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過於喧囂的孤獨——布拉格(四)

過於喧囂的孤獨 布拉格 (四)

布拉格街景

有許多人對布拉格有著自己的印象。

尼采曾說, 如果用一個字描述布拉格, 那就是神秘。

尼采1900年, 就已經和這個世界告別。

死於1900年的尼采是幸福的, 因為他沒想到, 有人居然因為他的思想撕裂過這個世界, 一戰或者二戰, 都有人用他的思想, 有意或無意的給自己找到殺戮的理由。

尼采生前的布拉格, 是波西米亞的起源地和核心區。

多元的生活, 各民族的彙聚, 特殊的地理區位, 讓布拉格成了歐洲多元思想彙聚的核心。

神秘構成了布拉格這個城市的文化特點。

但二戰後的布拉格顯然有著不一樣的特點。

一代代知識份子, 成了這個城市發展的中堅力量。

是他們最終引領了捷克人民, 贏得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

在西方的知識份子運動中, 俄國的十二月黨人有過這樣的擔當, 現代只有捷克的知識份子,

承擔了這個責任。

記得有人說過, 布拉格是個有著知識份子擔當的城市。 誠者斯言!

我們經常會引用塞菲爾特的這句詩, 來讚美女人的善良:

若是讓女人來

操作大炮,

落到人世間的

只能是玫瑰。

但我相信, 這樣的詩汪國真或許會寫得更好。

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不會那麼淺薄。

這句詩後面一定有著更深的意思。

果然, 當我們引用這前面意境的浪漫以外, 把詩人要表達的更深層的意思, 有意無意省略了。

詩人在這後面, 還有兩句詩。

也許-----是,

也許-----不是。

詩人, 其實沒我們想的那麼天真。

捷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塞菲爾特

在布拉格有條聶魯達街, 不知道捷克文學的外國遊客很容易以為這是紀念智利詩人聶魯達的。 其實智利詩人聶魯達因為喜歡布拉格的楊.聶魯達,才用聶魯達做了自己的筆名。

我的愛情過去了,是那麼短暫

為了這一切我曾痛哭流涕

但又歸於平靜。

這是楊.聶魯達的詩句。

我要

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櫻桃樹上做的事

……

愛情如此短暫

而遺忘太長

借著如同今晚的夜

……

這是智利聶魯達寫的愛情詩的節選,聶魯達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捷克詩人 楊.聶魯達

智利詩人 聶魯達

因為受布拉格詩人楊.聶魯達的影響,所以用聶魯達作為自己的筆名。

卡夫卡像

一個人的使命感,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卡夫卡這個現代文學之父,從出生到死亡,似乎註定就是一個文學的棄兒。

卡夫卡的父親具備布拉格成功商人的所有優點,唯一不能接受自己的長子,對文學的熱愛。

父親的嚴厲,讓卡夫卡從小就害怕和父親相處,就算想和父親有個很好的溝通,也不是面談而是寫信,那封寫給父親的信,到死都沒能交給自己的父親。

他熱愛文學,可必須去學法律,他渴望寫作,但必須幫助父親去管理商業,他希望有隨性所欲的創作,可不得不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

