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王舉鼎而亡,真相如此還是另有隱情

曾經有人說, 綜觀世界歷史, 我們不難發現, 在歷史上那些民風彪悍、體魄健壯而且進步非常快的民族或地域往往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 他們一旦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就自然成了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推動著歷史飛快得向前發展。 秦國對於六國的統一以及成吉思汗對於元朝的創建和滿族人對清朝的建立都似乎驗證了這一規律。 但是往往, 有些健壯民族的首領卻因為自己的頭腦簡單, 四肢發達命喪黃泉, 歷史上比較著名得就是秦武王舉鼎喪命的故事流傳久遠, 不論是官方搜集的資訊還是民間文人的戲說,

都沒有將一個爭搶好勝、貪圖虛名的秦武王真實呈現, 那麼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一起探究一下

秦武王為秦惠王之子, 因其身高體壯, 勇力超人, 重武好戰, 所以常以鬥力為樂, 凡勇力過人者, 他都提拔為將, 置於身邊。 《東周列國志》曾經描述秦武王身邊的一員大將名叫孟賁, 如以力聞, 水行不避蛟龍, 陸行不避虎狼, 發怒吐氣, 聲響動天。 所以孟賁深得秦武王青睞。 所以天下勇士紛紛投其靡下, 其中就包括烏獲和任鄙兩員大將。

其實早在秦惠王的時候, 他就有意以韓國軍事重地, 周都洛陽的門戶——宜陽為跳板, 控制東西二周和周天子, 以據有九鼎為象徵, 挾天子而令諸侯, 建立中原霸主之業。 由於當時秦惠文王為鞏固後方而集中兵力滅蜀,

暫把此事擱置一旁。 秦武王即位後, 已經滅蜀, 後方鞏固, 國力正盛, 秦武王欲對外征伐, 自然想起了秦惠王的前言。 只不過當時秦惠王身邊的右丞相樗裡疾、左丞相甘茂都對直接進攻中原頗有擔心, 生怕倘若魏、趙二國出兵解救宜陽, 秦軍必定孤軍一支, 必敗無疑。 後甘茂心生一計, 假冒出使魏國, 以共用伐韓之利相引誘, 與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韓國的聯盟, 後又怕秦武王中途聽信樗裡疾讒言, 與其建立書面協議, 當自己率軍5萬攻打宜陽未果時, 樗裡疾果然建議立刻班師回朝, 當秦武王看到甘茂快馬送來的自己當初簽訂的協議時, 立即又派兵5萬, 攻陷宜陽, 直達洛陽, 這才是秦武王舉鼎喪命故事的前序。

網路配圖

於是, 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兩人大搖大擺得走進了周都洛陽。 我們都知道, 現在的河南洛陽曾經是多個朝代的定居所在地, 只不過每個朝代名字均不相同, 而鄒鄒查閱明張岱所著《夜航船》得知, 在周代的洛陽是被稱呼為雒(luò)邑,

而非李傲《睜眼看秦皇》一書中的雒城。 據《華陽國志·蜀志》載:“初平中(西元190年至193年間), 益州牧劉焉自綿竹移雒城縣城, 築闕門。 ”而《三國志·龐統傳》中也有記載“進圍雒縣, 統率眾攻戰, 為流矢所中”。 所以這裡的雒城是位於四川省廣漢市雒城鎮轄區內境內的一處遺址, 而非洛陽的雒邑, 一南一北, 竟然被李傲的無知說成是一個地方。 我們接著往下說。

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廟, 往觀九鼎。 只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內。 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鑄成, 每鼎代表一州, 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 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 於是, 秦武王就問孟賁是否可以將其搬動, 而孟賁更是一介武夫, 於是緊束腰帶,

挽起雙袖, 手抓兩個鼎耳, 大喝一聲“起!”, 只見鼎離地面半尺高, 就重重地落下。 秦武王也不敢示弱, 卸下錦袍王帶, 束緊腰帶, 大踏步上前, 深吸一口氣, 使出乎生力氣, 喝聲:“起!”。 鼎被舉起半尺, 武王接著移動左腳, 不料右腳獨力難支, 身子一歪, 鼎落地面……我們稍等一下, 在這個時候要好好的說道說道。 李傲在自己的《睜眼看秦皇》一書中下面是這麼說的:鼎墜于地, 正好壓在右腿上, 一聲脆響, 脛骨寸斷。 秦武王大叫一聲, 頓時氣絕……而河南省博物館中紀錄此事是這麼說的:鼎落地面, 正砸到右腳上, 武王慘叫一聲, 倒在地上。 眾人慌忙上前, 把鼎搬開, 只見武王右腳足骨被壓碎, 鮮血流了一灘。 等到太醫趕來, 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 仍然自言自語;“心願已了, 雖死無恨。”入夜,武王氣絕而薨……為準確得知究竟哪個更為正確,鄒鄒查閱了《史記秦本紀》,裡面是這麼記載的:秦武王抓住一隻龍紋赤鼎猛地舉起,殊不知此鼎重量過大,終因力氣不支,累得雙目出血;力盡鼎落,又砸斷了臏骨。結果秦武王不治而死。

首先從醫學上的角度分析而言,李傲所說的“脛骨”與《史記》中記載的“臏骨”完全是兩個概念。脛骨,小腿內側的長骨,上端和下端膨大,中部的橫斷為三角形。臏骨,同“髕骨”,膝蓋部的一塊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也叫膝蓋骨。雖然相鄰很近,但完全隸屬於不同兩個部位(具體見下圖),所以鼎砸到位置不同反應自己也不同,就像李傲所說砸到脛骨斷裂竟然當場斃命,有些言過其時,也不為準確,不過相比河南省博士館的“直接砸到右腳上”還要準確幾分。所以,秦武王並非當場斃命,而是醫治後不治而亡

雖死無恨。”入夜,武王氣絕而薨……為準確得知究竟哪個更為正確,鄒鄒查閱了《史記秦本紀》,裡面是這麼記載的:秦武王抓住一隻龍紋赤鼎猛地舉起,殊不知此鼎重量過大,終因力氣不支,累得雙目出血;力盡鼎落,又砸斷了臏骨。結果秦武王不治而死。

首先從醫學上的角度分析而言,李傲所說的“脛骨”與《史記》中記載的“臏骨”完全是兩個概念。脛骨,小腿內側的長骨,上端和下端膨大,中部的橫斷為三角形。臏骨,同“髕骨”,膝蓋部的一塊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也叫膝蓋骨。雖然相鄰很近,但完全隸屬於不同兩個部位(具體見下圖),所以鼎砸到位置不同反應自己也不同,就像李傲所說砸到脛骨斷裂竟然當場斃命,有些言過其時,也不為準確,不過相比河南省博士館的“直接砸到右腳上”還要準確幾分。所以,秦武王並非當場斃命,而是醫治後不治而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