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分子層面揭秘“生物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科學依據

版權聲明:如需轉載請務必聯繫 “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組委會”未獲授權禁止轉載

備受關注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2017年10月2日下午5時30分揭曉。

獎項頒發給了三個美國科學家——傑佛瑞·霍爾、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等, 繼而誘發疾病。 科學家對基因組篩選, 發現10%以上的基因可以調控節律。 這一成果隨後在時間治療學、系統調控上發揮重要作用。

向“倒時差苦”說不!

“與生物體節律直接相關的‘時鐘基因’, 在英文中就叫Clock基因。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錢睿哲教授, 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學界, 目前有兩大基因成為節律研究的重要突破點, Clock基因是其中之一。 而她的研究方向, 正是基於此的生物節律紊亂與衰老。 另一種則是縮寫為BMAL1的基因 (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 與大腦和肌肉相關。

事實上, 這類掌控生理節律的基因不只是用來“倒時差”的,

它與糖尿病等代謝綜合疾病有關, 還與心梗甚至腫瘤發病存在聯繫。 例如, 心梗多在早晨“爆發”, 可見疾病也有自己的病理節律;而晝夜作息顛倒的特殊工種從業者,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因此, 包括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內, 各國科研系統對此項研究相當重視。

不過, 從今年諾獎得主從果蠅開始的相關研究至今, 人類在自身體內還沒有掌控這些“時鐘基因”的調時技巧。

錢睿哲表示, 他們和國際同行也都在利用小鼠之類的動物進行實驗, 例如, 利用基因敲除的方法, 對比研究接受與不受節律控制的小鼠, 在基因層面闡明它們控制“時間鑰匙”的分子機制。 “只有徹底弄清楚, 先找到理論和實驗依據, 才能精准找到基因位點,

乃至於潛在藥物靶點。 ”從這一意義上講, 人類希望找到的神奇“時差藥”, 現在還遠未出現。

最後, 被採訪專家一致認為, 3位獲獎者對調控晝夜節律的關鍵基因突變和功能做了詳細闡述, 這雖是非常基礎的問題, 但對於生命體的長期健康生存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這也提示, 除了認識大自然外, 人類應更多探討自身如何適應大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統一, 未來將對疾病的預防治療都有新啟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