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這些逝去的老昆明味道,現在想吃都吃不到了!

如今, 每到請客吃飯的時候, 許多人都會犯難, 琳琅滿目的飯店, 讓大家不知作何選擇, 這些飯店也因為各具特色, 呈多足鼎立之勢, 很少能有一家或幾家鶴立雞群。

但在當年的老昆明, 提到下館子的時候, 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想起以下這幾家。 可惜, 如今它們有許多都不復存在, 讓人直感歎:“美味都去哪兒了?”

護國飯店——四大名菜

護國飯店前身是1920年滇菜大師閻炳奎開創的“海棠春”酒樓,

該酒樓在民國時期是昆明最高端、最出名的滇味宴席大酒樓。 1954年海棠春成為雲南第一家公共食堂國營飯店, 1983年更名為護國飯店。 當年, 護國飯店的排骨湯、紅燒肉、青辣子炒剁肉、粉蒸肉是老昆明人津津樂道的四大當家名菜, 賣得最好。 那時候的護國飯店, 熬湯的湯桶直徑都有一米五六, 蒸肉、蒸燒賣、蒸包子饅頭的蒸籠碼得比人高。

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 人們的腰包漸鼓, 護國飯店每天早晨店門一開, 人群就湧進來, 排成長隊延伸到護國路人行道上, 口缸、大洋瓷碗與舀菜的大勺撞得叮噹響, 醬汁雞翅、宮保雞丁、燒賣都很好賣。 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 國營的護國飯店由盛轉衰, 1998年因城市改造被拆除, 老字型大小的護國飯店淡出了昆明餐飲市場。

鼎新飯店——粉蒸肉

鼎新飯店在長春路, 早年這是一家私人飯館“老岳家”。 兩開間的店堂, 約莫可以擺下十多張八仙桌。 每天打烊後, 服務員用堿水把八仙桌擦洗得乾乾淨淨, 不留一點油垢。 這裡全天都賣飯菜,

但以晚堂為主。 尤其是粉蒸肉久享盛名, 只是晚堂才賣。 喜愛吃蒸肉的回頭客常不約而同地踱進鼎新飯店, 味厚肥糯噴香的粉蒸肉, 再加二兩玫瑰升酒落肚後, 一天的勞累也感覺消解了。

鼎新飯店傳承了老岳家的祖傳, 也賣蒸肉, 但老輩人說味道還是趕不上老岳家。

“老岳家”的蒸肉分為原碗粉蒸肉、蒸骨、蒸羊、剁蒸等好幾類。 原碗粉蒸肉取帶皮五花肉或前腿肉為原料, 切片厚薄均勻, 加鹽、糖、酒、醬油和作料拌勻, 醃兩個多鐘頭入味, 就可以裝碗上籠了。 佐料是碾得較粗的米粉, 加上八角、草果、花椒、茴香子等合碾成的五香粉。 蒸肉碗是一種本地燒制的粗土碗, 比米線碗稍小略扁。 裝碗時先放一點“底”, 一般是洋芋南瓜之類, 若用綠菜, 則多半是茴香。 蒸肉出籠上桌, 但見扁平的土碗裡中間微凹, 聚著一窩油, 肉作檀香色, 洋芋底淡黃, 南瓜底深黃, 讓人胃口大開。 儉省的人家, 多半會買兩碗蒸肉, 外加兩碗“底”。 當年的蒸肉、蒸骨、蒸羊兩角一碗, “底”則只要五分錢。

福順居——山東燒雞

老昆明人幾乎無人不知“福順居”的山東燒雞好吃。 山東燒雞的原創人李子育系山東德州人,抗日戰爭時期攜家帶口逃難到昆明,在曉東街附近擺了一個專賣山東燒雞的小攤,生意十分興隆。1956年公私合營後,李子育分到福順居工作,專門從事鹵菜製作。當年,由於“福順居”是昆明市的甲級直屬店,上級特批了糧食和肉類經營,每套飯菜收4元人民幣外加4市兩糧票,品種有紅燒肉、串葷、金勾炒白菜各一小盤,4個花卷或饅頭,加一碗湯。當時一般人的月收也就是30多元,每月的伙食費只有9元人民幣,4元錢相當於半個月的伙食費,但還是有人來消費解饞。