這個西方現代文學之父,實際到死也不過是個業餘的作家,在繁雜的俗務中,寫著大家看不懂的小說。

卡夫卡紀念館前的卡夫卡塑像

黃金巷22號 卡夫卡紀念館

這是黃金巷22號,靠近布拉格城堡。

由於曾經有許多術士在此煉金,故稱黃金巷。

這裡原來是個貧民窟,因為有了卡夫卡,黃金巷成了全世界文藝小資們嚮往的聖殿。

在這裡,卡夫卡和她妹妹住了好幾年。

卡夫卡註定不是來做老卡夫卡的兒子的。

和父親相比,卡夫卡基本就是他的反面。

父親是個商人,卡夫卡對商業沒有興趣,父親強壯有力,卡夫卡孱弱憂鬱,父親合群,卡夫卡孤獨,父親融合在整個布拉格,而布拉格融合在他的世界。

這個敏感孤獨的靈魂,是上帝派給文學的使者,他不是為他的父親而存在,他是為了他的文學而存在。

這裡主要銷售有關卡夫卡的作品及相關紀念品的書店

卡夫卡是不幸的,終其一生沒有因文學成名,甚至擔心後人的誤讀,卡夫卡甚至打算銷毀自己所有的作品。

卡夫卡也是幸運的,在人生最後的時刻收穫了愛情。

卡夫卡最初的愛情觀類似于柏拉圖,他認為做愛會失去愛情,一次次解除婚約,是卡夫卡慣常的對愛情的態度。

1923年,卡夫卡遇到了19歲的朵拉。

這位19歲的少女,猶如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特地為卡夫卡而綻放,這讓數度有過自殺念頭的卡夫卡,對生命有了從未有過的渴望。

只是這愛情來得太晚,1924年卡夫卡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在安葬卡夫卡的時候,朵拉跳入墓地要和卡夫卡安葬在一起。

朵拉一直反對通過閱讀卡夫卡的作品瞭解卡夫卡。

卡夫卡死後,朵拉和朋友說過:要瞭解卡夫卡,除非他允許你看著他的眼睛,或是握著他的手。而這些,他當然已經做不到了。

卡夫卡之墓

如果某一天醒來,突然發現自己成了一隻甲殼蟲,你會有怎樣的想法?你的家人將會怎麼看你?

格裡高爾.薩姆沙就是這樣的一個可憐蟲。這個從人變成蟲的格裡高爾,品嘗到了親人從尊重到厭惡的整個態度轉化和心路歷程。

人的異化,邊緣、冷漠、遺棄、到最終的死亡,這個變成了甲殼蟲的格裡高爾,給我們展現了一幅現實的場景:生活的壓力遠大於親情的美好,最美好的親情在現實的壓力面前也是不堪一擊。

這看似荒誕的故事,寫出了現代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中的人性異化。

卡夫卡的《變形記》,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到現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

捷克作家 克裡瑪《布拉格精神》

克裡瑪可以說是卡夫卡的繼承者,由於生活在極權統治時代,克裡瑪的主題主要集中在性愛和社會兩個方面。

性愛作為個人存在的方式,成為躲避強悍制度、荒涼現實的最好庇護!

所以克裡瑪的小說基本就圍繞著情欲和死亡。

前者關乎人的生存,後者關乎人的毀滅。

在捷克克裡瑪和昆德拉一樣出名,捷克人說:他們讀昆德拉,我們讀克裡瑪。

昆德拉在極權統治時期離開了捷克,而克裡瑪始終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國家。

一直以自己的良知和這個充滿屈辱的國家在一起。

克裡瑪作品:

《漢娜的手提箱》 《布拉格精神》《一日情人》

我為它而活著,並為它而推遲了死亡!

這是捷克作家赫拉巴爾說的話,這個它就是他寫的小說:《過於喧囂的孤獨》。

我們猶如橄欖,唯有被粉碎時,才釋放出精華!

這是赫拉巴爾在書中引用的猶太教法典的預言。

這本沒有什麼故事情節,散文詩般的小說,無非就訴說著個人的情感,收廢紙的漢嘉,最終和自己心愛的書在一起選擇了自殺。

這是赫拉巴爾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寫成的小說,這也是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1997年,他用書中多次寫到的從五樓跳下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一年,他84歲,剛過完自己的生日。

這個過於詩意的書名,讓我們對孤獨有了更切身的體會。

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

主人公漢嘉的獨白。

赫拉巴爾 捷克作家 主要作品有《我曾伺候過的英國國王》和《過於喧囂的孤獨》。

赫拉巴爾作品

米蘭.昆德拉

昆德拉作品

生命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似乎就想給我們這樣的一個答案。

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一個普通的生命,他的生命不是來自於那些弘大的敘事,不是重大的時刻,而正是生活中雞毛蒜皮,雞零狗碎,讓我們最終在這看似渺小的現實面前,感受到了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

