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北碚區新建的復興小學, 幾名孩子在校園足球場上玩耍, 感受新校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 北碚區先後投入資金約十三億元, 建成十二所城鄉中小學,

方便孩子們就近上學。 特約攝影 秦廷富

十九大報告指出,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代表們紛紛表示, 報告進一步豐富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涵, 必將激勵各方攜手, 共同繪就民生幸福新畫卷。

趙為糧代表:

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讓教育更加公平優質可選擇

本報北京電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 加快教育現代化,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在十九大代表、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趙為糧看來, 一個基礎、一個優先, 凸顯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個加快, 一個滿意, 明確了教育的新目標和新要求。

趙為糧表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重慶教育也和全國同步發展。 但正如總書記指出“群眾在就業、教育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 教育事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客觀存在, 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 是更加公平、優質、可選擇的教育。

重慶如何解決這些難題?趙為糧表示, 關鍵還是要靠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首先是向改革要公平。 對學生來說, 需要健全從幼稚園到研究生的資助制度,

不讓一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失學, 讓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從教師來說, 要完善城鄉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和鄉村教師榮譽制度, 讓每所學校都有優秀師資。 從園校發展來說, 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幼稚園, 有效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推進集團化、學區制、學校聯盟、捆綁幫扶等辦學模式改革, 讓老百姓身邊都有好學校。 從區域和類別來說, 切實改變農村和貧困地區教育薄弱面貌, 加快發展民族教育, 融合發展特殊教育, 確保同在藍天下共用教育發展成果。

第二是向改革要品質。 在深化素質教育上,

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 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 建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 在突破關鍵環節上, 切實減輕義務教育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 健全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 加快“雙一流”建設。 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上, 創新教師管理和培養制度,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讓更多優秀人才從事教育工作;擴大對外開放, 聚集更多資源辦高水準的教育。

第三是向改革要空間。 給學生就讀提供選擇管道, 加快特色學校建設, 支援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鼓勵供給多樣化的教育服務。 給學生學習提供選擇平臺, 深化課程改革, 增加選修課程比例, 提高課程的選擇性和適應性;為中小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後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 促進教育與智慧化深度融合, 發展網路教育, 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 給學生成長提供選擇通道, 穩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 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建立學分銀行制度, 搭建各級各類教育橫向融通、縱向貫通的人才培養立交橋;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平臺和空間。

陳元春代表:

扎實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

本報北京電 十九大代表、市人力社保局局長、黨組書記陳元春說,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涉及就業、社保、人才的工作較多,下一步人社部門將按照報告要求堅決貫徹落實,扎實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積極為廣大群眾謀福利。

陳元春說,就業是民生之本,只有把就業做好,居民收入才能增加,幸福感才能增強。要實現更高品質的就業,一是積極給予下崗失業、去產能職工等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加大公益性崗位的安排,零就業家庭必須要有一個人實現就業。二是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進一步搞好人才協同。大資料、互聯網、共用經濟、人工智慧等是下一步重慶產業發展的新興領域和新的增長點,會產生很大的就業空間,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與之相適應。所以,要更好地培養本土人才,特別是職業技能培訓,要通過知識型、高技能型、創新型、複合型的人才培養,塑造人才的工匠精神,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優先的理念,同時積極調整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結合智慧製造、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來安排專業學科。三是積極依託鴻雁計畫為企業引進培養高端人才。四是培養其它層次的人才,尊重人才發展的規律,做大做強人才隊伍的基礎,形成人才輩出的局面。

陳元春介紹說,社會保障涵蓋了重慶所有的人群,重慶95%以上的居民都參加了養老保險。按照社會保障的發展規律,一定要通過發展來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發展來解決民生中的短板。她非常看重“發展”,“經濟發展了,企業有活力了,社保才有來源”,所以不能只單純地強調社保的剛性支出,還要考慮社會企業的承受能力,這是一個共生、共榮、相互協調和諧發展的過程。她表示,社會保障的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需要制度安排和系統化推進。

趙慶華代表: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本報北京電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十九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趙慶華很關注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廣覆蓋,13億多人口看病有了保障,心裡踏實了;取消了藥品加成,藥價降下來了;公共衛生服務範圍不斷擴大,可及性不斷提高,服務條件明顯改善。“作為發展中國家能做到這樣特別了不起。”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趙慶華認為,這個主要矛盾反映在醫療領域,就是人民期盼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但現實供給還跟不上需求變化。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何破解矛盾?趙慶華認為,這需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有兩項改革應當引起重視。