1963年後市場供應緊張得到緩解,“福順居”每日有了三四十只活雞供應。有了雞源,福順居從1964年開始制賣“山東燒雞”。李子育師傅在德州扒雞的基礎製作工藝上,又增加了許多雲南特有的香料藥材,如砂仁、甘松、豆蔻、草果、桂皮、花椒等,有理氣、溫裡、消食的作用,不僅美味可口還有一定保健養生作用。由於當時供應的全是傳統飼養的土雞,加上李師傅技術高超,所以山東燒雞色香味型俱佳,每逢年節,“福順居”門前總是排起買雞的長隊,買不到的非常遺憾。改革開放以後,“福順居”和山東燒雞因企業改制等諸多原因淡出市場。

映江樓——牛肉冷片

老昆明城的盤龍江畔、珠璣街口,原來有家“映江樓”回族館。“映江樓”誕生於1937年,樓的樣子就像古箭樓,面積不大,也就二層,飛簷斗拱,黑底金字的“映江樓”牌匾懸掛在門頭,當時是昆明最有名的清真飯店之一。

我每次走過映江樓,總忍不住歪頭往裡瞧瞧,吃飯的人不多,若有若無飄出的牛肉湯香味饞得我直咽口水。碰上年節或是家裡有什麼重要的喜事,我才有機會進映江樓。這裡一則離家近,二則味道好。映江樓的牛肉冷片酥軟不碎,吃到嘴裡是“沙”的,醮點芝麻醬,別具滋味;清湯牛肉湯清不膩,牛肉味美;涼雞滋嫩鮮活,小刀燒鴨皮脆肉嫩,備受昆明市民青睞。

上海麵館——陽春麵

原東風西路上的上海麵館,是1965年從上海整店遷到昆明的“上海飯店”小吃部,賣的冬菜面、陽春麵、大排面、餛飩都是地道的“上海味道”,大受昆明市民和上海移民歡迎。“陽春麵”是上海一種特有的麵條,雖然有著好聽的名字,實際上卻只是一碗清水麵條加上幾個蔥花。說起來你也許不信,1990年代以前,這碗“陽春麵”讓上海飯店在昆明出盡了風頭。上海麵館裡的食物中不放辣椒,也不備辣椒油,許多昆明人甚至自帶辣椒面去吃面。

“上海麵館”店內有20多張木桌,牆上掛著兩大幅上海外灘和街景的油畫。麵條煮熟後,一次就可挑出10多碗,排隊的人一下子就抬光了。那個年代的人,雖然都渴望著吃大排面和餛飩一類的“葷食”,但幾分錢一碗的陽春麵價廉物美,是普通人的不二選擇。1999年後,東風西路街道改擴建,上海麵館永遠消失了。

北京飯店——牛奶大雪條

正義路上的北京飯店前身為和平舞廳,新中國成立後建成飯店。初設京味部、滇味部,是昆明最著名的北方風味飯店,也是當時省政府宴請賓客的場所。以京醬肘子、山東海參、醋椒魚等菜肴著稱。七十年代在全省首家引入機制饅頭、機制餃子,其高莊饅頭、甜咸包子一時風靡春城,名小吃有四味蕎包、掛糊雞鍋貼、乾巴菌水餃等。

老昆明人對北京飯店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它的冷飲。提起北京飯店的“牛奶大雪條”,許多昆明人的腦海中都會想起那種獨特的奶香味,大家公認昆明的大雪條就數北京飯店的最好吃,霜淇淋則是昆明飯店的最前衛。北京飯店也應景開起了冷飲店,一時間成為昆明年輕人消遣約會的好去處。3-5分一支的香蕉冰棒、1-2角一杯的酸梅水、5角一支的牛奶冰棒,成為年輕人聚會約會時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端仕小鍋——鹵餌塊

端仕小鍋鹵餌塊創制於民國中期,出自玉溪人翟永安所開設的永順園。當年的“永順園”有兩間鋪面,外間兼做廚房,使用的是清一色的紅銅小鍋,餌塊全是官渡大餌塊。

做鹵餌塊,先將鍋內注入少量豬油,將冬菜、豬肉末炒香,再逐次加入餌絲、甜醬油、鹹醬油、豌豆尖、辣椒油、少量肉湯,先慢慢燉,然後在小銅鍋中翻炒,讓湯汁和調味料附著在餌絲上,使其紅油明亮,不露湯汁,濃香撲鼻,滷味醇厚。廚師不但要掌握火候,而且動作要快,在汁水快幹的時候簸鍋,一旦動作慢了鍋裡的餌絲就會粘鍋煮焦,簸鍋手法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餌絲的看相。

