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度解析:中國哪個城市最值得奮鬥?

一個長假歸來的老問題,逃離北上廣,還是回到北上廣?

1、進軍北上廣,還是逃離北上廣?

每逢長假,在城市間移動的人流中,總有一些還沒站穩腳跟的人,考慮是不是要換一個城市發展。

有人想到一線城市看看有沒有更多的機會,又擔心高房價的壓力;有人想逃回三四線城市,又擔心荒廢了自己的前途;有人覺得二線城市是個居中的選擇,又擔心兩頭不靠。

長假裡,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倒不是想逃離北上廣,而是看了一些研究機構關於人口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研究報告,對城市發展機會和房價的未來趨勢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2、勞動力在大城市創造的財富是小城市的兩倍

我們常說,大城市的發展機會多,但如何衡量這種“機會”呢?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設計出一個“經濟——人口比值”指標,希望定量地分析城市規模與人口數量的關係。

這個指標的計算有點複雜,但有一個近似值,就是用“該城市GDP占全國的比重”除以“人口占全國的比重”。

OECD發現,這個指標的所有地區平均值近似於1,也就是說,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和人口數量成正比,換一個角度看,一個城市有多大的經濟總量,就可以吸引的相應規模的人口。

因此,可以把這個指標視為“城市發展機會”的量化,

當它大於1時,代表“發展機會”多,會吸引人口流入,小於1時,代表“發展機會”停滯,會導致人口流出。

實際經驗也是如此,2015年的“經濟—人口比值”紐約都市區1.42,東京都市圈1.15,都處於人口淨流出狀態,大阪都市圈0.95,首爾都市圈0.99,都處於人口略流出狀態。

不僅如此,在全球500萬人口大城市,“經濟——人口比值”均值長期維持在1.27以上,說明大城市的資源使用效率更高。

中國城市的這項指標同樣有意義。

北京和上海比值分別為2.15、2.10,深圳、廣州和部分二線城市更高,達到2.5左右。

一二線城市,經濟—人口比值全部超過1

而三四線城市普遍低於1,

也就是說,同樣的人在一二線城市,創造的財富是三四線城市的2倍以上。

這才是人口流動的原動力。

三四線城市,經濟—人口比值在1附近

既然人往高處走是人的本能,既然勞動力資源在大城市效率更高,那為什麼政府還要限制特大型城市的人口增長呢?

3、特大城市人口控制考慮的不是地方發展

大城市的經濟規模對人口遷移的吸引,是市場力量自發的結果,但在中國,城市發展的主導力量仍然是政府行政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並不是環境、交通、水資源壓力,對比東京和首爾人口密度,北京、上海的人口承受能力分別還有1500萬和700萬人的空間。

北上廣深的人口控制也不是地方政府的主動選擇。追求GDP增長的地方政府,並沒有那麼在意人口數量。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在經濟發展遇到困難的年份(98、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期間),人口控制都出現放鬆的跡象。

事實上,人口政策的制訂是中央的許可權,體現了國家的整體利益,特大城市的人口政策總體上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地方經濟平衡發展的考慮。

正因為大城市對人口有天然的吸引作用,如果不控制人口流動,人口遷出的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經濟就會受損,最明顯的例子是東北地區,近十年既是人口遷出比例最高的地區,也是經濟發展最弱的地區。

地方要發展,中央講平衡,在“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經濟”等軟的導向性政策都沒有影響人口流動大趨勢的時候,硬的行政控制手段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另一個考慮是國家安全。

經濟和人口集中於大城市是市場經濟的選擇,但經濟規律並不代表最合理的結果。

如果沒有控制,按照國際上城市化的速度,至少有10%的中國人集中在北上廣深四個特大城市,必然帶來大量的流動人口,不但經濟上不安全,而且有政治風險。別忘了,中國共產黨是在上海成立的。

所以,北京、上海的經濟份額占比僅3.3%和3.7%,而紐約是7.9%,巴黎、東京、首爾都市圈更是超過25%。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希望放鬆人口控制時,中央仍然選擇了對北上廣深“嚴加看管”。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當經濟規律和行政管控方向相反時,到底誰的力量大?

而對職場中人更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考慮未來職場發展的主戰場?

