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們都說上廁所,但是為什麼是“上”廁所,原因你知道嗎?

為什麼人們都說“上”廁所, 其實答案很簡單。 因為古代廁所修的很高, 必須“上”去才能使用。

唐代就有相關典籍記載:劉季和性愛香。 直宮, 嘗上廁, 過香爐上。 換句話說, 中國人“上”廁所已經上了上千年。

古代是沒有“廁所”二字的, 取代用字通常是圂、溷、圊、匽、屏等文字。 從中華文字可以發現, 頭兩個字裡面很像豬(豕), 外面加一個方框, 很像豬圈的感覺。 其實古代那個時候確實廁所跟豬圈在一起。

這種廁所都位於豬圈的上方, 可以讓排泄的汙物直接落入到豬圈中, 被豬處理掉, 至於怎麼處理, 咱們不多猜測。 。 。 總是古代想上廁所是必須要上2層去解決。

在那個時代, 人們不習慣使用“上廁所”說法, 通常都以“如、之、在、入”來表示。

但中國進入到中古後期, 人們的糞便開始從喂豬轉向了施肥。 修建廁所的時候, 會在下方放置容器, 收集糞便澆灌糧草, 最簡單的就是在下方挖個大土坑, 讓人在土坑上廁所。 現在很多農村還是流行這樣的茅坑。

這各廁所的弊端就是, 隨著時間的久遠, 汙物會越堆越高, 久而久之如果失足掉下去, 不悶死也會被臭死。 所以古代也有記載, “如廁, 陷而卒”的相關資訊。

舊社會時期, 口語裡出現了大量例如:茅廁、茅房、茅坑、廁坑、東廁等詞彙, 有的廁所簡陋的只在上面鋪上木板即可, 稍不留神就會掉下來去。 人們不願意用“如、在”形容自己上廁所, 讓人感覺掉進去了一樣。

最後出現了“凳坑”一次, 意思是我在上方並非掉入坑中。 隨著時代推移, 又演變為今天的“蹲坑”。

但是古代廁所並非都很簡陋, 其實有些有錢員外和王爺家中的廁所就非常接近現代的廁所了。

我們21世紀新一代也有自己的“上廁所”也有自己的專有名詞, 例如撇條、拉翔等等, 你還知道哪些形容詞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