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急診科醫生登陸北京衛視 張嘉譯王珞丹江珊柯藍領銜上演生死考驗

43集都市醫療題材劇《急診科醫生》將于10月30日起登陸北京衛視品質劇場, 每晚兩集連播。 該劇由花兒影視攝製發行, 鄭曉龍、劉雪松連袂執導, 根據點點原創劇本《人命關天》改編, 娟子編劇, 張嘉譯、王珞丹、江珊、柯藍領銜主演, 集結了蘇小明、王策、鞏崢、丁嘉麗、譚洋、許文廣、賈妮等實力派演員, 還有高曉菲、啟傑、徐樂同、張博宇、嶽以恩等螢幕新星的傾情加盟, 演員陣容值得期待。 電視劇講述了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建一(張嘉譯 飾)與高學歷海歸“空降”醫學博士江曉琪(王珞丹 飾), 因為中西醫療理念、教育體系、思維方式等差異產生衝突,

在觀念的碰撞和互相審視的過程中, 逐步建立起共同攻堅克難的默契。 在以妙手仁心救治患者的同時, 上演了一幕幕生離死別、情愫漸生、自我救贖的感人故事。

“電視劇教父”鄭曉龍關注急診科的離合悲歡

攜金牌主創團隊打造精品醫療劇

海量作品、少量精品, 一直是近些年國產電視劇為觀眾批判的“慢性病”。 作為中國電視劇行業的領軍人物之一, 鄭曉龍可能稱不上“高產”, 但他執導的每一部電視劇都稱得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 曾有《北京人在紐約》、《永不放棄》、《金婚》、《甄嬛傳》、《紅高粱》、《羋月傳》等多部經典代表作, 這位“中國電視劇教父”始終秉持寧缺毋濫的精品之心, 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現實主義的藝術追求, 創作了一部部緊貼時代脈搏、反映現實的佳作。

2002年, 鄭曉龍執導關於急診科的醫療劇《永不放棄》, 該劇被北京市衛生局列為首都醫務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的教材, 包攬當年多個電視劇大獎。 十五年之後, 鄭曉龍攜導演劉雪松再度打造醫療行業劇《急診科醫生》, 再次將視角轉向醫院急診科, 通過60多個取材于現實生活的事件, 以及在事件中急診科所有醫護人員的行為, 表現了劇中人物在現代生活中的生存狀態和對生與死的判定。 因為專業性要求極高, 醫患關係也一直備受關注,

在劇情的把握和人物的刻畫上都需要極為謹慎, 所以醫療劇向來被公認為“最難拍的行業劇”。 國產電視劇中也不乏以“醫生”為主角, 或以“醫療”為題材的前作, 但大部分劇情更偏向於情感的演繹而疏於專業的展現, 在這樣的螢屏環境下, 《急診科醫生》全組人員踐行鄭曉龍“決不掛羊頭賣狗肉”的做劇理念, 攜手曾執導《西藏秘密》、《愛的多米諾》、《下一站婚姻》等熱播劇的知名導演劉雪松, 力求打造精品醫療劇。

《急診科醫生》的原創編劇——“醫學業內人”點點為《急診科醫生》的專業性和真實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畢業于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的她, 曾有過多年臨床經驗, 對醫院體系相當熟悉。 十五年前, 她編劇的電視劇《永不放棄》就塑造了一代人的醫生夢。

這次和鄭曉龍導演再次合作, 她拿出了自己匠心打磨的“壓箱底”原創劇本《人命關天》, 搭配編劇娟子的二度創作, 前期創作可謂字斟句酌、細緻入微。 而娟子作為《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熱播劇的編劇, 擅長情感描寫, 此番改編, 娟子則在原劇本的基礎上, 幾易其稿, 加入了更多生活、情感元素, 使得該劇人物更加豐滿、更加有血有肉。 本劇旨在通過對醫護群體以及醫院眾生相的描摹, 更深地切入時代的臟腑, 展現不同觀念、群體和利益的衝撞與交融, 也架起一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橋樑。 除此之外, 劇中還有各個人物之間豐滿的情感故事, 為節奏緊張的急診室增加了些許溫情。 雖然有愛情的糾纏, 但始終不會脫離整部戲的現實關懷和人文氣息, 希望在現實主義的傳統中來體現一切情感的珍貴與厚重。