4、廣深與1.5線城市的機會

地方政府想要控制人口,最順手的自然是嚴格的戶籍政策,還有依附於戶籍的各種城市資源,甚至包括教育資源的分配、嚴格租房管理等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政策。

可以預見的是,雖然戶籍制度下的人口控制,違背了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但仍然會長期存在,並有可能蔓延到新的人口壓力大的城市。

當然,同樣是特大城市,廣深和京滬的壓力又不一樣。

人口政策是總量控制,廣州深圳的人口總量不到京滬的三分之二,所以廣深的人口控制壓力小於京滬,而“經濟—人口比值”又高於京滬,發展機會更多,這是一線城市的第一選擇。

不過,考慮到目前廣深仍然處於人口淨流入,估計這個時間視窗不會太長,想落戶的童鞋們抓緊了。

更好的選擇,還是“一線尾、二線頭”的城市。

我給了三個衡量指標:

第一、人口在750萬至1500萬;

第二、有引進人才的政策;

第三、“經濟—人口比值”高於京滬。

初算一下,這樣的城市有蘇州、武漢、杭州、南京、青島、長沙(我的資料不一定精准,大家可以自己去計算)。

這些城市通過吸引人口流入,推動經濟增長,再反過來吸引更多的人口,既有現實的機會,又有未來的潛力。

有人說,選擇城市不能光看這些,還要看城市配套水準,但在我看來,只要有了錢、人、政策這三樣資源,假以時日,一切都會紛至遝來。

那麼,在人口嚴格控制下的一線城市就沒有競爭力了嗎?

我認為它們仍然有兩大發展法寶,其中有一樣,大家可能沒想到,就是高房價。

5、人口越控制,房價越堅挺

總有人認為控制人口,自然能控制房價,這是錯誤的。所有中心城市的房價都是城市影響力輻射區內的有錢人用錢“堆”出來的,不一定要靠人口流人。

事實上,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規模的同時,反而凍結了房價下跌的空間。

201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第一次出現下降,但同時卻出現了新一輪房價爆漲。這預示著房子的“資產屬性”開始大於“居住屬性”,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與人口數量無關了。

目前,經濟發展指標仍然是地方政府的NO.1,對於一線城市的政府而言,如何在控制人口的同時,又不影響經濟發展,才是人口政策的核心。

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人口結構上想辦法,用較少的人口,創造出更大經濟總量,繼續推高“經濟—人口比值”。

這就是“高端人才引進政策+高房價”的組合武器。

高房價對本地居民利弊相抵,但對新移民的傷害很大,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移民稅”,所以地方政府對控制房價的積極性並不高。

相反,高房價可以幫助一線城市政府實現“騰籠換鳥”。

低端勞動力在貢獻了幾年GDP和稅收之後,仍然無力購房,就會選擇離開,為城市再貢獻一次寶貴的人口指標。

這些人口指標用於高端人才的引進,提升了城市人口對房價的承受能力。

高房價產生的土地收入,又讓地方政府有能力幫助原有低收入居民解決住房問題,減輕房價調控壓力。

其實政府想控制房價,哪有控制不下來的?關鍵是要付出多大代價。

城市人口的自然遷出,會拉低房價,但城市人口的強行控制,並不能降低需求,這就是人口越控制,房價越堅挺的原因。

所以,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如果你從事的行業符合城市發展的要求,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如果你能挺過一開始最艱難的幾年,或者你有置業的能力,希望資產保值增值,那麼一線城市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6、總結

總結一下本文的幾個觀點:

第一、大城市對人口的吸引是經濟規律的作用,對大城市的人口控制是國家安全的需要,這兩種力量的相應作用,是中國城市發展的兩股原動力。

第二、隨著國力增強,中國政府的管理自信心也越來越強,相信未來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只會越來越嚴格。

第三、目前一線城市中的深圳和廣州還有人口控制較松的時間視窗,二線城市還是人才引進政策的時間視窗。

第四、在經濟規律和行政手段的雙重作用下,北京、上海只能在房價控制與人口控制之間玩“蹺蹺板”,最好的結果就是在控制房價不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不斷優化人口結構。

3、特大城市人口控制考慮的不是地方發展

大城市的經濟規模對人口遷移的吸引,是市場力量自發的結果,但在中國,城市發展的主導力量仍然是政府行政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並不是環境、交通、水資源壓力,對比東京和首爾人口密度,北京、上海的人口承受能力分別還有1500萬和700萬人的空間。

北上廣深的人口控制也不是地方政府的主動選擇。追求GDP增長的地方政府,並沒有那麼在意人口數量。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在經濟發展遇到困難的年份(98、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期間),人口控制都出現放鬆的跡象。

事實上,人口政策的制訂是中央的許可權,體現了國家的整體利益,特大城市的人口政策總體上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地方經濟平衡發展的考慮。

正因為大城市對人口有天然的吸引作用,如果不控制人口流動,人口遷出的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經濟就會受損,最明顯的例子是東北地區,近十年既是人口遷出比例最高的地區,也是經濟發展最弱的地區。

地方要發展,中央講平衡,在“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經濟”等軟的導向性政策都沒有影響人口流動大趨勢的時候,硬的行政控制手段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另一個考慮是國家安全。

經濟和人口集中於大城市是市場經濟的選擇,但經濟規律並不代表最合理的結果。

如果沒有控制,按照國際上城市化的速度,至少有10%的中國人集中在北上廣深四個特大城市,必然帶來大量的流動人口,不但經濟上不安全,而且有政治風險。別忘了,中國共產黨是在上海成立的。

所以,北京、上海的經濟份額占比僅3.3%和3.7%,而紐約是7.9%,巴黎、東京、首爾都市圈更是超過25%。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希望放鬆人口控制時,中央仍然選擇了對北上廣深“嚴加看管”。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當經濟規律和行政管控方向相反時,到底誰的力量大?

