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木訥程式猿送女朋友禮物 總是難合心意

在我國的漢字中, "禮"的本意原是"敬神", 到後來才演變成人們的一種行為規範。

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 在祭祀中, 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 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即牛、羊等犧牲)奉獻於神靈。 也許從那時起, 禮的含義中就開始有物質的成分, 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現, 即禮物。

很多時候都需要送禮物,

生日、節日、紀念日;

感謝、道歉、增情感。

但人們送禮物的時候, 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 或者禮物送出去後, 並沒有獲得回應和效果。

小A有個女朋友, 總說他對感情不夠認真。 不記得女友生日, 忘記買節日禮物, 好不容易記得買次禮物, 女友不喜歡, 怪他不瞭解自己的喜好, 吵架鬧分手。

說起來小A也挺委屈的, 他並不是故意的, 作為一個程式猿, 他真的是不太懂這些, 也搞不懂女生的心思, 送禮物對他來說太困難了。

作為程式猿, 小A經常研究軟體和一些APP, 在他研究的APP中, 有一個叫胖吳貨棧的社交送禮平臺, 小A靈光一閃, 想借此讓女友不再生氣。

不知道送什麼禮物女友才喜歡, 但知道女友是重慶人, 小A驚喜的發現上面有重慶的分類, 心想買女友家鄉的禮物,

應該不會有什麼錯, 裡面的東西品質還不錯, 選好禮物付款, 把連結發送給女友, 告訴她填寫自己的位址, 快遞就可以送貨上門了。

女友果然消氣了一些, 還誇小A找到了一個新奇的APP, 效果完美!

送禮是有很大學問的,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練駕馭,

所以有些人通過送禮獲得想要的效果, 但有些人卻因為送禮陷入尷尬境地。 古人送禮物, 並不像現在這樣庸俗, 瞭解一些古人的送禮原則和方法, 一定也會有用。

古人送禮的三條重要道德原則

原則一:禮物應當有道德隱喻。

先秦時期, 人們彼此拜訪時送的禮物不是黃金白銀, 而是富於道德含義的物品。

《士相見禮》中說, 士相見用的禮物是雉(野雞)。 原因是, 雉一旦被人包圍、無法逃脫時, 既不會懼怕人的恐嚇, 也不吃誘餌, 而是迅速自殺, 所以人很難抓到活的野雞。 用雉作為見面禮, 並非由於它的味道鮮美, 而是借此表達彼此要用“守節死義”的精神相互砥礪的意思。

古代的士派人到女方家提親, 帶去的禮物是雁。 古人認為大雁是候鳥,

非常遵守時間, 到了該飛走的時候就一定會飛走, 秋天往南, 春天往北, 屬於“隨陽之鳥”。 用雁作為議婚的禮物, 含有不剝奪婚齡女子的出嫁機會, 以及妻隨夫行的意思。

古人喜歡用玉器作為禮物, 《詩經·衛風·木瓜》有幾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 匪報與, 永以為好也。 ”

在孔子看來, 玉具有許多與君子道德追求完全吻合的品質, 例如, 色澤溫潤而有光潔, 很像是“仁”;紋理縝密而又堅硬, 好比是“智”;棱角分明而不傷人, 有如“義”;玉體懸垂之則下墜, 像人的謙卑有禮;玉發出的聲音, 開始時清揚遠播, 結束時戛然而止, 如同為樂之法;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 有如人的“忠”;外表的色彩一覽無遺, 恰如人的誠信。

古代君子喜歡佩玉, 不是由於它有商品價值,而是“君子比德于玉”。

原則二:輕財重禮。

先秦時期,如果長期沒有盟會,諸侯之間就沒有機會相見,久而久之,彼此的感情就會變得淡漠,因此要派使者互相聘問。

作為國家禮的是圭、璋之類的玉器。圭、璋纏著彩色的絲帶,盛放在特製的盒子裡,使團成員一路上小心護持。

到了聘往國,使者鄭重地將圭璋交給東道國的國君,國君先要“辭玉”,也就是表示謙虛。接著舉行“受玉”的儀式,鄭重其事地收下圭璋。

讓我們難以想像的是,在使者即將歸國的時候,東道國國君又要舉行“還玉”的禮儀,將先前收下的圭璋,原封不動地歸還使者。

既然客人是鄭重其事送來的禮物,你已經收下了,為什麼又要送還給客人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當然不是,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寓意。