以急診科眾生相折射社會百態

探討醫療行業熱點問題 溫情把脈醫患關係

在燕京大學國際醫院的急診寇里,有扛不住壓力,得了重度抑鬱症的實習醫生;也有懷胎十月在流感爆發的病房生下新生兒的護士……小小的急診寇里包羅了社會萬象,《急診科醫生》在折射社會百態的同時也引出了許多值得大家深入關注的問題。比如其中一個病例就探討了癌症晚期患者的救治問題,我們應該選擇用儀器維持生命還是讓病人安靜離開?對於家屬的詢問,何建一(張嘉譯 飾)和江曉琪(王珞丹 飾)建議家屬與其選擇進行創傷性治療,不如讓患者安靜而有尊嚴的離開。正如何建一所說:“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但沒人教過如何幫助病人離開,無能為力的時候,應該給生命以尊嚴。”

諸如此類的案例,劇中還有很多深刻的探討:遇到手術沒有家屬簽字而又性命垂危的病患,醫生是該承擔風險進行手術,還是將患者生命置於一邊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面對用刀挾持人質的精神病患者,作為醫生應該讓員警擊斃精神病患者解救人質,還是應該平等對待精神病患者,予以其安撫和救治?鑒於醫生知識面和經驗立場的不同,針對同一病患的不同診療方案該如何抉擇?

此外,《急診科醫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切口,勇敢觸及了涉及醫療行業的一些社會問題,如備受關注的醫患關係、醫療保障體系、臨終關懷等,不回避問題,勇於直面醫療行業中現存的問題,並以一種積極的方式試圖探討解決的方法。劇中提及的一系列社會熱點問題都值得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思考,本劇不斷探索病人與醫生的相處之道,為當下緊張的醫患關係溫情把脈。“我想通過這部劇表達人文關懷,探討人性中的一些東西。”導演鄭曉龍如是說。

實地取景、搭建場景互為補充 道具逼真令張嘉譯“嚇破膽”

醫療部門提供全方位專業指導 全劇跟組還原真實的醫療生活

除了演員陣容強大、團隊製作精良,《急診科醫生》還獲得了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北京市衛計委、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北京協和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等各大單位的大力支持。首次全程指導影視劇拍攝的北京協和醫院,更是派出了醫生博士、高級護士團隊為《急診科醫生》提供全程的技術和專業支援:從劇本探討、手術流程的校對、演員對白的指導,到實際拍攝、美工道具等環節一一把關,具體到病人送到醫院後是進急救室還是進處置室等細節都不放過,從源頭上糾錯糾偏,最大程度還原急診科的日常生活,力爭在醫院內外的生活和語言細節上做到“接地氣”,確保劇集中所有醫學專業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全方位構建一個真實的醫療常識生態圈。

據協和醫院派駐劇組的急診科主治醫生張暉博士介紹說,拍攝期間,她每天都會跟組拍攝,在提供必要的醫學指導的同時,也會協助導演匡正演員在工作、生活場景中的表演,參與劇本的討論,以力求醫學理論和現實細節的準確性。同時她也指出,“技術正確”和“藝術正確”並不完全重合,因此拍攝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藝術化地表達相比於百分百地真實有時更具感染力。專業技術和藝術的結合也給演員的表演帶來挑戰,導演劉雪松表示:“我們劇裡好多臺詞都很長,而且有很多專業術語,有些臺詞你不能按正常的去說,你必須按照醫生的角度去理解,所以我們安排了協和醫院的醫生在監視器旁全程幫忙看臺詞,哪裡說得不對,她們會立即指正,對演員臺詞功底的考驗很大。”

