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溫江高中老師早出晚歸難陪兒 父子倆靠上百張留言條交流

兒子浩宇已經11歲了, 今年是一名六年級學生。 在兒子的成長面前, 父親張君深感自責。 常年擔任高中班主任, 繁忙充斥著他早出晚歸的日常。 出門, 兒子還未起床, 回家, 兒子已經熟睡。 陪伴, 少之又少。

總是見不到父親, 卻又有太多的心裡話要跟父親講。 漸漸懂事的浩宇開始用留紙條的方式與父親對話。 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小紙條上, 貼在門口或留在茶几上。 回家的張君也會在出門前給兒子留下他的回復。 小小的留言條, 串起了兩人的父子之情。 慢慢地, 這也成了他與兒子間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

留言條

11歲兒子和教師父親的交流紐帶

剛剛送走了一批高三學生, 張君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高中教學。 換句話說, 忙碌的日常再次重啟。

他是溫江中學的一名數學老師, 常年兼任著班主任一職。 今年高考, 他的班級全都上了本科線, 48人中有44人上了一本線, 全省第一封高考通知書的送達對象, 就正好是他班裡一名通過飛行員招考的學生。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 張君有足夠的理由自豪。

然而, 作為一名父親, 他又深感自責, “父親的角色是缺位的”。 兒子浩宇今年11歲了, 已是一名六年級學生。 但由於常年擔任高中班主任,

早出晚歸的張君與兒子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 “我早上7點就要到學校, 晚上要等學生下了晚自習才能回去, 有部分住校生還要去看看就寢的情況。 ”張君說, 除了短暫的週末, 平時兒子的時間幾乎與自己碰不到一起, “我出門的時候他還沒有起來, 回來的時候已經10點了, 而我們要求他8點半就要上床休息。 ”

作為老師的張君, 太明白兒子成長過程中, 父親角色的重要性, “小孩子都希望能夠隨時見到爸爸媽媽, 希望有爸爸媽媽的陪伴, 他們也會跟同班的小夥伴們去比較, 他會覺得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的陪伴, 但很多時候, 卻見不到自己爸爸的身影。 ”

可兒子有時候又太想跟父親交流。

4年前, 浩宇開始與父親寫紙條交流。

他把自己想說的心裡話, 高興的不高興的, 埋怨的關心的, 新鮮的有趣的, 甚至自己會做不會做的數學題, 都會寫在紙條上, 貼在進出的家門前, 或者放在客廳的茶几上。 張君也會在下班回家或出門前, 仔細看著兒子的留言, 然後認真地回復。

至今, 父子倆交流的紙條已經過百。 張君也在一次次的留言往復中, 感受著兒子偶爾的情緒和漸漸成熟的成長。

有緊張

兒子留言“老師不喜歡我”

——留言摘選:爸爸, 老師不喜歡我, 我也不喜歡老師。

浩宇留給父親的第一個紙條是在二年級時。 跟大多數小朋友一樣, 他們課堂活潑, 對老師拋來的每一個問題都想舉手, 獲得答問機會, 在同學面前好好表現一番。 可浩宇卻被老師無意識“忽略”了。

“其實小朋友上課和高中生上課是不一樣的, 小朋友面對老師常常是齊刷刷地舉手, 但老師又不可能抽每一個舉手的孩子來回答, 而高中生則會顯得‘低調’。 ”作為教師的張君這樣看待兒子被“忽略”的問題。

但年小的浩宇卻不這樣認為。 “爸爸,老師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老師。”一天,浩宇在客廳的茶几上留下了一張小字條。看到紙條的張君先是一陣驚喜,他覺得兒子能夠主動與自己交流了,但在瞭解到兒子的緣由後,又覺得特別緊張,“雖然年紀還小,但他肯定是思考了很久,一定是他真實的想法,他一定會覺得為什麼抽別的同學回答問題而不抽他,這樣兒子誤以為是老師可能不喜歡他。”

