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超級“官五代”:袁紹家族的“四世三公”是怎麼來的?

在漢末三國時期,除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巨頭”之外,最有影響力的諸侯軍閥就當屬袁紹和袁術這對兄弟了。而提到袁紹、袁術兄弟,便必然要提到“四世三公”這一顯赫的家族背景。

那麼這個“四世三公”究竟是怎回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東漢時期,“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朝廷品級最高的官員之一。而“四世三公”則指的是袁氏家族連續四代都有成員擔任“三公”,具體為袁紹和袁術的高祖父袁安為司徒、曾祖父袁敞為司空、祖父袁湯為太尉、父親袁逢為司空。

袁安

不過奇怪的是,自從戰國以來,除了皇帝之外,其他實權官員就已經不再世襲了。既然如此,袁紹家族為什麼可以連續四代都擔任“三公”?而且袁紹家族在當時並不是唯一的“幾世三公”,三國的另一個著名人物楊修則是更厲害的“五世三公”。

秦朝統一之後,所實行的“軍功爵”選官制度已經有些不合時宜。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要求天下官員按照制度每年向朝廷推薦優秀人才作為官員候選,是為“察舉制”。到了東漢時期,“察舉制”逐步完善,成為天下全國最重要的選官制度。

但“察舉制”有兩大缺陷:第一是當官的人選沒有統一的考核制度,而是由各地各府的長官自行推薦;第二是“察舉制”最看重的是“孝廉”為主的道德標準,可是道德無法作出中肯的評價,很難說哪個好人更好,缺乏施行的基礎且容易培養“偽君子”。

正是因為有這兩大缺陷,“察舉制”在東漢後期基本上違背了設立的初衷。在向朝廷推薦當官人選的時候,負責的官員所參照的標準實際上變成了家族背景,因此那些大官與地方豪強逐漸融合在一起,士族門閥的子弟控制了大部分選官權。

在“察舉制”的缺陷完全暴露的情況下,家庭背景越顯赫、當的官越大,那子孫後代當官並且當大官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才會出現袁紹家族這種“四世三公”的現象。如果不是亂世的爆發,袁紹家族沒准還會出現“五世三公”乃至於“六世三公”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