除了由張暉醫生率領的護士陸元元、器械護士尤佳等協和醫院的團隊之外,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胸外科主任醫生韓志義等專業人士也為劇組拍攝貢獻了“一臂之力”,即便是再優秀的演員,很難複製出專業醫生的手術動作。外科手術的一招一式,縫合、打結、進針出針,都是多少年養成的習慣,內行外行差別很大。在一些手術戲的場景,這些專業團隊會親自上陣,確保醫療細節的嚴謹性。劉雪松也始終堅持“用技術支援藝術,在藝術中體現技術,不被技術綁縛,但完全尊重技術”的原則。

鄭曉龍素來以對藝術的執著和細節的嚴謹著稱。此次《急診科醫生》為了更加注重真實性和細節,後期製作歷時9個月。為拍攝《急診科醫生》,劇組除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現場取景之外,還在京郊攝影棚按相同比例搭建了醫院場景,從分診台、護士站、輸液區、病床區的空間設置,到地板的做舊、問診台的陳設、走廊電視上的視頻,都堪稱完美地複製了醫院的佈景。劇中逼真的場景和道具甚至讓“醫療劇老司機”張嘉譯都嚇破了膽,“劇組的道具真的是太逼真了,我們有場孕婦把嬰兒生在廁所裡的戲,拍之前我沒在意,結果開拍的時候,我一拉門(血淋淋的場面),嚇我一跳!”

急診室可以說是醫院最忙的科室,而且常常彌漫的都是緊張、激烈的氛圍,鄭曉龍將急救場景描述為戰場,“把急救拍成戰爭場面”是他在這部劇中的重要理念。“有很多場戲,比如連環車禍、大規模燒傷等,一送來就不是一兩個病人的問題,而是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需要搶救的人。這時候,作為急診科醫生,就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判斷哪些人沒救了,先救誰後救誰的問題,三秒鐘可能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鄭曉龍說,“這跟在戰場上的救援沒有區別,人數最多的一場戲有150多個演員在場。”

因此,劇中大場面戲比較多,在大場面戲中又有很多小場面,得拍攝非常多的畫面,後期再將這些畫面剪接在一起。通常急救的場景是具有連貫性的,下救護車→推進醫院→行進→急診室這一連串的動作不能分離,否則就顯示不出緊張感。而且,《急診科醫生》中的長鏡頭比較多,且基本都需要在運動鏡頭中處理臺詞、表情等,這些不僅對演員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也給這部劇的拍攝增加了難度。

張嘉譯再穿白大褂“救世濟民”

王珞丹體驗醫療生活歎“醫者不易”

曾憑藉《懸崖》、《浮沉》等膾炙人口的影視劇作品屢奪大獎的張嘉譯,在《帕米爾醫生》和《心術》後再度挑戰醫生一角,塑造了外表嚴肅古板,心系患者的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建一一角。雖然不是第一次在戲中穿白大褂,但再次觸及此類作品張嘉譯依舊“不敢鬆懈”,“因為是急診部門,所以比起以前的作品,這部劇相對來說緊急狀況要更多一些,問題也更棘手一些,急診科醫生你什麼都得會,可謂是醫生裡的雜家。”

與《心術》中溫文儒雅的神經外科主任劉晨曦(張嘉譯 飾)不同,張嘉譯此次扮演的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建一不再完美無缺,性格有點自負,與人交流很“毒舌”,但卻是“刀子嘴豆腐心”,還“金句”頻出,他說過,“醫生是和死神鬥爭的神,每救回一個人,你就當了一次神。即便做不了神,也別做一個普通的人。”

從演以來,王珞丹一直有個“遺憾”,就是“從來沒演過醫生”。此次,她終於如願以償,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敢於質疑權威敢於出頭的“海歸”醫護形象。回國之後因為沒能適應中西醫療現狀和體制的差異,和何建一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關於急診理念和經驗技術的爭論。何建一對江曉琪從開始就抱著懷疑審視的態度,而江曉琪則認為何建一為人冷漠古板。但隨著兩人工作上接觸越來越多,彼此看到了對方的優點與能力,也看到了對方的不足,針鋒相對的兩人也漸漸地打開心扉,直面內心最脆弱的一面,兩個人不斷被對方改變著,治癒著,並約定互為彼此的醫生。當“老司機”遇上海歸高材生,中西合璧聯手救死扶傷,歷經變故之後共同成長,用醫術和醫德相互支撐,憑藉“妙手仁心”上演一幕幕“與生命賽跑”的急診科故事。