一是分級診療制度亟待完善。趙慶華說,經過近些年的不斷投入,老百姓已經告別了缺醫少藥,但還是反映看病難,原因就在於大家看病都湧向大醫院。醫療資源利用冷熱不均,是很大的浪費。她建議,進一步深化醫改,健全分級診療制度。一方面把更多人才“沉下去”,把技術“引下去”,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準,讓老百姓放心看病、看得好病。另一方面,把城鄉醫療資源“聯起來”,加強醫療聯合體建設,實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讓老百姓更加便利地享有優質醫療服務。

二是重視“三類”老人醫療照護問題。趙慶華說,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率已經超過15%,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3000多萬,失能老人約4000萬,患有慢病的老人就更多。這樣的人口結構,給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造成很大挑戰,帶來慢病管理難、長期護理難、老年養護難等三難問題。她為此建議,加快推進醫療、護理、養老、康復、護理職業教育“五位一體”的新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完善“家庭—社區—政府”三個層面的慢病管理及社會支援保障體系,加強護理院建設和規範治理,逐步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讓所有老人“病有所治、老有所養”。

石君代表:

脫貧路上決不讓一人掉隊

本報北京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党的莊嚴承諾。十九大代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沿溪鎮扶貧專幹、沿溪鎮陡岩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石君表示,這意味著決戰貧困的最後衝刺已經來到。“作為來自扶貧一線的基層代表,我一定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到這場偉大的決戰中。堅持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確保如期完成任務,脫貧路上決不讓一人掉隊。”

石君說,在她進京開會前,沿溪鎮再一次對全鎮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短板開展了拉網式排查,查找出貧困戶精准識別不足、基礎生活保障不到位、產業發展缺乏後勁等問題,目前正在逐一完善解決方案。

“比如在危房改造方面,全鎮此次摸底調查出低保戶、建卡貧困戶、農村分散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員中,有C級100戶、D級28戶還需要進行危房改造。在醫療保障方面,我們進一步深入農戶,摸清轄區內患病人員家庭基本情況及就醫情況,並逐一登記造冊。嚴格按照市政府相關檔規定的22類重病,將符合條件的患者納入醫療救助範圍。”石君說,摸清底數後,各村由駐村“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其中提到要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這對與群眾聯繫緊密的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九大代表、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吳中蘭說,“要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要實現共建共治共用,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是根本。吳中蘭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嘉西村社區以“網格化管理、聯動式運行、組團式服務”為主要手段,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探索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形成了“一核多元、協商共治”的治理格局。這其中,以社區黨委為核心,建立社區大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領功能,綜合轄區社會單位資源參與社區治理,形成了以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動、社會單位協同、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治理格局。

報告指出,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此吳中蘭認為,“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是其中的關鍵。在黨委的領導下,建立多元協商機制,拓寬社會參與管道。“涉及群眾利益問題時,通過‘兩委’聯席會議、居民議事會、社區聽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民意,找到群眾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真正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同時,完善群眾參與機制,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積極培育各類志願服務組織,引導轄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共同參與社區建設。

同時還要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吳中蘭表示,嘉西村社區整合社會單位、社會組織、志願隊伍資源,商議形成《服務群眾專案清單》;圍繞群眾需求,形成《居民群眾需求清單》,將供需對接,實現社區服務專案化和社會化,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與好評。

“仔細研讀報告,每一句話都是對我們具體工作的指導。”吳中蘭說,下一步將貫徹十九大精神,更好發揮黨組織作用,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優勢,把居民的參與熱情轉化為治理服務活力,把社會資源轉化為治理服務實力,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涉及就業、社保、人才的工作較多,下一步人社部門將按照報告要求堅決貫徹落實,扎實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積極為廣大群眾謀福利。

陳元春說,就業是民生之本,只有把就業做好,居民收入才能增加,幸福感才能增強。要實現更高品質的就業,一是積極給予下崗失業、去產能職工等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加大公益性崗位的安排,零就業家庭必須要有一個人實現就業。二是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進一步搞好人才協同。大資料、互聯網、共用經濟、人工智慧等是下一步重慶產業發展的新興領域和新的增長點,會產生很大的就業空間,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與之相適應。所以,要更好地培養本土人才,特別是職業技能培訓,要通過知識型、高技能型、創新型、複合型的人才培養,塑造人才的工匠精神,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優先的理念,同時積極調整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結合智慧製造、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來安排專業學科。三是積極依託鴻雁計畫為企業引進培養高端人才。四是培養其它層次的人才,尊重人才發展的規律,做大做強人才隊伍的基礎,形成人才輩出的局面。