而對職場中人更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考慮未來職場發展的主戰場?

4、廣深與1.5線城市的機會

地方政府想要控制人口,最順手的自然是嚴格的戶籍政策,還有依附於戶籍的各種城市資源,甚至包括教育資源的分配、嚴格租房管理等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政策。

可以預見的是,雖然戶籍制度下的人口控制,違背了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但仍然會長期存在,並有可能蔓延到新的人口壓力大的城市。

當然,同樣是特大城市,廣深和京滬的壓力又不一樣。

人口政策是總量控制,廣州深圳的人口總量不到京滬的三分之二,所以廣深的人口控制壓力小於京滬,而“經濟—人口比值”又高於京滬,發展機會更多,這是一線城市的第一選擇。

不過,考慮到目前廣深仍然處於人口淨流入,估計這個時間視窗不會太長,想落戶的童鞋們抓緊了。

更好的選擇,還是“一線尾、二線頭”的城市。

我給了三個衡量指標:

第一、人口在750萬至1500萬;

第二、有引進人才的政策;

第三、“經濟—人口比值”高於京滬。

初算一下,這樣的城市有蘇州、武漢、杭州、南京、青島、長沙(我的資料不一定精准,大家可以自己去計算)。

這些城市通過吸引人口流入,推動經濟增長,再反過來吸引更多的人口,既有現實的機會,又有未來的潛力。

有人說,選擇城市不能光看這些,還要看城市配套水準,但在我看來,只要有了錢、人、政策這三樣資源,假以時日,一切都會紛至遝來。

那麼,在人口嚴格控制下的一線城市就沒有競爭力了嗎?

我認為它們仍然有兩大發展法寶,其中有一樣,大家可能沒想到,就是高房價。

5、人口越控制,房價越堅挺

總有人認為控制人口,自然能控制房價,這是錯誤的。所有中心城市的房價都是城市影響力輻射區內的有錢人用錢“堆”出來的,不一定要靠人口流人。

事實上,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規模的同時,反而凍結了房價下跌的空間。

2015年,上海的常住人口第一次出現下降,但同時卻出現了新一輪房價爆漲。這預示著房子的“資產屬性”開始大於“居住屬性”,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與人口數量無關了。

目前,經濟發展指標仍然是地方政府的NO.1,對於一線城市的政府而言,如何在控制人口的同時,又不影響經濟發展,才是人口政策的核心。

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人口結構上想辦法,用較少的人口,創造出更大經濟總量,繼續推高“經濟—人口比值”。

這就是“高端人才引進政策+高房價”的組合武器。

高房價對本地居民利弊相抵,但對新移民的傷害很大,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移民稅”,所以地方政府對控制房價的積極性並不高。

相反,高房價可以幫助一線城市政府實現“騰籠換鳥”。

低端勞動力在貢獻了幾年GDP和稅收之後,仍然無力購房,就會選擇離開,為城市再貢獻一次寶貴的人口指標。

這些人口指標用於高端人才的引進,提升了城市人口對房價的承受能力。

高房價產生的土地收入,又讓地方政府有能力幫助原有低收入居民解決住房問題,減輕房價調控壓力。

其實政府想控制房價,哪有控制不下來的?關鍵是要付出多大代價。

城市人口的自然遷出,會拉低房價,但城市人口的強行控制,並不能降低需求,這就是人口越控制,房價越堅挺的原因。

所以,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如果你從事的行業符合城市發展的要求,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如果你能挺過一開始最艱難的幾年,或者你有置業的能力,希望資產保值增值,那麼一線城市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6、總結

總結一下本文的幾個觀點:

第一、大城市對人口的吸引是經濟規律的作用,對大城市的人口控制是國家安全的需要,這兩種力量的相應作用,是中國城市發展的兩股原動力。

第二、隨著國力增強,中國政府的管理自信心也越來越強,相信未來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只會越來越嚴格。

第三、目前一線城市中的深圳和廣州還有人口控制較松的時間視窗,二線城市還是人才引進政策的時間視窗。

第四、在經濟規律和行政手段的雙重作用下,北京、上海只能在房價控制與人口控制之間玩“蹺蹺板”,最好的結果就是在控制房價不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不斷優化人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