小鍋鹵餌塊烹調好後,提起銅鍋,順手一顛,鹵餌絲整整齊齊顛入碗內,不在碗的正中間,而是稍微偏朝碗邊,碗內沒有湯汁,只有紅油和沾滿鹵汁的餌絲,摻有翠綠的豌豆、豌豆尖,不冒熱氣卻香味撲鼻,夾一筷送入嘴裡,燙得噓唏不已,得吹著氣慢慢品。吃完常會滿頭大汗。

春城小吃——腸旺米線

寶善街上的建新園,是1956年由私營店三合春等合併後成立的。當時5間門板鋪面拉開連通成一家,專營煮品腸旺米線和燜肉米線,生意興隆。後來,一些堂口好的煮品店開始浮出水面:“春城小吃”利用佔據郵電大樓對面“八面風”的好堂口優勢,把腸旺米線賣“瘋”了,吃腸旺米線的人停的單車,經常從北京路口停到市政府門前,排隊端米線的人也是從堂內大鍋米線視窗排到東風路邊的銀樺樹下。

正義路慶雲街口新開的“勝利煮品店”也賣腸旺米線等煮品。開業時,由服務員把米線端上桌,打破了昆明吃米線煮品都是自己去端的慣例,贏來掌聲一片,一時間食客爆滿,在昆明煮品市場形成了建新園、春城小吃、勝利煮品三店鼎立的局面。

隨著昆明舊城改造的推進,“春城小吃”一去不復返。“勝利煮品店”總店被拆,分店也紛紛倒臺,只有百年老店“建新園”風采依舊,吸引老昆明人戀戀不忘地排隊去吃腸旺米線或燜肉米線。

綜合編輯:愛雲南

山東燒雞的原創人李子育系山東德州人,抗日戰爭時期攜家帶口逃難到昆明,在曉東街附近擺了一個專賣山東燒雞的小攤,生意十分興隆。1956年公私合營後,李子育分到福順居工作,專門從事鹵菜製作。當年,由於“福順居”是昆明市的甲級直屬店,上級特批了糧食和肉類經營,每套飯菜收4元人民幣外加4市兩糧票,品種有紅燒肉、串葷、金勾炒白菜各一小盤,4個花卷或饅頭,加一碗湯。當時一般人的月收也就是30多元,每月的伙食費只有9元人民幣,4元錢相當於半個月的伙食費,但還是有人來消費解饞。

1963年後市場供應緊張得到緩解,“福順居”每日有了三四十只活雞供應。有了雞源,福順居從1964年開始制賣“山東燒雞”。李子育師傅在德州扒雞的基礎製作工藝上,又增加了許多雲南特有的香料藥材,如砂仁、甘松、豆蔻、草果、桂皮、花椒等,有理氣、溫裡、消食的作用,不僅美味可口還有一定保健養生作用。由於當時供應的全是傳統飼養的土雞,加上李師傅技術高超,所以山東燒雞色香味型俱佳,每逢年節,“福順居”門前總是排起買雞的長隊,買不到的非常遺憾。改革開放以後,“福順居”和山東燒雞因企業改制等諸多原因淡出市場。

映江樓——牛肉冷片

老昆明城的盤龍江畔、珠璣街口,原來有家“映江樓”回族館。“映江樓”誕生於1937年,樓的樣子就像古箭樓,面積不大,也就二層,飛簷斗拱,黑底金字的“映江樓”牌匾懸掛在門頭,當時是昆明最有名的清真飯店之一。

我每次走過映江樓,總忍不住歪頭往裡瞧瞧,吃飯的人不多,若有若無飄出的牛肉湯香味饞得我直咽口水。碰上年節或是家裡有什麼重要的喜事,我才有機會進映江樓。這裡一則離家近,二則味道好。映江樓的牛肉冷片酥軟不碎,吃到嘴裡是“沙”的,醮點芝麻醬,別具滋味;清湯牛肉湯清不膩,牛肉味美;涼雞滋嫩鮮活,小刀燒鴨皮脆肉嫩,備受昆明市民青睞。