此外,實力派演員江珊也傾情加盟該劇,飾演好勝心強,與何建一既是老同學,又是競爭對手的主任醫師劉慧敏。江珊15年前就曾擔任鄭曉龍導執導的《永不放棄》女主角,這次第二次合作醫療劇,是導演心中劉慧敏這個角色的不二人選。而何建一的前妻梅律師由柯藍飾演,作為一名女強人,她精明強悍,並一直深愛著何建一。該劇更有眾多實力派演員齊聚“急診科”,攜手克服難關,一起成長。

為了讓演員表演更加到位,在開拍前劇組專門安排演員們到醫院“實習”,王珞丹回憶起那段日子,因為經常能見到手術中血淋淋的場景,導致“見到肉也沒食欲了”。還有一場心肺復蘇的戲,王珞丹在用發泡塑膠做的道具假人身上連續按了9個小時,自己形容“虛脫到吐”。在拍攝的過程中,為了保證醫療劇技術動作的真實性,即使是生僻、聞所未聞的專業詞彙也需要每個演員運用起來滾瓜爛熟,信手拈來。戲裡救援場面如戰場,戲外演員們的拍攝亦如“行軍打仗”。拍攝過程相當緊湊,很少有閒暇時間,即便出現意外情況,演員也不敢有絲毫耽誤。就在拍攝臨近結束前,江珊突發急性胃炎,為不耽誤拍攝進度,第二天仍堅持拍戲,因為她覺得“一個人歇,其它一兩百號人都得歇,這麼大一個劇組,牽扯到的人太多,只要能堅持,都會堅持到場。”

正如本劇總製片人曹平所說,《急診科醫生》能“博眾家之長”,在借鑒國外醫療劇對技術細節、道具美工等方面的處理基礎上,融合國產醫療劇重視情感刻畫、社會效益的特點,關注醫務人員群體,緩解醫患關係,在傳播正能量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體現人文關懷,打造國產醫療劇的良心之作。

希望在現實主義的傳統中來體現一切情感的珍貴與厚重。

以急診科眾生相折射社會百態

探討醫療行業熱點問題 溫情把脈醫患關係

在燕京大學國際醫院的急診寇里,有扛不住壓力,得了重度抑鬱症的實習醫生;也有懷胎十月在流感爆發的病房生下新生兒的護士……小小的急診寇里包羅了社會萬象,《急診科醫生》在折射社會百態的同時也引出了許多值得大家深入關注的問題。比如其中一個病例就探討了癌症晚期患者的救治問題,我們應該選擇用儀器維持生命還是讓病人安靜離開?對於家屬的詢問,何建一(張嘉譯 飾)和江曉琪(王珞丹 飾)建議家屬與其選擇進行創傷性治療,不如讓患者安靜而有尊嚴的離開。正如何建一所說:“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但沒人教過如何幫助病人離開,無能為力的時候,應該給生命以尊嚴。”

諸如此類的案例,劇中還有很多深刻的探討:遇到手術沒有家屬簽字而又性命垂危的病患,醫生是該承擔風險進行手術,還是將患者生命置於一邊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面對用刀挾持人質的精神病患者,作為醫生應該讓員警擊斃精神病患者解救人質,還是應該平等對待精神病患者,予以其安撫和救治?鑒於醫生知識面和經驗立場的不同,針對同一病患的不同診療方案該如何抉擇?

