摩、長州、土佐與肥前四大強藩,

實際上這四大強藩掌握著歐美最先進的武器,這成為打敗幕府的重大條件。建立新的中央政府之後,實施了進一步的改革,應該才是明治維新的本質,核心內容無外乎全盤西化,脫亞入歐等明治天皇的主導作用以及憲法和日本皇室典範和傳統。

倒幕之戰剿滅了幕府的保守勢力,掃除了障礙。使得改革能順利進行。日本於604年,在憲法中樹立了無上的天皇神權,這樣日本相比中國的封建皇權制度更加穩固。明治天皇擁有無上的實權,掌握著薩長同盟的用人的最後任免權,而且他可以決定薩長兩藩孰強孰弱,所以薩長都為討好明治天皇而盡力發展各項建設。明治幕府的高級領導人員伊藤博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都是主張學習歐美的技術,所以日本看似是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實際上是分開的(第一次:1871---1884,這階段主要是完成明治維新以及建造輕工業工廠;第二次:1884-----1892,這一階段日本主要是發展重工業。1892年,日本先於美國進入了一個很不穩固的帝國主義階段,所以要用兩年的時間來鞏固。明治維新在發展中進行了侵略,提前打開了市場,所以明治政府可以把中國以及朝鮮李氏王朝的原料拉回日本,方便了日本的工業革命快速進行。

從十三世紀開始,世界的大環境開始發生變化。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新航路的開闢,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產業革命的推動下,至洋務運動發生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完成,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經過兩次鴉☆禁☆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這樣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那麼清政府為何甲午戰敗?

中國的北洋艦隊在1881---1888年,甚至是到了1890年都是東亞戰艦中佼佼者,但是自從1891以後到甲午開戰,便四年沒有更新戰艦,中國的工業雖然有洋務運動的基礎,但實際上大都是停留在輕工業的膚淺表面,深層次的重工業實際上很少;日本雖然在工業革命的時候,以逼迫的方式以時間換成果,但最終完成了最高規格的工業革命,最後只要花上兩年(1890---1891)的時間平衡一下輕重農業的比例就夠了,最終日本在1892年達到了帝國主義的程度。

中國雖然一定程度上學習了西方的思想,但儒家的傳統思想和封建專制的思想根深蒂固。當時的最先進的思想就是歐美的思想,日本學了它才會變得更強,中國就逐漸走向了衰落。日本和中國都是在同一個時期向資本主義強國訂購了艦艇,可是日本的艦艇之所以回國晚,是因為他們造的品質很輕,這樣就可以在戰場上任意變換隊形,專門針對較重的北洋艦隊。清朝和明朝建立者的民族依傍不同,清朝依靠的是滿洲人,清朝後期滿族官僚們養尊處優,所以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

其實,中國完全有能力打敗日本。尤其是在守朝鮮平壤時,當時,中國守軍子彈、糧食堆積如山,而日軍糧食少,子彈少。日軍在攻平壤城,一天下來,日軍傷亡比清軍多。日軍開始在議論要不要再攻平壤,經過日軍商量,再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軍。這時,守城的清軍因心慌,而放棄平壤,向外突圍,結果全軍覆沒。平壤就這樣落入日軍的手裡。洋務運動雖然改變了清軍的裝備,但是卻沒有改變清軍的軟弱。

所以日本看似是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實際上是分開的(第一次:1871---1884,這階段主要是完成明治維新以及建造輕工業工廠;第二次:1884-----1892,這一階段日本主要是發展重工業。1892年,日本先於美國進入了一個很不穩固的帝國主義階段,所以要用兩年的時間來鞏固。明治維新在發展中進行了侵略,提前打開了市場,所以明治政府可以把中國以及朝鮮李氏王朝的原料拉回日本,方便了日本的工業革命快速進行。

從十三世紀開始,世界的大環境開始發生變化。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新航路的開闢,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產業革命的推動下,至洋務運動發生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完成,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經過兩次鴉☆禁☆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這樣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那麼清政府為何甲午戰敗?

中國的北洋艦隊在1881---1888年,甚至是到了1890年都是東亞戰艦中佼佼者,但是自從1891以後到甲午開戰,便四年沒有更新戰艦,中國的工業雖然有洋務運動的基礎,但實際上大都是停留在輕工業的膚淺表面,深層次的重工業實際上很少;日本雖然在工業革命的時候,以逼迫的方式以時間換成果,但最終完成了最高規格的工業革命,最後只要花上兩年(1890---1891)的時間平衡一下輕重農業的比例就夠了,最終日本在1892年達到了帝國主義的程度。

中國雖然一定程度上學習了西方的思想,但儒家的傳統思想和封建專制的思想根深蒂固。當時的最先進的思想就是歐美的思想,日本學了它才會變得更強,中國就逐漸走向了衰落。日本和中國都是在同一個時期向資本主義強國訂購了艦艇,可是日本的艦艇之所以回國晚,是因為他們造的品質很輕,這樣就可以在戰場上任意變換隊形,專門針對較重的北洋艦隊。清朝和明朝建立者的民族依傍不同,清朝依靠的是滿洲人,清朝後期滿族官僚們養尊處優,所以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

其實,中國完全有能力打敗日本。尤其是在守朝鮮平壤時,當時,中國守軍子彈、糧食堆積如山,而日軍糧食少,子彈少。日軍在攻平壤城,一天下來,日軍傷亡比清軍多。日軍開始在議論要不要再攻平壤,經過日軍商量,再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軍。這時,守城的清軍因心慌,而放棄平壤,向外突圍,結果全軍覆沒。平壤就這樣落入日軍的手裡。洋務運動雖然改變了清軍的裝備,但是卻沒有改變清軍的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