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論史5:春秋地域黑,弱國只能被黑——傻白甜的鄭國

上網看新聞, 下面的評論總是會有人開炮。 某個地方的有個人偷東西了, 詐騙了, 那個地方也都是會被黑出翔。 國內很多省都被黑出翔了, 但也別說中國人素質怎樣怎樣, 地域黑不是中國特有的, 外國也一樣, 美國南方和北方, 東海岸和西海岸也是各種互黑, 只能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什麼林子都有那麼幾個素質不大好的。

但是同樣是被黑, 被打上的標籤卻各有不同, 這就很大程度上考驗這個地方的實力了, 實力強大, 被黑的理由也就是傲慢, 排外之類的, 說你有點性格缺陷;實力弱小, 被黑的理由就各種奇葩了, 沒故事也要編故事來證明這地方風水不行, 要麼人品不行, 要麼智商不行。

這個現象也不是現代獨有的, 古代也很多這種例子, 我們看看幾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知道了。

1.鄭人買履

成語可能不少人沒聽過, 但這個故事在各種寓言故事中出現,

大家應該都聽過。 《韓非子》記載: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甯信度, 無自信也。 ”

翻譯過來就是:從前有一個鄭國人,

想去買一雙新鞋子, 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 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鄭國人)到了集市, 卻忘了帶上尺碼。 (鄭國人)挑好了鞋子, 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 ”就返回家中拿尺碼。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 集市已經散了, 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 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

2.買櫝還珠

這個故事大家就更熟悉了, 《韓非子》記載: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 為木蘭之櫃, 薰以桂、椒, 綴以珠玉, 飾以玫瑰, 輯以羽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此可謂善賣櫝矣, 未可謂善鬻珠也。

翻譯過來就是:楚國有個商人, 在鄭國賣珠寶。 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隻裝珠的匣子, 將盒子用桂椒調製的香料薰制, 用珠寶和寶玉點綴, 用美玉裝飾, 用翡翠連綴。 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 卻把匣子裡面的珠子還給了他, 這可以說, 這個珠寶商人很善於賣盒子, 而不善於賣珠寶。

3.卜妻為褲

這個故事應該也不陌生, 《韓非子》記載:鄭縣人蔔子,

使其妻為褲, 其妻問曰:“今褲何如?”夫曰:“像吾故褲。 ”妻子因毀新令如故褲。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鄭縣的人蔔子, 讓他的妻子做褲子, 他妻子問:“現在這個褲子做什麼樣的啊?”丈夫說:“像我原來那樣的。 ”妻子於是把新褲子弄壞像他的舊褲子一樣了。

4.(卜妻)飲鱉

出自《韓非子》:“鄭縣人卜子妻之市, 買鱉以歸, 過潁水, 以為渴也, 因縱而飲之, 遂亡其鱉。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人卜子的妻子, 這天她去集市上買了一隻王八回來, 路過潁水的時候以為王八渴了, 把它浸到水裡, 王八就跑了。

5.不識車軛

《韓非子》:鄭縣人有得車軛者, 而不知其名, 問人曰:“此何種也?”對曰:“此 車軛也。 ”俄, 又複得一, 問人曰:“此是何種也?”對曰:“此車軛也。 ”問者大怒, 曰 :“曩者曰車軛, 今又曰車軛,是何眾也?此女欺我也!”遂與之鬥。

翻譯過來就是:鄭縣有個得到(一個)車軛的人,但不知道它的名稱,問別人道:“這是什麼東西啊?”回答說:“這是車軛。”一會兒又得到一個,問別人道:“這是什麼東西啊?”回答說:“這是車軛。”問的人大怒道:“前面那個說是車軛,現在這個又說是車軛,這東西哪裡這麼多?這是你欺騙我啊。”便跟他打架。

6.鄭人爭年

《韓非子》:“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翻譯過來就是:有兩個鄭國人,爭論誰的年齡大。?其中一個說:“我和堯帝同年而生。”?另一個說:“我和黃帝的哥哥同年而生。”?兩個人輪番升級,各不相讓,爭論不休,只好以誰能一直說到最後,誰就算得勝。

7.屈公畏敵

《韓非子》:鄭縣人有屈公者,聞敵,恐,因死;恐已,因生。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鄭縣有個叫屈公的人,聽到有敵人過來了,就嚇得昏死過去了;(大概過了很久敵人沒有動靜),恐懼的勁頭過了,就醒過來了。

8.鄭人賣豚

《韓非子》:鄭縣人賣豚,人問其價,曰:“道遠日暮,安暇語汝!”