一個不相信愛情的湯瑪斯,居然墜入了愛河,而對愛情充滿渴望的特麗莎,經常被湯瑪斯的背叛所痛苦。一個從小在父母忠實愛情中長大的薩賓娜,一直選擇著背叛愛情的生活,這種討厭忠誠,厭惡媚俗的行為,讓她的人生處在虛無的狀態。

就是這些背叛和忠誠,渴望和恐懼,接受和拒絕,在當時捷克布拉格之春這樣的宏大背景下,表現了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春》,獲得巨大成功。

布拉格保存著七個世紀的各種建築,這些各個時代的建築和文化積澱,給每一代布拉格知識份子提供著養分。這是一個知識份子有擔當的城市,不只是因為有胡斯,還有卡夫卡、哈威爾、昆德拉、克裡瑪等等,捷克一代一代的知識份子。

圖文:優遊歐洲

其實智利詩人聶魯達因為喜歡布拉格的楊.聶魯達,才用聶魯達做了自己的筆名。

我的愛情過去了,是那麼短暫

為了這一切我曾痛哭流涕

但又歸於平靜。

這是楊.聶魯達的詩句。

我要

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櫻桃樹上做的事

……

愛情如此短暫

而遺忘太長

借著如同今晚的夜

……

這是智利聶魯達寫的愛情詩的節選,聶魯達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捷克詩人 楊.聶魯達

智利詩人 聶魯達

因為受布拉格詩人楊.聶魯達的影響,所以用聶魯達作為自己的筆名。

卡夫卡像

一個人的使命感,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卡夫卡這個現代文學之父,從出生到死亡,似乎註定就是一個文學的棄兒。

卡夫卡的父親具備布拉格成功商人的所有優點,唯一不能接受自己的長子,對文學的熱愛。

父親的嚴厲,讓卡夫卡從小就害怕和父親相處,就算想和父親有個很好的溝通,也不是面談而是寫信,那封寫給父親的信,到死都沒能交給自己的父親。

他熱愛文學,可必須去學法律,他渴望寫作,但必須幫助父親去管理商業,他希望有隨性所欲的創作,可不得不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

這個西方現代文學之父,實際到死也不過是個業餘的作家,在繁雜的俗務中,寫著大家看不懂的小說。

卡夫卡紀念館前的卡夫卡塑像

黃金巷22號 卡夫卡紀念館

這是黃金巷22號,靠近布拉格城堡。

由於曾經有許多術士在此煉金,故稱黃金巷。

這裡原來是個貧民窟,因為有了卡夫卡,黃金巷成了全世界文藝小資們嚮往的聖殿。

在這裡,卡夫卡和她妹妹住了好幾年。

卡夫卡註定不是來做老卡夫卡的兒子的。

和父親相比,卡夫卡基本就是他的反面。

父親是個商人,卡夫卡對商業沒有興趣,父親強壯有力,卡夫卡孱弱憂鬱,父親合群,卡夫卡孤獨,父親融合在整個布拉格,而布拉格融合在他的世界。

這個敏感孤獨的靈魂,是上帝派給文學的使者,他不是為他的父親而存在,他是為了他的文學而存在。

這裡主要銷售有關卡夫卡的作品及相關紀念品的書店

卡夫卡是不幸的,終其一生沒有因文學成名,甚至擔心後人的誤讀,卡夫卡甚至打算銷毀自己所有的作品。

卡夫卡也是幸運的,在人生最後的時刻收穫了愛情。

卡夫卡最初的愛情觀類似于柏拉圖,他認為做愛會失去愛情,一次次解除婚約,是卡夫卡慣常的對愛情的態度。

1923年,卡夫卡遇到了19歲的朵拉。

這位19歲的少女,猶如夏日的最後一朵玫瑰,特地為卡夫卡而綻放,這讓數度有過自殺念頭的卡夫卡,對生命有了從未有過的渴望。

只是這愛情來得太晚,1924年卡夫卡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在安葬卡夫卡的時候,朵拉跳入墓地要和卡夫卡安葬在一起。

朵拉一直反對通過閱讀卡夫卡的作品瞭解卡夫卡。

卡夫卡死後,朵拉和朋友說過:要瞭解卡夫卡,除非他允許你看著他的眼睛,或是握著他的手。而這些,他當然已經做不到了。

卡夫卡之墓

如果某一天醒來,突然發現自己成了一隻甲殼蟲,你會有怎樣的想法?你的家人將會怎麼看你?