上海麵館——陽春麵

原東風西路上的上海麵館,是1965年從上海整店遷到昆明的“上海飯店”小吃部,賣的冬菜面、陽春麵、大排面、餛飩都是地道的“上海味道”,大受昆明市民和上海移民歡迎。“陽春麵”是上海一種特有的麵條,雖然有著好聽的名字,實際上卻只是一碗清水麵條加上幾個蔥花。說起來你也許不信,1990年代以前,這碗“陽春麵”讓上海飯店在昆明出盡了風頭。上海麵館裡的食物中不放辣椒,也不備辣椒油,許多昆明人甚至自帶辣椒面去吃面。

“上海麵館”店內有20多張木桌,牆上掛著兩大幅上海外灘和街景的油畫。麵條煮熟後,一次就可挑出10多碗,排隊的人一下子就抬光了。那個年代的人,雖然都渴望著吃大排面和餛飩一類的“葷食”,但幾分錢一碗的陽春麵價廉物美,是普通人的不二選擇。1999年後,東風西路街道改擴建,上海麵館永遠消失了。

北京飯店——牛奶大雪條

正義路上的北京飯店前身為和平舞廳,新中國成立後建成飯店。初設京味部、滇味部,是昆明最著名的北方風味飯店,也是當時省政府宴請賓客的場所。以京醬肘子、山東海參、醋椒魚等菜肴著稱。七十年代在全省首家引入機制饅頭、機制餃子,其高莊饅頭、甜咸包子一時風靡春城,名小吃有四味蕎包、掛糊雞鍋貼、乾巴菌水餃等。

老昆明人對北京飯店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它的冷飲。提起北京飯店的“牛奶大雪條”,許多昆明人的腦海中都會想起那種獨特的奶香味,大家公認昆明的大雪條就數北京飯店的最好吃,霜淇淋則是昆明飯店的最前衛。北京飯店也應景開起了冷飲店,一時間成為昆明年輕人消遣約會的好去處。3-5分一支的香蕉冰棒、1-2角一杯的酸梅水、5角一支的牛奶冰棒,成為年輕人聚會約會時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端仕小鍋——鹵餌塊

端仕小鍋鹵餌塊創制於民國中期,出自玉溪人翟永安所開設的永順園。當年的“永順園”有兩間鋪面,外間兼做廚房,使用的是清一色的紅銅小鍋,餌塊全是官渡大餌塊。

做鹵餌塊,先將鍋內注入少量豬油,將冬菜、豬肉末炒香,再逐次加入餌絲、甜醬油、鹹醬油、豌豆尖、辣椒油、少量肉湯,先慢慢燉,然後在小銅鍋中翻炒,讓湯汁和調味料附著在餌絲上,使其紅油明亮,不露湯汁,濃香撲鼻,滷味醇厚。廚師不但要掌握火候,而且動作要快,在汁水快幹的時候簸鍋,一旦動作慢了鍋裡的餌絲就會粘鍋煮焦,簸鍋手法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餌絲的看相。

小鍋鹵餌塊烹調好後,提起銅鍋,順手一顛,鹵餌絲整整齊齊顛入碗內,不在碗的正中間,而是稍微偏朝碗邊,碗內沒有湯汁,只有紅油和沾滿鹵汁的餌絲,摻有翠綠的豌豆、豌豆尖,不冒熱氣卻香味撲鼻,夾一筷送入嘴裡,燙得噓唏不已,得吹著氣慢慢品。吃完常會滿頭大汗。

春城小吃——腸旺米線

寶善街上的建新園,是1956年由私營店三合春等合併後成立的。當時5間門板鋪面拉開連通成一家,專營煮品腸旺米線和燜肉米線,生意興隆。後來,一些堂口好的煮品店開始浮出水面:“春城小吃”利用佔據郵電大樓對面“八面風”的好堂口優勢,把腸旺米線賣“瘋”了,吃腸旺米線的人停的單車,經常從北京路口停到市政府門前,排隊端米線的人也是從堂內大鍋米線視窗排到東風路邊的銀樺樹下。

正義路慶雲街口新開的“勝利煮品店”也賣腸旺米線等煮品。開業時,由服務員把米線端上桌,打破了昆明吃米線煮品都是自己去端的慣例,贏來掌聲一片,一時間食客爆滿,在昆明煮品市場形成了建新園、春城小吃、勝利煮品三店鼎立的局面。

隨著昆明舊城改造的推進,“春城小吃”一去不復返。“勝利煮品店”總店被拆,分店也紛紛倒臺,只有百年老店“建新園”風采依舊,吸引老昆明人戀戀不忘地排隊去吃腸旺米線或燜肉米線。

綜合編輯:愛雲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