此外,《急診科醫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切口,勇敢觸及了涉及醫療行業的一些社會問題,如備受關注的醫患關係、醫療保障體系、臨終關懷等,不回避問題,勇於直面醫療行業中現存的問題,並以一種積極的方式試圖探討解決的方法。劇中提及的一系列社會熱點問題都值得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思考,本劇不斷探索病人與醫生的相處之道,為當下緊張的醫患關係溫情把脈。“我想通過這部劇表達人文關懷,探討人性中的一些東西。”導演鄭曉龍如是說。

實地取景、搭建場景互為補充 道具逼真令張嘉譯“嚇破膽”

醫療部門提供全方位專業指導 全劇跟組還原真實的醫療生活

除了演員陣容強大、團隊製作精良,《急診科醫生》還獲得了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北京市衛計委、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北京協和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等各大單位的大力支持。首次全程指導影視劇拍攝的北京協和醫院,更是派出了醫生博士、高級護士團隊為《急診科醫生》提供全程的技術和專業支援:從劇本探討、手術流程的校對、演員對白的指導,到實際拍攝、美工道具等環節一一把關,具體到病人送到醫院後是進急救室還是進處置室等細節都不放過,從源頭上糾錯糾偏,最大程度還原急診科的日常生活,力爭在醫院內外的生活和語言細節上做到“接地氣”,確保劇集中所有醫學專業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全方位構建一個真實的醫療常識生態圈。

據協和醫院派駐劇組的急診科主治醫生張暉博士介紹說,拍攝期間,她每天都會跟組拍攝,在提供必要的醫學指導的同時,也會協助導演匡正演員在工作、生活場景中的表演,參與劇本的討論,以力求醫學理論和現實細節的準確性。同時她也指出,“技術正確”和“藝術正確”並不完全重合,因此拍攝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藝術化地表達相比於百分百地真實有時更具感染力。專業技術和藝術的結合也給演員的表演帶來挑戰,導演劉雪松表示:“我們劇裡好多臺詞都很長,而且有很多專業術語,有些臺詞你不能按正常的去說,你必須按照醫生的角度去理解,所以我們安排了協和醫院的醫生在監視器旁全程幫忙看臺詞,哪裡說得不對,她們會立即指正,對演員臺詞功底的考驗很大。”

除了由張暉醫生率領的護士陸元元、器械護士尤佳等協和醫院的團隊之外,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胸外科主任醫生韓志義等專業人士也為劇組拍攝貢獻了“一臂之力”,即便是再優秀的演員,很難複製出專業醫生的手術動作。外科手術的一招一式,縫合、打結、進針出針,都是多少年養成的習慣,內行外行差別很大。在一些手術戲的場景,這些專業團隊會親自上陣,確保醫療細節的嚴謹性。劉雪松也始終堅持“用技術支援藝術,在藝術中體現技術,不被技術綁縛,但完全尊重技術”的原則。

鄭曉龍素來以對藝術的執著和細節的嚴謹著稱。此次《急診科醫生》為了更加注重真實性和細節,後期製作歷時9個月。為拍攝《急診科醫生》,劇組除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現場取景之外,還在京郊攝影棚按相同比例搭建了醫院場景,從分診台、護士站、輸液區、病床區的空間設置,到地板的做舊、問診台的陳設、走廊電視上的視頻,都堪稱完美地複製了醫院的佈景。劇中逼真的場景和道具甚至讓“醫療劇老司機”張嘉譯都嚇破了膽,“劇組的道具真的是太逼真了,我們有場孕婦把嬰兒生在廁所裡的戲,拍之前我沒在意,結果開拍的時候,我一拉門(血淋淋的場面),嚇我一跳!”

急診室可以說是醫院最忙的科室,而且常常彌漫的都是緊張、激烈的氛圍,鄭曉龍將急救場景描述為戰場,“把急救拍成戰爭場面”是他在這部劇中的重要理念。“有很多場戲,比如連環車禍、大規模燒傷等,一送來就不是一兩個病人的問題,而是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需要搶救的人。這時候,作為急診科醫生,就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判斷哪些人沒救了,先救誰後救誰的問題,三秒鐘可能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鄭曉龍說,“這跟在戰場上的救援沒有區別,人數最多的一場戲有150多個演員在場。”

因此,劇中大場面戲比較多,在大場面戲中又有很多小場面,得拍攝非常多的畫面,後期再將這些畫面剪接在一起。通常急救的場景是具有連貫性的,下救護車→推進醫院→行進→急診室這一連串的動作不能分離,否則就顯示不出緊張感。而且,《急診科醫生》中的長鏡頭比較多,且基本都需要在運動鏡頭中處理臺詞、表情等,這些不僅對演員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也給這部劇的拍攝增加了難度。