“他是希望爸爸能夠知道他的內心想法,或許也是在尋求爸爸的幫助。”張君意識到這個小小紙條的重要性,如何自然地幫助孩子而不會顯得刻意,成了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第二天出門前,張君先是在紙條上給兒子回復“老師肯定是喜歡你的”來安慰兒子,之後又給兒子支招,先聽別的同學怎麼回答,仔細思考,再到大家都不舉手的時候,自己來補充回答。

張君的努力有了效果,之後兒子主動彙報了自己的狀態,不僅說老師喜歡自己了,對於相應的學科也有了興趣。

有埋怨

親子朗讀,兒子說“可惜您當時不在場”

——留言摘選:爸爸:今天在學校裡,我參加了“把我讀給你聽”的朗讀活動,老師誇我朗讀得很棒,大家都為我鼓掌,可惜您當時不在場,如果您也聽了,一定會為我的表現驕傲。

另一次讓張君感到愧對兒子的,是來自兒子的一次“埋怨”。就在今年上半年,兒子學校組織了一次親子互動的朗讀活動,活動之前,浩宇就曾早早地給張君提醒一定要一起參加。可是,高考前的張君實在難以抽出身來,這次朗讀活動,最終沒能去成。

浩宇只得獨自上臺。那天,他表現得特別優秀。回到家後,他給爸爸留下了一張字條——爸爸:今天在學校裡,我參加了“把我讀給你聽”的朗讀活動,老師誇我朗讀很棒,大家都為我鼓掌,可惜您當時不在場,如果您也聽了,一定會為我的表現驕傲。

晚上10點,忙完學校的事情後,張君輕輕地推開家門,坐到了沙發前。因為兒子還小,處於身體發育的階段,張君和愛人給兒子提出的要求,是晚上8點半就必須上床睡覺。當晚,看著已經熟睡的兒子,坐在沙發前的張君一陣自責和愧疚,這次活動自己真該趕去現場。

“這看起來是兒子給我彙報他的優秀表現,但其實不然。”看著“老師誇我朗讀得很棒,大家都為我鼓掌,可惜您當時不在場”的字眼時,張君說,“你看,大家都在誇獎我,但自己的爸爸卻沒有看到,他會很覺得很遺憾,其實也是一種埋怨爸爸沒有去。”

可高三的工作,張君又實在無法放下。這麼些年來,張君幾乎沒有參加過兒子任何的戶外拓展活動。甚至連家附近的國色天香遊樂園也極少帶兒子去。直到今年學生高考後,張君才有時間接送兒子上下學。但假期過得太快,新一屆的高中班級再次開學了。

有關心

擔心爸爸身體 兒子留言“不要太過勞累”

——留言摘選:爸爸:媽媽說您的眼睛裡佈滿了血絲,身體是第一位,您每天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太過勞累。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君發現兒子變得懂事了,比如學會理解生活的不易,學會主動關心父母了。他在留言條上看到了這些喜人的變化,並向記者回憶起去年底的一個冬夜。

那天,當他處理完所有學生事務下班回到家時,茶几上放著的這張小紙片讓他產生了一種想哭的衝動,紙條上面,兒子用端正的楷書寫道:“爸爸:媽媽說您的眼睛裡佈滿了血絲,身體是第一位,您每天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太過勞累。”

“眼淚在打轉。”在妻子看來,這是他們相識那麼久以來,少有的場景。張君仍舊站在客廳,包還沒放下,像在看一部長篇小說似的久久地盯著紙條。妻子提醒張君,兒子已經睡下,催促他趕緊去臥室的衛生間洗漱。張君歪頭看了一眼兒子關著的房門,這才放下了紙條。不過,他答應著卻沒回房,而是轉頭摸到一隻筆,輕輕坐在沙發上,給兒子回了句:“兒子,爸爸有你真好。”