格裡高爾.薩姆沙就是這樣的一個可憐蟲。這個從人變成蟲的格裡高爾,品嘗到了親人從尊重到厭惡的整個態度轉化和心路歷程。

人的異化,邊緣、冷漠、遺棄、到最終的死亡,這個變成了甲殼蟲的格裡高爾,給我們展現了一幅現實的場景:生活的壓力遠大於親情的美好,最美好的親情在現實的壓力面前也是不堪一擊。

這看似荒誕的故事,寫出了現代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中的人性異化。

卡夫卡的《變形記》,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到現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

捷克作家 克裡瑪《布拉格精神》

克裡瑪可以說是卡夫卡的繼承者,由於生活在極權統治時代,克裡瑪的主題主要集中在性愛和社會兩個方面。

性愛作為個人存在的方式,成為躲避強悍制度、荒涼現實的最好庇護!

所以克裡瑪的小說基本就圍繞著情欲和死亡。

前者關乎人的生存,後者關乎人的毀滅。

在捷克克裡瑪和昆德拉一樣出名,捷克人說:他們讀昆德拉,我們讀克裡瑪。

昆德拉在極權統治時期離開了捷克,而克裡瑪始終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國家。

一直以自己的良知和這個充滿屈辱的國家在一起。

克裡瑪作品:

《漢娜的手提箱》 《布拉格精神》《一日情人》

我為它而活著,並為它而推遲了死亡!

這是捷克作家赫拉巴爾說的話,這個它就是他寫的小說:《過於喧囂的孤獨》。

我們猶如橄欖,唯有被粉碎時,才釋放出精華!

這是赫拉巴爾在書中引用的猶太教法典的預言。

這本沒有什麼故事情節,散文詩般的小說,無非就訴說著個人的情感,收廢紙的漢嘉,最終和自己心愛的書在一起選擇了自殺。

這是赫拉巴爾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寫成的小說,這也是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1997年,他用書中多次寫到的從五樓跳下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一年,他84歲,剛過完自己的生日。

這個過於詩意的書名,讓我們對孤獨有了更切身的體會。

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

主人公漢嘉的獨白。

赫拉巴爾 捷克作家 主要作品有《我曾伺候過的英國國王》和《過於喧囂的孤獨》。

赫拉巴爾作品

米蘭.昆德拉

昆德拉作品

生命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似乎就想給我們這樣的一個答案。

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一個普通的生命,他的生命不是來自於那些弘大的敘事,不是重大的時刻,而正是生活中雞毛蒜皮,雞零狗碎,讓我們最終在這看似渺小的現實面前,感受到了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

一個不相信愛情的湯瑪斯,居然墜入了愛河,而對愛情充滿渴望的特麗莎,經常被湯瑪斯的背叛所痛苦。一個從小在父母忠實愛情中長大的薩賓娜,一直選擇著背叛愛情的生活,這種討厭忠誠,厭惡媚俗的行為,讓她的人生處在虛無的狀態。

就是這些背叛和忠誠,渴望和恐懼,接受和拒絕,在當時捷克布拉格之春這樣的宏大背景下,表現了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春》,獲得巨大成功。

布拉格保存著七個世紀的各種建築,這些各個時代的建築和文化積澱,給每一代布拉格知識份子提供著養分。這是一個知識份子有擔當的城市,不只是因為有胡斯,還有卡夫卡、哈威爾、昆德拉、克裡瑪等等,捷克一代一代的知識份子。

圖文:優遊歐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