張嘉譯再穿白大褂“救世濟民”

王珞丹體驗醫療生活歎“醫者不易”

曾憑藉《懸崖》、《浮沉》等膾炙人口的影視劇作品屢奪大獎的張嘉譯,在《帕米爾醫生》和《心術》後再度挑戰醫生一角,塑造了外表嚴肅古板,心系患者的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建一一角。雖然不是第一次在戲中穿白大褂,但再次觸及此類作品張嘉譯依舊“不敢鬆懈”,“因為是急診部門,所以比起以前的作品,這部劇相對來說緊急狀況要更多一些,問題也更棘手一些,急診科醫生你什麼都得會,可謂是醫生裡的雜家。”

與《心術》中溫文儒雅的神經外科主任劉晨曦(張嘉譯 飾)不同,張嘉譯此次扮演的急診科主任醫師何建一不再完美無缺,性格有點自負,與人交流很“毒舌”,但卻是“刀子嘴豆腐心”,還“金句”頻出,他說過,“醫生是和死神鬥爭的神,每救回一個人,你就當了一次神。即便做不了神,也別做一個普通的人。”

從演以來,王珞丹一直有個“遺憾”,就是“從來沒演過醫生”。此次,她終於如願以償,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敢於質疑權威敢於出頭的“海歸”醫護形象。回國之後因為沒能適應中西醫療現狀和體制的差異,和何建一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關於急診理念和經驗技術的爭論。何建一對江曉琪從開始就抱著懷疑審視的態度,而江曉琪則認為何建一為人冷漠古板。但隨著兩人工作上接觸越來越多,彼此看到了對方的優點與能力,也看到了對方的不足,針鋒相對的兩人也漸漸地打開心扉,直面內心最脆弱的一面,兩個人不斷被對方改變著,治癒著,並約定互為彼此的醫生。當“老司機”遇上海歸高材生,中西合璧聯手救死扶傷,歷經變故之後共同成長,用醫術和醫德相互支撐,憑藉“妙手仁心”上演一幕幕“與生命賽跑”的急診科故事。

此外,實力派演員江珊也傾情加盟該劇,飾演好勝心強,與何建一既是老同學,又是競爭對手的主任醫師劉慧敏。江珊15年前就曾擔任鄭曉龍導執導的《永不放棄》女主角,這次第二次合作醫療劇,是導演心中劉慧敏這個角色的不二人選。而何建一的前妻梅律師由柯藍飾演,作為一名女強人,她精明強悍,並一直深愛著何建一。該劇更有眾多實力派演員齊聚“急診科”,攜手克服難關,一起成長。

為了讓演員表演更加到位,在開拍前劇組專門安排演員們到醫院“實習”,王珞丹回憶起那段日子,因為經常能見到手術中血淋淋的場景,導致“見到肉也沒食欲了”。還有一場心肺復蘇的戲,王珞丹在用發泡塑膠做的道具假人身上連續按了9個小時,自己形容“虛脫到吐”。在拍攝的過程中,為了保證醫療劇技術動作的真實性,即使是生僻、聞所未聞的專業詞彙也需要每個演員運用起來滾瓜爛熟,信手拈來。戲裡救援場面如戰場,戲外演員們的拍攝亦如“行軍打仗”。拍攝過程相當緊湊,很少有閒暇時間,即便出現意外情況,演員也不敢有絲毫耽誤。就在拍攝臨近結束前,江珊突發急性胃炎,為不耽誤拍攝進度,第二天仍堅持拍戲,因為她覺得“一個人歇,其它一兩百號人都得歇,這麼大一個劇組,牽扯到的人太多,只要能堅持,都會堅持到場。”

正如本劇總製片人曹平所說,《急診科醫生》能“博眾家之長”,在借鑒國外醫療劇對技術細節、道具美工等方面的處理基礎上,融合國產醫療劇重視情感刻畫、社會效益的特點,關注醫務人員群體,緩解醫患關係,在傳播正能量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體現人文關懷,打造國產醫療劇的良心之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