為了讓年幼的兒子知道,父親無法陪伴身邊實屬無奈,每逢週六兒子的小學休息,張君就會把張浩宇帶到自己的辦公室。桌子一頭,父親爭分奪秒為哥哥姐姐答疑解惑;桌子另一頭,兒子做作業。“爸爸,你好辛苦,我長大了可不想做老師。”張浩宇這麼感歎。但在張君看來,自己的孩子不做老師也可以,“至少讓他知道,我不是不愛他,不是偷懶打麻將去了,而是真的忙,走不開。”提前熟悉高中階段緊張的學習氛圍,耳濡目染,或許能讓他理解自己。

有驕傲

見不著爸爸面 也要留言報喜

——留言摘選:爸爸:今天老師表揚我了,說我附加題答得很完整,卷子在桌子上,您回家記得看。

今年夏季,張君剛剛送走了一批高三學生。高考前,懂事的浩宇知道,班上48個哥哥姐姐更需要自己的爸爸。每晚八九點,他乖乖地睡下,沒有因為聽到父親夜歸的開門聲破門而出,沒有想到拉著父親的手絮絮叨叨在學校發生的新鮮事兒,也沒有再抱怨父親的“不理睬”。3月15日那天晚上,他依然在睡前寫了條留言,內容是:“爸爸,今天老師表揚我了,說我附加題答得很完整,卷子在桌子上,您回家記得看。”留言報個喜,他希望在父親繁忙的工作之餘,為其增添一份喜悅。

20日,在這三口之家的客廳內,張君一字一句向記者念著留言條上的內容。大量關於兒子請教數學問題的紙條已經被清理了,這幾張則被好好地保存著,仿佛是字字珠璣的金玉良言,張君咧著嘴角,眼神帶著笑意與自豪。

隨後,張君夫妻打開房門,主動介紹起兒子的書架以及他最愛看的書目。“我給他買了孫子兵法,但他應該還不會讀。”張君一本一本介紹著,誇讚兒子愛好讀書的好習慣。書櫃旁邊的牆上,貼滿了張浩宇從小到大在學校獲得的各類獎狀。“這是他二年級讀書會得到的,那是今年朗讀者活動獲得的……”沒說幾句,他頓了頓,有些傷感:“他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比我稱職,付出比我大,我很感激,而我……”有自責,對兒子關心不夠 孩子成長不該缺少父愛,張君家裡有三本大相冊,記載著張浩宇從小到大的點點滴滴,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從在校讀書到外出遠遊。可惜,相冊裡面極少出現張君或者與兒子張浩宇的合影,張君妻子開玩笑道:“倒是兒子和他舅舅的合影還比較多。”關於三口之家的合影,父親倆顯得都很自責,因為兒子上小學以後的照片,好多都是兒子老師拍的。“學校開展了什麼活動,我就找班主任求視頻和照片,如果有拍到他(兒子)的,就請她發給我。你看這幾張,就是求老師給我翻拍,我再洗出來的。”張君的妻子說道。回憶中,有一個休息天,張君帶著張浩宇和社區的鄰居聊天。因為小小的衝突,一個男孩出手打了兒子,然而張浩宇卻沒有還手。事後,張君詢問沒有還手的原因,張浩宇回答:“我不想用打架的方式解決問題。” 張君頓時覺得:“他這麼懂事,我的虧欠感更大了。”但又陷入深深地自責:“雖然不是想讓他還手,但兒子吃了虧,會不會是我一直不在身邊,造成了他這樣的性格?”