翻譯過來就是:鄭縣有一個賣豬的人,有人過來問一頭豬多少錢,這個賣豬的人悶悶地說:“天快黑了,我家離這還遠著呢,我哪有功夫告訴你豬多少錢一頭?”

我們回頭整理一下這些故事:

韓非子通過這八個故事,給當時的人們刻畫了一個性情乖張,因循守舊,愚昧無知,膽小怕事的鄭國形象,不得不說韓非子的刻畫很成功,後世子孫也沿著這個形象不斷黑鄭國。我們可以看看:

1.鄭人逃暑

這個故事出自宋代著名的《太平御覽》: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複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其陰逾去,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有個人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的影子挪動自己的臥席。到了黃昏,他又把臥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己的臥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2.鄭人為蓋

這個故事出自劉伯溫的《鬱離子》: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藝成而大旱,蓋無所用,乃棄而學為桔槔。又三年藝成而大雨,桔槔無所用,則又還為蓋焉。未幾而盜起,民盡改戎服,鮮有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了但碰上大旱,沒有用處,就放棄改學做井邊助人提水的工具。學做了三年卻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想學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3.鄭人惜魚

這個故事出自宋濂的《燕書》:鄭人有愛惜魚者,計無從得魚,或汕或涔,或設餌笱之。列三盆庭中,且實水焉,得魚即生之。魚新脫網罟之苦,憊甚,浮白而喁。逾旦,鬣尾始搖。鄭人掬而觀之,曰:“鱗得無傷乎?”未幾,糝麥而食,複掬而觀之,曰:“腹將不厭乎?”人曰:“魚以江為命,今處以一勺水,日玩弄之,而曰‘我愛魚我愛魚’,魚不腐者寡矣!”不聽。未三日,魚皆磷敗以死,鄭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有個愛惜魚的人,考慮沒有什麼途徑得到魚,就用捕魚的工具或者積水成坑誘魚,或者編制笱籠投餌捕魚。排放三隻盆子在廳堂之中,裝上水。得到了魚就養著它們。魚剛脫離網的困苦,很疲憊,浮到水面咭咭地喘息。過了一天,鰭尾開始搖擺(活動)。(那)鄭國的人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沒多久,餵食穀末和麥麩,又捧出來看著說:“肚子應該不餓了吧?”有人說:“魚把江作為活命的地方,遇上(這樣)呆在一勺的水中,每天玩弄它,還說‘我愛魚我愛魚’,魚不腐爛的少啊!”(那鄭國人)不聽。沒過三天,魚全都鱗片脫落而死,鄭國人才後悔不聽有的人的話。

這三個故事繼承並發揚了韓非子對鄭國人愚昧無知,固執己見的形象刻畫。

以上的種種,鄭國也是慘,韓國作為戰國七雄裡面最水的一個,面對其他六個身強體壯的大漢,韓國還是只能“受”著了。但是好像阿Q,阿Q在趙太爺面前唯唯諾諾,卻也敢鄙視王胡小D、欺負小尼姑一樣,面對其他戰國只能抱大腿的韓國,好歹還能滅掉更弱的鄭國,還把國都從陽翟遷徙到了鄭,更名為新鄭。因為韓國太水,韓非子要講寓言,總要刻畫一些反面形象,那這些物件的挑選就比較講究了,要是不小心說了大國的壞話,指不定就犯了錯,給韓國帶來災禍,只好挑個鄭國來欺負了,一來鄭國也曾經稱霸過,知名度足夠;二來,鄭國是被韓國滅掉的,韓國人總是會對鄭國帶點優越感;最後,韓國抹黑一下鄭國的形象,也是為了打擊鄭國遺民的認同感,讓他們以鄭國為恥,進而以韓國為榮,提高韓國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這也充分證明了輿論的重要性,韓非子刻畫的形象,給後人的寓言故事提供了一個傻白甜的角色,人們講故事開頭就是“從前有個鄭國人...........”。毛主席說的對“輿論的陣地,你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

今又曰車軛,是何眾也?此女欺我也!”遂與之鬥。

翻譯過來就是:鄭縣有個得到(一個)車軛的人,但不知道它的名稱,問別人道:“這是什麼東西啊?”回答說:“這是車軛。”一會兒又得到一個,問別人道:“這是什麼東西啊?”回答說:“這是車軛。”問的人大怒道:“前面那個說是車軛,現在這個又說是車軛,這東西哪裡這麼多?這是你欺騙我啊。”便跟他打架。

6.鄭人爭年

《韓非子》:“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翻譯過來就是:有兩個鄭國人,爭論誰的年齡大。?其中一個說:“我和堯帝同年而生。”?另一個說:“我和黃帝的哥哥同年而生。”?兩個人輪番升級,各不相讓,爭論不休,只好以誰能一直說到最後,誰就算得勝。

7.屈公畏敵

《韓非子》:鄭縣人有屈公者,聞敵,恐,因死;恐已,因生。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鄭縣有個叫屈公的人,聽到有敵人過來了,就嚇得昏死過去了;(大概過了很久敵人沒有動靜),恐懼的勁頭過了,就醒過來了。

8.鄭人賣豚

《韓非子》:鄭縣人賣豚,人問其價,曰:“道遠日暮,安暇語汝!”