陳元春介紹說,社會保障涵蓋了重慶所有的人群,重慶95%以上的居民都參加了養老保險。按照社會保障的發展規律,一定要通過發展來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發展來解決民生中的短板。她非常看重“發展”,“經濟發展了,企業有活力了,社保才有來源”,所以不能只單純地強調社保的剛性支出,還要考慮社會企業的承受能力,這是一個共生、共榮、相互協調和諧發展的過程。她表示,社會保障的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需要制度安排和系統化推進。

趙慶華代表: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本報北京電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十九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趙慶華很關注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廣覆蓋,13億多人口看病有了保障,心裡踏實了;取消了藥品加成,藥價降下來了;公共衛生服務範圍不斷擴大,可及性不斷提高,服務條件明顯改善。“作為發展中國家能做到這樣特別了不起。”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趙慶華認為,這個主要矛盾反映在醫療領域,就是人民期盼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但現實供給還跟不上需求變化。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何破解矛盾?趙慶華認為,這需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有兩項改革應當引起重視。

一是分級診療制度亟待完善。趙慶華說,經過近些年的不斷投入,老百姓已經告別了缺醫少藥,但還是反映看病難,原因就在於大家看病都湧向大醫院。醫療資源利用冷熱不均,是很大的浪費。她建議,進一步深化醫改,健全分級診療制度。一方面把更多人才“沉下去”,把技術“引下去”,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準,讓老百姓放心看病、看得好病。另一方面,把城鄉醫療資源“聯起來”,加強醫療聯合體建設,實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讓老百姓更加便利地享有優質醫療服務。

二是重視“三類”老人醫療照護問題。趙慶華說,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率已經超過15%,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3000多萬,失能老人約4000萬,患有慢病的老人就更多。這樣的人口結構,給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造成很大挑戰,帶來慢病管理難、長期護理難、老年養護難等三難問題。她為此建議,加快推進醫療、護理、養老、康復、護理職業教育“五位一體”的新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完善“家庭—社區—政府”三個層面的慢病管理及社會支援保障體系,加強護理院建設和規範治理,逐步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讓所有老人“病有所治、老有所養”。

石君代表:

脫貧路上決不讓一人掉隊

本報北京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党的莊嚴承諾。十九大代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沿溪鎮扶貧專幹、沿溪鎮陡岩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石君表示,這意味著決戰貧困的最後衝刺已經來到。“作為來自扶貧一線的基層代表,我一定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到這場偉大的決戰中。堅持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確保如期完成任務,脫貧路上決不讓一人掉隊。”

石君說,在她進京開會前,沿溪鎮再一次對全鎮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短板開展了拉網式排查,查找出貧困戶精准識別不足、基礎生活保障不到位、產業發展缺乏後勁等問題,目前正在逐一完善解決方案。

“比如在危房改造方面,全鎮此次摸底調查出低保戶、建卡貧困戶、農村分散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員中,有C級100戶、D級28戶還需要進行危房改造。在醫療保障方面,我們進一步深入農戶,摸清轄區內患病人員家庭基本情況及就醫情況,並逐一登記造冊。嚴格按照市政府相關檔規定的22類重病,將符合條件的患者納入醫療救助範圍。”石君說,摸清底數後,各村由駐村“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其中提到要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這對與群眾聯繫緊密的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九大代表、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吳中蘭說,“要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要實現共建共治共用,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是根本。吳中蘭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嘉西村社區以“網格化管理、聯動式運行、組團式服務”為主要手段,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探索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形成了“一核多元、協商共治”的治理格局。這其中,以社區黨委為核心,建立社區大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領功能,綜合轄區社會單位資源參與社區治理,形成了以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動、社會單位協同、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治理格局。

報告指出,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此吳中蘭認為,“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是其中的關鍵。在黨委的領導下,建立多元協商機制,拓寬社會參與管道。“涉及群眾利益問題時,通過‘兩委’聯席會議、居民議事會、社區聽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民意,找到群眾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真正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同時,完善群眾參與機制,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積極培育各類志願服務組織,引導轄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共同參與社區建設。

同時還要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吳中蘭表示,嘉西村社區整合社會單位、社會組織、志願隊伍資源,商議形成《服務群眾專案清單》;圍繞群眾需求,形成《居民群眾需求清單》,將供需對接,實現社區服務專案化和社會化,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與好評。

“仔細研讀報告,每一句話都是對我們具體工作的指導。”吳中蘭說,下一步將貫徹十九大精神,更好發揮黨組織作用,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優勢,把居民的參與熱情轉化為治理服務活力,把社會資源轉化為治理服務實力,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