張浩宇如今小學六年級,不久就會升上初中,儘管孩子現在很懂事,但張君還是十分擔憂:父愛缺失如何彌補?孩子太懂事,到了叛逆期遇到問題如何自我解決?如今,他打算再改進一下這種教育方式,從以前單方面的回復轉變為主動留紙條,增加與兒子相互交流的機會。

“爸爸,老師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老師。”一天,浩宇在客廳的茶几上留下了一張小字條。看到紙條的張君先是一陣驚喜,他覺得兒子能夠主動與自己交流了,但在瞭解到兒子的緣由後,又覺得特別緊張,“雖然年紀還小,但他肯定是思考了很久,一定是他真實的想法,他一定會覺得為什麼抽別的同學回答問題而不抽他,這樣兒子誤以為是老師可能不喜歡他。”

“他是希望爸爸能夠知道他的內心想法,或許也是在尋求爸爸的幫助。”張君意識到這個小小紙條的重要性,如何自然地幫助孩子而不會顯得刻意,成了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第二天出門前,張君先是在紙條上給兒子回復“老師肯定是喜歡你的”來安慰兒子,之後又給兒子支招,先聽別的同學怎麼回答,仔細思考,再到大家都不舉手的時候,自己來補充回答。

張君的努力有了效果,之後兒子主動彙報了自己的狀態,不僅說老師喜歡自己了,對於相應的學科也有了興趣。

有埋怨

親子朗讀,兒子說“可惜您當時不在場”

——留言摘選:爸爸:今天在學校裡,我參加了“把我讀給你聽”的朗讀活動,老師誇我朗讀得很棒,大家都為我鼓掌,可惜您當時不在場,如果您也聽了,一定會為我的表現驕傲。

另一次讓張君感到愧對兒子的,是來自兒子的一次“埋怨”。就在今年上半年,兒子學校組織了一次親子互動的朗讀活動,活動之前,浩宇就曾早早地給張君提醒一定要一起參加。可是,高考前的張君實在難以抽出身來,這次朗讀活動,最終沒能去成。

浩宇只得獨自上臺。那天,他表現得特別優秀。回到家後,他給爸爸留下了一張字條——爸爸:今天在學校裡,我參加了“把我讀給你聽”的朗讀活動,老師誇我朗讀很棒,大家都為我鼓掌,可惜您當時不在場,如果您也聽了,一定會為我的表現驕傲。

晚上10點,忙完學校的事情後,張君輕輕地推開家門,坐到了沙發前。因為兒子還小,處於身體發育的階段,張君和愛人給兒子提出的要求,是晚上8點半就必須上床睡覺。當晚,看著已經熟睡的兒子,坐在沙發前的張君一陣自責和愧疚,這次活動自己真該趕去現場。

“這看起來是兒子給我彙報他的優秀表現,但其實不然。”看著“老師誇我朗讀得很棒,大家都為我鼓掌,可惜您當時不在場”的字眼時,張君說,“你看,大家都在誇獎我,但自己的爸爸卻沒有看到,他會很覺得很遺憾,其實也是一種埋怨爸爸沒有去。”

可高三的工作,張君又實在無法放下。這麼些年來,張君幾乎沒有參加過兒子任何的戶外拓展活動。甚至連家附近的國色天香遊樂園也極少帶兒子去。直到今年學生高考後,張君才有時間接送兒子上下學。但假期過得太快,新一屆的高中班級再次開學了。

有關心

擔心爸爸身體 兒子留言“不要太過勞累”

——留言摘選:爸爸:媽媽說您的眼睛裡佈滿了血絲,身體是第一位,您每天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太過勞累。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君發現兒子變得懂事了,比如學會理解生活的不易,學會主動關心父母了。他在留言條上看到了這些喜人的變化,並向記者回憶起去年底的一個冬夜。

那天,當他處理完所有學生事務下班回到家時,茶几上放著的這張小紙片讓他產生了一種想哭的衝動,紙條上面,兒子用端正的楷書寫道:“爸爸:媽媽說您的眼睛裡佈滿了血絲,身體是第一位,您每天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太過勞累。”

“眼淚在打轉。”在妻子看來,這是他們相識那麼久以來,少有的場景。張君仍舊站在客廳,包還沒放下,像在看一部長篇小說似的久久地盯著紙條。妻子提醒張君,兒子已經睡下,催促他趕緊去臥室的衛生間洗漱。張君歪頭看了一眼兒子關著的房門,這才放下了紙條。不過,他答應著卻沒回房,而是轉頭摸到一隻筆,輕輕坐在沙發上,給兒子回了句:“兒子,爸爸有你真好。”