翻譯過來就是:鄭縣有一個賣豬的人,有人過來問一頭豬多少錢,這個賣豬的人悶悶地說:“天快黑了,我家離這還遠著呢,我哪有功夫告訴你豬多少錢一頭?”

我們回頭整理一下這些故事:

韓非子通過這八個故事,給當時的人們刻畫了一個性情乖張,因循守舊,愚昧無知,膽小怕事的鄭國形象,不得不說韓非子的刻畫很成功,後世子孫也沿著這個形象不斷黑鄭國。我們可以看看:

1.鄭人逃暑

這個故事出自宋代著名的《太平御覽》: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複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其陰逾去,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有個人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的影子挪動自己的臥席。到了黃昏,他又把臥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己的臥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2.鄭人為蓋

這個故事出自劉伯溫的《鬱離子》: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藝成而大旱,蓋無所用,乃棄而學為桔槔。又三年藝成而大雨,桔槔無所用,則又還為蓋焉。未幾而盜起,民盡改戎服,鮮有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了但碰上大旱,沒有用處,就放棄改學做井邊助人提水的工具。學做了三年卻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想學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3.鄭人惜魚

這個故事出自宋濂的《燕書》:鄭人有愛惜魚者,計無從得魚,或汕或涔,或設餌笱之。列三盆庭中,且實水焉,得魚即生之。魚新脫網罟之苦,憊甚,浮白而喁。逾旦,鬣尾始搖。鄭人掬而觀之,曰:“鱗得無傷乎?”未幾,糝麥而食,複掬而觀之,曰:“腹將不厭乎?”人曰:“魚以江為命,今處以一勺水,日玩弄之,而曰‘我愛魚我愛魚’,魚不腐者寡矣!”不聽。未三日,魚皆磷敗以死,鄭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翻譯過來就是:鄭國有個愛惜魚的人,考慮沒有什麼途徑得到魚,就用捕魚的工具或者積水成坑誘魚,或者編制笱籠投餌捕魚。排放三隻盆子在廳堂之中,裝上水。得到了魚就養著它們。魚剛脫離網的困苦,很疲憊,浮到水面咭咭地喘息。過了一天,鰭尾開始搖擺(活動)。(那)鄭國的人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沒多久,餵食穀末和麥麩,又捧出來看著說:“肚子應該不餓了吧?”有人說:“魚把江作為活命的地方,遇上(這樣)呆在一勺的水中,每天玩弄它,還說‘我愛魚我愛魚’,魚不腐爛的少啊!”(那鄭國人)不聽。沒過三天,魚全都鱗片脫落而死,鄭國人才後悔不聽有的人的話。

這三個故事繼承並發揚了韓非子對鄭國人愚昧無知,固執己見的形象刻畫。

以上的種種,鄭國也是慘,韓國作為戰國七雄裡面最水的一個,面對其他六個身強體壯的大漢,韓國還是只能“受”著了。但是好像阿Q,阿Q在趙太爺面前唯唯諾諾,卻也敢鄙視王胡小D、欺負小尼姑一樣,面對其他戰國只能抱大腿的韓國,好歹還能滅掉更弱的鄭國,還把國都從陽翟遷徙到了鄭,更名為新鄭。因為韓國太水,韓非子要講寓言,總要刻畫一些反面形象,那這些物件的挑選就比較講究了,要是不小心說了大國的壞話,指不定就犯了錯,給韓國帶來災禍,只好挑個鄭國來欺負了,一來鄭國也曾經稱霸過,知名度足夠;二來,鄭國是被韓國滅掉的,韓國人總是會對鄭國帶點優越感;最後,韓國抹黑一下鄭國的形象,也是為了打擊鄭國遺民的認同感,讓他們以鄭國為恥,進而以韓國為榮,提高韓國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這也充分證明了輿論的重要性,韓非子刻畫的形象,給後人的寓言故事提供了一個傻白甜的角色,人們講故事開頭就是“從前有個鄭國人...........”。毛主席說的對“輿論的陣地,你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