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程顥軼事兩則

程顥妙破訛詐案

傳說, 1068~1078(宋神宗熙寧)年間, 擔任監察禦史的洛陽人程顥, 曾以寥寥數語破了一件訛詐案。

當時, 有一張姓財主得急病死, 棺木埋葬後的第二天, 有一老者到他家門口, 對著財主唯一的兒子說:“我是你父親, 現在我年紀大了, 無依無靠, 來和你一起生活。 ”接著, 老者一五一十向財主的兒子說明了來由。 財主的兒子非常驚訝, 於是兩人一起到縣府, 請縣令程顥判決。 老者先說, “我是個郎中, 因家中貧困, 四處流浪, 為人治病, 一年中很少回家。 妻子生下兒子, 無力撫養, 只得狠狠心腸把兒子送給張財主。

某年某月某日, 由村上的李某抱去, 鄰居阿毛親眼看見。 ”事隔多年, 怎麼還能記得這樣詳細。 老者說:“我是從遠地方行醫回村後才聽說的, 當時記在處方冊的背後。 ”並從懷裡掏出處方冊遞給程顥, 上面用毛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 某人把小兒抱走, 給了張三翁。

程顥問知財主的兒子才36歲, 而死去的財主已經76歲, 於是判定真偽, 程顥對老者說:“財主兒子出生的時候, 他父親才40歲, 這樣的年紀, 別人怎麼會稱作張三翁呢?”老者聽罷無法狡辯, 不得不承認自己冒認兒子, 只想訛詐財主家的錢物的事實。 案子遂破。

天下事非一家私議

程顥在京任禦史期間, 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國推行“熙寧變法”。 “熙寧變法”一經鋪開, 便立刻激起眾多士大夫的反對。

在北宋士大夫之間, 即使是反對變法者, 反對的程度和態度也不盡相同。 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司馬光、翰林學士范鎮、禦史中丞呂公著等人對新法明確表示反對, 其中司馬光最為激烈, 他曾對宋神宗說:“臣之於王安石, 猶冰炭之不可共器,

若寒暑之不可同時。 ”司馬光對王安石, 是勢同水火, 不共戴天。 而程顥作為反對者陣營中的一員, 態度上卻溫柔敦厚多了。 王安石作為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也對程顥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尊敬, 儘管王比程還年長十一歲。 王安石與大臣們討論變法事宜, 一遇思想不通處, 王安石必聲色俱厲, 暴跳如雷, 重者貶人官帽。 某次, 恰巧程顥受命前來議事, 聽後不慌不忙地勸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議, 願平氣以聽。 ”王安石見是程顥所言, 又道理俱在, 因此“安石為之愧屈”。

程顥說話做事, 有理有節, 不動真氣, 但他反對變法的態度卻是一貫的。 他任禦史期間, 多次上書宋神宗, 指出不可變法的理由。 他認為(變法的)反對者太多, 總有反對的理由,

天下沒有反對者過多而能成功的改革, 他以支持和反對改革人數的多寡來預測改革的成敗, 這倒與其他士大夫或批評王安石的長相他、或貶低王安石的品格不同, 不過程顥這一反對的理由, 最終也確實一語成讖。 變法的對錯好壞姑且不論, 程顥在變法中的表現的溫柔敦厚, 頗具君子之風, 剛烈火爆如王安石者, 對他也存尊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