為了讓年幼的兒子知道,父親無法陪伴身邊實屬無奈,每逢週六兒子的小學休息,張君就會把張浩宇帶到自己的辦公室。桌子一頭,父親爭分奪秒為哥哥姐姐答疑解惑;桌子另一頭,兒子做作業。“爸爸,你好辛苦,我長大了可不想做老師。”張浩宇這麼感歎。但在張君看來,自己的孩子不做老師也可以,“至少讓他知道,我不是不愛他,不是偷懶打麻將去了,而是真的忙,走不開。”提前熟悉高中階段緊張的學習氛圍,耳濡目染,或許能讓他理解自己。

有驕傲

見不著爸爸面 也要留言報喜

——留言摘選:爸爸:今天老師表揚我了,說我附加題答得很完整,卷子在桌子上,您回家記得看。

今年夏季,張君剛剛送走了一批高三學生。高考前,懂事的浩宇知道,班上48個哥哥姐姐更需要自己的爸爸。每晚八九點,他乖乖地睡下,沒有因為聽到父親夜歸的開門聲破門而出,沒有想到拉著父親的手絮絮叨叨在學校發生的新鮮事兒,也沒有再抱怨父親的“不理睬”。3月15日那天晚上,他依然在睡前寫了條留言,內容是:“爸爸,今天老師表揚我了,說我附加題答得很完整,卷子在桌子上,您回家記得看。”留言報個喜,他希望在父親繁忙的工作之餘,為其增添一份喜悅。

20日,在這三口之家的客廳內,張君一字一句向記者念著留言條上的內容。大量關於兒子請教數學問題的紙條已經被清理了,這幾張則被好好地保存著,仿佛是字字珠璣的金玉良言,張君咧著嘴角,眼神帶著笑意與自豪。

隨後,張君夫妻打開房門,主動介紹起兒子的書架以及他最愛看的書目。“我給他買了孫子兵法,但他應該還不會讀。”張君一本一本介紹著,誇讚兒子愛好讀書的好習慣。書櫃旁邊的牆上,貼滿了張浩宇從小到大在學校獲得的各類獎狀。“這是他二年級讀書會得到的,那是今年朗讀者活動獲得的……”沒說幾句,他頓了頓,有些傷感:“他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比我稱職,付出比我大,我很感激,而我……”有自責,對兒子關心不夠 孩子成長不該缺少父愛,張君家裡有三本大相冊,記載著張浩宇從小到大的點點滴滴,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從在校讀書到外出遠遊。可惜,相冊裡面極少出現張君或者與兒子張浩宇的合影,張君妻子開玩笑道:“倒是兒子和他舅舅的合影還比較多。”關於三口之家的合影,父親倆顯得都很自責,因為兒子上小學以後的照片,好多都是兒子老師拍的。“學校開展了什麼活動,我就找班主任求視頻和照片,如果有拍到他(兒子)的,就請她發給我。你看這幾張,就是求老師給我翻拍,我再洗出來的。”張君的妻子說道。回憶中,有一個休息天,張君帶著張浩宇和社區的鄰居聊天。因為小小的衝突,一個男孩出手打了兒子,然而張浩宇卻沒有還手。事後,張君詢問沒有還手的原因,張浩宇回答:“我不想用打架的方式解決問題。” 張君頓時覺得:“他這麼懂事,我的虧欠感更大了。”但又陷入深深地自責:“雖然不是想讓他還手,但兒子吃了虧,會不會是我一直不在身邊,造成了他這樣的性格?”

張浩宇如今小學六年級,不久就會升上初中,儘管孩子現在很懂事,但張君還是十分擔憂:父愛缺失如何彌補?孩子太懂事,到了叛逆期遇到問題如何自我解決?如今,他打算再改進一下這種教育方式,從以前單方面的回復轉變為主動留紙條,增加與兒子相互交流的機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