如果東道國國君收下這份貴重的禮品,勢必要再準備一份價值相當的禮品送給對方,這麼一來一往,雙方的關注點就會落到禮品的價值高低上,彼此為利而交,不僅會淹沒聘禮的真正意義,而且會助長賄賂、貪財之風。因此,為了節省精力和財力,為天下垂範,人們又規定了“還玉”的禮節。

《禮記·聘義》說:“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意思是說,以圭璋為國家禮品,是對聘禮的重視。而“還玉”的禮節,是要突出“輕財重禮”的意思,國君親自做表率,謙讓之風就會在民間興起。

原則三:禮尚往來。

在平輩之間,禮是講究對等的。《禮記·曲禮》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接受對方禮品而不回禮,有貪圖對方財物之嫌。

我們讀《儀禮·士相見禮》可以知道,士甲拜見士乙,帶去的禮物是一隻雉。改日,士乙回訪士甲,帶去的禮物也是一隻雉,就是士甲先前帶去的那只雉。士乙很明白,他沒有無緣無故接受士甲饋贈的理由。

古代的士有知識、講情操,並非勢利小人。如果彼此把錢財放在首位,為利而交,則得盡交散;只有為義而交,才能有恆久的友誼。古人對於“還玉”、“還雉”禮節的設計非常高明,反映了中華傳統的人文精神。

不是由於它有商品價值,而是“君子比德于玉”。

原則二:輕財重禮。

先秦時期,如果長期沒有盟會,諸侯之間就沒有機會相見,久而久之,彼此的感情就會變得淡漠,因此要派使者互相聘問。

作為國家禮的是圭、璋之類的玉器。圭、璋纏著彩色的絲帶,盛放在特製的盒子裡,使團成員一路上小心護持。

到了聘往國,使者鄭重地將圭璋交給東道國的國君,國君先要“辭玉”,也就是表示謙虛。接著舉行“受玉”的儀式,鄭重其事地收下圭璋。

讓我們難以想像的是,在使者即將歸國的時候,東道國國君又要舉行“還玉”的禮儀,將先前收下的圭璋,原封不動地歸還使者。

既然客人是鄭重其事送來的禮物,你已經收下了,為什麼又要送還給客人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當然不是,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寓意。

如果東道國國君收下這份貴重的禮品,勢必要再準備一份價值相當的禮品送給對方,這麼一來一往,雙方的關注點就會落到禮品的價值高低上,彼此為利而交,不僅會淹沒聘禮的真正意義,而且會助長賄賂、貪財之風。因此,為了節省精力和財力,為天下垂範,人們又規定了“還玉”的禮節。

《禮記·聘義》說:“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意思是說,以圭璋為國家禮品,是對聘禮的重視。而“還玉”的禮節,是要突出“輕財重禮”的意思,國君親自做表率,謙讓之風就會在民間興起。

原則三:禮尚往來。

在平輩之間,禮是講究對等的。《禮記·曲禮》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接受對方禮品而不回禮,有貪圖對方財物之嫌。

我們讀《儀禮·士相見禮》可以知道,士甲拜見士乙,帶去的禮物是一隻雉。改日,士乙回訪士甲,帶去的禮物也是一隻雉,就是士甲先前帶去的那只雉。士乙很明白,他沒有無緣無故接受士甲饋贈的理由。

古代的士有知識、講情操,並非勢利小人。如果彼此把錢財放在首位,為利而交,則得盡交散;只有為義而交,才能有恆久的友誼。古人對於“還玉”、“還雉”禮節的設計非常高明,反映了中華傳統的人文精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